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燕王哙因改革遭到太子及大臣反对,最终被杀。赵武灵王因为改革,后来被卿大夫囚禁而饿死。秦国商鞅因为变法而招致车裂。这些事件说明战国时期( )
A. 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B. 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C. 社会变革阻力巨大 D. 君主专制面临崩溃
2. 秦代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百姓)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
A. 推崇藏富于民思想 B. 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C. 实行农商并重政策 D. 提倡男女地位平等
3. 汉朝政府赐封西南少数民族首领为王,并可世袭其位,他们所在地区的百姓无需向政府交纳赋税。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 B. 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
C. 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D. 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 B. 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
C. 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 D. 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5. 《唐律疏议·名例》中的“八议”“十恶”“同居相为隐”,《户婚律》中的“子孙不得别籍”“同姓为婚”“妻无七出”等,将礼的概念和术语引入法律,并运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和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反映了( )
A. 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 B. 儒学衰落的社会现实
C. 德礼为本的法治思想 D. 基层社会治理的艰难
6. 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
A. 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 B. 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
C. 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 D. 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7. 晚清时期,沉寂多时的诸子之学被学人重视起来,《墨子》等考作得以重新校勒出版,即使是以理学教化湘军的曾国藩,自己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晚清学术的这一新趋向(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消除了学术派别的隔阂
C. 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D. 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8.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9. 截至1955年年底,新中国虽然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与约70个国家的政府建立了联系……(中国)共产党(政权)“好战”和具有“侵略性”的谣言不攻自破,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要“寻求和平”的诚意及外交理性得到承认。这直接得益于( )
A. “求同存异”方针被广泛接受
B. “另起炉灶”方针引发西方国家共鸣
C. “一边倒”方针遭到全面废除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联合国所认可
10. 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国粮食贸易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粮食自给自足
B. 20世纪60年代前期,经济困难局面导致粮食进口增加
C. 20世纪60年代后期,杂交水稻推广促进粮食出口增加
D. 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改善推动粮食进出口大增长
11. 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12. 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罗兰之歌》中的主人公罗兰作为一名骑士,他对上帝虔诚,热爱君主和国家,追求英雄理想和珍视友谊。据此可知,罗兰的形象折射出欧洲( )
A. 城市复兴运动的兴起 B. 世俗王权的逐渐强大
C. 封建时代的社会特征 D. 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13. 1802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有关教育法律,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掌握读、写、算的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费用由工厂主和手工业主负担。此举( )
A. 是工人运动促成的结果 B. 旨在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
C. 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14. 1869年,日本有学者向明治政府提交了“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书,提倡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确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这项建议虽在公议所获得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施。该建议未能推行在客观上缘于( )
A. 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近代学堂教育的发展
C.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示范 D. 八股取士制度弊端的暴露
15.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不甘落后,1958年1月,成功用四阶朱诺1号火箭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据此可知,当时的航天技术研究( )
A. 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B. 服务于冷战争霸的需要
C. 体现出一定国际合作 D. 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6. 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的失业工人在两年内可以得到相当于工资的80%的津贴,以后还可以获得较低比率的福利支持费用。英国伦敦一家医院的32岁看守阿兰·马尔在失业的11个月里,每周所得的津贴比他的薪金还多8美元。这些福利政策( )
A. 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反映了欧洲就业率的下降
C. 说明英国经济发展优于荷兰 D. 纵容了公民对国家的依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1世纪 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 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 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 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无论从哪一个视角,都不能否认制度是中央与地方的联结,维系着因家对社会的统治。循此出发,不同视角下的制度似乎又可引申出如下研究取向:即立足中央还是地方,关注国家还是社会,目光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大体而言,制度内部视角的研究以国家颁布的统一法令条文为基础,故常常采取自上而下的目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摄,以及国家对社会的支配。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燕王哙因改革遭到太子及大臣的反对,最终被杀。赵武灵王因为改革,后来被卿大夫囚禁而饿死。秦国商鞅因为变法而招致车裂。这些事件说明战国时期( )
A. 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B. 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C. 社会变革阻力巨大 D. 君主专制面临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均因改革而惨遭不测,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阻力巨大,C项正确;材料事件说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阻力巨大,未体现统治危机不断加剧,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礼崩乐坏局面,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君主专制,而且也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代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百姓)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
A. 推崇藏富于民思想 B. 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C. 实行农商并重政策 D. 提倡男女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秦朝的石刻写道“上农除末”“黎庶无余,天下咸抚”“事各有序,惠彼诸产",这些都体现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有利于统治基础的巩固,B正确;材料中的内容重视小农经济,体现了重农抑商的主张,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体现藏富于民思想,排除A项; 秦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排除C项; 秦代不可能提倡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朝政府赐封西南少数民族首领为王,并可世袭其位,他们所在地区的百姓无需向政府交纳赋税。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 B. 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
C. 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D. 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赐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并可世袭其位,而且所在地区的百姓无需向政府交纳赋税等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有利于更好管辖少数民族,A项正确;“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些举措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些举措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其目的在于更好管辖少数民族,而不是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 B. 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
C. 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 D. 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侨居南方的部分中原士族开始迁回北方,为南方的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中原士族的北归与南方政权的衰败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尊崇儒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唐律疏议·名例》中的“八议”“十恶”“同居相为隐”,《户婚律》中的“子孙不得别籍”“同姓为婚”“妻无七出”等,将礼的概念和术语引入法律,并运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和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反映了( )
A. 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 B. 儒学衰落的社会现实
C. 德礼为本的法治思想 D. 基层社会治理的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将礼的概念和术语引人法律,并运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和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伦理成为唐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德礼为本的法治思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矛盾是否尖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基层治理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 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
A. 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 B. 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
C. 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 D. 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定窑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他们的技术创新是基于器物的大量定制及为了窑场的生存,可见其技术创新得益于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B项正确;当时的生产仍是手工劳动,生产力未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管理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的结论,排除C项;从材料中也看不出长途贩运活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7. 晚清时期,沉寂多时诸子之学被学人重视起来,《墨子》等考作得以重新校勒出版,即使是以理学教化湘军的曾国藩,自己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晚清学术的这一新趋向(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消除了学术派别的隔阂
C. 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D. 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国门,学者们发现固守儒家文化对于时局无益,逐渐重视起诸子之学,曾国藩在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诸子之学的发展,不能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学东渐,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传入欧洲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的咖啡馆文化,近代中国大城市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推动饮食文化发生转变,这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咖啡和其他饮品进行对比,排除A项;咖啡传入中国并非因为广告促销,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咖啡的交流影响了文化生活空间,无法体现出国人对西方娱乐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截至1955年年底,新中国虽然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与约70个国家的政府建立了联系……(中国)共产党(政权)“好战”和具有“侵略性”的谣言不攻自破,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要“寻求和平”的诚意及外交理性得到承认。这直接得益于( )
A. “求同存异”方针被广泛接受
B. “另起炉灶”方针引发西方国家共鸣
C. “一边倒”方针遭到全面废除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联合国所认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避免了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这直接得益于“求同存异”方针被广泛接受,A项正确;“另起炉灶”主要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现象直接得益于“求同存异”方针被广泛接受,未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联合国所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国粮食贸易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粮食自给自足
B. 20世纪60年代前期,经济困难局面导致粮食进口增加
C. 20世纪60年代后期,杂交水稻推广促进粮食出口增加
D. 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改善推动粮食进出口大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出口远大于进口,且粮食净出口量为正,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自给自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农业合作化,粮食产量出现大幅提高,推动我国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A项正确;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并不明显,且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排除B项;杂交水稻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非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改善,这一时期粮食进口出现了增长,出口增长幅度不大,且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回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广大地区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希腊语成为通用语言,甚至到近代都有波斯边境偏远乡村居民使用希腊文,由此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希腊文的广泛传播并不是由于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政治文明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的传播,并不能体现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罗兰之歌》中的主人公罗兰作为一名骑士,他对上帝虔诚,热爱君主和国家,追求英雄理想和珍视友谊。据此可知,罗兰的形象折射出欧洲( )
A. 城市复兴运动的兴起 B. 世俗王权的逐渐强大
C. 封建时代的社会特征 D. 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他对上帝虔诚,热爱君主和国家,追求英雄理想和珍视友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展现的都是当时的时代特色,所以罗兰的形象实际上折射出欧洲封建时代的特征,C项正确;罗兰的形象能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但并不能体现城市复兴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罗兰热爱君主和国家,但无法据此说明当时世俗王权是否强大,排除B项;仅根据罗兰的形象无法体现民族国家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02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有关教育的法律,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掌握读、写、算的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费用由工厂主和手工业主负担。此举( )
A. 是工人运动促成结果 B. 旨在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
C. 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802年(英国)。国颁布法律要求提升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的学习技能,使其在能够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工业革命期间,此举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形势,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此举主要是社会生产发展促成的结果,而不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英国此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加强技术教育,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排除B项;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869年,日本有学者向明治政府提交了“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书,提倡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确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这项建议虽在公议所获得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施。该建议未能推行在客观上缘于( )
A. 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近代学堂教育的发展
C.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示范 D. 八股取士制度弊端的暴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据材料“1869年,日本有学者向明治政府提交了“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书,提倡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确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这项建议虽在公议所获得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施。”和所学可知,这项提案虽然获得公议所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权人物的支持而没得到具体实施,而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也最终为近代的学校制度所取代,B项正确。此时中日两国外交关系并未恶化,排除A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示范是外部因素,不可能成为主要缘由,排除C项;15、16世纪的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弊端已经暴露,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不甘落后,1958年1月,成功用四阶朱诺1号火箭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据此可知,当时的航天技术研究( )
A. 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B. 服务于冷战争霸的需要
C. 体现出一定国际合作 D. 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至1958年(苏联、美国)。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双方展开军备竞赛,在空间技术领域也互相竞争,两国竞相发射了人造卫星,反映出航天技术研究服务于冷战争霸的需要,B项正确;航天技术研究没有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竞争,没有合作,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航天技术研究带来了经济效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的失业工人在两年内可以得到相当于工资的80%的津贴,以后还可以获得较低比率的福利支持费用。英国伦敦一家医院的32岁看守阿兰·马尔在失业的11个月里,每周所得的津贴比他的薪金还多8美元。这些福利政策( )
A. 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反映了欧洲就业率的下降
C. 说明英国经济发展优于荷兰 D. 纵容了公民对国家的依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荷兰。根据材料“每周所得的津贴比他的薪金还多8美元”可知,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涉及面广,待遇较好,但西欧福利政策会降低部分公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意味着部分公民对国家福利的依赖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的福利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不能体现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就业率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的福利政策无法得出英国经济发展优于荷兰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变化:从反蒋抗日到主张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背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2)努力: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改编红军;动员国民党内的各种势力一致抗日。
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候,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从国家与民族大局出发,及时调整抗日方针,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这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知,从反蒋抗日到主张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背景:根据材料“1935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努力:根据材料“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可知,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根据材料“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可知,发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根据材料“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可知,改编红军;根据材料“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可知,动员国民党内的各种势力一致抗日。 评价:根据材料“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候,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从国家与民族大局出发,及时调整抗日方针,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这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根本的保障等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答案】(1)成就: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答出三点即可)
策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一“图1”信息可知,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图2”信息可知,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二“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 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挑战,根据材料三“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三“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二小问策略,根据材料三“ 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1世纪 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 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 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 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答案】(1)特征:城市自治获得王权的承认;城市成为世俗教育中心;自治城市的权力机关具有民主色彩;市民的平等、自由权利受到法律维护;农村人口流向并融人城市。(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为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建设积累了经验;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转型。(答出两点即可)
(2)看法: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平等原则,既是经济原则,也是法律准则,还是一种文化认同观念;平等原则的实践,使西欧城市成为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答出一点即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并不能掩盖财富上的不平等(经济剥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贵族的政治特权)如法国三级会议中,城市工商业者无论贫富,均属于第三等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的欧洲。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可得出城市自治获得王权的承认;由材料“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及所学可得出城市成为世俗教育中心;由材料“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及所学可得出自治城市的权力机关具有民主色彩;由材料“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及所学可得出市民的平等、自由权利受到法律维护;由材料“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可得出农村人口流向并融人城市。第二小问历史作用:由材料“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及所学可得出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转型;由材料“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及所学可得出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由材料“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及所学可得出为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由材料“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及所学可得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平等原则,既是经济原则,也是法律准则,还是一种文化认同观念;由材料“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可得出平等原则的实践,使西欧城市成为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由材料“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及所学可得出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并不能掩盖财富上的不平等(经济剥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贵族的政治特权)如法国三级会议中,城市工商业者无论贫富,均属于第三等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无论从哪一个视角,都不能否认制度是中央与地方的联结,维系着因家对社会的统治。循此出发,不同视角下的制度似乎又可引申出如下研究取向:即立足中央还是地方,关注国家还是社会,目光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大体而言,制度内部视角的研究以国家颁布的统一法令条文为基础,故常常采取自上而下的目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摄,以及国家对社会的支配。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制度建设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
阐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王朝在秦国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势力不断被削弱,强化了中央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唐代中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日趋衰落;宋代吸取唐代的历史教训,从制度上强化中央权力,如充实禁军、文官担任地方官并辅之以通判进行监督,设立转运使等;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均有重要影响。(写出三个史实即可)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法治和教化来体现国家的统治意志。
阐述:略。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即立足中央还是地方,关注国家还是社会,目光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大体而言,制度内部视角的研究以国家颁布的统一法令条文为基础,故常常采取自上而下的目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摄,以及国家对社会的支配”,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制度建设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其次,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朝颁布推恩令、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宋朝专制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等方面阐述古代中央集权的历程和影响。最后,概括总结即可。或者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法治和教化来体现国家的统治意志”为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等相关内容予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