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试卷
语文
考查范围 选择性必修下册1-2单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并在指定的位置粘贴条形码。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不列入官吏,而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不列于儒林,而列之于货殖。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如《晁错列传》,借用他人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材料二: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摘自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材料三:
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
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由。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 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穷尽资料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成为轻率结论的借口。
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史学,就其观察方式,是面向过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
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长时段的观点。对历史的考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二是整体的观点,不能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代替对内在本质的分析,不能用对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轻率地用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观点,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实际出发,研究变迁原因,追寻变迁规律,把握变迁本质,从对历史演变内在逻辑的分析中认清历史的真谛。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
当代中国学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当我们执意前行时,有必要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在,也是尊严所系。
(摘自方为《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B.《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可谓空前绝后。
C.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D.中国史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研究历史则讲究言必有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两人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中,也可看出对两人的褒贬态度。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他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D.材料二将《史记》与《左传》《国语》《国策》作比较,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
3.阅读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赢得人们的尊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B.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有资格被作为一门“科学”对待。
C.中国史学崇尚经世,面向过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D.探寻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发掘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举例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添乱
付卫星
老谭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相继成家了,女儿也有了男朋友。按说老谭应该松一口气,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退休后又到一家私企打工,老伴则在家带孙子。
私企不比国有企业,活紧还累,老谭整天腰酸背痛的,有点吃不消,想打退堂鼓,却又舍不得那份工资。一分心,摔了跤,左手腕杵在地上,当时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随后到医院拍了片,骨头没事,但是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休息。
老谭本以为休息一夜就会好的,哪知夜里整条胳膊疼得睡不着觉。早上起来,连腰带都系不上了,也端不起手腕,他只好给老伴打了电话,叫她过来照应他几天。
老伴接到电话后,中午就赶了过来。老谭问:“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
老伴说:“你一打电话,我心就乱了,没顾得上跟他们打招呼就来了。”
老谭听了有些嗔怪:“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
老伴说:“哪还顾得那些,我这不是担心你嘛。”
老谭停了一会儿又说:“不打招呼也好,要是他们知道我摔着了,说不准要多惦记哩!”老谭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盼着儿女们知道这事,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
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老大见他回来,委屈得哭个不停……
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
时间一晃到了下午,家里也没谁来过电话,老谭有点不安。老伴知道他的心思,就找话茬分他心,说:“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扑腾个啥?叫我说呀,你还不如辞了这里的差事,跟我回家。”
老谭说:“说得轻巧,要不是还有个老闺女没嫁人,我还不知在家享清福吗?”
老伴说:“儿子们修房盖屋娶媳妇你都付出那么多了,到闺女这儿,你多有就多陪送,没有少陪送,没人会嫌弃的。”
老谭说:“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
吃晚饭的时候,老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看号码,是二儿媳妇,老伴对老谭小声说:“是老二家的。”就按下了接听键。
“妈,都这么晚了,你咋还没去接孩子呀?”老二媳妇的话里明显带着埋怨的口气。老伴忙说:“老二家的,你爹干活摔着了,我在你爹这儿呢,孩子你自己去接吧,好不好?”
老谭在一旁赶忙打手势道:“说这些干什么,别叫他们担心。”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和老伴都怔在那里,半天没说话。老谭本以为儿媳知道他摔着了会问候他一声,不料听到的全是埋怨。他不由得低下头,十分沮丧。
老伴把饭碗给他端过来,开导他说:“别多想,身体要紧,吃饭。”就在这时,老伴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回是老大。
“妈,你在哪儿呢?这猪饿得哇哇叫,你今天没喂猪呀?”老伴说:“我在你爹这儿呢,你爹摔着手了,顾不上了。”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
老谭把筷子一放,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好憋屈。
晚上十点,在县城打工的老闺女意外地打来了电话,老谭很是激动,抓起老伴的电话就问:“闺女呀,你也知道爹摔着了?”
闺女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他:“你咋拿我妈的手机,我妈呢?”
老伴在一旁听到了,赶忙接过电话说:“闺女呀,你爹摔着手了,我今天刚赶过来。咋,有事吗?”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老伴也来气了:“这不是你爹摔着了吗!”
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
老谭这回听得真真切切,心里顿感一阵委屈,眼里起了雾,手也感到一阵钻心的疼。……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俩儿子成家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了给闺女“攒嫁妆”,老谭不得不放弃安闲的晚年生活,选择到一家私企干活。
B.得知母亲到老谭这儿以后,孩子们接二连三打电话催母亲赶紧回去,是因为老二家孩子没有人接、老大家的猪没有人喂……
C.小说通过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如一看到老伴,老谭问她“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体现了老谭对子女的关爱。
D.“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这一细节充分说明闺女对老谭的伤不以为意,反映了她的冷漠心理。
7.关于老谭受伤后接到儿女电话后的心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谭责怪老伴没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就过来照顾自己,是因为他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不到医院来看望他。
B.老谭受伤后,本以为能得到孩子的关心,但整个下午他都没有接到孩子的电话,他的心里从期待转为不安。
C.二儿媳打电话给母亲埋怨没人接孩子,老谭感到十分沮丧;而老大打电话来质问猪没人喂时,更让他感到憋屈。
D.闺女打电话来抱怨带男朋友回家没人招待时,老谭不光是觉得手“钻心的疼”,其实他的心里也是“钻心的疼”。
8.小说插叙了大儿子小时候受伤时老谭连夜回家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文本一中几个孩子对受伤的老谭的态度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孝”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季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今既不得如意,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曰:“唯。”余又曰:“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曰:“唯。”余又曰:“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因识诸壁。
材料二: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且卧琴A挂剑B歌诗C纵酒D使数百年后E父老F过其下G者H思I而称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季”还可指兄弟中排行中最小的,如“项羽季父也”。
B.游公卿,“游”指游玩,出游。古代许多底层文人,为了进身仕途,常陪公卿权贵游玩以图得到提拔。
C.倒屣,又作“倒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急于迎客把鞋穿倒。后用来形容主人热情迎客。
D.登东皋以舒啸,“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与“仁以为己任”的“以”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房间狭小,缺衣少食,生活境遇虽差但作者对此并不在意。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虽然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但这样会害了子孙。
C.材料一中,作者所言“小逆旅”是指个人形体只是暂时寄寓于天地之间; “大逆旅”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也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万事万物,皆为天地之过客。
D.材料二中,陶渊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正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写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4.上述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
[唐]张南史
同人①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②。
已被秋风教忆鲙③,更闻寒雨劝飞觞。
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徒沾九日霜。
醉里欲寻骑马路,萧条几处有垂杨。
【注】①同人:志同道合之人。②辟疆:“辟疆园”的略称。晋人顾辟疆的名园,内多竹树。③忆鲙:晋人张翰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而弃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秋日与好友相伴于竹树幽深的陆胜宅院内,此地与辟疆园相似。
B.“归心”和“旅服”两句上承“秋风”“寒雨”的景象,下启诗人的情感表达。
C.尾联中,实写诗人醉里寻路,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
D.此诗前四句主写宴聚的缘由与情景,后四句宕开一笔主写醉中的个人情愿。
16.该诗颔联对情感的表达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① 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
至少,它们② 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③ 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在从蜂巢中获取蜂蜜、蜂子等蜂产品作为珍馐的同时,也① 。对此,很多采蜜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痛苦记忆。所以,蜜蜂的刺蜇和蜂毒给人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不过,具有尖尖的螫针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的蜜蜂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作为部落图腾。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自称是蜂的后代。
虽然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这些蜂产品在医疗、保健、美容、饮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蜜蜂对人类的贡献② ,它们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蜜蜂是异花授粉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许多被子植物得以繁衍生存、代代相传,③ 。在为果树和农作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是绝对的主力军。经蜜蜂充分传粉后,很多作物可增产20%左右,一些牧草的种子数量可成倍增加,草莓、樱桃、荔枝等果品的增产幅度更大。
蜜蜂也是人类仿生的对象。蜜蜂巢令人敬佩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它的材质。蜜蜂是天然的造纸专家,它能用自己的唾液将木质材料拌和成糊状,并把这些材料嚼碎,然后筑成蜂巢的六角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强的纸状巢壁。人类因此受到启发,以木材为原料制造出了最早的纸。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体现因果关系且句式相同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题60分)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全解全析
1 2 3 6 7 10 11 12 15
C D A A A BDH B B C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C 2.(3分)D 3.(3分)A
4.(4分)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采用并列式方式展开,层次清晰。②论证时,先摆观点,再作阐释论证,说服力强。③适当引用,增加说服力。
5.(5分)①用事实说话。如写汉高祖刘邦,既定他有远大的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也有“绐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的奸诈圆滑、不讲信义。②崇尚经世。如写李广,文末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赞扬其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已的重要,给后人以启迪。③探寻历史规律。如写陈涉,把陈涉起义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将其置于“世家”,以肯定其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项,“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错,偷换概念,文中“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可知,“《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是“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D项,“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错,是为了说明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中“《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看出。
故选D。
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非受尊重的原因,材料三第一段“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可知。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手法的分析和筛选整合文章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第一段“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总起,二、三、四段分说“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由”“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最后一段“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在,也是尊严所系”总收。
以第四段为例,先提出“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的观点,从“史学研究的任务”“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来有条理地阐明论证,做到了“论证时,先摆观点,再作阐释论证,说服力强”。
文中恰当引用,如“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增加了说服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题干要求“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举例分析”,得注意先找到“史学传统”,再举例说明。
一是讲究实证。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文中写到“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可知,《史记》写刘邦一分为二,尊重事实。
二是崇尚经世。史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史记》中记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赞扬李广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已的重要,给后人以启迪。
三是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文中写到“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正体现了“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6.(3分)A 7.(3分)A
8.(5分)①表现了父亲对亲情的渴望,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与后面孩子对父亲的冷漠形成对比。
②揭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亲情和孝道的思考。
9.(6分)①本文记叙父亲受伤,却被孩子指责给他们添麻烦的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但孩子们对传统“孝”的观念越来越淡薄。②父亲因为想着帮孩子却受了伤,本想着孩子们会像自己知道他们受伤一样时时给予关爱,可是盼来的电话,却是指责他给孩子们添麻烦。可见孩子们在日常接触中没有摸熟父亲的性格,父亲需要的打电话只是问候和关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承他们的欢,父母就会很开心。③文中“孩子”一听说父亲受伤没有一丝关怀,更谈不上感到愧疚难过,何谈心安。因此,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父亲没有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了给闺女‘攒嫁妆’”错误,“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主要是帮女儿,因为女儿还没成家。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A.“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错,原文“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是害怕孩子们担心。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本身看,“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关心,“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表现了老谭对亲情的渴望。
从情节关系上看,“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父亲的急切与儿子的冷漠形成反差。
从主题上看,老谭接儿女们电话后心里从沮丧到憋屈再到激动最后变成无尽的委屈,表现了现代社会亲情的淡漠,孝道的缺失。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多角度探究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本文记叙父亲受伤,却被孩子指责给他们添麻烦的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但孩子们对传统“孝”的观念越来越淡薄。
②文中的父亲给两个儿子盖房娶了媳妇,还有一个老闺女没嫁人,他就想着多给闺女攒点钱,却没成想受了伤。这是事件的起因。受伤之后父亲原本以为孩子们会关心自己,“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结果老二媳妇、老大、闺女相继打来电话,却都是指责抱怨母亲不打招呼就走,害得他们孩子没人接,猪没人喂,闺女更是说出“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这样的话来。父亲的感受是由沮丧到憋屈、委屈。由此可见,孩子们在日常接触中没有摸熟父亲的性格,父亲需要的打电话只是问候和关心,希望孩子们能够承他们的欢,父母就会很开心。
③“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文中“孩子”一听说父亲受伤没有一丝关怀,更谈不上感到愧疚难过,何谈心安。因此,几个孩子对待受伤的父亲没有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BDH (3分,划对一处给1分) 11.B (3分) 12.B (3分)
13.(1)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
(2)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给分标准:
(1)“向”,先前;“欲”,想;“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在安”,在哪里。(一点1分,句意1分)
(2)“寓形宇内”,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寓形(于)宇内”,人寄身于天地间;“曷”,为什么;“委心”,随心所欲;“去留”,顺随自然。(1点1分)
14.①对生死的豁达。②看淡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③享受人生欢乐。(3分,一点1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暂且把琴放着把剑挂在墙上,唱歌吟诗纵酒作乐,让几百年后从这楼下路过的父老们,想到我而称赞我。
“卧琴挂剑”与“歌诗纵酒”省略了主语“余”,是两个结构一致的句子,所以应从“剑”和“酒”的后边断开,选BD;
“数百年后”表时间,与后文不能断开,“父老过其下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过其下父老者”,所以应从“者”后边断开,选H。
故选BD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错误。此处“游”为“交际,交往”之意。句意:和公卿贵戚们交往。
C.正确。
D.正确。“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介词,把。句意: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有两处错误,首先前半句“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观点错误,由上文“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可知,作者认为田产房屋这些物质是不能长久留给子孙的;其次“却会害了子孙”无中生有。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先前;“欲”,想;“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在安”,在哪里。
(2)“寓形宇内”,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寓形(于)宇内”,人寄身于天地间;“曷”,为什么;“委心”,随心所欲;“去留”,顺随自然。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材料二“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生死的豁达。
根据材料一“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材料二“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看淡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
根据材料一“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材料二“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享受人生欢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牙琴 逆旅壁记
乙亥年深秋(九月),我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那房子宽不到两丈,进深不到八九尺,屋内除床榻几案外没有空地,缸里没粮食,衣服破旧鞋子破了洞,我不关心也不知道。每天能喝杯酒趁醉吟诗就行了。有人问我说:“大丈夫生在世间却不愿做官,你也该置办几千顷田,在五亩之地上修筑房子,作为子孙依赖的门地呀。您住在旅社的屋里,像是将住很久啊,为什么呢?”我笑着答应他说:“您怎么了解我呢,我家里世代相传的,不过是一捆书,虽不敢说能穷尽古人所能明了的学问,然而我和公卿贵戚们交往,他们没有不热情相迎的;在乡里走动,也没人敢不下车礼待我。我自认为富贵不值得我去追求。我正想向南去三湘乡八桂之地走走,到大海边乘着木船去领略扶桑美景,登上鲁地的泰山,打开古人封存的标志,读冯冀北的文章,向西出游到秦地,经过昧谷看太阳入山的地方,十年后回来。如今既然不能如意,就暂且把琴放着把剑挂在墙上,唱歌吟诗纵酒作乐,让几百年后从这楼下路过的父老们,想到我而称赞我,何必为子孙打算呢?门地再大没有比刘汉(朝)时期的李晋阳更大的了,但他家传世也不过几十代,如今他的子孙已无立锥之地。您难道认为求购的良田置办的房产足以留给子孙吗?”对方回答说:“是的。”我又说:“一个人的六骸耳目(身体各器官,指人的形体),并不属于我们自己,是天地神灵(暂时)交给我们这副肉体,而不能把它永远留在世间,等到大自然(天地神灵)终结我们的肉体,(肉体)也将像土堆崩塌在地,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您认为他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是小逆旅啊。”对方回答说:“是的。”我又说:“天地是世间万事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从古至今已有过多少年了,千百年来天地经历的事物也很多了,考量万事万物在天地间依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像大海里的一粒米,您认为它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就是大逆旅了。”于是就把这些想法写在墙壁上。
材料二:
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我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
【答案】15.C 16.①颔联借张翰“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②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被风教”“被雨劝”,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不得归的无奈。③首联本有闲适之心,而颔联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错。尾联写作者醉酒后骑马出行,却只发现路上垂杨稀疏,满目萧条,以萧条之景写悲苦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已被秋风教忆鲙”,言我被秋风所迫,忽有故乡鲈之想,是秋风教之也。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
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和“被风教”“被雨劝”,作者滞留异乡,秋风起更加思念家乡,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羁旅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由本诗歌的首联可知,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种满竹子的园子里,本有闲适之心,作者与友人以诗唱和,游览陆胜宅院,深竹闲园,顿觉适意,体现了作者此时的惬意心情。而颔联由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这一典故和作者在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诗人围绕诗题,先写友朋相聚、分韵作诗情景,次写秋风暮雨引起的思归之念,在纵心行乐中蕴含羁旅行役之悲。情景交融,物我为一。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
17.(6分)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善、犹、悲、雌、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①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②自始至终(从头至尾) ③腾云驾雾
19.(4分)引用。作用:①引用李白的诗句,佐证作者上文提出的看法:跳过为龙,退而留疤。②为后文强调鲤鱼一跳成龙的质变做了铺垫。③引用诗文,增加了语言的文学色彩。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说黄河的鱼都有神奇的灵性,而这个灵性是常人难想象的奇迹,所以可填“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第二空,根据空后的“都”可知,这里是说黄河里的鱼始终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所以可填“自始至终(从头至尾)”。自始至终:指从开始到末了,指一贯到底。从头至尾:从开头到末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应填修饰龙的成语,根据空前“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可知,此空和“潜游在水里”相照应,根据空后“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可知,是说鱼成为龙后不再生活在水里,所以可填“腾云驾雾”。腾云驾雾:古代神话小说中形容神仙的法术。也形容在空中飞腾或奔驰迅速。
19.本题考查学生鉴别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判断出此处的修辞手法为引用。
根据原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和李白诗句中的“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知,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佐证作者上文提出的看法:跳过为龙,退而留疤。
所引用诗句的意思是“二尺长的黄河鲤鱼,通常居住在孟津渡口一带。跳不过龙门了,就把额头点上一点墨色,归来与凡鱼作伴”,为后文“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强调鲤鱼一跳成龙的质变做了铺垫。
引用诗文,使所表达的语言生动活泼,增添了感染力,增加了语言的文学色彩。
20.(6分)①常受到蜜蜂的攻击 ②远不止这些 ③离不开蜜蜂的帮忙(传粉)
21.(3分)它能把木质材料嚼碎,并用自己的唾液将其拌和成糊状,然后筑成六角形的蜂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韧的纸状巢壁。
22.(4分)①蜜蜂因有尖尖的螫针而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②它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当作部落图腾。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下文“很多采蜜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痛苦记忆”,可见,“对此”的“此”指受到蜜蜂的攻击,应填:常受到蜜蜂的攻击。
②上句列举了蜜蜂对人类的贡献,“但是”“它们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说明它们的贡献还有很多,应填:远不止这些。
③“蜜蜂是异花授粉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说明被子植物得以繁衍生存是靠蜜蜂传粉,应填:离不开蜜蜂的帮忙(传粉)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三处语病:
①应先“嚼碎”,再“拌和成糊状”,语序不当;
②“筑成蜂巢的六角形”搭配不当,应为“筑成六角形的蜂巢”;
③“坚强的纸状巢壁”搭配不当,应为“坚韧的纸状巢壁”或“坚硬的纸状巢壁”。
2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表达了如下几层意思:蜜蜂具有尖尖的螫针,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蜜蜂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蜜蜂甚至被作为部落图腾。
按照因果关系顺理以上句子,用好因果关联词;注意保持相同的句式,如“因……而……”。
最后整合为:①蜜蜂因有尖尖的螫针而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②它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当作部落图腾。
23.【答案】例文:
卓然不群,敢于争先
“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先生如是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之中,应当具有“存在感”与“识别度”,以卓然不群,敢于争先的姿态拥抱百花齐放的世界。
于滔滔时代浪尖之上,吾辈青年当拒绝“同质化”,厚积奋发,以“卓然不群”寻找“存在感”、增加“识别度”。
生于华夏葳蕤之时,青年者为时代的后浪,理应成为时代大潮中“会当击水三千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弄潮儿,绽放最靓丽的花朵,成为社会美丽的风景。君不见中国女足刻苦训练多少个日夜,在连续五连冠后仍在国际寒场上绽放出惊艳众人的铿锵玫瑰;君不见那毕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克拉玛依油田,助力国家建设,开出一朵朵馥郁的石油之花,广受赞誉。倘若我们同那些“躺平青年”一般无所作为,或只是人云亦云,终将淹没于时代的浪潮中,了无踪迹。由此,我们当自强不息,厚积奋发,以卓然不群的身姿在高风急浪上奋勇争先,展现我们的能力,获得“存在感”,更提高“识别度”。
于滚滚世界浪潮之中,吾辈青年当拒绝标新立异的“另类怪异”,踏实进取,以“卓然不群”提升“识别度”。
毛泽东主席曾言:“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说最先报春的树叶或没有开花的小草会在缤纷世界中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那么标新立异式的“另类怪异”所开出的花朵只会结出恶果,为众人所不耻,于短暂地存在后湮没于尘世。惟有踏实进取提升自我,真正引领时代潮流,方能“卓然不群”,在世界上留下美丽独特的印记,留芳百世。我们可见苏翊鸣追求高位突破,“十年磨一剑”,夏天在模拟的冬天冰天雪地中刻苦训练,终于冬奥会上开出动人心魄的冰雪之花;我们可见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息肩敢争先”,进取不息,开出香气永存的红色革命之花。倘若我们同那为博取流量“另类怪异”的博主一样寻求险径,只会失去“存在感”与“识别度”,那标新立异也会随时间消逝。由此,我们当以卓然不群的姿态拥抱这多元世界!
昭昭如日月之行,吾辈青年,当厚积奋发,踏实进取,敢于争先,以卓然不群之英姿舞于时代浪尖,绽放于世界之巅!毕竟,我们在哪里,国家就在哪里!
此亦波谲云诡,此亦春潮澎湃,此亦芳华待灼——新时代的青年们,当以“卓然不群”之名,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收获“存在感”,提高“识别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以“第一抹新绿”最易吸引眼球,同时也容易湮没无闻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第一抹新绿”若欲提高“存在感”,受人关注,则应增强“识别度”,或卓然不群,或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没有“存在感”,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做好自己。
材料以“存在感”“识别度”为中心话题,提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与可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可以努力增强自身的“识别度”,使人生更多姿多彩;也可以选择默默深潜,于砥砺深耕成就自我;也可以二者兼顾,厚积薄发,不负人生与时代。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识别度”与“存在感”的内涵,二者的内在联系,如何正确对待“识别度”与“存在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青年毛泽东凭借《体育之研究》一文,以新颖的角度指出国人的弊病,从而在大家辈出的新文化运动中增强了“识别度”,锋芒毕露的事例,以此论证增强“识别度”的正确方法途径。也可以引用老子“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名言,论证不争不抢、不刷存在感,默默做好自己,从而体现辩证思维。
在论据的选择上,考生可以立足于当下社会,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如可写社会中存在的“博眼球”“佛系”“躺平”等现象,指出提高“存在感”并不是恶搞另类、毫无底线;默默做自己也不是拒绝上进,使论证更为严谨。
立意:
1.增加识别度,保持存在感。
2.卓然不群,敢于争先。
3.不苛求“识别度”,做最好的自己。
4.不输“识别度”,不刷“存在感”。
5.出众应当鹤立,行己不必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