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察 传
《吕氏春秋》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积累文言字词题目解读:题目怎么读?
察传chuán:审察传言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作家作品:《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作家作品: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文言字词:1、得言:传言,传闻的话。
2、数:数读“shuò”,多次。
3、母猴:又叫沐猴、猕猴、马猴,比玃稍小。母,在这里不作雌性讲。
4、人之与狗:之,取独。
5、所以:……的原因。
6、大过:大,表程度;过,名作动,犯错误。“大过”即大大地犯错误,犯大错。文言字词:1、闻而审:而,表假设。(例: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于:介词,从。
3、国霸诸侯:是“国霸于诸侯”的省略。霸:V.称霸。
4、国亡身死:身,自己。当堂训练:1、注音:察传、数传、鲍叔、卜筮
2、翻译: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③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落实检测:1、察传(chuán) 数(shuò)传
鲍(bào)叔 卜筮(shì)
2、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判断句)落实检测:2、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译:听了传言如果审察,就会成为好事;听了传言如果不审察,不如不听。落实检测:2、③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译: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两位君王)审察了他们的话,所以国家在诸侯国中称霸。 乐正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三豕涉河内容感知:乐正夔一足: 乐正,官职。夔,人名。乐正夔一只脚?乐正夔一个足够? 丁家打井挖到一个人?丁家打井后多出一个人力供使用?丁氏穿井得一人: 晋国军队三只猪渡过黄河?晋国军队己亥时分渡过黄河?晋师三豕涉河: 文言字词(第三段,笔记做在书上)1、熟论:深入地调查或辨别。(论,察也。)
2、其于人:那关于人(的传言)。
3、验之以理:以,介词,用。状语后置,用事理检验它。
4、问于孔子:介词,向。状语后置,向孔子询问。文言字词:5、信:真实的。(①言必信,行必果。 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以乐传教于天下:以,介词,用;传教,传达教化。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7、乃:于是。举:推举、推荐。于:从。
8、以为乐正:以(之)为乐正。让(他)担任乐正。文言字词:9、正、和:使动用法,使…符合标准,使…和谐。
10、以通八风:以,连词,来。来调和阴阳之气。
11、益:更多地。
12、节:《说文》“竹约也“。后也指身体的关节。该句中的意思是“关键”。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文言字词:13、以平天下:以,连词,来。平,使动,使…安定。来使天下安定。
14、夔一足,非一足:前“足”为“足够”,后“足”为“脚”。
15、溉汲:偏在“汲”,打水。
16、国人道之:国,国都。现汉“国人”指本国的人。道,议论。文言字词:17、闻之于宋君: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于,表被动。
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文言字词:18、得一人之使:得,得到。使,使用。即“多得一个人的使用”(多出一个人力),与上文的“常一人居外”照应。
19、非得一人于井中:不是从井中挖到一个人。
20、求闻:探究传闻。
21、子夏之晋:之,动词,到、去。
22、史记:古今异义,记载历史的书。文本理解:分析这三件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传播失实?
以上三则材料是否重复?
2、分析这三件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传播失实?
言语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从而导致传播失实。分别由于:
(1)语言的多义性(歧义)、停顿不同,
(2)语境意义不同,
(3)字音字形相近的误读误写
三个原因而产生语义理解的差异。
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导致传言谬误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材料罗列。 第二、三两段都采用了例证法,请问,两段的例子有何不同? 第二段事例重在说明传播言语的人意图不同,会造成言语传播失实。
第三段事例重在表明言语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误读或误写,从而导致言语传播失实。
两段中7个例子分为两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展现了传言出现谬误的原因。传言易错,除了跟说话者的意图有关,还跟人们的什么心理相关?
猎奇、从众文言字词:(第四段,训练学案)1、类非而是:类,像;非,错误的;是,正确的。像错的却是对的。
2、经:《说文》:织也。具体说,“经”指织物上的纵线。该句中的意思是“界线”。3、所慎:所+动词,慎重对待的事情。文言字词:4、缘:遵循。(缘木求鱼:爬上)
5、物之情及人之情: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清理。
6、以为所闻:以,连词,来。为,动词,审察。来审察听到的传言。
7、得之:之,代词,指真实情况。得到了真实情况。
再读全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谈谈这些句子之间的论证关系。
①得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课文思路:中心论点:得言不可以不察。(是什么)
分论点1:(为什么)
①闻而审,则为福矣
(齐桓公、楚庄王)(正面)
②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吴王、智伯)(反面)
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重在说明传播言语的人意图不同,会造成言语传播失实。课文思路:分论点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为什么)
乐正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三豕涉河(三个事例)
事例论证。重在表明言语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误读或误写,从而导致言语传播失实。课文思路: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怎么办)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15日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引发爆炸危机。消息传到中国,16日晚17日凌晨,各地相继出现“食盐将受到污染”的传言,一时人心惶惶,各地纷纷出现“抢盐”风潮,经报纸、广播大力宣传,政府同时加强食盐供给保障,一场闹剧终于结束。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请以“今日仍需察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紧扣论点,突出一个中心;
2.联系实际,阐明现实教育意义;
3.学习运用例证法,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 ;
4.文字力求简练、生动,7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