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题
(解析版)
回顾主干知识:
一、正确阅读文本
人物传记体以写人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两种文本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记载历史事件。两类文言文本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1.“时间线”阅读法
古人写人物纪事,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人物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始末。
附:
文言文常见时间词汇
类别 时间词汇
表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词、年号纪年词
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表过去 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
2.“官职升降线”阅读法
人物传记也好,纪事本末也好,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以在梳理人物事件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文本中官位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人物事件的始末。阅读时,以官职升降为轴,就可以把文本的主要事件贯通起来。
附:
文言文常见官职升降词汇
类别 主要词语
表授予官职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知:知+地点,表示主持管理某地事务。 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 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
表罢免官职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 夺:削除。
表提升官职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超迁、超拔、超擢:越级升迁。陟: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表降低官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表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
表兼代官职 兼:兼任。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 署:代理、暂任。 权:暂代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 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
表辞官词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归还权柄,辞去官职。
3.“五个W”阅读法
阅读人物传记与纪事本末体文本时,主要是知人明事。文本写了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弄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是“五个W”,弄清这“五个W”,文本也就读懂了。
附:
知人明事“五个W”
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
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
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
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
二、五大考题解题方略
文言文五大考题:断句题、文言词语题、文意分析题、翻译题、简答题。历年来,五大考题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形式上略有变化。
具体解题方略见下: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帝遣使聘之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及帝即位,光乃变易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求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光也,乃遣安车玄纁聘之,三反而后至。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买菜乎?求益也?”霸封奏其书,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节选自《高士传·卷下·严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遣使A聘之B舍C于北军D给E床褥F太官G朝夕H进膳
【答案】BDF
【解析】从语意来看,“帝遣使聘之”是说光武帝派使者聘请他;从语法来看,“舍于北军”是介宾结构作补语,是说安排他住在北军中;从语境来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可互相参照,这里应指光武帝礼遇严光,所以“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分别指光武帝照顾严光的住和吃,中间分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区区,用于自称的谦辞,与《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B.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与《三国演义》中“以成鼎足之势”的“鼎足”意思相同。
C.要领,腰和脖子,“要领绝”的意思是被处死,与现代汉语的“要领”意思不相同。
D.物色,指形貌,与现代汉语的“物色人选”的“物色”意思不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文中“鼎足”指三公之位(材料二有“今为三公”的呼应,三足鼎的三足对于鼎的支撑作用与三公对于国家的支撑作用类似,故有此称),《三国演义》中“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两者意思不同。A项,文中“区区”是用于自称的谦辞,《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是小、少,形容微不足道,两者意思不同。C项,文中的“要领”指腰和脖子,现代汉语“要领”的意思是要点、关键、主要内容、关键部位,两者意思不同。D项,现代汉语“物色人选”的“物色”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的意思,两者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严光年轻时名气很大,与光武帝一同游历,光武帝即位后,严光便隐居了;光武帝敬重严光,想让他辅助自己,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B.面对侯霸的信使,严光没有起身迎接,在打开侯霸的来信时居然岔腿抱膝;他还嘲笑侯霸痴傻,后把信札丢给信使,显得极不恭敬。
C.严光在写回信时未按来使要求多写一点,他说这又不是买菜要多多益善;侯霸密奏此事,光武帝笑着说严光是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D.严光被光武帝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于是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来得到光武帝的特别征召,他也没有去;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答案】C
【解析】“写回信”错,严光未写回信。材料二中严光说“我手不能书”,又说“乃口授之”,“口授”意思是口头说,叫别人写;材料一说“霸得书”,材料二说“霸封奏其书”,里面提到的回信是严光口述让来使代写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4分)
(2)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4分)
【答案】
(1)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让严光屈尊到自己的住所交谈,派信使西曹属侯子道送信。
(2)(后来)光武帝又召严光进宫,两人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到同床而卧的程度。
【解析】
“素旧”,旧交,老朋友;“屈”,委屈,屈尊;“书”,信。
(2)“引”,延请,召见,召;“累日”,连日,多日,好几天;“偃卧”,仰卧,睡卧。
14.严光是怎样分别拒绝司徒侯霸和光武帝的延请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①拒绝侯霸:故意表现出狂态,通过使者告诫他应心怀仁心、辅助大义,不能阿谀皇帝的意旨。②拒绝光武帝:假装睡觉,后称引典故,表达士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
【解析】由原文“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可知,拒绝侯霸:故意表现出狂态,通过使者告诫他应心怀仁心、辅助大义,不能阿谀皇帝的意旨。由原文“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可知,拒绝光武帝:假装睡觉,后称引典故,表达士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光武帝派人去请他,安排他住在京师护卫军北营中,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派人送信给严光。奉命送信的人趁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就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封好了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严光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疑心那就是严光,便派人准备了小车和礼物去聘请他,使者往返了多次他才来到。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让严光屈尊到自己的住所交谈,派信使西曹属侯子道送信。严光没有起身,在床上岔着腿抱着膝盖打开书信。读完以后,问侯子道说:“君房(指侯霸)向来痴傻,现在做了三公,难道没有好转吗?”侯子道说:“官位已经做到三公,不再痴傻了。”严光说:“派您来说了些什么?”侯子道转述了侯霸的话,严光说:“您说他不痴傻,这不就是痴傻的话吗?天子征召我,征召了多次我才来。君主尚且不见,应当见臣子吗?”侯子道请求严光写一封回信,严光说:“我的手不能写。”于是口头述说而让侯子道代写,侯子道嫌少,说可以再多写一点。严光说:“这是买菜吗?还想让多一点?”侯霸收到信封好了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哎,哎,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答复。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父听到后马上到水边去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强迫人家做官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让你屈尊一下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光武帝又召严光进宫,两人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到同床而卧的程度。光武帝任命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特别征召他,但他不来。严光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二、(2024·山东烟台一模·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选自《颜氏家训》)
材料二: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①。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福益外A家B若专C在胜人处D求强E其能强F到底G与否H尚I未可知。
【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福气和利益实乃外物,如果专门在胜过别人的地方求强,他是否能强到底,还不可知。
“福益外家”是主谓结构,“若”表假设,一般放在句首,其前B处断开;
“专在胜人处求强”是假设的内容,中间不断开,“其”是下句主语,其前E处断开;
“其能强到底与否”做“尚未可知”的主语,主语较长,其后H处断开。
故选BEH。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厌恶,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礼运·大道之行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B. 趣,意旨、目的,与“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趣”意思不同。
C. 偃仰,安居、休息,与“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项脊轩志》)中“偃仰”意思不同。
D. 智力,智慧和力量,与“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中“智力”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骄傲自满。/力气,人们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B.正确。意旨、目的;乐趣。句意:穿衣服只是为了御寒。/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
C.错误。都是“安居、休息”。句意:留在家中悠悠自得。/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
D.正确。句意:他们的智慧力量都横行独秀于一世。/可以说是智谋力量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故选C。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做官、积财都要有限度,官位太高、财富太多容易招致祸患,少欲勿贪方可安身立命、保全门户。
B. 材料二以天地之道切入,阐释做人应刚柔并济的道理,指明成事关键在于适时做到强矫与谦退,富有思辨性。
C. 材料二认为人生应当自强不息,赞成在开创家业、自修处求强,而对成功后一味寻求安稳的行为则表示不屑。
D. 两则材料都引入古代典型事例、通过对比来加强说理,劝导家人当修养心性,观点中肯有力,堪称家训宝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成功后一味寻求安稳的行为则表示不屑”错。原文“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意思是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
(2)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答案】(1)自己的身体,尚且不能追求奢侈浪费,自己身体之外,又何必想要极尽骄奢放纵呢?(2)积累钱财几万,来为福祸紧急之事作打算,超过这个数量,要按照道义分散家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形骸”,身体;“奢靡”,奢侈浪费;“穷”极尽;“骄泰”,骄奢放纵。
(2)“蓄”,积累;“拟”,打算;“不啻”,不止;“散”,分散。
14.曾国藩认怎样才能实现“一身之强”?
【答案】 ①善于进行自我反省;②努力提升自我修养;③做事追求合乎道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身之强”的内容在材料二。
①由“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可知,善于进行自我反省;
②由“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可知,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③由“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可知,做事追求合乎道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礼记·曲礼》说:“不可放纵欲望,不可志得意满”宇宙之大,尚有边际,人本能的欲望却是无穷无尽的;只是在使自己减少欲望,知 道满足的基础尚加以限制。我们的祖先靖侯,告诫子侄说:“咱们家是书香门第,世世代代不求富贵,从现在起当官不可当道俸禄二千石以上 的大官,婚姻嫁娶不要攀附 权势显赫的家族。”这番话,我终身牢记在心,把它当作座右铭。
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骄傲自满;谦虚淡泊,可以免除祸害。人活在世上,穿衣服只是为了御寒,吃东西只是为了充饥。自己的身体,尚且不能追求奢侈浪费,自己身体之外,又何必想要极尽骄奢放纵呢?秦始皇、汉武帝拥有天下的财富,显贵地成为天子,却不知足,毫无节制,尚且给自己带来伤败的结果,何况一般的人呢?我常认为,二十口的家庭,奴婢再多也不超过二十人,良田不超过十顷,房屋只以遮挡风雨,牛马足够驾驭;积累钱财几万,来为福祸紧急之事作打算,超过这个数量,要按照道义分散家财。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不可昧着良心去寻求。做官较为稳妥,不要超过中级以上,前面可以看见五十人,后面可以望见五十人,这样就足以避免耻辱,没有什么风险。高于这个级别, 就应当谢绝,留在家中悠悠自得。
材料二:
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至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至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暴虐,只是矫正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办公办事,就应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受,就要悠闲舒缓。
大凡国家强盛,必须有许多贤臣;大凡家庭强盛,必须有许多贤良子弟。至于一个人的强盛,不外乎北宫黝的勇敢、孟施舍的仁厚、曾子的义理三种,把孟子的仁义集于一身而又不满足,就是曾子的反躬自问。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告诉仲由的强,才略微可以长久。此外,斗勇斗智的强,有的因此大兴盛,也有的因此大失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慧力量都横行独秀于一世,他们的祸败也与寻常人大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自修方面求强是可以的,在与人争胜负时求强就不可以了。福气和利益实乃外物,如果专门在胜过别人的地方求强,是否能强到底,还不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答案】C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出”作谓语,“于东方”作后置状语,故应在C处断开;同样,“观兵”作谓语,“于东夷”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循海”作状语,“而”是修饰连词,“归”作谓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 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 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 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
B.错误。“次”,停留、驻扎;/编入、编排。句意:驻扎在陉地。/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C.正确。“虞”,料想;/料想;/欺骗。句意: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或声誉。/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D.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担心。句意: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故选B。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 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能力。
A.“楚派屈完前来交涉”错,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是说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夏,楚子使屈完如师”,是说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的。可见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故选A。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答案】
(1)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
(2)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共”,供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是”,此。
(2)“以力”,凭借武力;“以为城”,把方城作为城墙;“池”,护城河;“无所”,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答案】
①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②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
(2)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概括为: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根据“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概括为: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题
(原卷版)
回顾主干知识:
一、正确阅读文本
人物传记体以写人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两种文本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记载历史事件。两类文言文本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1.“时间线”阅读法
古人写人物纪事,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人物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始末。
附:
文言文常见时间词汇
类别 时间词汇
表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词、年号纪年词
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表过去 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
2.“官职升降线”阅读法
人物传记也好,纪事本末也好,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以在梳理人物事件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文本中官位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人物事件的始末。阅读时,以官职升降为轴,就可以把文本的主要事件贯通起来。
附:
文言文常见官职升降词汇
类别 主要词语
表授予官职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知:知+地点,表示主持管理某地事务。 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 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
表罢免官职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 夺:削除。
表提升官职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超迁、超拔、超擢:越级升迁。陟: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表降低官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表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
表兼代官职 兼:兼任。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 署:代理、暂任。 权:暂代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 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
表辞官词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归还权柄,辞去官职。
3.“五个W”阅读法
阅读人物传记与纪事本末体文本时,主要是知人明事。文本写了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弄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是“五个W”,弄清这“五个W”,文本也就读懂了。
附:
知人明事“五个W”
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
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
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
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
二、五大考题解题方略
文言文五大考题:断句题、文言词语题、文意分析题、翻译题、简答题。历年来,五大考题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形式上略有变化。
具体解题方略见下: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帝遣使聘之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及帝即位,光乃变易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求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光也,乃遣安车玄纁聘之,三反而后至。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买菜乎?求益也?”霸封奏其书,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节选自《高士传·卷下·严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遣使A聘之B舍C于北军D给E床褥F太官G朝夕H进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区区,用于自称的谦辞,与《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B.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与《三国演义》中“以成鼎足之势”的“鼎足”意思相同。
C.要领,腰和脖子,“要领绝”的意思是被处死,与现代汉语的“要领”意思不相同。
D.物色,指形貌,与现代汉语的“物色人选”的“物色”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严光年轻时名气很大,与光武帝一同游历,光武帝即位后,严光便隐居了;光武帝敬重严光,想让他辅助自己,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B.面对侯霸的信使,严光没有起身迎接,在打开侯霸的来信时居然岔腿抱膝;他还嘲笑侯霸痴傻,后把信札丢给信使,显得极不恭敬。
C.严光在写回信时未按来使要求多写一点,他说这又不是买菜要多多益善;侯霸密奏此事,光武帝笑着说严光是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D.严光被光武帝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于是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来得到光武帝的特别征召,他也没有去;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4分)
(2)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4分)
14.严光是怎样分别拒绝司徒侯霸和光武帝的延请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2024·山东烟台一模·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选自《颜氏家训》)
材料二: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①。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福益外A家B若专C在胜人处D求强E其能强F到底G与否H尚I未可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厌恶,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礼运·大道之行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B. 趣,意旨、目的,与“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趣”意思不同。
C. 偃仰,安居、休息,与“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项脊轩志》)中“偃仰”意思不同。
D. 智力,智慧和力量,与“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中“智力”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做官、积财都要有限度,官位太高、财富太多容易招致祸患,少欲勿贪方可安身立命、保全门户。
B. 材料二以天地之道切入,阐释做人应刚柔并济的道理,指明成事关键在于适时做到强矫与谦退,富有思辨性。
C. 材料二认为人生应当自强不息,赞成在开创家业、自修处求强,而对成功后一味寻求安稳的行为则表示不屑。
D. 两则材料都引入古代典型事例、通过对比来加强说理,劝导家人当修养心性,观点中肯有力,堪称家训宝典。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
(2)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14.曾国藩认怎样才能实现“一身之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 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 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 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 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