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
(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介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
(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
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
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
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
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
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
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
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
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
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
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赏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6分)
[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瀍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
(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
[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漓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仆仆,酒阑灯地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①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藤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②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④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僚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竟,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回唏嘘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半部分按照人生成长的顺序写了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及表现。
B.文章第三段写到人们少小离家的不同情况,为第四段写离家后的经历作铺垫。
C.文章第六段抓住安土重迁的民族传统,写出了炎黄子孙漂洋过海却不忘桑梓的深情。
D.文章结尾点出现代化的发展和东西文化交融使乡土之恋的表现更深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四字短语的排比和数词的使用,让“童年生活的血肉”具体可感。
B.句子②运用比喻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作总结,并说明了其与个人不可分割的特点。
C.句子③俗语的使用,让沉重的乡土话题变得亲切可感,让表达含蓄蕴藉。
D.句子④借助一系列典型的意象写出了人们离开乡土后的内心感受,形象生动。
8.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请结合文本综合分析其效果。(5分)
9.标题“乡土情结”内涵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嫉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士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瘙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愚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己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恩: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人物 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 ①
颜之推 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 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觐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孪《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不过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推荐自己的友人。
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
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了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16.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蕴含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表明了屈原为追求理想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的决心。
(3)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这二十个字,把一年当中打头的四个节气描绘得形象而又生动。在二十四节气中,由于“立春”位列第一,成了新的一年开始的标志。立春,奏响春之序幕,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周朝以来,古代的帝王会在这一天主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天子沐浴后亲率百官去都城东郊迎春,以求 ① ,五谷丰登。《诗经·小雅》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绿色的,是水嫩的,是温暖的,是 ② 的,是充满希望的。
农谚说, ③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埋头努力、辛勤耕耘的季节。没有辛苦的春种,哪来丰厚的冬藏。这多么像人的一生,青春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倘若省略了年轻时候的努力和奋斗,也就无法享受到后来成功的喜悦与荣耀。从这个意义上讲,“立春”更需“春立”,我们要确定目标,立定志向,方能不负春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或俗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金岳霖在纯粹论理的逻辑学著述中,征引《红楼梦》故事作为分析的例子,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实”的小说,真实小说里有真理。真理有科学真理、逻辑真理、历史真理、生活真理等,而 ① 。作者通过小说建构了一种可想象的或可经历的真实生活的一个社会关系系统,即“构成我们日常经历的总和的东西”。也就是说“真实小说”里的人的生活, ② ,即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金先生用《红楼梦》故事作为案例分析:你可以设想林黛玉嫁给他人而不是贾宝玉。严格说,你的设想并无矛盾。从纯粹的一致性看,林黛玉可以嫁给他人, ③ ,她就不是林黛玉,而是另一个不同的人,并且对她的描述事实上是不恰当的。因为对林黛玉的描述被看作恰当的,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认识的林黛玉,在婚姻问题上是非贾宝玉不嫁的。
这给予读者一个历史、情感、文化、环境、习惯、风俗的真实想象的生活世界,即换了林黛玉的生活世界,她就不是林黛玉。金先生说:“我个人认为真理可以分为了解世界的和改造世界的。”由此可知,像《红楼梦》这类含藏极为丰富的“真实小说”里的“真理”正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利器。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金岳霖从逻辑学的角度鉴赏《红楼梦》,成为逻辑论理之极佳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
例句:如果曲高和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
22.有的文本把上面文段中加点词“含藏”改为“蕴含”,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指出:“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庆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
【解析】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错,原文材料一是说“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2.A
【解析】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错。材料一是说“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3.C
【解析】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
4.D
【解析】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
5.答案: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作者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
【解析】材料二说“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的是遭受诬陷被发配的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瀍盆倾骤雨”又逢着“淋漓骤雨”,在风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状。在这段唱词中,风狂雨骤,空野荒郊被发配的张翠鸾多么悲戚。作者通过对自然界风雨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
6.D
【解析】“使乡土之恋的表现更深沉”理解错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7.C
【解析】“让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8.答案①丰富作品内容,串联起全文的情感,开篇引用王维的《杂诗》点题,然后引用诗句强化了游子孤独思乡的情感,又以林则徐的诗歌将乡土情结上升为对国家的情结,最后以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收束,从小家到大家,从离家到归家,串联起全文的情感。
②加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等语言表达凝练,更能让读者体味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同时为文章注入了诗意和韵味。(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想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童年时乡土承载的生育之情。②离家后对故土的眷恋与回馈。③家国之思(保卫家乡)。④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FH
【解析】句意: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齐国的土地所生产培育的东西,也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家围墙里的东西一般。“虽殊方偏国”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前面有“虽”这个关联词,所以在“偏国”后面断开,故在C后断。“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是“即使 也”这一复句前一分句结束,应该在“产育者”后面断开,故在F断。“无不必致之”是“即使 也”这一个复句后一分句结束,动宾成分完整,应该在“必致之”后面断开,故在H后断。
11.D
【解析】A.正确。“藉”,凭借,依靠。/“借给”。句意:凭借他祖辈的财产。/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B.正确。“世故”,生计。/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经营生计。/对世故人情很老练。C.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之意。句意: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为战败而亡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句意:面对危难苟且求生。/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临近深深的潭水。
12.A
【解析】A.“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错,依据“奉养之余”“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可知没有遣散宾客,而是在奉养宾客之余,才遣散家财的。
13.
(1)国都中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
(2)为什么那些贤能有智慧的人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
【解析】(1)“人受其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受其施者人”“受到过他施舍的人”;“相与”,共同,一起“赋”,通“赙”,赠送财物办丧事;“反”,通“返”,返还,退还。(2)“贤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有智慧的人”;“操行”,名词作动词,“坚守操行”;“引决”,自杀,文中指“舍生取义”。
14.①对生死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担忧生命的长短。
②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依据“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可知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必担忧生命的长短。《兰亭集序》中,体现王羲之生死观的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意思是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靠他祖辈的财产,家中积聚万金之多。但他不经营家业,却纵情所好。只要是人们所想做的,人们所想玩的,他无不去做,无不去玩。他家墙屋台榭、园圃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几乎可同齐、楚两国的君王相媲美了。至于他情意所喜好的,耳朵所要听的,眼睛所想看的,口中所想尝的,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国中所生产培育的东西,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家围墙里的东西一般。他外出游览时,尽管山川险阻,道路遥远,都一定要去,就像在咫尺之间散步一般。四方来宾在他家里做客,每日数以百计,厨房灶下的烟火整天不熄灭,厅堂廊房里的声乐从不断绝。奉养门客之余,先把钱财施散给宗族;施散给宗族之余,再施散给乡里;施散给乡里之余,又施散给整个都城的人民。他活到六十岁时,身体即将衰弱,便抛弃家事,把所有的库藏、珍宝、车服、妾媵统统施散出去。一年之内就施散尽了,不给子孙留下一点财产。到他重病之际,没有买药求医的钱;到他去世之后,没有买棺埋葬的钱。国都中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
段干木听说这件事,说:“端木叔真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了他的祖先。他所行的,他所为的,众人都感到惊骇,但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卫国的君子多以礼教来约束自己,当然是不足以理解端木叔的用心了。
杨朱说:“人既已活着,就听之任之,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以等待死亡。将要死亡,也不要管那么多,顺其自然,什么时候死,由他去,直至命终。没有什么不可放弃的,没有什么不可放任的,为什么还要为生命的长短而担心呢?”
材料二: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这是君子应该珍惜的;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人,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备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大臣和贤能的文士,面对危难苟且求生,最终还是不能求得,还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大多被杀戮侮辱,妃主姬妾也几乎没什么人幸存。只有吴郡的太守张嵊,在组织义军起义时失败,被逆贼杀害,言辞和神色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样子;还有鄱阳王世子的谢夫人,站上屋顶怒骂反贼,被箭射中身亡。谢夫人就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能的智士要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这就是一种悲哀啊!
15.B
【解析】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不过是浪得虚名”错误。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虚名,即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不过是浪得虚名”的意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
16.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年老体衰之伤。现在自己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别好友之凄。在秋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离别之情不言自明。
【解析】尾联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行告别,泪洒西风。西风表示节季已是秋天,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所以“泪”是全诗的抒情载体。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回忆自己自得名声发迹以来,一晃过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途穷”是指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在诗句中表明他被罢黜的无辜。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官职被免的伤感。
“白头”实写自己此时已生白发,“衰病”指自己年衰多病。诗人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衰多病,表达了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伤。
“别黄徐州”,表明这首诗是作者临离徐州时,告别州守黄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发了惜别的情谊。“今日别”,诗人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衰多病,又逢多悲的秋天,所以临行告别,面对秋风,老泪难禁,凄然泪下,表达了惜别好友之凄凉。
17.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弊在赂秦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④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积水成渊⑥蛟龙生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8.(3分)
①风调雨顺
②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其他用来修饰春天的成语或俗语亦可)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每空1分)
19.(4分)
①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去掉“由于”。
②“奏响序幕”搭配不当,改为“奏响序曲”或“拉开序幕”。
③缺少谓语,在“是”和“一年”之间加“开启”。
(每处1分,三处正确4分)
20.(6分)
①“真实小说”里的“真理”属于生活真理
②符合日常的生活经验(或:不违反人类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
③但从小说的真实性/真理性来说(或:但是从某些有意义的方面来说)(每空2分)
21.(3分)如果流行的就是好的,那么流行性感冒就是受欢迎的疾病了。
(评分标准:①“如果……就”的句式,1分;②要有“流行的就是好的”类似这样的前提,1分;③“流行性”的什么,“就”什么,要具体,1分。符合归谬逻辑推论,句式基本一致即可)
22.(4分)“蕴含”是包含在内的意思,指一个词或文本包含了的内容;(1分)而“含藏”突出“藏”字,指文本中不易察觉的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发现和领悟的。(2分)“含藏”比“蕴含”更能凸显《红楼梦》中有许多待我们发现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1分)
23.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为教育家陶行知著作中的一段话,由三个句子构成,从总体来看为总分关系。首先指出“用书”比“读书”更重要,然后从辨别知识真假的角度说明“用书”为何比读书重要。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材料所选文段体现了其一贯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理念,知识与实践呈现出“知——行——知”的过程。“读书”是初步的“知”,“用书”是“行”和更深层次的“知”。
在写作时,要对“读书”与“用书”两个概念进行解读。材料中的“读书”,是指阅读并接受书中的知识,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在当今时代,“读书”的“书”可以做宽泛的理解,不仅仅指书本、书籍,还应包括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材料中的“用书”,是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书中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或将书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互相印证。同样,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用书”也可以指对获取的非书本信息的运用或验证。陶行知的话“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这一观点,强调不能只读书、尽信书,而应学会在运用书中知识的过程中,辨别知识的真假,以免受到假知识的误导。此外,根据第二层意思可知,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这两句话是对前面观点的解释。为什么“用书”比“读书”更重要呢?因为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对于“书”,如果只采取“读”的方式,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唯有“用”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并从而判定一本书究竟是有价值还是误导人,显出它的“本来面目”。
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抛开材料泛谈实践的重要性,而是要着重阐述实践(“用”)来辨别知识的真假。围绕这则材料,写作时首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1.如何证明材料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为什么“用书”可以辨别知识的真假?3.既然“用书”很重要,在“用书”上我们应当如何做?4.对于“用书”有哪些要求?“用它一下”真的就能辨别知识的真假吗?而根据试题引导语中的“联想和思考”可知,考生可以由这段话联想与之相关的事例,并拓而广之,由“书本知识”联想到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说明青少年要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但更要通过“行”来深入理解知识,指导行动;此外还可以强调应该尤其注重实践,实干,不要因惧怕而不敢行动、也不要因惰性而不想行动,同时,还需要在行动中善于总结反思等等。最后,可再次总结强调“知行合一”对于成就更美好的自我和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立意:
1.“读书”诚可贵,“用书”价更高。
2.在“用书”中辨别知识的真假。
3.实践验真知。
4.知行合一,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