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14:46:52

文档简介

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的不断盐碱化致使农业逐渐衰败,A项正确;材料为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没有对法律内容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材料未展示古巴比伦的具体经济状况,不能得出“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于“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的信息不足,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图为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由图可知( )
A. 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环海的大帝国 B. 古希腊殖民地遍及沿海且相对独立
C. 古希腊殖民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D. 古希腊对外殖民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的殖民城邦,有助于希腊本土和这些殖民城邦之间的工商业往来,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项正确;古希腊人额没有建立起大帝国,排除A项;“遍及沿海”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服兵役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公元前107年左古,罗马通过改革使公民兵制变成了职业兵制,服役的士兵不从事生产,领国家军饷,服役期至少长达16年。兵制改革促使古罗马( )
A. 城邦日益分崩离析 B. 军队的战斗力弱化
C. 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D. 公民政治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由材料可知,罗马军事改革实行募兵制,士兵成为职业军人,统一配备武器装备,发放报酬,这使得执政官军事权力极大增强,推动共和制向帝制转变,C项正确;公元前107年左古的罗马已经不是城邦制,排除A项;以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公民政治地位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 B. 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 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D. 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材料中提到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了一块石碑,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同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多种纺织品。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纺织技术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这些信息表明帕尔米拉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36年~前323年,与公元13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在材料中无法推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选项夸大了帕尔米拉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 15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根据该法案,“关于契约、婚姻等的纠纷、诉讼”必须在国内解决,禁止向国外法庭上诉。这一法案( )
A. 强化了国王权力 B. 保障了司法独立 C. 确立了议会主权 D. 维护了私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禁止上诉法》会限制教皇对英国的干涉,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A项正确;保障司法独立是在光荣革命以后,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排除C项;材料和私有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意大利北部的自治市博洛尼亚诞生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它以法律(罗马民法和教会法)和医学研究见长。它的创建就是为了集中研究1070年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法学汇纂》的核心文本。它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它既不是由宗教团体举办,也不是由教师行会举办,而是由学生自治组织创建、并为学生服务的特殊行会,为后来的整个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一个重要蓝本。材料主要反映( )
A. 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B. 罗马法学的复兴成为西欧大学产生的前提条件
C. 大学出现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和打破教会束缚
D. 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和医学等研究突出,并且是由学生自治组织创建、并为学生服务的特殊行会创办,自主权较大,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和打破教会束缚,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西欧大学的兴起,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罗马法学的复兴成为西欧大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能反映“它的创建就是为了集中研究1070年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法学汇纂》的核心文本”,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博洛尼亚大学的创立、特点及影响,材料不涉及其教学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7. 15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家世和出身不再发生影响,除非和有闲及继承来的财产联系在一起”“追求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该变化( )
A. 摧毁了欧洲宗教神权 B. 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C. 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 D. 迎合新生产关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这些因素推动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家世和出身影响力下降,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实力,追求冒险,这些变化迎合了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时并未摧毁欧洲宗教神权,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排除B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在16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8. 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 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 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 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 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其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可知其充分吸收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这些著作是通过实践进行的经验总结,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东西方医学成果的借鉴,但并未涉及民族药物学缺乏创新,排除B项;医学的发展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而非仅仅是商业贸易的促进,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9.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 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 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 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戒日王朝时宣布土地国有,由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属和封国,但后来封地转为世袭领地,即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表明当时的印度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D项正确;雅利安人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印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印度进入封建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度社会形态的转变,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例如东大寺茜部庄规定了该庄园的不入特权:“四至为界,检田使、收纳使、四度使永不得入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日本( )
A. 幕府政权威胁了天皇统治 B. 封建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末(日本)。根据材料“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可知,日本庄园主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这说明庄园主对中央征税官吏的威胁,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日本的幕府政权建立于公元12世纪,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对于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选项错在“开始”,通过材料无法推断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非洲)。据材料“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可知,在非洲的摩加迪沙的商人有着大量的骆驼,将生产的布匹卖到其他地区,反映了摩加迪沙工商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商人出售布匹到其他地区,但没有涉及这些布匹是否卖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材料只是设计摩加迪沙的商业,但没有涉及是否还有农业等其他经济形态,不能得知摩加迪沙经济结构单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图3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 )
A. 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 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
C. 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环保意识 D. 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培高平台田地中来自两侧沟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台肥力,渠水有利于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保障墒情,A项正确;培高平台并不能确保农业丰收,平台“主要成本”来自劳动力,与节省劳动力的说法矛盾,排除B项;玛雅文明在中美洲,不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区,所谓体现玛雅文明的环保理念缺乏依据,排除C项;阿兹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美洲文明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其宗教信仰极度混乱,且印第安人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这从侧面反映出美洲( )
A. 文明包容色彩明显 B. 内部统治极其紊乱
C. 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 宗教文化非常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材料可知,美洲文明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其地理环境导致印第安各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交融的结果,C项正确;各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也就无法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古代美洲文明在内部统治方面建立了一套制度,并非极其紊乱,排除B项;材料反映古代美洲文明宗教的多样混乱,看不出“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498年(世界)。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A项正确;当时达·伽马并未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体, “争夺世界经济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达·伽马与阿拉伯人都主要通过海上商路开展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 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 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可知,地理大发现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国家”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封建民族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强调地理大发现是国家支持的结果,B项正确;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排除A项;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相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作用,并未说明地理大发现对时代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7、18世纪,荷兰商人在葡属巴西租地,承包给当地庄园主经营甘蔗种植园;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租地,大面积损毁热带森林,建起甘蔗种植园,主要依靠从牙买加买来的奴隶耕种。荷兰商人的行为(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B. 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D. 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根据材料“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租地,大面积损毀热带森林,建起甘蔗种植园,主要依靠从牙买加买来的奴隶耕种”可知,荷兰商人通过租地经营甘蔗种植园,并使用奴隶进行生产,这有利于积累资本,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荷兰商人通过租地经营甘蔗种植园,并使用奴隶进行生产,没有体现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中荷兰商人的行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与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排除C项;干中荷兰商人的行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毛里求斯”名称的变化
时间 所属 名称变化
1505年 葡萄牙 以航海家马斯克林名字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
1598年 荷兰 以荷兰国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
1715年 法国 更名为“法兰西”岛
1814年 英国 被重新命名“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独立。
表中的史实可以反映出( )
A. 英国率先成为海上霸主 B. 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
C.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 早期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5年至1814年(非洲东部毛里求斯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分别对印度洋西部的毛里求斯岛进行命名,反映出了在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各国争夺的相当激烈,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早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欧各国对于世界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并不是地理认知不断更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毛里求斯岛的先后易主,并不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如表为17世纪初成立的某公司投资者情况。据如表推知,该公司( )
国家 所有投资者人数 投资总额(单位:盾)
北尼德兰 785 2,023,715
南尼德兰 302 1,418,700
德国 38 137,900
英国 3 6,900
葡萄牙 2 4,800
A. 主要控制拉美地区 B. 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C. 大量掠夺印度资源 D. 在北非进行武力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尼德兰投资人数和投资总额最多,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贸易活动,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活动,进行商品贩运贸易,B项正确;控制拉美地区的主要是西班牙,排除A项;大量掠夺印度资源的是英国,排除C项;在北非活动的主要是英法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 )
A. 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 商业革命的兴起
C.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 印刷技术的传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地图集”“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对外部空间的认知得到更新,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在此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每个市镇都应设立本国语初等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及宗教等科目,重视劳动与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 )
A. 否定教廷对圣经的垄断 B. 体现了国家观念的上升
C. 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D.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德意志)。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主张设立本国语初等学校,除宗教科目还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重视劳动与职业教育,即学校教育不止为了教会,也要关注世俗事务,可知其教育主张体现了国家利益,国家观念的上升,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没有提及否定教廷对圣经的垄断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自由与平等理念,排除C项;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九十五条论纲》,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
A. 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 B. 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 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 D. 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5年(世界)。根据材料“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西方民族是伟大民族,野蛮民族是墨西哥或秘鲁,这是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民族是伟大民族,野蛮民族是秘鲁或墨西哥,没有体现孟德斯鸠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所以看不出孟德斯鸠否定人文学科,排除C项;孟德斯鸠的主张是典型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并不是殖民地落后的科学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 美国学者林恩·亨特指出:法国大革命塑造了法国的国民意识,建立起新的民族共同体,并由此催生了大量新词语和新意象,如罗马式的自由女神像被重塑成共和国的象征物、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变成了人民力量的象征等,从而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该学者旨在说明法国大革命( )
A. 驱散了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B. 采用了西欧传统文化的要素
C. 适应了民族国家建设需要 D. 实现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法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林恩·亨特认为法国大革命塑造了法国的国民意识,建立起新的民族共同体,从而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这反映了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置于探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角度,认为政治民主化需要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进行,法国大革命适应了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驱散专制统治带来黑暗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指法国大革命,排除A项;“采用了西欧传统文化的要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D项中的“实现了”夸大了法国大革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巴黎的工厂、制造业、高炉在大革命前夕大量增长,使政府充满若干臆想的恐惧,1782年法国御前会议作出判决:“国王禁止今后在城市方圆15里之内建造这类工厂。”这说明( )
A. 法国政府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B. 巴黎已成为法国工业发展的中心
C. 革命力量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D. 法国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2年(法国)。根据材料““国王禁止今后在城市方圆15里之内建造这类工厂”可知,当时法国封建王权为维护自身的统治,阻止资产阶级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封建专制维护自身统治采取的措施,与环保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工业发展是否是法国中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专制维护自身统治采取的措施,阻止资产阶级发展,革命力量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4. 阅读下表《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颍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 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B. 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C. 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D. 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拥有选举权的人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范围的扩大,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普选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拥有选举权的人的变化,没有涉及内阁的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选举权范围的扩大,可以反映民主的发展,但没有涉及议会的权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的最早驯化、驯养及使用发生在黑海、亚速海、里海以北的广袤的西南干旷草原。 ★古代的马具会压迫马的气管,严重限制了马的应用。大概到了公元前1800年,有人将马运用于专门的轻型牵引中,并建造了尽可能轻型的马车,这就是战车的雏形。那些游牧骑士冲进底格里斯……一度到达埃及和印度。 ★马匹最初由西班牙人引入美洲。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首次将马匹带至圣多明各。航行期间,他还率领250名弓弩手、110个火枪手、20名随从及15匹马,对古巴进行了征伐。 ★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之时,奉命将马匹从牙买加带至秘鲁和厄瓜多尔,然后到智利,再到阿根廷。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人也逐渐接受了马,并学会养马、骑马。
——据徐杨、张箭《马在美洲的传播初探》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的功能。并说明马的传播对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意义。
材料二
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答案】(1)功能:农业生产中的畜力;战争的工具;交通运输的工具;贸易的商品。
说明:马的早期传播是印欧人大迁徙的缩影,印欧人对马匹的驯养和利用,促进了其对外迁徙和征服;近代马的传播是物种大交流的重要见证,欧亚大陆的马被引入美洲,丰富了美洲的物种,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马在美洲的传播是西欧早期殖民史的缩影,欧洲殖民者将马带至美洲各地,推动了其殖民美洲的进程。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丰富用途广。
影响: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
(3)认识: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马的功能根据“有人将马运用于专门的轻型牵引中,并建造了尽可能轻型的马车,这就是战车的雏形。那些游牧骑士冲进底格里斯……一度到达埃及和印度”得出是农业生产中的畜力;根据“他还率领250名弓弩手、110个火枪手、20名随从及15匹马,对古巴进行了征伐”得出是战争的工具;根据“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并结合所学可知,马还是交通运输的工具和贸易的商品。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马的传播对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意义可从人口迁徙、物种交流、殖民扩张的角度进行总结,主要是马的早期传播是印欧人大迁徙的缩影,印欧人对马匹的驯养和利用,促进了其对外迁徙和征服;近代马的传播是物种大交流的重要见证,欧亚大陆的马被引入美洲,丰富了美洲的物种,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马在美洲的传播是西欧早期殖民史的缩影,欧洲殖民者将马带至美洲各地,推动了其殖民美洲的进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根据“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得出是新航路开辟,马铃薯传入爱尔兰;英国内战破坏了爱尔兰的粮食,马铃薯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根据“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得出营养丰富用途广。“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根据“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得出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对世界物种的交流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积极的一面主要是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但从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而且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图1非洲古代文明分布图 图2在美洲矿山中劳作的黑奴
(注:70年代加入不结盟运动的非洲国家有的尚未真正独立)
图3二战后非洲国家独立数量和加入不结盟运动数量的年代统计图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
【答案】观点:殖民主义对非洲历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评述: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殖民国家大量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和资源的枯竭。同时,殖民主义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也对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殖民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当时欧洲列强竞相将非洲划分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这导致了非洲国家的独立和自主被严重剥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遭到破坏。随着非洲国家逐渐获得独立,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殖民主义留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政治上,一些国家面临民族矛盾和内战的威胁,治理能力和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经济上,过度依赖外国援助和自然资源的出口依然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社会上,种族和部落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社会不公现象需要得到纠正。然而,非洲国家和人民并没有被殖民主义的影响所束缚。他们努力推动着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加强了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同时,非洲国家也在倡导民主、公正和包容性的治理模式,致力于解决种族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综上所述,非洲的历史和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针对非洲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包容和公正,非洲才能走出殖民主义的阴影,实现持久的发展和繁荣。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及近现代的非洲。
首先,确定观点,根据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侵略呈积极意义,但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主义对非洲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殖民主义对非洲历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殖民主义对非洲历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所学知识,从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伤害、非洲人民的反抗、非洲的未来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殖民国家大量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和资源的枯竭。同时,殖民主义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也对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殖民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当时欧洲列强竞相将非洲划分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这导致了非洲国家的独立和自主被严重剥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遭到破坏。随着非洲国家逐渐获得独立,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殖民主义留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政治上,一些国家面临民族矛盾和内战的威胁,治理能力和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经济上,过度依赖外国援助和自然资源的出口依然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社会上,种族和部落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社会不公现象需要得到纠正。然而,非洲国家和人民并没有被殖民主义的影响所束缚。他们努力推动着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加强了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同时,非洲国家也在倡导民主、公正和包容性的治理模式,致力于解决种族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非洲的历史和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针对非洲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包容和公正,非洲才能走出殖民主义的阴影,实现持久的发展和繁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
1798年7月,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他制定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埃及的计划,从诸多领域精心挑选出175位学者,组成一支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收集和研究埃及历史。1799年8月,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发掘出了罗塞塔石碑。1801年,法国被英国和土耳其的联盟打败,根据协议,战败国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次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后移至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802年,东方学家德·萨西获得了一份罗塞塔石碑拓片,他从希腊碑文中的专有名词切入,找出了代表“托勒密”(Ptolem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之名的近似字组。
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在埃及菲莱神庙方尖碑拓片中发现了托勒密和克列奥帕特拉的名字,他顺着这条线索,继续研究专有名词。几个月后,他成功释读了亚历山大、提比略、图拉真等王名。虽然商博良只破译了碑文几千个符号中的111个,但古埃及文字之谜已经揭起一角。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拼音问题致达西尔先生的信》,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这一天是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之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塞塔石碑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发掘和研究所具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商博良对罗塞塔石碑的破译。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罗塞塔石碑发掘涉及英法两国对其争夺,可用于研究英法两国的争霸或拿破仑远征埃及;罗塞塔石碑中的象形文字被破译,可以用于研究古埃及的历史;破译罗塞塔石碑经历了多个阶段,可以用于研究埃及学的发展;罗塞塔石碑中象形图案和字母有关联,可以用于研究字母文字的发展;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可用于研究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地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
(2)示例:罗塞塔石碑被发掘于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最早为法国所拥有,最终为英国所获得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大热,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一大批学者投身到古文明的研究之中。罗塞塔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为近代考古学家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可能。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自身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字学功底,并且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发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规律,并最终破解了象形文字。商博良的成就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埃及学,为人们研究上古埃及历史提供了有力工具,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历史文物具有国家属性,但考古研究应该开放包容,集众人之智慧,探索人类文明的流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史料类型,罗塞塔石碑是出土文物,因此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发掘出了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后移至大英博物馆”可知,罗塞塔石碑背后涉及英法两国的战争,因此它可以作为研究英法争霸或拿破仑远征埃及的佐证;据材料“他顺着这条线索,继续研究专有名词。几个月后,他成功释读了亚历山大、提比略、图拉真等王名”并结合所学可知,罗塞塔石碑是古代埃及的重要文物,罗塞塔石碑中的象形文字被破译,可以用于研究古埃及的历史;据材料“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这一天是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之日”并结合所学可知,破译罗塞塔石碑经历了多个阶段,可以用于研究埃及学的发展;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罗塞塔石碑中象形图案和字母有关联,可以用于研究字母文字的发展;据材料“他从希腊碑文中的专有名词切入,找出了代表‘托勒密’(Ptolem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之名的近似字组”并结合所学可知,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可用于研究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地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评析类)。时空是近代世界。评析历史事件应当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该事件本身的表现以及该事件的影响和该事件对后人的启示。先分析背景,结合材料“1798年7月,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他制定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埃及的计划,从诸多领域精心挑选出175位学者”和所学可知,罗塞塔石碑被发掘于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最早为法国所拥有,最终为英国所获得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大热,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一大批学者投身到古文明的研究之中。罗塞塔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为近代考古学家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可能。据材料“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在埃及菲莱神庙方尖碑拓片中发现了托勒密和克列奥帕特拉的名字,他顺着这条线索,继续研究专有名词”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自身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字学功底,并且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发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规律,并最终破解了象形文字。商博良的成就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埃及学,为人们研究上古埃及历史提供了有力工具,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最后分析从该事件得到的启示,可以多角度分析,即可以从对待考古研究的态度入手,也可以着眼于文物保护与利用,还可以落脚于人类文明多样性领域;如历史文物具有国家属性,但考古研究应该开放包容,集众人之智慧,探索人类文明的流变。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2. 下图为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由图可知( )
A. 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环海的大帝国 B. 古希腊殖民地遍及沿海且相对独立
C. 古希腊的殖民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D. 古希腊对外殖民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3.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服兵役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公元前107年左古,罗马通过改革使公民兵制变成了职业兵制,服役的士兵不从事生产,领国家军饷,服役期至少长达16年。兵制改革促使古罗马( )
A. 城邦日益分崩离析 B. 军队的战斗力弱化
C. 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D. 公民政治地位提升
4. 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 B. 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 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D. 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5. 15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根据该法案,“关于契约、婚姻等纠纷、诉讼”必须在国内解决,禁止向国外法庭上诉。这一法案( )
A. 强化了国王权力 B. 保障了司法独立 C. 确立了议会主权 D. 维护了私有制度
6. 意大利北部的自治市博洛尼亚诞生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它以法律(罗马民法和教会法)和医学研究见长。它的创建就是为了集中研究1070年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法学汇纂》的核心文本。它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它既不是由宗教团体举办,也不是由教师行会举办,而是由学生自治组织创建、并为学生服务的特殊行会,为后来的整个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一个重要蓝本。材料主要反映( )
A. 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B. 罗马法学的复兴成为西欧大学产生的前提条件
C. 大学出现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和打破教会束缚
D. 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7. 15世纪欧洲,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家世和出身不再发生影响,除非和有闲及继承来的财产联系在一起”“追求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该变化( )
A. 摧毁了欧洲宗教神权 B. 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C. 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 D. 迎合新生产关系需要
8. 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 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 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 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 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9.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 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 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 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10. 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例如东大寺茜部庄规定了该庄园的不入特权:“四至为界,检田使、收纳使、四度使永不得入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日本( )
A. 幕府政权威胁了天皇统治 B. 封建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11.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12. 图3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 )
A. 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 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
C. 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环保意识 D. 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
13.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美洲文明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其宗教信仰极度混乱,且印第安人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这从侧面反映出美洲( )
A. 文明包容色彩明显 B. 内部统治极其紊乱
C. 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 宗教文化非常发达
14.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15. 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 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 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6. 17、18世纪,荷兰商人在葡属巴西租地,承包给当地庄园主经营甘蔗种植园;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租地,大面积损毁热带森林,建起甘蔗种植园,主要依靠从牙买加买来的奴隶耕种。荷兰商人的行为( )
A.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B. 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
C. 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D. 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7. “毛里求斯”名称的变化
时间 所属 名称变化
1505年 葡萄牙 以航海家马斯克林名字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
1598年 荷兰 以荷兰国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
1715年 法国 更名为“法兰西”岛
1814年 英国 被重新命名为“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独立。
表中的史实可以反映出( )
A. 英国率先成海上霸主 B. 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
C.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 早期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18. 如表为17世纪初成立的某公司投资者情况。据如表推知,该公司( )
国家 所有投资者人数 投资总额(单位:盾)
北尼德兰 785 2,023,715
南尼德兰 302 1,418,700
德国 38 137,900
英国 3 6,900
葡萄牙 2 4,800
A. 主要控制拉美地区 B. 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C. 大量掠夺印度资源 D. 在北非进行武力扩张
19. 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 )
A. 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 商业革命的兴起
C.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 印刷技术的传入
20. 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每个市镇都应设立本国语初等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及宗教等科目,重视劳动与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 )
A. 否定教廷对圣经的垄断 B. 体现了国家观念的上升
C. 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D.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1.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
A. 带有浓厚西方优越论思想 B. 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 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 D. 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22. 美国学者林恩·亨特指出:法国大革命塑造了法国的国民意识,建立起新的民族共同体,并由此催生了大量新词语和新意象,如罗马式的自由女神像被重塑成共和国的象征物、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变成了人民力量的象征等,从而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该学者旨在说明法国大革命( )
A. 驱散了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B. 采用了西欧传统文化的要素
C. 适应了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 D. 实现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23. 巴黎的工厂、制造业、高炉在大革命前夕大量增长,使政府充满若干臆想的恐惧,1782年法国御前会议作出判决:“国王禁止今后在城市方圆15里之内建造这类工厂。”这说明( )
A. 法国政府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B. 巴黎已成为法国工业发展的中心
C. 革命力量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D. 法国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4. 阅读下表《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颍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 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B. 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C. 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D. 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的最早驯化、驯养及使用发生在黑海、亚速海、里海以北的广袤的西南干旷草原。 ★古代的马具会压迫马的气管,严重限制了马的应用。大概到了公元前1800年,有人将马运用于专门的轻型牵引中,并建造了尽可能轻型的马车,这就是战车的雏形。那些游牧骑士冲进底格里斯……一度到达埃及和印度。 ★马匹最初由西班牙人引入美洲。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首次将马匹带至圣多明各。航行期间,他还率领250名弓弩手、110个火枪手、20名随从及15匹马,对古巴进行了征伐。 ★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之时,奉命将马匹从牙买加带至秘鲁和厄瓜多尔,然后到智利,再到阿根廷。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人也逐渐接受了马,并学会养马、骑马。
——据徐杨、张箭《马在美洲的传播初探》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的功能。并说明马的传播对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意义。
材料二
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图1非洲古代文明分布图 图2在美洲矿山中劳作的黑奴
(注:70年代加入不结盟运动的非洲国家有的尚未真正独立)
图3二战后非洲国家独立数量和加入不结盟运动数量的年代统计图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
1798年7月,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他制定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埃及的计划,从诸多领域精心挑选出175位学者,组成一支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收集和研究埃及历史。1799年8月,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发掘出了罗塞塔石碑。1801年,法国被英国和土耳其的联盟打败,根据协议,战败国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次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后移至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802年,东方学家德·萨西获得了一份罗塞塔石碑拓片,他从希腊碑文中的专有名词切入,找出了代表“托勒密”(Ptolem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之名的近似字组。
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在埃及菲莱神庙方尖碑拓片中发现了托勒密和克列奥帕特拉的名字,他顺着这条线索,继续研究专有名词。几个月后,他成功释读了亚历山大、提比略、图拉真等王名。虽然商博良只破译了碑文几千个符号中的111个,但古埃及文字之谜已经揭起一角。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拼音问题致达西尔先生的信》,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这一天是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之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塞塔石碑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发掘和研究所具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商博良对罗塞塔石碑的破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