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9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
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目 标
1
2
3
4
导入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の书写人生
1863~1869
《战争与和平》
1873~1877
《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
《复活》
1852、1854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
《少年》
《青年》
70年代末
《忏悔录》
80年代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魔鬼》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作品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晚年的托尔斯泰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故事梗概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高潮(44-58段)
结局(59-78段)
4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开端(1-21段)
1
发展(22-43段)
2
3
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
通读全文,梳理情节。从会面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情感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以表格、表情或曲线的方式画出。可做文字说明。要求:
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谱。
1.首尾的情绪峰值。见面前和见面后的情绪是否一致?本次见面对两个人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为这一点决定着后面情节的发展。
2.情绪落差峰值。两个人情绪变化反差最大的是哪个情节?
探究学习
托尔斯泰十分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在节选部分,聂赫朵留夫和玛丝洛娃都有着心理变化过程。请细读文本,根据下表的提示,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然后补充表格的空白部分。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健康、真诚、纯洁、热忱、崇高,有美好追求。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2.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猥琐、空虚、低下、渺小。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骗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给了她一笔钱然后将其抛弃。
3.从心灵忏悔走向精神复活的阶段。庭审后他内心痛苦,意识到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改过自新。甚至有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探究学习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外形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就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笑,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通过这几次笑的描写,分别体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心理状态。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梳理。
探究学习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外形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就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笑,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通过这几次笑的描写,分别体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心理状态。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梳理。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则充满了厌恶。
总结人物方法:
以对话展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剖析两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重大的变化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玛丝洛娃,有人说是托尔斯泰……请你结合文本,背景、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讨论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典型意义: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复活代表“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完善。
观点一:
复活 主要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观点二:
玛丝洛娃人性与尊严的复活: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抛弃、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我是苦刑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您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的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的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肮脏的嘴脸!你走开,走开!
“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和西蒙松一块走掉,就会使他自由”于是她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牲。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也尚存的善良与仁爱,
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内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衣看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是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理想贵族地主的形象。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
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从而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倡导“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观点,博爱充分体现着人性的善良,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按照托尔斯泰主义的主张,只有心存人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灵魂的复活。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表达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主张。
拓展延伸
探究标题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常见对标题的探究分析有三种∶
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分析
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
三是拟人标题的意图。
探究标题,包括探究标题意蕴和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两类。
拓展延伸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如《一九八四》《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②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③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如《黑暗的心》《道连·格雷的画像》,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严谨,概括故事情节
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情感 ③揭示文章主题 ④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⑤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如果以人物为题,如《高老头》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 ②暗示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拓展延伸
4.如果以形象为题,如《老实人》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铺开故事情节,呼应细节 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如果以问题为题,比如:《谁说鳄鱼不流泪》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寄托作者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②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③突出主旨
6.如果以事件为题,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