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皇位怎么来的?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宋太祖赵匡胤
世袭而来
隋文帝杨坚
篡夺而来
农民起义而来,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明太祖朱元璋
放牛娃
乞丐
和尚
参加农民起义起义
皇帝
明朝的统治
1、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导学与演练》自主学习(2分钟)
明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强化皇权的措施:
目的:
作用:
经济发展:
三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一、明朝的建立
结合课文,试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明朝的建立:
营销经理/Marketing Manager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标志: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攻占大都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11750)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10940)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明朝的疆域
997万平方公里
君民之间烦恼
思想烦恼
政治烦恼
军事烦恼
政治烦恼
材料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问 题 思 考
朱元璋的烦恼是什么?
军权集中
臣民无法监视
思想上不统一
地方分权和朝臣(丞相)权力过大
思想烦恼
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前代人的思想,他们在应试的文章中写出了新的内容,里面不仅有诸子的思想,还加入了佛道两教的观点。应试文章竟然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对封建的中央集权是不利的。为了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专制,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上。
明朝此时的烦恼是什么?
君民之间烦恼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朱元璋此时的烦恼是什么?
军事烦恼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军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朱元璋的烦恼是什么?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一: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措施二: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措施三:军事上,分散兵权;
措施四: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政治:地方分权和朝臣(丞相)权力过大
军事:军权集中
监察上:臣民无法监视
思想:思想上不统一
措施五:八股取士
皇帝
按察使司
(刑狱)
都指挥使司
(军政)
布政使司
(民政)
1.废行省,设三司
行中书省
地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2.分封诸子为王
礼
大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中书省(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胡惟庸案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问 题 思 考
阅读P68相关史事,想一想:朱元璋该怎么处理这么庞大的政事?
仅在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00多件。这使他感到十分劳累,所以他对身边的侍从说:“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
--樊树志《国史纲要》
明太祖:四辅官
明成祖:内阁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把所有大权独揽一身。
职能:监视臣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锦衣腰牌
东厂腰牌
厂卫特务机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的刑罚非常残酷,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残忍至极,制造了大量冤错案。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帝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军政机构
特务机构
锦
衣
卫
东
厂
五军都督府
布政使司︵民政︶
按察使司︵刑狱︶
都指挥
使 司 ︵军政︶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从而加强皇权。
创立科举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创立殿试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
科举制发展过程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初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做为状元的他,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以下是三位同学的观点,你是否赞同?
甲: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乙:观点独特创新,构思要精妙。
丙:文章文体灵活多样。
×
×
×
《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集注》
八股文
①考试范围
②答题标准
③文体
《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集注》
八股文
八股文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
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朱元璋强化皇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加强了君主专制
1.农业:
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辣椒
西红柿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
苏绣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景德镇青花瓷
明代青花扁壶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四、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徽商故里
红顶商人胡雪岩
明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
朱元璋
强化皇
权措施
政治上
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按,都)
分封诸王,监控地方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
分五军都督府,调兵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监察上(特务机构):
锦衣卫(朱元璋)
设东厂(明成祖)
思想上:
八股取士
经济
发展
农业:
引进南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手工业:
丝织业中心苏州、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
北京、南京;晋商、徽商
军事上:
1413年(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