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孝德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产生于商代;西周宗法吸纳了孝,使孝德除了协调亲子关系外,还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对孝的改造,使孝的适用范围从家庭、家族扩大到社会。据此可知,孝德( )
A. 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 旨在维护君主权力
C. 成为宗法关系核心 D. 社会功能不断扩大
2. 《史记·平准书》:“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材料反映了汉代( )
A.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B. 强化西南地区管理
C. 地方行政体系完备 D. 大力推行羁縻政策
3. 宋时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许多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纸的生产,如陕西路期郡县一带,“人以纸为业,号纸户”,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的许多人家以“造楮为业”等。上述现象可以印证宋代( )
A 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B. 地域分工日趋细致
C.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4. 明太祖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并指出“建国之初,首在正纲纪”。明太祖意在( )
A. 以德化民 B. 德主刑辅 C. 礼法并施 D. 重典治世
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于是学西文,涉重洋……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此观点( )
A. 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先河 B. 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D. 激发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6. 1910年清资政院正式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议院性质的机构。在资政院第一次年会上,议员们对下一年的财政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查,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此可知,资政院的建立( )
A. 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 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 D.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7. 1923年6月,中共中央将《新青年》确定为机关理论刊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革命运动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一举措( )
A. 缘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C. 意在加强中外革命运动的联系 D. 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8.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为国有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B. 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D. 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9. 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益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 )
A. 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 B.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 表明改革开放发展到新阶段 D. 是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尝试
10. 15世纪,意大利学者布鲁尼批评古罗马时代希腊人菩鲁塔克的《西塞罗传》,认为它对罗马人充满偏见。布鲁尼对各类原始材料逐一鉴别考订,重新撰写了《西塞罗传》。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 )
A. 本质是主观认识的反映 B. 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
C. 得益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D.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
11.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1400~1800年可概括为( )
A. 近代前夜的曙光 B. 人和世界被发现 C. 东方从属于西方 D. 科学和技术交融
12. 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伤。“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非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安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 艺术发展反映时代特征 B. 传统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
C. 工业文明冲击民众生活 D. 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
13. 1923年,英国驻德大使阿贝农在日记中写道:“1914年英国对德国作战,为的是要抵抗德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经过着干年的时间,英国可能就要因同样的理由同法国作战了。问题在于英国是单独作战呢?还是有一个同盟国同它一道作战。”由此说明英国( )
A 积极建立英德同盟 B. 摆脱扶德抑法政策
C. 努力争取欧洲和平 D. 力图保持欧洲均势
14. 1941年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此举旨在( )
A. 改善苏联的工业布局 B. 保证军事战斗能力
C. 控制大后方经济命脉 D. 冲破帝国主义包围
15.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1904年提出“罗斯福推论”,表示面对西半球国家的“妄为”“无能”,美国要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1950年提出“凯南推论”,认为拉美国家容易受到“共产主义渗透”,美国要用一切手段应对威胁。影响门罗主义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际格局演变 B. 国家实力变化 C. 霸权主义加强 D. 外交政策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一 关中本位政策为宇文泰来用苏绰建议所创建,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道。
——据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二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阶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数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隔,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籍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 43.8 25 11.3 56 14.3 100
结合材料,对唐朝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解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军国民体育
材料一 军国民体育最初被用于新军的训练,后来在新式学堂和社会推广开来。对坐生进行兵操训练。1904年,《萃断报》提出:“军国民者,以国民而景为军人,有尚武之精神。而有国家之思想者也……掷头颅,流鲜血,以扬祖国之光也。”军国民体育“即通过体育训练国民身体,使之具备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以求全民皆兵救亡图存。”1905年以后随着军因民体育的渐渐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堂之间的会操活动相继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开展。庄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省市州县开始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在体育赛事日益盛行的同时,各地一些商人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这些体育组织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湖的影响,大都以尚武强种为宗旨,以振起国民商武之精神
——摘编自黄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思湖之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军国民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军国民主义等同于体育,例如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各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藤元培倡导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摘编自意品《蔡元墙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结合时代背量,对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进行阐释。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创办成长阶段:打破西方封锁的创新之举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打开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应达而生,脑称广交会,每年两届。1957年4月25日,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拉开序幕。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到会,实现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占63.01%。而到第二届,成交额已跃升至6933万美无,是首届的近4倍。
探索发展阶段:孵化无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1978年以后,广交会一改创办初期售卖“土特产”的形象,开始洽谈来料加工等“三来一补”业务。展馆产品分类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作为广交会的主场,广州也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轻工业及纺织业,为国家争取出口创汇。广交会被誉为“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孵化器”,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广交会扬帆起航,走向世界。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依托广交会成长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县至成功路身世界500强企业。
转型创新阶段:从“卖全球”到“买全球”
2006年中国政府决定,从101届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对境外参展企业开放,并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出双向交易平台。进口展自设立以来,已吸引累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次境外企业参展。
——金羊网一新快报:广交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商贸的重要窗口
结合材料,以“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二战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儿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谈论欧洲一体化时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并不属于它。我们与之联系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并不能并入或同化。”
1951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将“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计划)通报给英国外交大臣,英国方面当场回绝。
1959年,戴高乐模仿美国总统门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测”,提出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并不断对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
1961年,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因戴高乐反对而失败。
1962年12月,英美签署协议,美国帮助英国建设核澄提部队,由北约指挥。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
1966年,戴高乐再次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法国正式退出了北约
1969年4月,戴高乐退出政坛;10月,西德提出了新东方政策,想通过独立外交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1970年开始,法国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谈判转为较积极的态度。
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口占比统计
英联邦国内 欧共体
1951年 50% 146%
1961年 32% 29.2%
——杨德华《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分析》等
结合材料,评述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2024届山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孝德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产生于商代;西周宗法吸纳了孝,使孝德除了协调亲子关系外,还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对孝的改造,使孝的适用范围从家庭、家族扩大到社会。据此可知,孝德( )
A. 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 旨在维护君主权力
C. 成为宗法关系的核心 D. 社会功能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德除了协调亲子关系外,还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其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体现了孝德社会功能不断扩大,D项正确;孝德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孝德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而不是维护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表明孝德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未体现它成为宗法关系的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2. 《史记·平准书》:“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材料反映了汉代( )
A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B. 强化西南地区管理
C. 地方行政体系完备 D. 大力推行羁縻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而且采用当地的风俗进行治理,不征收赋税,所以这是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西汉政府在西南地区不征收赋税,而非轻徭薄赋,排除A项;“体系完备”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唐朝时期实行的,西汉时期实行的不是羁縻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时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许多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纸的生产,如陕西路期郡县一带,“人以纸为业,号纸户”,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的许多人家以“造楮为业”等。上述现象可以印证宋代( )
A. 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B. 地域分工日趋细致
C.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说明纸张的用量增大,由此可以折射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传统科技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说明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并不能体现低于分工日趋细致,排除B项;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是材料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太祖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并指出“建国之初,首在正纲纪”。明太祖意在( )
A. 以德化民 B. 德主刑辅 C. 礼法并施 D. 重典治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建国之初,首在正纲纪”信息可知,明太祖强调的是正纲纪,D与材料意思符合,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的统治模式不符合明统治的方式,明朝更注重法的管理,排除B项;礼法并施是荀子提出的主张,但明的统治重视典章制度的制定,排除C项。故选D项。
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于是学西文,涉重洋……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此观点( )
A. 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先河 B. 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D. 激发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的强大原因在于其政治制度的先进,而非技术的优势,这一主张显然突破了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思想,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B项正确;戊戌变法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先河,排除A项;此观点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此观点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未体现对近代民族意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10年清资政院正式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议院性质的机构。在资政院第一次年会上,议员们对下一年的财政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查,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此可知,资政院的建立( )
A. 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 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 D.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被迫成立资政院,结果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反映了资政院的建立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C项正确;资政院的建立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院的建立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未体现对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B项;“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23年6月,中共中央将《新青年》确定为机关理论刊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革命运动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一举措( )
A. 缘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C. 意在加强中外革命运动的联系 D. 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中国革命进行剖析和反思,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道路的探索,这顺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制定的,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革命运动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并非加强中外革命运动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为国有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B. 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D. 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为国有经济;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A项正确;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B项;三大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排除C项;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未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益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 )
A. 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 B.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 表明改革开放发展到新阶段 D. 是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依据材料“1981年”“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劳分配原则的做法突破了原来的按需分配,即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剧团职工演出的积极性,是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尝试,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说法绝对,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发展到新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5世纪,意大利学者布鲁尼批评古罗马时代希腊人菩鲁塔克的《西塞罗传》,认为它对罗马人充满偏见。布鲁尼对各类原始材料逐一鉴别考订,重新撰写了《西塞罗传》。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 )
A. 本质是主观认识的反映 B. 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
C. 得益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D.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布鲁尼认为古罗马时代的普鲁塔克所著《西塞罗传》“对罗马人充满了偏见”,即主观成分太多,而他重新撰写的《西塞罗传》则对“各类原始材料逐一鉴别考订”,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B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本质是主观认识的反映”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可用于说明史学研究深受研究者立场影响,未体现史学研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1400~1800年可概括为( )
A. 近代前夜的曙光 B. 人和世界被发现 C. 东方从属于西方 D. 科学和技术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1500年左右,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辟了从欧洲到世界各地的航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4、15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人当作世界的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发现了人,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所以1400-1800 年是世界和人被发现的时代,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发生了文艺复兴,近代化曙光初现在欧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科学和技术交融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伤。“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非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安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 艺术发展反映时代特征 B. 传统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
C. 工业文明冲击民众生活 D. 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题意可知,19世纪后半期的建筑师对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心怀抵触,这说明当时出现了新材料建造的建筑物,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由此说明艺术发展反映了时代特征,A项正确;新材料建造的建筑物已经出现,因此不能说明传统思想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的不是对民众生活的冲击,排除C项;“思想纯正”的建筑师对新材料心怀抵触,因此不能体现古典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23年,英国驻德大使阿贝农在日记中写道:“1914年英国对德国作战,为的是要抵抗德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经过着干年的时间,英国可能就要因同样的理由同法国作战了。问题在于英国是单独作战呢?还是有一个同盟国同它一道作战。”由此说明英国( )
A. 积极建立英德同盟 B. 摆脱扶德抑法政策
C. 努力争取欧洲和平 D. 力图保持欧洲均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为的是要抵抗德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可知,英国之所以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争是为了防止欧洲大陆出现占有统治地位的军事强国,英国既防止德国一家独大,同时也会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所以英国是要力图保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英国与德国进行了战争,并没有建立英德同盟,排除A项;英国是要保持欧洲大陆的军事,所以要抑制德国的崛起,并没有采取扶德的政策,排除B项;英国是为了保持欧洲均势,而不是为了争取欧洲和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41年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此举旨在( )
A. 改善苏联的工业布局 B. 保证军事战斗能力
C. 控制大后方经济命脉 D. 冲破帝国主义包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苏联面临着德国的进攻,因此为了保障军事战斗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苏联将工厂疏散到大后方,以便全力投入对抗德国的战争中,B项正确;苏联此举是为了保障军事战斗能力,而不是为了改善工业布局和控制大后方的经济命脉,排除AC项;苏联是要打败德国法西斯,而不是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包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1904年提出“罗斯福推论”,表示面对西半球国家的“妄为”“无能”,美国要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1950年提出“凯南推论”,认为拉美国家容易受到“共产主义渗透”,美国要用一切手段应对威胁。影响门罗主义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际格局演变 B. 国家实力变化 C. 霸权主义加强 D. 外交政策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当时美国刚刚独立,国家实力较弱,1904年提出“罗斯福推论”,当时美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强大,1950年提出“凯南推论”,当时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因此国家实力变化是影响门罗主义演变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当时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并不是影响门罗主义演变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当时美国刚刚独立,国家实力较弱,没有体现霸权主义加强,排除C项;外交政策调整是影响美国政策演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一 关中本位政策为宇文泰来用苏绰建议所创建,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道。
——据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材料二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阶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数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隔,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籍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 43.8 25 11.3 5.6 14.3 100
结合材料,对唐朝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解读。
【答案】应包括:唐代关中本位政策的含义、实行的原因、破坏的原因、影响等四方面。
【示例】唐代关中本位政策是以关中地区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心,稳固唐代政治统治的重要政策。
关中地处京畿,地势险要,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唐代统治者出自关陇集团,关中是其政治基础;唐代面临西北与西南军事侵扰,关中是重要军事基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
科举制的发展,关陇集团势力削弱;关中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南方经济地位上升;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将领大自主权扩大,藩镇割据,关陇集团崩溃,关中本位政策逐步瓦解。
关中本位政策稳固了唐代政治统治,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对于唐代关中本位政策的解读根据“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道”、“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隔,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籍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和“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等信息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含义、实行的原因、破坏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关中本位政策是以关中地区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心,稳固唐代政治统治的重要政策。关中地处京畿,地势险要,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唐代统治者出自关陇集团,关中是其政治基础;唐代面临西北与西南军事侵扰,关中是重要军事基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科举制的发展,关陇集团势力削弱;关中地区经济地位下降,南方经济地位上升;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将领大自主权扩大,藩镇割据,关陇集团崩溃,关中本位政策逐步瓦解。最后得出结论,关中本位政策稳固了唐代政治统治,推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军国民体育
材料一 军国民体育最初被用于新军的训练,后来在新式学堂和社会推广开来。对坐生进行兵操训练。1904年,《萃断报》提出:“军国民者,以国民而景为军人,有尚武之精神。而有国家之思想者也……掷头颅,流鲜血,以扬祖国之光也。”军国民体育“即通过体育训练国民身体,使之具备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以求全民皆兵救亡图存。”1905年以后随着军因民体育的渐渐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堂之间的会操活动相继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开展。庄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省市州县开始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在体育赛事日益盛行的同时,各地一些商人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这些体育组织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湖的影响,大都以尚武强种为宗旨,以振起国民商武之精神
——摘编自黄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思湖之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军国民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军国民主义等同于体育,例如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各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藤元培倡导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摘编自意品《蔡元墙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结合时代背量,对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进行阐释。
【答案】思路应包括:从军国民体育时代背景角度作答从军国民体育内涵的角度作答从军国民体育的认识的角度作答
【示例】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军国民体育成为时代需要。新军训练与教育改革逐步推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近代新式教育发展,军国民体育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民国初年被继续沿袭。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思潮,还是“尚武”精神的体现。军国民体育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中进行推广,以体育训练国民,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推行兵操、强调体育竞技精神、建立体育组织、倡导强身尚武,还强调个人应该具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军国民体育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主义价值。它促进了近代中国体育事业与军事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军事、体育人才,塑造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强种强国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关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
从军国民体育时代背景角度来看,主要有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军国民体育成为时代需要。新军训练与教育改革逐步推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近代新式教育发展,军国民体育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民国初年被继续沿袭。
从军国民体育内涵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思潮,还是“尚武”精神的体现。军国民体育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中进行推广,以体育训练国民,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推行兵操、强调体育竞技精神、建立体育组织、倡导强身尚武,还强调个人应该具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从军国民体育的认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军国民体育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主义价值。它促进了近代中国体育事业与军事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军事、体育人才,塑造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强种强国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创办成长阶段:打破西方封锁的创新之举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打开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应达而生,脑称广交会,每年两届。1957年4月25日,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拉开序幕。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到会,实现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占6301%。而到第二届,成交额已跃升至6933万美无,是首届的近4倍。
探索发展阶段:孵化无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1978年以后,广交会一改创办初期售卖“土特产”的形象,开始洽谈来料加工等“三来一补”业务。展馆产品分类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作为广交会的主场,广州也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轻工业及纺织业,为国家争取出口创汇。广交会被誉为“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孵化器”,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广交会扬帆起航,走向世界。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依托广交会成长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县至成功路身世界500强企业。
转型创新阶段:从“卖全球”到“买全球”
2006年中国政府决定,从101届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对境外参展企业开放,并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出双向交易平台。进口展自设立以来,已吸引累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次境外企业参展。
——金羊网一新快报:广交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商贸的重要窗口
结合材料,以“广交会——中国外贸的‘风向标’”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广交会折射了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反对西方封锁,适应经济建设要求,创办广交会。广交会参展国有限、规模小,但发展迅速。对打破西方封锁,为解决经济建设对于设备、技术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广交会参展业务、产品种类、参展规模迅速扩大,参展范围面向全世界。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有利地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广交会参展范围进一步扩大,并由单一出口变为进出双向交易平台。成为世界各参展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广交会的发展变化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风向标”。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 创办成长阶段:打破西方封锁的创新之举”、“探索发展阶段:孵化无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创新阶段:从‘卖全球’到‘买全球’”等信息可知,广交会的发展折射了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反对西方封锁,适应经济建设要求,创办广交会。广交会参展国有限、规模小,但发展迅速。对打破西方封锁,为解决经济建设对于设备、技术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广交会参展业务、产品种类、参展规模迅速扩大,参展范围面向全世界。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有利地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广交会参展范围进一步扩大,并由单一出口变为进出双向交易平台。成为世界各参展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广交会的发展变化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风向标”。
19. 二战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儿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谈论欧洲一体化时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并不属于它。我们与之联系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并不能并入或同化。”
1951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将“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计划)通报给英国外交大臣,英国方面当场回绝。
1959年,戴高乐模仿美国总统门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测”,提出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并不断对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
1961年,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因戴高乐反对而失败。
1962年12月,英美签署协议,美国帮助英国建设核澄提部队,由北约指挥。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
1966年,戴高乐再次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法国正式退出了北约
1969年4月,戴高乐退出政坛;10月,西德提出了新东方政策,想通过独立外交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1970年开始,法国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谈判转为较积极的态度。
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口占比统计
英联邦国内 欧共体
1951年 50% 14.6%
1961年 32% 292%
——杨德华《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分析》等
结合材料,评述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
【答案】评述内容包括:二战后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原因;影响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内外因素;英国加入欧共体进程的总体认识等三方面。
【示例】二战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体现了西方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和力量制衡。
20世纪50年代,鉴于想要继续保持欧洲大国地位和传统思想影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60年代,英国经济衰落趋势明显,同时随着与欧共体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入欧共体成为此时英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法国忌惮英美关系影响其独立外交和大国地位,多次拒绝英国加入;70年代,为制约崛起的西德,法国转变态度,英国加入欧共体。
英国入欧进程体现了其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需求,也反映了战后国际力量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国际格局的变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当代英国。根据“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并不属于它。我们与之联系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并不能并入或同化”、“英国方面当场回绝”、“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因戴高乐反对而失败”、“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法国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谈判转为较积极的态度”、“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等信息可知,英国对待欧共体的态度是从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逐渐加入,这个过程体现了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政策和态度,也体现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上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和力量制衡。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从二战后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影响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内外因素;英国加入欧共体进程的总体认识等三方面去分析,如20世纪50年代,鉴于想要继续保持欧洲大国地位和传统思想影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60年代,英国经济衰落趋势明显,同时随着与欧共体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入欧共体成为此时英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法国忌惮英美关系影响其独立外交和大国地位,多次拒绝英国加入;70年代,为制约崛起的西德,法国转变态度,英国加入欧共体。最后得出结论,英国入欧进程体现了其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需求,也反映了战后国际力量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国际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