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新中考科学复习第二轮 酸碱盐专练(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新中考科学复习第二轮 酸碱盐专练(一)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18 14: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新中考科学复习 第二轮 酸碱盐专练(一)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X溶液与AgNO3、Na2CO3、Na2SO4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的溶液( )
A.HNO3 B.HCl C.BaCl2 D.NaOH
2. 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二氧化碳,收集并检验该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B. 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 丙图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D. 丁图中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滴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
3. 如表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0℃ 10℃ 20℃ 30℃ 40℃
Na2CO3的溶解度(g/100g水) 7.1 12.5 21.5 39.7 49.0
NaHCO3的溶解度(g/100g水) 6.9 8.1 9.6 11.1 12.7
A.若碳酸钠中含有少量碳酸氢钠,不能采用冷却碳酸钠的热饱和溶液除去碳酸氢钠
B.在40℃条件下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中肯定有晶体析出
C.可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碳酸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
D.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可能小于不同温度下不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
4. 市场上的“问题藕”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管理人员榨取其液汁进行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用pH试纸测试,在9~10之间
C.选择碳酸钠溶液进行鉴别,若产生气泡,则证明含有硫酸
D.选择氯化钡溶液进行鉴别,若无明显现象,则证明含有盐酸
5.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稀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曲线图正确的是( )
A.B. C. D.
6. 为测定一瓶NaOH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分别取该溶液于A、B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A中,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B中,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说明NaOH溶液是部分变质 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
C.图2随着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不可能等于7 D.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
7.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8. 实验小组同学用压强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Ⅰ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曲线Ⅱ说明CO2和NaOH溶液反应后,容器内气压下降得更低
C.对比曲线Ⅰ和曲线Ⅱ,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Ⅰ上方
9. 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A B C D
Ⅰ CaCO3、稀盐酸 Na2CO3、稀硫酸 Zn、稀硫酸 Cu、稀硫酸
Ⅱ Ca(OH)2溶液 NaCl溶液 Ba(OH)2溶液 BaCl2溶液
A.A B.B C.C D.D
11.已知一铜、锌合金粉末,加入到AgNO3溶液中,如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物质的种类为a,滤液中溶质的种类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a+b=3,则滤液中可能不含AgNO3;
②若a+b=4,则滤纸上一定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Cu(NO3)2;
③若溶液呈蓝色,则a=1;
④若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a+b=4。
A.①④ B.① C.④ D.①②③
12.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B.AB段的化学反应是:Fe+2HCl═FeCl2+H2↑
C.D点反应结束 D.E点温度等于A点
13.某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HCl、H2SO4、MgCl2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有 B.H2SO4和MgCl2一定有,NaOH一定无
C.HCl和MgCl2一定有 D.HCl一定有,NaOH、H2SO4一定无,MgCl2可能有
14.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滤液M中一定存在Zn2+ B.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
C.滤液M的颜色呈蓝色 D.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15.工业上可利用石灰石和废铜屑等原料生产国画石青颜料。石青的化学式是aCuCO3 Cu(OH)2,已知Cu(OH)2和CuCO3都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氧化物相同),且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现取34.6g石青样品,对样品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如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B.m=24
C.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
D.若将m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这说明固体物质中的氧元素已经全部转化为氧气除去
二、填空题
16.现有A、B、C、D四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溶液,它们的阳离子可能是Cu2+、Na+、H+、Ca2+中的一种,阴离子可能是CO32﹣、Cl﹣、OH﹣、SO42﹣中的一种,其中每一种离子只存在于一种溶液中。已知B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实验记录:A+D→产生气泡;A+C→产生白色沉淀。
(1)A、B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   。
(2)写出A与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与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出现的现象是    。
(4)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B、C、D不同类别的物质,且该物质能分别与B、D发生反应,该物质是    (填序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
①CO2 ②Fe2O3 ③Ba(OH)2 ④Fe
17.为研究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A、C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   性(填“酸”“中”或“碱”)。
(2)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   。
(4)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18.利用食盐和氨气及二氧化碳生产纯碱的“联合制碱法”是由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傍先生发明的.生产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让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成NaHCO3固体(因溶解度小而结晶成固体沉淀物)和主要含NH4Cl的母液,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已知:铵盐能与碱反应产生NH3)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在化学实验室里分离“设备(I)”中的混合物,用到的操作名称是   .
(3)在“设备(Ⅱ)”中固体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母液在“设备(Ⅱ)”中经处理后的生成物中,除水以外可在本流程中再利用的物质有   (填写化学式).
(5)NaHCO3固体热分解生成纯碱的反应方程式为:  .
(6)请写出一个该生产流程的一个优点:   .
19.医院救治病人急需一批生理盐水,制药厂积极支援,用含有少量碳酸钠的氯化钠为原料生产纯净的氯化钠,再用其配制生理盐水。某化学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验室设计了如图的氯化钠的生产流程。
请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2)操作②中应加入的试剂B为    ,该小组同学认为过量的B无需再用试剂除去,最终对氯化钠的纯度不会造成影响,其原因是    。
(3)若用不纯的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可能会危及病人生命,请你选用下列所提供的试剂,对该小组制得的氯化钠进行检验,以判断碳酸钠被除尽.请写出实验具体步骤和现象.供选用的试剂:蒸馏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有:Cu(NO3)2溶液、AgNO3溶液、Fe(NO3)2溶液、稀盐酸、铜丝、铁丝、银丝.
Ⅰ、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①把铁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②把铜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③把银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④把铜丝插入装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
④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你认为小华所做的实验   (填序号)是多余的.
Ⅱ、后来,小贝只选用了上述药品中的三种,通过两步实验,也达到了实验目的.他选用的三种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药品组合即可).
三、探究题
21.学完酸碱盐知识后,小美对妈妈焙制糕点用的小苏打很感兴趣,她把小苏打带到实验室与小刚一起进行探究。
(1)小美取少量小苏打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说明小苏打的水溶液显   性;
(2)小刚在烧杯内放入少量小苏打,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立即有   产生,说明小苏打能与酸反应。在医疗上可以用小苏打治疗  ;
(3)小美想:糕点非常松软,是不是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了CO2气体呢?于是她如图装置对小苏打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导管口的确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当导管口不再有气泡产生时,试管内仍有白色固体,她猜测剩余固体可能是:①NaOH;②Na2CO3;③NaCl.小刚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小刚从试管内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他判断该固体为NaOH,小美认为他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因为   
(4)小美和小刚继续探究固体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试管内剩余的固体为Na2CO3
通过实验证明小苏打受热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本次探究学习,小美对小苏打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她给妈妈提出保存小苏打的建议有:
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2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在设计的恒容密闭容器里,测定未打磨的锌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气体压强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开始一段时间气体压强几乎不变,其原因是    ;
(2)写出m点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压强增大的原因除了化学反应有气体生成外,还因为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23.回答以下问题:
(1)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金属性质.已知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发生置换反应.
A.Fe 和CuSO4 溶液 B.Mg和MnSO4 溶液 C.Mn和FeSO4 溶液
①写出Fe 和CuSO4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在相同条件下,四种金属中能与盐酸反应且最剧烈的是   .
(2)氯化铁能腐蚀铜,工业上常用此原理生产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的生产及废液的处理过程如图:
①步骤Ⅱ中发生了两个反应:Fe+2FeCl3=3FeCl2和Fe+CuCl2=FeCl2+Cu.滤渣的成分是   ,滤液中的溶质是   .
②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氯化铁能腐蚀铜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四、计算题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要测定市场上销售的一种钙片中碳酸钙(CaCO3)的质量分数。查阅说明书和资料后发现,每粒钙片的质量为1克,钙片中除了碳酸钙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辅料,辅料不与酸、碱反应。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①:分别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和4%的NaOH溶液。
步骤②:将1粒钙片研碎后,加入2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液pH小于7。
步骤③:用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滤液中,直至溶液pH等于7,测得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10克。
(1)实验中,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约为1.2g/m3),来配制100克溶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至少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    毫升(保留一位小数)。
(2)求这种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NaOH+HCl═NaCl+H2O;CaCO3+2HCl═CaCl2+CO2↑+2H2O)
(3)小科根据碳酸钙能受热分解的原理,将研碎后的钙片充分灼烧,根据灼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变化,计算出药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若该方案合理,则铺料所满足的性质为    。
2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10g 5.5g
第二次加入10g M
第三次加入10g 1.2g
第四次加入10g 1.2g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如表中M的数值应为    。
(4)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写出解题过程)。
26.萤石是我市的优势矿产资源,也是我国“战略性矿物”。为探讨萤石的形成、开采、浮选等跨学科问题,兴趣小组对某萤石矿区开展项目化研究。
【萤石形成】岩浆冷却过程中,从岩浆分离出含氟离子的气水热液,在热液沿裂隙上升时,氟离子与周围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成氟化钙,冷却结晶后形成矿物晶体颗粒即萤石,它通常存在于花岗岩等岩石内。
(1)萤石矿属于__ __(选填“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萤石开采】萤石开采过程中,通常用乳化炸药装入凿好的岩壁小孔,将岩石炸成碎块,再将岩石碎块装入车厢运出矿洞。
(2)乳化炸药将岩石炸成碎块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成__ __。
【萤石浮选】萤石矿开采后,将矿石破碎,研磨成矿粉,加水调成矿浆,往矿浆中添加捕收剂等药剂进行浮洗,使目标矿粉粘附在泡沫上浮至水面,得到纯度较高的精矿。
(3)如图是pH值、捕收剂种类对浮选回收率影响的图像。为获得高浮选回收率,浮选时的最佳条件是__ __。
【纯度测定】萤石的主要成分为氟化钙(CaF2)。
已知:CaF2+H2SO4(浓)==加热==CaSO4+2HF↑
(4)为测定精矿样品中氟化钙的含量,该小组称取10克样品和浓硫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碱性溶液吸收,测得碱性溶液增重4.4克,计算样品中氟化钙的质量分数。
【项目评估】萤石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但对萤石开采项目一直有不同观点。
(5)请选出你认同的一种观点__ __(填字母)。
A.我市应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萤石开采项目
B.在勘探技术和环境监测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萤石开采项目
C.萤石开采项目会引发地表沉陷,诱发地质灾害,应禁止萤石开采项目
2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15g石灰石样品,把2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每次试验数据如下,请计算:
实验次数 1 2 3 4
每次加入盐酸的量/g 50 50 50 50
产生CO2的总量/g 2.2 m 5.5 5.5
(1)m=   。
(2)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
2024浙江新中考科学复习 第二轮 酸碱盐专练(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X能与AgNO3、Na2CO3、Na2SO4 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中应该含有能使银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产生沉淀的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硝酸和硝酸银、硫酸钠都不会发生反应,故A错误;
B、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盐酸不会与硫酸钠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C正确;
D、氢氧化钠不会与硫酸钠、碳酸钠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及物质两两混合的反应情况。
2. 【答案】D
【解析】【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装置中的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下端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选项正确;
B、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沿长颈漏斗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顺利收集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C、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装置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与水反应的作用,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故选D。
3.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表,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冷却热饱和溶液适合目标产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情况,所以若碳酸钠中含有少量碳酸氢钠,从此法保证纯度的同时,产物损失可能较多,故A正确;
B、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剂减少了,溶质质量增多,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原溶液是碳酸钠的饱和溶液,所以一定有不能溶解的碳酸氢钠晶体析出,故B正确;
C、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
D、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6%,
40℃时,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3,
6.6%<11.3%,所以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可能小于不同温度下不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表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性质,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液汁含有酸,显酸性,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液汁含有酸,显酸性,pH应小于7,故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与硫酸和盐酸反应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无法证明是否含有硫酸,故错误;
D、加入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硫酸钡,则该酸为硫酸;如果无现象,则为盐酸,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酸的通性,进行处理问题.完成此题,可以结合题中的信息依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5. 【答案】D
【解析】【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先和硫酸发生反应,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才会和硫酸铜发生反应形成氢氧化铜沉淀.
【解答】解:A、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呈酸性,而加入氢氧化钠不断消耗硫酸而使溶液的pH逐渐变大,至完全反应溶液pH=7;随后加入的氢氧化钠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铜沉淀,此过程中溶液的pH仍为7;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继续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由于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因此,溶液的pH会继续逐渐增大,故A错误;
B、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pH由酸性至中性最后会呈现碱性,溶液的pH逐渐增大而非逐渐减小,故B错误;
C、滴入的氢氧化钠在硫酸存在情况下不能与硫酸铜反应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应是在滴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硫酸完全反应后才会出现沉淀,故C错误;
D、滴入的氢氧化钠在硫酸存在情况下不能与硫酸铜反应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应是在滴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硫酸完全反应后才会出现沉淀,直到沉淀量达到最大为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D。
6.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若含有氢氧化钠,滴加稀盐酸时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1 可知,a点到b点之间,较长时间内未明显产生CO2,说明滴加的稀盐酸主要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b点之后曲线开始明显上升,反应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由图2可知,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与之反应的是碳酸钠,而反应结束pH仍大于7,剩余碱性物质就是部分变质后没有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则这瓶NaOH溶液部分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a点到b点曲线说明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虽然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溶液呈中性,但是还有部分氢氧化钠未变质,相当于氢氧化钠溶液会被稀释,pH逐渐降低,但溶液仍呈碱性,故pH不可能等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D、烧杯B滴加氯化钙溶液后,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剩余,反应结束时溶质应为NaCl 和NaOH,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明确加入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答案】A
【解析】 [命题考向: 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离子的鉴别。解析:反应后溶液pH=7说明NaOH中的OH-与盐酸中的H+完全反应生成水,可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无论NaOH是否与盐酸发生反应,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均无明显现象;向滴加过适量HCl的NaOH溶液中滴加,AgNO3无论盐酸是否与NaOH反应,溶液中Cl-都可以与Ag+结合生成沉淀;向混合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产生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仍存在OH-,不能说明HCl与NaOH发生了反应。]
故选A
8. 【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曲线Ⅱ反应后的压强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曲线Ⅰ和曲线Ⅱ反应后的压强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曲线Ⅰ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曲线Ⅱ反应后的压强变化,曲线Ⅱ说明CO2和NaOH溶液反应后,容器内气压下降得更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曲线Ⅰ和曲线Ⅱ反应后的压强变化,CO2和NaOH溶液反应后,容器内气压下降得更低,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曲线在Ⅰ的下方、在曲线Ⅱ的上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曲线Ⅰ和曲线Ⅱ反应后的压强变化、掌握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 【答案】C
【解析】[命题考向: 考查物质的相互转化、溶液的酸碱性。解析:根据物质的相互转化,对溶液中溶质的变化分析可得:试管①、②、④随着滴加饱和石灰水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从酸性溶液到中性溶液,最后转变为碱性溶液,其pH值逐渐变大,最后趋近于饱和石灰水的pH;试管③的饱和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物与生成物(除碳酸钙)均为碱性物质,则溶液始终呈碱性。]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说明I中两种物质反应会生成气体,气体通过导气管进入Ⅱ中,Ⅱ中才会看到气泡;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I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会把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会生成沉淀,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打开止水夹时,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打开止水夹时,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Ⅱ中会看到气泡,但是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不会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C、打开止水夹时,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会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正确。
D、打开止水夹时,I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Ⅱ中不会看到气泡,同时关闭止水夹后也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也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盐的化学性质、明确Ⅱ中有气泡冒出与Ⅱ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金属的活动性Zn>Cu>Ag;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的活动性Zn>Cu>Ag,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和Cu的混合粉末,Zn首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反应完成时,Cu再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①Zn+2AgNO3=2Ag+Zn(NO3)2;②Cu+2AgNO3=2Ag+Cu(NO3)2
①当a=1时,则得到的金属为银,Cu和Zn全部反应,硝酸银溶液足量;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和硝酸锌,此时b=2,即a+b=3,则一定没有硝酸银,故正确;
②结合①的分析,若硝酸银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锌和硝酸银,此时b=3,则a+b=4,故错误;
③若溶液呈蓝色,说明铜和硝酸银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铜溶液,则滤渣一定含有银,一定没有锌,可能含有铜,因此a可能=1或2,故错误;
④若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锌有剩余,则滤渣是锌、铜、银,即a=3,滤液含有硝酸锌,即b=1,因此a+b=4,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金属与盐反应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稀盐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放热。
【解答】解:A、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气压减小,A不正确;
B、AB段的化学反应是:Fe2O3+6HCl=2FeCl3+3H2O,B不正确;
C、C点压强达到最大值,是反应结束的点,C不正确;
D、E点温度等于A点,都是室温,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C
【解析】【分析】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解答】解: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不能立即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后和氯化镁反应,因此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镁,溶液中含有盐酸,则不含有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因此HCl和MgCl2一定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C
【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能发生锌与硫酸铜的反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还能发生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生成的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A、加入的锌反应,滤液M中一定存在Zn2+,正确;
B、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或是铁和锌,说明锌已经把硫酸铜完全反应,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正确;
C、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或是铁和锌,说明锌已经把硫酸铜完全反应,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5.【答案】D
【解析】【分析】A.分析曲线的变化情况,判断正误;
B.依据题中信息分析曲线每段对应的反应原理计算m值判断正误;
C.依据题中数据计算出铜的质量判断正误;
D.依据题中反应原理和数据判断正误。
【解答】解:A.依据题意其中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所以图象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故A正确;
B.依据题中信息AB段发生的反应是Cu(OH)2CuO+H2O,生成水的质量为34.6g﹣32.8g=1.8g,BC段的反应是CuCO3 CuO+CO2↑,
设Cu(OH)2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CuO+H2O
80 18
x 1.8g

x=8g,
所以碳酸铜的质量为32.8g﹣8g=24.8g,
设碳酸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y,
CuCO3CuO+CO2↑
124 80
24.8g y

y=16g
所以最终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16g+8g=24g,m=24g
故B正确;
C.因为24gCuO中Cu的质量为24g××100%=19.2g,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和种类不变,所以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故C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是CuO,其中24gCuO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19.2g=4.8g,因为固体质量减少了2.4g,说明加热CuO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6g,其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所以D点固体中还含有氧元素,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依据题中信息分析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分析曲线图的反应原理和对应数据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6.【答案】(1)Na2CO3;CuSO4;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Ca(OH)2+CuSO4=CuOH)2↓+CaSO4;产生蓝色沉淀,蓝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
(4)④;Fe+CuSO4=FeSO4+Cu或Fe+2HCl=FeCl2+H2↑。
【解析】【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B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可推出B为硫酸铜,A+D产生气泡,A+C产生白色沉淀,故A中应含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能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共存,故A为碳酸钠,则D中含氢离子,结合所给的阴离子,D应为盐酸,C中应含钙离子,则C应为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解答】解:己知B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可推出B为硫酸铜,A+D产生气泡,A+C产生白色沉淀,故A中应含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能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共存,故A为碳酸钠,则D中含氢离子,结合所给的阴离子,D应为盐酸,C中应含钙离子,则C应为氢氧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D由分析可知,A溶液为碳酸钠溶液,溶质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B为硫酸铜溶液,溶质为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故答案为:Na2CO3;CuSO4;
(2)A与C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故答案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B与C反应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uSO4=CuOH)2↓+CaSO4;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蓝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故答案为:Ca(OH)2+CuSO4=CuOH)2↓+CaSO4;产生蓝色沉淀,蓝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
(4)B为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C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D为盐酸,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
①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二氧化碳与硫酸铜、稀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②氧化铁是由Fe、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铁和硫酸铜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③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氢氧化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但是氢氧化钡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④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且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题意;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答案为:④;Fe+CuSO4=FeSO4+Cu或Fe+2HCl=FeCl2+H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故答案为:(1)碱;(2)HCl+NaOH═NaCl+H2O; (3)CaCO3;(4)NaCl、CaCl2,HCl。
【解析】【分析】(1)根据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分析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回答;
(4)根据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据此分析一定存在的物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解答】解:(1)A、C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碱性。
(2)由图示可知,B中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
(3)D中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CaCO3。
(4)由题意可知,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混合时过量的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反应,所以反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
故答案为:(1)碱;(2)HCl+NaOH═NaCl+H2O; (3)CaCO3;(4)NaCl、CaCl2,HCl。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8.【答案】故答案为:
(1)CaCO3CaO+CO2↑;(2)过滤;漏斗、玻璃棒;(3)H2O+CaO=Ca(OH)2;
(4)NH3、NaCl;(5)2NaHCO3Na2CO3+CO2↑+2H2O
(6)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性质回答;
(2)根据过滤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所用的仪器回答;
(3)根据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书写方程式;
(4)根据“设备(Ⅱ)”中发生的反应和流程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回答;
(5)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6)根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成本,以及生产流程中有些物质可循环利用回答.
【解答】解:
(1)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设备(I)”中的液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析出的晶体,故可用过滤的方法;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H2O+CaO=Ca(OH)2;
(4)进入“设备(Ⅱ)”的物质有氧化钙、氯化钠、氯化铵及水,发生的反应有H2O+CaO=Ca(OH)2、Ca(OH)2+2NH4Cl=2NH3↑+2H2O+CaCl2,最终产物有氯化钠、氯化钙、氨气,其中氯化钠、氨气可再利用;
(5)NaHCO3固体热分解生成纯碱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2H2O;
(6)从生产过程流程图可看出,使用的原料成本低、易得,且生产流程中有些物质可循环利用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
(1)CaCO3CaO+CO2↑;
(2)过滤;漏斗、玻璃棒;
(3)H2O+CaO=Ca(OH)2;
(4)NH3、NaCl;
(5)2NaHCO3Na2CO3+CO2↑+2H2O
(6)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点评】本题看起来起点很高,但落点较低,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充分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
19.【答案】(1)加速物质的溶解,
(2)稀盐酸,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蒸发时氯化氢气体会挥发到空气中
(3)取少量样品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如果变浑浊,说明碳酸钠未被除尽,若未变浑浊,说明碳酸钠已被除尽.
【解析】【分析】(1)搅拌可以加快水的流动,加速对氯化钠的冲刷,
(2)加入B是为了除去碳酸钠,但是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钠性质的不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解:(1)用玻璃棒搅拌加速了水对氯化钠的冲刷,使固体溶解更快.
故答案为:加速物质的溶解,
(2)碳酸钠是杂质,实际的杂质离子是碳酸根离子,要除去碳酸根离子还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只能选盐酸,盐酸中的氯化氢有挥发性,加热会逸到空气中.
故答案为:稀盐酸,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蒸发时氯化氢气体会挥发到空气中.
(3)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氯化钠不会.
故答案为:取少量样品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如果变浑浊,说明碳酸钠未被除尽,若未变浑浊,说明碳酸钠已被除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除杂和净化,以及碳酸盐的检验,难度适中.
20.【答案】故答案为:Ⅰ、Cu+2AgNO3═2Ag+Cu(NO3)2,③;
Ⅱ.铜丝、Ag NO3溶液、Fe(NO3)2溶液(或铁丝、银丝、Cu(N O3)2溶液).
【解析】【分析】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Ⅱ、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
【解答】解:Ⅰ、①把铁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②把铜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铜不与稀盐酸反应;④把铜丝插入装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铜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由①、②可知,铁比铜活泼;由④可知,铜比银活泼,所以无需再做银丝与稀盐酸的反应,故③是多余的.
Ⅱ、Cu、Fe、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因此可选用金属铜丝、Ag NO3溶液、Fe(NO3)2溶液.由于铜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铜不与Fe(NO3)2溶液反应,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或铁丝、银丝、Cu(NO3)2溶液).
故答案为:Ⅰ、Cu+2AgNO3═2Ag+Cu(NO3)2,③;Ⅱ.铜丝、Ag NO3溶液、Fe(NO3)2溶液(或铁丝、银丝、Cu(N O3)2溶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三、探究题
21.【答案】故答案为:(1)碱;
(2)气体;胃酸过多症;
(3)③;小苏打中不含氯元素;碳酸钠溶液也可以使酚酞变红;
(4)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试管内剩余的固体为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密封保存。
【解析】【分析】(1)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2)小苏打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若盐酸过多则会造成胃酸过多症而引起不适,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并完成解答即可;
(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而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不反应,可以据此解答并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解:(1)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所以可以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小苏打的水溶液呈碱性;
(2)小苏打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若盐酸过多则会造成胃酸过多症而引起不适,所以可以利用小苏打能够和盐酸反应且无毒的性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小苏打中没有氯元素,所以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可能为氯化钠,即猜想③不正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根据溶液变红就判断该物质为氢氧化钠
(4)碳酸钠溶液可以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不反应,所以若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若观察到生成了白色沉淀,则说明该白色固体为碳酸钠。
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小苏打能够溶于水,所以应该保存干燥,即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1)碱;
(2)气体;胃酸过多症;
(3)③;小苏打中不含氯元素;碳酸钠溶液也可以使酚酞变红;
(4)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试管内剩余的固体为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密封保存。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性质较为相似,因此常规检验碳酸盐的方法在此问题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要特别注意。
22.【答案】(1)锌片表面形成氧化锌,稀硫酸与氧化锌反应时不产生气体;(2)Zn+H2SO4═ZnSO4+H2↑;(3)放热。
【解析】【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未打磨的锌片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锌薄膜,氧化锌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氧化锌反应完,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结合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开始一段时间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几乎不变,是因为锌片表面形成氧化锌,稀硫酸与氧化锌反应时不产生气体。
(2)氧化锌反应完后,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密闭容器内压强逐渐增大。m点前后的压强在逐渐增大,说明m点是在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压强增大一是因为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二是因为锌片与稀硫酸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故答案为:(1)锌片表面形成氧化锌,稀硫酸与氧化锌反应时不产生气体;
(2)Zn+H2SO4═ZnSO4+H2↑;(3)放热。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锌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锌薄膜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故答案为:
(1)①Fe+CuSO4═FeSO4+Cu;②Mg;
(2)①Fe和Cu;FeCl2;②Fe+2HCl═FeCl2+H2↑;③Cu+2FeCl3═2FeCl2+CuCl2.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利用四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的反应,推断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判断四种金属中能与盐酸反应且最剧烈的金属;
(2)①根据铁与废液中物质反应的规律,分析加入过量铁粉所发生的反应,判断过滤后所得滤渣及滤液的组成;
②根据铁、铜的活动性,判断所加入盐酸能滤渣发生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根据印刷线路板的生产中所得废液,分析氯化铁能腐蚀铜发生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①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可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由Fe 和CuSO4 溶液反应,得铁比铜强;由Mg和MnSO4 溶液反应,得镁比锰强;由Mn和FeSO4 溶液反应,得锰比铁强;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Mg>Mn>Fe>Cu则四种金属中能与盐酸反应且最剧烈的金属为Mg;
(2)①向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铁粉与FeCl3反应生成FeCl2、与CuCl2反应生成Cu和FeCl2,因此可知过滤所得滤渣中含有Fe和Cu,滤液中含FeCl2;
②向含有Fe和Cu滤渣中加入稀盐酸,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③印刷线路板的生产中所得废液中含FeCl3、FeCl2、CuCl2,可推断氯化铁能腐蚀铜生成FeCl2与Cu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Cl3═2FeCl2+CuCl2;
故答案为:
(1)①Fe+CuSO4═FeSO4+Cu;②Mg;
(2)①Fe和Cu;FeCl2;②Fe+2HCl═FeCl2+H2↑;③Cu+2FeCl3═2FeCl2+CuCl2.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四、计算题
24.【答案】(1)8.3;(2)50%;(3)受热不能分解。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得到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碳酸钙质量,进一步求碳酸钙质量分数。
(3)铺料受热不能分解,否则影响二氧化碳测定。
【解答】解:(1)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x,100g×3.65%=x×1.2g/m3×36.5%,x≈8.3mL;(2)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4% y
y=0.365g
则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为20g×3.65%﹣0.365g=0.365g
设碳酸钙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CO2↑+2H2O
100 73
z 0.365g
z=0.5g
这种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3)将研碎后的钙片充分灼烧,灼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变化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碳酸钙质量,再求碳酸钙质量分数,故铺料受热不能分解。
故答案为:(1)8.3;(2)50%;(3)受热不能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5.【答案】(1)三;(2)85%;(3)3g;(4)1.1。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由第一次剩余物质质量可以看出加入10克盐酸可以溶解固体8g﹣5.5g=2.5g,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溶解固体的质量是也是2.5g,剩余固体的质量是5.5g﹣2.5g=3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溶解固体的质量是3g﹣1.2g=1.8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剩余的1.2克即为杂质了,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由第一次剩余物质质量可以看出加入10克盐酸可以溶解固体8g﹣5.5g=2.5g,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溶解固体的质量是也是2.5g,剩余固体的质量是5.5g﹣2.5g=3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溶解固体的质量是3g﹣1.2g=1.8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这四次实验中,第三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5%;
(3)由第一次剩余物质质量可以看出加入10克盐酸可以溶解固体8g﹣5.5g=2.5g,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溶解固体的质量是也是2.5g,剩余固体的质量是5.5g﹣2.5g=3g,故表中M的数值应为3g
(4)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5g x
x=1.1g
答: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1g
故答案为:(1)三;(2)85%;(3)3g;(4)1.1。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根据表中分析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石灰水样品中碳酸钙已反应完全解答。
26.【答案】(1)岩浆岩 (2)机械能 (3)选择捕收剂A及pH为8.5左右 (4)85.8% (5)B
【解析】[命题考向: 考查岩石种类的识别、能量的转化、图像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能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析:(1)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由题意可知,萤石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故其为岩浆岩。(2)炸药爆炸时,会通过产生的高压气体对岩石做功,使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炸药的化学能转变为石块的机械能。]
答案为(1)岩浆岩 (2)机械能 (3)选择捕收剂A及pH为8.5左右
(4)设样品中CaF2的质量为x。
CaF2+H2SO4(浓)CaSO4+2HF↑
78           40
x            4.4g
=,解得x=8.58g
×100%=85.8%
答:精矿样品中氟化钙的质量分数为85.8%。
(5)B
27.【答案】(1)4.4;(2)7.3%(3)83.3%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m的值;
(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式可计算出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式可计算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解答】解:(1)依据第一次加入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则150g盐酸完全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6.6g,但表中的数据是5.5g,这说明加入150g盐酸后,碳酸钙完全反应,由于5.5g比100g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多,据此判断m=4.4;
(2)设100g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x 4.4g
解得:x=7.3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依据表中的数据可知15g石灰石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最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5.5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y 5.5g
y=12.5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故答案为:(1)4.4;(2)7.3%(3)83.3%。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出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的实际实验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