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高一下《促织》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促织》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观察与批判”为人文主题。
学生阅读小说虽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但《促织》是文言小说,篇幅较长,内涵丰富,这就需要学生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并拥有相应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此,多数学生储备不足。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如果要进行比较、辨析和深入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合理适切的情境任务,由浅入深,贯通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
本单元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五篇经典小说,除了《变形记》,其他每一篇都配有插图。毫无疑问,图画更容易让学生形成直观可感的形象。教材给《促织》配的插图是著名画家刘旦宅老师的作品,这幅图所反映的情节是整个故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笔者在设计活动任务时,从鉴赏这幅图、这个情节切入,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纲举目张,串起了整堂课的学习。
《促织》虽是文言小说,但情节引人入胜,文字理解起来并不很难。因此,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请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言字词。课后设计两个作业,一是勾连《变形记》,二是勾连《聊斋志异》,这也是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落实。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不朽的传世之作,郭沫若曾以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高度概括蒲松龄的创作特色和卓越成就。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促织》更被后人认为是《聊斋志异》中最负盛名的一篇,频繁被改编成连环画、影视剧等。今天,我们就以图画为切入点来学习《促织》。
学习活动一 插图为什么是这一幅?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教材中,《促织》配有一幅插图,它画的是什么情节?
生:成名的儿子跳井死了,成名抱着儿子的尸体,很伤心。
师:一定是跳井死的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生:课文并没有明确说出死因。也可能是这个小孩因为恐惧,恍恍惚惚地掉落到井里了。
生:我认为小孩就是因为恐惧而跳井自杀的。他弄死了父亲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精品促织,然后母亲骂他:“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他哭着跑出去了,因为太恐惧,所以跳井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师:嗯,这样分析,比较可信。九岁小儿不小心弄死了他父亲费尽心力捕获的一只用来交差的精品促织,因恐惧而投井自杀。插图画的是成名抱着小儿尸体悲痛欲绝的情形。那么,同学们接下来再想一想,插图为什么选这个情节?
生:因为这个情节最悲伤,为了一个虫子,几乎家破人亡了。
生:因为这个情节让我们感觉成名一家已经到了绝路了,后面还怎么写呢?感觉没办法继续下去了。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师:是的。没办法写下去了,这才有了后面的虚构情节。
“转折点”提得很好!小说的情节是从低谷开始的。一开头就写到了成名的两次死,一次是“忧闷欲死”,一次是“惟思自尽”。小说才刚刚开始,成名就已经“气若游丝”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人物——驼背巫,她带来了希望。成名在驼背巫的指导下终于得到他心仪的促织了。到了这里,小说抵达了第一次高峰,却又随即让人掉进了冰窟窿。不仅虫子死了,连儿子也死了。至此,成名迎来了他人生里真正的低谷。从这个情节还能看到什么?
生:一个九岁的小孩因为不小心弄死了促织,却要经受这样痛苦的折磨,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还有他们受迫害的程度之深!
师:是的!插图选这个情节,就是因为这个情节最让人感到痛苦、绝望、冰冷、窒息,它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学习活动二 插图还可以是哪一幅?
师:同学们,如果请你给《促织》配插图,除了课文已有的这一幅,你还想画什么?为什么?
生:我最想画驼背巫。这个驼背巫很神奇,作者说她“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嘴唇一开一合地,不知道说些什么,给出的指示也只是一张图。这个情节显得神神秘秘的,感觉很吸引人。
师:这个嘴唇的动作描写抓得特别好!不仅如此,人们还恭敬地站着听,都显得很神秘、神奇,甚至神圣。这一情节改变了小说的基调,写实的笔法中掺杂了幻想元素,小说开始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可思议的内容逐渐浮现。因驼背巫的帮助,成名按图索骥,而得佳虫。这是课文情节出现的第一次小高潮。
生:我想画儿子投井后“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的情景。
这一处插图刚好可以连接在课文里的插图之后。他们夫妻两个,一人对着一个墙角发呆;“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虽只有8 个字,但让我感觉很绝望,很冰冷,特别打动人。
师:此处的白描,简洁凝练,片言传神。悲剧的气氛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
生:我想画小促织和蟹壳青斗,和大公鸡斗。那个少年先是各种嘲笑,但是最后却“大骇”。小虫先是“蠢若木鸡”,但最后竟然斗赢了大公鸡!我觉得这个小虫子像个大英雄!
师:少年由“三笑”到“大骇”,小虫由“蠢若木鸡”到“翘然矜鸣”,成名由“惭怍”到“大喜”,戏剧化的情节设计、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展现出蒲松龄高超的语言技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后突如其来的鸡虫相争,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心动魄,从而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生:我想画成名的儿子偷看促织,不小心弄死了促织的画面。我很喜欢这个情节,感觉作者把小孩好奇、好动的天性,还有后面的恐惧、哭泣这些表情和动作都表现得很真实。如果我是这个小孩,估计也和他一样。
师:同学们抓住小说语言和情节的精彩之处,分析得很好。蒲松龄的小说不仅情节上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语言上也极富表现力。木心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用词极简,达意,出入风雅,记俚俗荒诞事,却很可观。”的确,《促织》几乎每一处情节都很有画面感,都可以画作插图。同学们当然可以设计更多的插图。
学习活动三 插图变绘本
师:我们选取一部分插图配上合适的文字,就可以设计成绘本故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下面的任务(PPT 展示):
1. 以文中某一个人物的口吻叙述,设计一个绘本故事,并为你的绘本命名。
2. 向同学讲一讲,你设计这个绘本是想表达什么。
生:我们组想以成名妻子的口吻来叙述。命名为:共同渡过。叙述自己在丈夫陷入绝境时,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要帮助丈夫,给他出谋划策,去找驼背巫,等等。我们想表达的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绝境,妻子都不离不弃,陪着成名。这个女人很坚强很聪慧,是成名和这个家的支撑。
师:家人的关心和扶持可能是成名仅剩的一点温暖了。
生:我们组想以“里胥”的口吻来叙述。命名为:一个小吏的发达之路。我们打算在绘本里表达自己作为一个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在接到上级任务后,看准了成名这个傻小子,然后逼他上缴促织,没有完成任务又杖责他,成名在我们手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因为他的一只有奇异功能的促织战胜了其他所有促织,龙颜大悦,于是,我们一级级官吏都得到了晋升。
师:这个角度很有意思,通过反面角色的叙述,赤裸裸地展示了社会的荒唐和黑暗。
生:我们组想以成名儿子的口吻来叙述,命名为:爸爸,对不起。主要是叙述因为自己太顽皮而招致一场大祸,看到爸爸整日以泪洗面,还被上级官吏打得遍体鳞伤,心里特别愧疚,想帮爸爸渡过这个难关,于是拿自己的性命交换,变成一只勇猛的小促织,得到皇上的喜爱,最终爸爸也因此飞黄腾达。
师:你们组的这个绘本设计,和老师的绘本很像。老师的这个绘本就是以“儿子的英雄史诗”命名的,以儿子的口吻叙述,我用视频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请同学们观看。
(播放视频。)
学习活动四 小说、绘本比较鉴赏
师:看完这个绘本,同学们把它与小说作个比较,从人物设定、语言设计、主旨表达等方面谈一谈你的认识或感想。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话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看法。
生:这个绘本以儿子的口吻讲述,反映出了孩子对父母的真挚感情。这个小孩很懂事,知道父母生活很艰难,他闯了祸之后,很害怕也很内疚,于是拼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让他的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绘本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爱,那么小说是想表达什么呢?可以作个比较吗?
生:我认为这个绘本表达的主题和小说有偏差。小说的主题是讽刺,这个绘本美化了小说,没有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生:还有,这个绘本最后是童话般的幸福结局,我感觉这个很不现实。
师:那么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生:现实社会中的老百姓应该普遍都遭受着和成名相同的压榨盘剥吧。
师:是啊,这恰恰就是小说讽刺的地方。统治阶级随随便便的一个爱好或者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成名一介书生,竟然是靠一只虫子而不是科考飞黄腾达,而且这只虫子还几乎是儿子拿命换来的!
生:我看到绘本里有个画面是成名面前摆着大批赏赐,他却垂着头哀伤不已,下面配文是“父亲莫要伤心,孩儿一直都在呀”。其实在小说里,成名并没有一直因为儿子伤心。当他的儿子被打捞起来气息奄奄的时候,成名还在想着怎么捉促织去交差,后来得到了儿子魂化的促织后,战无不胜,作者多次写到成名“大喜”。所以,我觉得作为父亲,成名也不太合格。
师:嗯,读得很细致,观察力很强!小说后面还写到成名“裘马扬扬”,这个“扬扬”,是得意的样子。一个父亲,享受着儿子丧失灵魂带来的成果,却没有醒悟,没有对这个社会质疑,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之下父性的丧失,也是人性的扭曲。
师(活动小结):以上几位同学都围绕绘本和小说谈了自己的认识或感想,有比较,有观点,有思想。相信同学们深入挖掘后会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师:同学们,蒲松龄通过《促织》表达了痛心又绝望的讽刺和控诉,而这个故事并非蒲松龄完全虚构,它是有原型的,发生的年代就是明宣德年间,大家请看(PPT 展示):
帝(明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选自《明朝小史》)
师:“经”就是上吊,我们看到,这两个故事很像,蒲松龄进行了一些改编。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人不如虫。而蒲松龄自己呢,和成名一样,也是一介书生。他 19 岁应童子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名,但此后屡试不第,72 岁才援例得到一个岁贡生名义。《促织》文字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我蹭蹬命运的辛酸感慨?而“成名”名字的寓意,还有最后发达的反逻辑描述,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奋斗得伤痕累累的心灵的一种安慰?
师:他曾自嘲:“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可以说,蒲松龄几乎是在一生贫困拮据的常态中郁郁终老的。
但正如袁世硕在《蒲松龄志》中所言:“经济状况的低下使他能体察百姓的痛苦,政治地位的低下使他能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认识社会。他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语言。”文章结尾的“异史氏曰”正反映了他为百姓忧怀的民本意识。
师:文学是人性的学问。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所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故事情节,还有作者从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中超越出来的经验探索。蒲松龄作为科举制下失意的文人,认清了时代与社会的真相,看尽了世间的凉薄与辛酸。《促织》一文虽是反映现实的黑暗,但并未过于颓丧,依旧给人以希望。
无论化身为鬼还是虫,都有蒲松龄满怀深切的同情。他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借助超自然的神力,帮助悲惨世界中的弱者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的悲悯情怀吧。当我们去尝试解读文本时,也应该反思文本所传达的现实与理想,并从中汲取美好的力量,以更好地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格的完善。
师:最后,本节课有两个作业(PPT 展示):
1. 从成名的儿子入手改写《促织》,以“那天早上,成名的儿子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瘦弱的蟋蟀”这句话为开头。
2. 研读《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叶生》或《席方平》,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简评。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名师观察】
蒲松龄的作品画面感很强,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更大的再创造的余地。渗浸与融入小说中的气韵、氛围、情愫、意味这些原本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美学要素,在蒲松龄的小说里有明显体现,这就使小说更有了一种幽深宏博的震撼力与扩散力,引发着读者的审美热情与积极性,小说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厚与充实。周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特征,并从课本里的一幅插图切入,以图文比较、融合鉴赏为手段,用四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串起整个课堂,课堂的任务设计有序、完整,且有纵深感。
这样的任务设计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本该有的样子。当课堂学习从“教课文”变成了“做任务”,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的主体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同时意味着课堂学习更开放、更多元,自然也就可能会有更多“生成的精彩”。
第三个学习活动中,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理解选择叙述角度,深入感受作品。而叙述技巧恰恰是我们学生在写作时要向小说家学习的。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习惯于运用第三人称视角,而周老师的这个设计则是在尝试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叙事效果。比如运用第一人称,或者另设一个叙述者,或者不同视角兼用,让自己的叙述层次更加丰富、多维。这个设计也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显精妙。“从成名的儿子入手改写《促织》,以‘那天早上,成名的儿子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瘦弱的蟋蟀’这句话为开头”,这个作业让人想到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学生可以通过作业进一步体会中外两篇小说共同的异化主题和荒诞手法。
还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个学习活动“小说、绘本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