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ān) 哄笑(hōnɡ) 坎肩(kǎn) 一气呵成(hē)
B.顷刻(qǐnɡ)盘桓(hénɡ) 捯气(dáo) 两肋插刀(lèi)
C.温驯(xùn) 戏谑(xuè) 掂量(diān) 莺啼燕啭(zhuàn)
D.筵席(yán) 勒令(lè) 脑髓(suí) 呱呱坠地(ɡ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憋闷 熏淘 异想天开 两肋插刀
B.迟疑 锱株 战战兢兢 涓涓细流
C.荒唐 洋溢 望眼欲穿 不知好歹
D.惦记 温情 如坐针毡 无精打彩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丝们对这场演出如痴如醉,歌手的表演堪称天衣无缝。
B.企业家们将要开发新项目,附近的村民对此望眼欲穿。
C.小明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D.小明在市里取得了作文大赛一等奖,他重蹈覆辙,又在省里面得了大奖。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修改:将“公示”改为“公开”。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修改:将“刻画”改为“描绘”。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修改:去掉“不要”。
D.2017年12月28日,由我国铺设与研发的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山东济南亮相。
修改:将“铺设”与“研发”调换位置。
5.下列关于文体、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在他的小说《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讽刺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逢迎的警官的形象。
C.《溜索》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一群马帮汉子溜索的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
6.临近中考,你发现同桌有些精神恍惚,出于关心,你询问他原因。同桌告诉你由于快中考了,他心里非常烦躁紧张,又不想父母知道后担心,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50字左右)
7.名著阅读
根据《简·爱》,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__(填地名),仆人贝茜(有的版本译为“蓓茜”)的关爱是简·爱灰色童年中的一抹亮色;在洛伍德学校,教师__________小姐的友谊和陪伴给了简·爱心灵的慰藉,让她学会宽容和隐忍……这些人,给了简·爱向阳生长的力量。
(2)当简·爱与她深爱的罗切斯特走进婚姻殿堂时,发现了疯女人的存在,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当罗切斯特被大火烧成了残疾,简·爱又选择与他长相厮守。这是为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8、校团委以“青春”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1)有人说:“青春是幼稚向成熟的蜕变,是现实与梦想的博弈,是我们相互依赖,和对彼此的祝福。”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对青春的感悟。(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2)九(1)班决定于5月4日上午8点在校报告厅举行“青春随想”主题演讲活动,班委会想邀请刘校长担任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刘校长写一封邀请函。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9.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 。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 的形象。
1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十毫升母爱
邓琴
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寒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4.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
(2)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
15.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2)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16.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
17.“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有何妙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束康乃馨
①天刚亮,擦鞋匠老钱就来到了中心街的街头。这儿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老钱每天都能擦上十多双鞋子,能挣上十多块钱。老钱刚把自己的家伙摆好,就来了一个孩子。孩子背来一篓花,在老钱旁边放下了。老钱知道,那花是康乃馨。鞋匠心想:你那花又吃不得,能好卖吗?
②这时,一个男人经过,没有找鞋匠擦鞋,却走到孩子面前问道:“这花多少钱一束?”孩子说:“8块钱!”老钱一听,连忙眨眼,这花还这么贵!谁知男人连价钱也没还,就选了一束康乃馨,然后掏钱给了孩子。
③这个男人走后,又一个男人走来,也买了一束康乃馨。等买花的人都走后,老钱羡慕地对孩子说:“你的花可真好卖呀!”孩子笑着说:“今天是母亲节,许多人都要买康乃馨送给母亲!”老钱听了才知道今天是个节日。他想,既然是节日,自己的生意也该很好吧!
④走来走去的人都纷纷向孩子买康乃馨,在人们眼里,好像就只有卖康乃馨的孩子,没有老钱似的。孩子的康乃馨都卖出去半篓了,可老钱才只擦到了两双鞋子,只收入了两块钱。老钱不由得埋怨起自己来,我咋这么笨,就没想到卖康乃馨呢?老钱盯着孩子,盯着孩子的康乃馨,眼睛里燃起一团火,他嫉妒孩子,他恨不得把孩子的康乃馨抢过来。要是那些康乃馨是自己的,那自己该赚多少钱呀!只卖一个上午就能顶一个月!这想法一直在老钱的心里转悠着,折磨着他。
⑤老钱越是眼红,孩子的康乃馨就越是好卖。人们都只注意到孩子的红色康乃馨,谁都不把老钱放在眼里,找老钱擦鞋的人竟比往常都少。12点都过了,老钱一上午就只擦到了4双鞋子,就只挣到了4块钱。老钱恨孩子,他后悔早上没把孩子赶走。要是孩子来的时候,就告诉他这里不准卖花,那自己的生意准好。可现在要赶人家走,已经迟了。老钱看了一眼孩子的背篓,更来气了,背篓里就只剩下最后一束康乃馨了。
⑥不知怎么的,孩子的最后这一束康乃馨却无人问津了。该买的、要买的都买了;就是想买的,见只有最后一束了,嫌它是别人挑剩下的,看一眼就摇头走了。孩子对过往的行人叫道:“买康乃馨哟,送给母亲的好礼物,只有最后一束了,只卖5块钱,只卖5块钱!”听了孩子这话,人们连看也不看了。老钱听了暗暗好笑,心里说,真是笨,你一说只有最后一束,谁还买呀!不过,老钱就希望孩子这么叫下去,看他怎么把最后一束康乃馨卖出去!时间一点点过去,孩子的康乃馨已经不如早上新鲜了,过往的行人也稀少了。
⑦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老钱看了不由得得意起来了,他终于忍不住对孩子说道:“现在没人买花了,你的花卖不出去了!”孩子着急地说:“我要把它卖出去!叔叔,现在什么时候了?”老钱没有表,说:“应该有1点钟了吧!”“啊!都1点钟了!”孩子一听就叫起来,“我妈还等我回家去给她做饭吃呢!”老钱说:“你出来卖花,你妈还要你回去做饭给她吃,她怎么……”孩子说:“我妈有病,而且瘫痪在床上,动不了,家里没有别人,我要是不做饭给妈妈吃,她就会饿。今天卖花赚到的钱,我还要拿去给她买药!”
⑧老钱没想到孩子是这么苦,他深深自责。这时,一个男人在老钱面前的椅子上坐下来,老钱赶紧拿家伙替他擦鞋。老钱擦鞋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的这束康乃馨,我要了!”孩子听了,开心地笑了:“好,我就卖给你吧!”孩子说着就从背篓里捡出康乃馨送到了老钱面前,老钱接过康乃馨,赶紧掏钱给了孩子。孩子接过钱,冲老钱笑笑:“我先走了!”然后孩子背上背篓一跳一跳地离开了,老钱见了也笑了。
⑨老钱很快就把男人的鞋子擦好了,男人掏出1块钱给了老钱。老钱拿起康乃馨,送到男人面前说:“送给你,拿去给你母亲吧!”男人一愣:“你刚才不是花钱买的吗,怎么不要?”老钱笑着说:“我母亲半年前已经去世了,我是想让那孩子早点儿回家,才买下的!”男人笑了,说:“我要了!”男人接过康乃馨,然后掏出5块钱塞到了老钱手里。老钱说:“我不要钱,我送你……”男人说:“你花钱买的,我怎么能白要?”男人说完放下钱就走了。
⑩男人走出这条街后,把康乃馨放到街边显眼的一块石头上,他想,谁要就让谁拿去吧。男人没有母亲,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11期)
18.依据下表所给内容,补写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老钱的心理活动。
事件的发 展过程 (1)________ ____________ 康乃馨大卖 老钱听闻孩 子卖花赚钱 给母亲买药、 照顾母亲
老钱的心 理活动 认为孩子的康 乃馨不好卖 (2)________ __________ (3)________ __________
19.选文中的老钱和来擦鞋的男人都是善良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里。
20.下面A、B两句,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A.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
B.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
21.选文第⑧段描写了孩子的笑和老钱的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两处“笑”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冲老钱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钱见了也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什么老钱会买下孩子最后一束康乃馨?
2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孩子背着康乃馨出现,是为了引出后文,从而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康乃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第三人称的运用能够鲜明地刻画老钱、孩子以及来擦鞋的男人的形象。
C.选文第②~⑤段写孩子的康乃馨很好卖,老钱生意惨淡心生嫉妒,与后文老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D.结尾第⑩段中来擦鞋的男人将康乃馨放到街边显眼的石头上,表现出了他的善良,同时与本文题目相呼应。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纸上的故乡 王瑢
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
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
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
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
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
⑥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
⑦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
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
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
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
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
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
大家鼓掌。
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
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沈姐的语文课堂。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
“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
(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
24.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
25.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26.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27. 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三、作文
28.作文。
平静的大海,因朵朵浪花而壮丽夺目;平凡的岁月,一景一情,一人一物,如浪花朵朵,惊艳了时光,给人以警醒与力量,光明与希望……
请以“浪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C 2.C 3.D 4.A 5.A
示例:同桌,不要紧张,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要对自己有信心。要以平常心去面对,相信你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加油!
7.(1)盖茨海德府(或:盖茨黑德府) 坦普尔(或:谭波儿、谭波尔)
(2)简·爱自始至终都深爱着罗切斯特,选择离开是因为她发现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
着,如果留下来就只能做他的情妇,就失去了人格尊严;选择长相厮守,一是因为他
们有真爱,而真爱无关长相、地位与财富,二是因为疯女人已死,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结
合。
(1)示例:青春,是人生痛苦蜕变的过程,更是成长中快乐的丰碑。青春让我们在跌倒中长大,有些青涩,也有些灿烂。
(2)
邀请函
尊敬的刘校长:
您好!
为了配合校团委开展以“青春随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九(1)班将于5月4日上午8点在校报告厅举行“青春万岁”主题演讲活动,想邀请您担任评委。期待您的光临。
九(1)班班委会
5月2日
9.写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或:写出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为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
10.(1)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2)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
11.(1)特殊身份、尴尬处境 (2)贫困潦倒、饱受欺凌、好逸恶劳
12.“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辨,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
1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所谈内容只要符合文题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记分。
14.(1)料峭:形容微微寒冷,这里指刚入春时的寒冷。
(2)蹒跚:这里指母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
15.((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从侧面反映母亲对“我”的关爱。
(2)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16.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17.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新颖,“10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10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18.(1)孩子来到老钱旁边卖康乃馨
(2)心生嫉妒 (3)深深自责
19.老钱:得知孩子卖花的原因后,买走了他的最后一束康乃馨,并且要将花送给来擦鞋的男人。来擦鞋的男人:没有接受老钱的赠花,反而买下了这束花,把它当作爱的传递,放置在路边显眼处。
20. 两句话仅仅差了一个分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但表达效果明显不同,有了这个比喻句,就将孩子急切的样子写活了;再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出孩子的形象特点和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即可。
A句更好。因为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围着背篓团团转的孩子比作热锅上的蚂蚁,表现了孩子的焦急及其对母亲的担忧,突出了孩子的孝顺、懂事,也为后文老钱态度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21.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段内容来分析人物的心理。两处“笑”在第⑧段,第一处在老钱买了最后一束康乃馨后,由此可推断出孩子的心理是高兴、感谢。第二处在老钱看到孩子开心地离去后,由此可以推断出老钱的心理是为自己能帮到孩子而高兴。
(1)表现了孩子卖完康乃馨后的高兴,及其对老钱买他的花的谢意。
(2)表现了老钱对能帮到孩子,让他尽早回家而感到高兴。
22. 从文中“我母亲半年前已经去世了,我是想让那孩子早点儿回家,才买下的”可知,一方面是因为老钱同情孩子,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另一方面,孩子的话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据此作答即可。
得知孩子的家境后,老钱希望他能早点儿卖完花回家照顾瘫痪的母亲;孩子的话使老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A
⑥⑦两段擅长在对比中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笔下人物个性鲜明。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描写“走一个”“不来赛”,通过对上海朋友的神态描写“微微一笑”,以及一系列动作描写“脖子一仰”“小口慢抿”“慢慢嚼”。既刻画了太原朋友耿直豪爽的性格,也勾勒了上海朋友精致细腻的特点。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不同的顾客对待故乡的态度,作为线索串联起文中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更便于抒发自己对故乡产生的感受与思考;让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感受更具真实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中选取了“我”“老头”“太原朋友”等异乡客的生活琐事,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抒发作者对故乡深厚眷恋之情。这三个人物形成异乡客的群体,“老头”是上海人,保留着上海人的习惯,却生活在北京;“太原朋友”有着典型北方人的个性,在上海的饭桌上却遇到了非典型的上海人;而“我”又是在太原长大,在北京工作,在上海定居的人……作者眼里,人人皆为异乡客,对现代人的故乡情展开了深刻地思考: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四处迁移,文化交融早就渗透进人们的内心,对故乡的眷恋,只能在回忆中,在纸上寻得。这样的选材具有普遍性,更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
都市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现代人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漠然(后知后觉、难以察觉、淡忘);因辗转多地、无处扎根而导致的何处是家乡的迷茫之感; 进而由实到虚,产生了何处不是故乡的释怀(释然),“故乡”成为了留在笔下和心中的独特体验。这种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典型特征(1分),是当下身处异地的都市人(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引起共鸣,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安放乡思。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