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鲁迅自传
[幻灯片2: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教学重点]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1、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幻灯片3)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身材矮小却形象高大的人,广大人民称他为“民族魂”。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般的文字令那些反动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教师板书《鲁迅自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5、6)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传的知识简介(幻灯片7、8)
1、解释经文的著作。如:经传/《左传》《经传释词》
2、传记:列传/别传/外传/自传。如:《史记?屈原列传》
3、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为小说)。如:《水浒传》《阿Q正传》
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好,大家已经对传记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接下来就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来继续探寻传记类文章的具体特点。
五、自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查字典并注音。
2、检测字词。(幻灯片9、10)
掌握划线字的读音。
浙江(zhè) 亲戚(qī) 乞食(qǐ)
学籍(jí) 厦门(xià) 筹办(chóu)
彷徨(páng) 祺(qí) 皖(wǎn)
?词语积累。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筹办:筹划举办。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六、朗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追寻伟人足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幻灯片11、12)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明确: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 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创作成果(4)
2、从先生的生平经历来看,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标出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并标出先生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词句,说说你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介绍? (幻灯片13、14)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有短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鲁迅作品: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坟》
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一本散文诗:《野草》
四本短评:《热风》、《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文中说留学时候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十分简单,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世人所推崇。先生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然后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幻灯片15-18)?
(1)、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2)、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
(3)、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发言,明确完成表格。
人生
阶段
时间
经历
求学前
家庭情况
一八八一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姓周的家里。
十三岁时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约有三年多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求学
十八岁
?入江南水师学堂。
过了半年
?改入矿路学堂学开矿。
毕业之后
?到日本留学。
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仙台医专学习。
学了两年后
?终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工作
二十九岁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第二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第三年
?走出,想做书店编译员,被拒绝。
绍兴光复后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南京政府成立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迁北京。
后来
?兼做北大、北师大、女师大国文讲师。
一九二六年
?躲避政府迫害,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十二月
在中山大学做教授。
四月
?辞职。
九月
?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从表格的梳理中,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为了更全面形象地认识鲁迅先生的人生,请同学们看视频资料。(幻灯片19-20)
七、研读课文,赏析关键词句,感受伟人心灵。(幻灯片21-29)
先生谦逊质朴的品格蕴藏在简洁凝练的文字中,先生深沉丰富的情感更蕴藏在高度概括的语言里。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并拿出笔来,圈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思想的词语或句子。
活动:重点语句赏析。
赏析一: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赏析二: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鲁迅用高度概括而简练的文字,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大选择很朴实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丰,蕴藉深刻。
赏析三: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在这看似平缓的文字叙述中,却浸透着一个革命斗士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
赏析四: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句中的“不好的文章”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他1909年回国后,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精神上的兴奋、失望、痛心、苦闷使鲁迅在沉默之后,又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但作者却用平常的一句话交待了,更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八、通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归纳自传特点。(幻灯片30、31)
通读全文,请同学们分析这篇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出赏析?
讨论明确:
(1)作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按时间顺序,从出生写到五十岁。
(2)作者给自己写传,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且语言高度凝练,仅千余字就写出了作者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写出来的内容真实自然。
(3)文章写自己的经历,有详有略。弃医从文是详写,其他事略写。为什么要详写弃医从文呢?因为这是鲁迅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自传中为什么有些事要详写有些事要略写呢?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内容要详写,这也是自传写作的又一个特点:详略得当。
总结明确:自传的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
(2)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3)用第一人称。
(4)有详有略,选择能反映自己性格和思想倾向的内容详写。
九、拓展延伸,以诗歌析人物,重温高大形象。(幻灯片32-40)
鲁迅所作的旧体诗,现存六十三首。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鲁迅的诗广泛吸收前人的成就,融政治、诗歌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重读鲁迅的诗歌,不仅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来鉴赏先生著名的两首诗歌《自题小像》和《自嘲》。
活动一: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活动二: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十、总结全文。(幻灯片41)???? 鲁迅先生逝世后,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