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阅读中铺陈手法解读与对应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阅读中铺陈手法解读与对应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9: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中考阅读中铺陈手法解读与对应训练
考点:
1.韦应物《观田家》与杨万里《插秧歌》——层层铺陈
2.赵大年《大撤退》——铺陈的手法叙述
3.阿索林《一个劳动者的生活》——铺陈
4.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与贾谊《过秦论》——铺陈的手法
5.郑振铎《黄昏前的观前街》——排比铺陈
6.吴融《赋雪》——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
7.李桢《六国论》——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考点研究】
一、铺陈
1.铺陈手法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平铺直叙
2.赋——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3.铺陈手法——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详细、生动、具体的描写,使情节、人物、环境等更加丰富、深入、具体,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的一种手法。
4.表达效果
①增加真实感和可信度:通过详细细致地描写事件、人物或环境的细节,铺陈手法能够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知事物的形态、感受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②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蕴:铺陈手法可以通过更多的细节和背景展示,使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加丰富多样。通过描写环境、人物内心活动等细节,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得以更加深入地表达和展示。
③强化人物塑造和角色形象:铺陈手法有助于对人物性格、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入的揭示和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过程,读者可以更加立体地感知到人物的动机、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④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铺陈手法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增强阅读的乐趣和体验。通过详细的描写和细致的铺陈,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行为,并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考题示例】
(一)韦应物《观田家》与杨万里《插秧歌》——层层铺陈
文本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劬:qú,辛劳。②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问题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诗首句运用白描手法,一个“新”字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不易。 C.“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夫的无存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 D.韦诗层层铺陈的前十二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错误。联系尾联写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 故选D。
译文1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赏析1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译文2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赏析2 手法例句阐述比喻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 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 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 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细节描写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炼字感受“画面美”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炼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此句将“笠”比作“兜鍪”,将“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农忙抢种的题旨。 炼句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①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 ②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 ③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送饭人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蹋秧苗。④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暗示了农民所要面对的种种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
二、铺陈与文体
1.辞赋——平铺直叙思想感情和事物
2.小说——详细、生动、具体的描写,使情节、人物、环境等更加丰富、深入、具体。
3.散文——铺陈描写做铺垫,为下文抒情议论。
4.议论文——铺陈实例,增强说理气势。
5.“铺陈误会”——情节上铺陈
【考题示例】
(一)赵大年《大撤退》——铺陈的手法叙述
1.铺陈的手法叙述,拓展内容。
文本 大撤退 赵大年 过了怀远,便是德胜。章校长感叹了一番,话说得相当多。大家心里都萌生了一种预感、直觉——可谁也说不出这是个什么征兆。或者,是他预感到一种什么“大限”将要来临了呢 您听,章校长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德胜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德胜门。都是以德取胜的意思。怀远这个地名也是如此,它的涵义跟北京的怀柔、湘西的怀化,大致相同。立言老弟,你想想看,皇帝的怀柔政策,施行到这南疆边陲,自然就是怀远了;怀而化之,自然就是怀化了……可惜呀,光把这些好听的地名挂在嘴上,而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啊!” 章校长的这一番高论,学生们听不懂,却受到了几位教员的重视。他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一时又理不出个头绪来。只听周立言在说:“校长真有学问,地理课如此讲法,我自愧不如呀!” 刘菊淡摇头:“校长讲的不是地理课。” “那是什么呢 ”周立言反问道。 “我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刘菊淡还是摇头。 其实,章树人是在一种特殊心理支配下发议论的。作为难民,一个极端爱国的难民,那种“过一站少一站”的感觉不断袭来,无法摆脱。中国的文化人,原本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意识,当此国破家亡之际,就更加强烈了。几位教员何尝没有这种感情哩!谁都知道,这条未完工的黔桂铁路已经走完了一多半,能够大家在一起乘坐火车逃难的日子不多了…… 过了都街,来到了小站东江。“毛虫火车”又要过铁桥了。这里是重镇河池的前哨,也是进入云贵高原的门户。可是,一桩并非偶然的大惨案在这里突然发生了!以致周立言老师的“难民地理”在这里讲授了最后一课,“扶轮中学”也就真正面临着解散的命运了。 “发源于九万大山的大环江,在这里纳入龙江。眼前的黔桂铁路和公路,正夹在九万大山以南、都阳山脉以北的龙江河谷里。再往前走,就是龙江的西端——它的上游就是云贵高原的打狗河了。” 某种心灵感应可能是存在的。周立言老师讲到打狗河的时候,从来不大说话的十四岁的女孩子李思穗,提出了一个问题:“打狗河,这名字好难听呵!咱们不要到打狗河去……我家住在珠江边上,珠江,多么美呀!我要回家!我不去打狗河……”说着,放声痛哭起来。 这一哭可不得了,惹得来自松花江畔的哈玉,黄河南岸的许济和郑周,永定河边的余思点,黄浦江边的艾沪,滹沱河边的石家壮,湘江桔子洲的何思湘,也都纷纷落泪,泣不成声。甚至呼喊着自己的母亲河,都说不去打狗河。周老师的地理课也就讲不成了。 不是迷信,孩子们往往会有一种预感,比成年人还敏锐的预感——他们必定是感觉到了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否则为什么八个孤儿突然同时痛哭起来 牧师们大多悚然,劝说不得。 章校长不能眼看着这节地理课以哭声作为结尾。他拉过李思穗来,给她擦掉眼泪,自己心里也是戚然。思穗,珠江当然好哇。我的老家也在珠江三角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珠江,按长走它是我国第五大河,按流量却是第一!她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水源呢?就因为她的支流特别多。打狗河虽然小,名字也不好听,可它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呀!你看,我给你画个图吧:珠江源出云南省的沾益县,上游叫南盘江;流到黔桂边境,汇合了北盘江之后叫红水河;流到石龙,汇合了柳江之后叫黔江;流到桂平,汇合了郁江之后叫浔江;流到梧州,汇合了桂江之后叫西江;西江就是珠江的干流了,在广东境内,又汇合了北江、东江,最后流到你的家乡,她才叫珠江啊。思穗,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支流,那浩浩荡荡的珠江水又从哪里来呢 ……不可分!同学们,我们的国土江山一寸也不可分啊!” 章校长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可是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是大家最后一次听章校长讲课了…… 原来是五节难民车厢脱了钩,发生了无法制止的溜车——它从坡度很大的黔桂铁路上溜下来,越溜越快,风驰电掣,像个巨大的扫帚星一样从云贵高原上反扑下来!为何像个扫帚星呢?瞧吧,年轻的难民从车上纷纷往下跳,箱笼包箧也纷纷往下扔,活像扫帚星的花尾巴!车站员工急急忙忙扛来枕木横在铁轨上,也统统被它的钢轮切断!未敢跳车的难民们惊绝惨叫,裂人肺腑的救命声随着扫帚星的狂飚呼啸而过,一泻数十里…… ……结果在河池附近与一列上行的难民火车迎头相撞!巨大的惨案发生了!上行的“毛虫火车”真的像一条毛毛虫,腰脊肚皮一下子拱到半天高,震落了浑身蚂蚁,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然后是火车脱轨,几十节车厢从半天空訇然殒落,东滚西翻,横滚竖翻,驴滚马翻……然后是地震山摇,鸟飞鱼跳,闷闷地响起一阵磨子雷……再然后呢 难民死伤三千,血沃水田,黄禾红浆。“毛虫”堵塞了大铁桥……另一列挂着“扶轮中学”的“毛虫火车”紧跟在后面,哈,短时期内就休想过桥啦! “校长,咱们下车步行吧!”周立言急切地说:“就算学生们走得慢,一天二十里,有个把月也走到啦。要是在这儿死等,那就是等死!不冻死也得饿死。也许日本兵很快就要追上咱们啦………” 唉,对于这些,章校长心里何尝不明白!然而,他目光呆滞,嘴唇紧闭,一声不响,像座石雕,坐在闷罐车厢里纹丝不动。 师生们全都眼巴巴地望着校长,等待着他的决断…… 他在想什么?舍不下这十万册图书啊!
问题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设悬念,章校长的反常,不断提及的“预感”渲染了不祥的氛围,如同阴云笼罩着读者的心,也为后文惨案的发生做了铺垫。 B.文中用铺陈的手法叙述八个孤儿来自不同的地方,使小说内容得到拓展;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战乱波及的范围之广,民不聊生的现实。 C.将五节脱钩溜车的难民车厢比作“扫帚星”,不仅暗示了灾祸将造成惨烈损失,也形象地展现了脱轨时难民和箱笼纷纷掉落的形态。 D.大撤退既指扶轮师生抗战时成为难民,撤退湘桂的事实,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题目既具双关义又有象征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错,“大撤退”指的为了保命不得不舍掉十万册图书。 故选D。
三、铺陈类型
1.描述性铺陈——通过描写事物的外貌、特征、性质等来展示和表达事物的手法。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特征,读者能够更加具体地感知道到事物的存在和特点。例如,描述林间小路的清晨时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斓的光影,给人以宁静、恬淡的感觉。
2.心理铺陈——通过叙述角色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心理状态等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思维过程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恐惧忧虑,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例如,描写主人公因为得知朋友的背叛而感到震惊和痛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3.环境铺陈——通过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社会环境等来展示故事的设置和背景的手法。通过描述环境的气候、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条件,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例如,描写一个破旧街区的陈旧建筑、喧闹的市井声音和独特的街头风景,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背景的真实感和独特性。
4.语言铺陈——语言繁复铺陈。“繁复”的语境意思是“工笔细描、浓墨重彩、思虑严谨、步骤繁琐”等,相对的语言是通俗易懂。
5.情节铺陈
【考题示例】
(一)阿索林《一个劳动者的生活》——铺陈
文本 一个劳动者的生活 [西班牙]阿索林 我要用很少的几行来写一个可怜的人的故事。这个可怜的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没有名字。有的人称呼他的时候说:“那个人”,有的人说:“那家伙”,又有的人则亲热地叫他“大叔”。可是,这个可怜的人并不是谁的“叔叔”,至于“那个人”,这世上是有很多的;而至于“那家伙”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说是“那家伙”。这一切都可以使读者知道,这个可怜的人什么都不是,他无声无臭,他死了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现在让我们看他的住所吧。这人住在乡间。他的家离城很远。他的房子是十分小,十分简陋。它有四面土墙,一张床,几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两个做饭的案子。房子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这在过惯了安逸生活的读者们也许觉得冷清,不舒服,凄惨;但是这位可怜的人却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他只是漠然地活着,也不想有别的东西。 这位可怜的人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他在日出以前起来,日落两三小时后睡觉。在这段时间里,他到田里去,他劳动,他掘地,他修树,他锄草,他松土,他粪地,他拔麦子,他收获,他打麦子,他种葡萄和橄榄。他耕种他自己所有的两三片地。他不能磨橄榄来取油,因为他没有磨。他不能榨葡萄,因为他没有榨床。他把他的橄榄和葡萄卖给那些投机商,“按照他们愿给的价”。这位可怜的人的饮食是很清淡的:他只是吃蔬菜,吃番薯,吃乡下做的面包,吃葱,吃蒜,一年顶多吃两三次肉;一把核桃或杏仁对于他就是最美的盛肴。在工作之余,这可怜的人便同一个和他一样可怜的人谈谈话,同时手里都编着筐子。他所谈的事都是很平凡的:他讲到天气,讲到雨,讲到风,讲到霜,讲到霰。有时他也想起他年轻时候的遭遇,一件不关紧要的事。这位可怜的人只对于很少的事物有知识:他能从云的形状测出落雨不落雨;他大略地知道这块地或那块地能出多少粮食,以及一对骡子一天能耕多少地;他可以看出一只羊是不是有病;他认识田里和山中所有的草和所有的植物:野薄荷,山萝卜,薰衣草,马若兰草,罗马兰草,甘菊,丹参,尤斯加姆草,野油菜;他可以从鸟的落羽,从鸟的飞法,从鸟的叫声辨出乡间所有的鸟:鸳鸯,鹌鹁,小鸥,百灵,啄木鸟,鹊,红雀,白画眉,守林官。他的政治观念是很模糊的,很不清楚的,他有时听人讲到那些当官的人,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事。他的道德观念只是:不加恶于人,尽力工作。 有时,他收成不好,或是一匹骡子死了,或是他家里一个人病了,或是他没有钱纳税。这位可怜的人既不悲叹也不咒骂,他说:“呃!我们怎么办呢?上帝有数,上帝会解救我们脱离困难。”这位可怜的人微笑了,安命了,他取出他那装着粗烟叶的小袋,做了一个烟卷,抱着两臂,开始抽烟。 这位可怜的人已经老了。他的女人也是一个瘦小的老妇人。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死于古巴的战争,还有一个,是运输工人,也死了,被轧死在两辆货车中间。第三个,是一个女孩,非常和气,有一天,她和她的未婚夫跑到首都去,从此便没有人再见过她。这位可怜的人,有时,当他想起这一切时,便发出一声叹息,但是不久他便又高兴起来,又微笑起来,照例叫道:“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上帝是这样规定的!” 这位可怜的人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想法。将来是许多人的梦魇和苦痛。这位可怜的人并不去想明天。“每天有每天的难处,”《四福音》里说。我们对今天的难处还觉不够吗?如果我们去管明天,我们岂不要有两份难处吗?这位可怜的人只是不抱任何希望地、毫无欲望地活着。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 光阴将一天一天地过去,这位可怜的人也将死去,或者他的女人将在他以前死去。如果他先死去,他的女人就要剩下孤身一人。他的女人也许将到村里去,她将贫困,她将用她那黄手向过路的人请求周济。如果他的女人先死去,他也要剩下孤身一人,他那可爱的安命心理,他那可爱的乐天态度,仍旧不会离开他。叹息时时地从他的嘴唇间发出来,接着他便要喊道:“呃!我怎么办呢?愿一切都随上帝的意旨。” (徐霞村译)
问题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者说“很少的几行”“很少的事物”,却铺陈了1500多字,罗列了几十种事物,体现了他对可怜的人的悲悯与可怜的人对乡土事物的珍爱。 B.工作之余,两个“可怜的人”谈着很平凡的话题,“手里都编着筐子”,可以看出他们谈话的随意与两人相互间的轻视。 C.“可怜的人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想法”,他的眼界“只是群山,田野,天空”,一个“只是”写出了他的简单、安命,也写出了他的封闭。 D.作者多用短句,文字简净,摈弃浮夸和做作,而用一种平静亲切、细致蕴藉的文体沉思、静观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为读者留下一份安乐的受苦者的实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两人相互间的轻视”错,一边说话一边做其他事情只是因为他们比较熟悉,且乡村人比较淳朴,并不特别拘礼。 故选B。
【考题对接】
一、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与贾谊《过秦论》——铺陈的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材料二: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秦二世虽然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但却没有用对挽救局势的方法,自身难免被杀戮。
D.材料二用铺陈的手法渲染秦二世统治时的种种过失,最后揭示国家倾覆的原因,让人感到文章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
一、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与贾谊《过秦论》【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虞、夏、汤、武是以德政统一天下,而秦则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故选B。
【译文1】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最终成功登上帝位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像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恩德润泽百姓,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从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但)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之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缪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要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要像秦国这样,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朝称帝以后,担心战争不止是因为有诸侯,(于是)对有功之人没有一尺一寸土地的封赏,推倒毁坏著名的城市,熔掉刀刃和箭簇(熔掉兵器),铲除游侠豪强,希望以此来维持千秋万世的安稳。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三代(夏商周之时)。从前秦国的一系列禁令,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他们)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所以高祖奋发而成为了天下雄主,哪里有“没有土地就不能成就王业”的道理呢?这应该就是《传》中所说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成为在这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承受天命而身登帝位的人呢?(选自司马迁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译文2】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而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深受其苦。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能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需要公侯那样尊贵的地位,只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的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郑振铎《黄昏前的观前街》——排比铺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前的观前街 郑振铎 我刚从某一个大都市归来。那一个大都市,说得漂亮些,是乡村的气息较多于城市的。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疏疏的几簇住宅,到处是绿油油的菜圃,①是蓬蒿没膝的废园,是池塘半绕的空场,是已生了荒草的瓦砾堆。晚间更是凄凉,太阳刚刚西下,街上的行人便已“寥若晨星”。在街灯如豆的黄光之下,踽踽地独行着,瘦影显得更长了,足音也格外地寂寥。远处野犬,如豹地狂吠着。假如我是喜欢都市生活的话,真不会喜欢到这个地方;假如我是喜欢乡间生活的话,也不会喜欢到这个所在。 归程经过苏州,想要下去,终于因为舍不得抛弃车票上未用尽的一段路资,蹉跎地被火车带过去了,归后不到三天,高个子的樊与矮而美髯的孙,却又拖了我逛苏州去。早知道有这一趟走,还不中途而下,来得便利么? 我们跑了几家书铺,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樊说:“我们找一个地方吃饭吧。”饭馆里是那样拥挤,走了两三家,才得到了一张空桌,街上已上了灯,楼窗的外面,行人也是那样拥挤。没有一盏灯光不照到几堆子人的,影子也不落在地上,而落在人的身上。我不禁想起了某一个大城市的荒凉情境,说道:“这才可算是一个都市!” 这条街是苏州城繁华的中心的观前街。玄妙观是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那么粗俗的一个所在,未必有胜于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扬州的教场。观前街也是一条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曾经过的;那么狭小的一道街,三个人并列走着,便可以不让旁的人走,再加之以没头苍蝇似的乱攒而前的人力车,或箩或桶的一担担的水与蔬菜,混合成了一个道地的中国式的小城市的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 然而,这一个黄昏时候的观前街,却与白昼大殊。我们在这条街上舒适地散着步,男人,女人,小孩子,老年人,摩肩接踵而过,却不喧哗,也不推拥。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从前不曾于黄昏时候在观前街散过步。一条半里多长的古式的石板街道,半部车子也没有,你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街心踱方步。灯光耀耀煌煌的,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市招,密簇簇地排列在你的头上,一举手便可触到几块。茶食店里的玻璃匣,亮晶晶的在繁灯之下发光,照得匣内的茶食通明地映入行人眼里,似欲伸手招致他们去买几色苏制的糖食带回去。野味店的山鸡野兔,已烹制的,或尚带着皮毛的都是一串一挂地悬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眼前,②那香味直扑到你的鼻上,你在那里,走着,走着,你如走在一所游艺园中。你如在暮春三月,迎神赛会的当儿,挤在人群里,跟着他们跑,兴奋而感到浓趣。你如在你的少小时,大人们在做寿,或娶亲,地上铺着花毯,天上张着锦幔,长随打杂老妈丫头,客人的孩子们,全都穿戴着崭新的衣帽,穿梭似的进进出出,而你在其间,随意地玩耍,随意地奔跑。你白天觉得这条街狭小,在这时,你,才觉这条街狭小得妙。她将所有的宝藏,所有的繁华,所有的可引动人的东西,都陈列在你的面前,即在你的眼下,相去不到三尺左右,而别用一种黄昏的灯纱笼罩了起来,使它们更显得隐约而动情。她假如也像别的都市巷道那样开朗阔大,那么,便将永远感觉不到这种亲切的繁华的况味,你便将永远受不到这种紧紧的箍压于你的全身、你的全心的燠暖而温馥的情趣了。你平常觉得这条街闲人太多,过于拥挤,在这时却正显得人多的好处。你看人,人也看你;你的左边是一位着时装的小姐,你的右边是几位随了丈夫父亲上城的乡姑,你的前面是一两位步履维艰的道地的苏州佬,一两位尖帽薄履的苏式少年。你的团团转转都是人,都是无关系的最驯良的人;你可以舒舒适适地踱着方步,一点也不用担心什么。这里没有乘机的偷盗,没有诱人入魔窟的“指导者”,也没有什么电掣风驰、左冲右撞的一切车子。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安闲地散着步;川流不息地在走,肩摩踵接地在走,他们永不会猛撞你身上而过。他们走得是那么安闲,那么小心。假如你偶然过于大意地撞了人,或踏了人的足——那是极不经见的事!他们抬眼望了你,你对他们点点头,表示歉意,也就算了。大家都感到一种的亲切,一种的无损害,一种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似躲在一个乐园中,在明月之下,绿林之间,悠闲地微步着,忘记了园外的一切。 那么鳞鳞比比的店房,那么密密接接的市招,那么耀耀煌煌的灯光,那么狭狭小小的街道,③竟使你抬起头来,看不见明月,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一丝一毫的黑暗的夜天。她使你不知道黑暗,她使你忘记了这是夜间。啊,这样的一个“不夜之城”! 有观前街的燠暖温馥与亲切之感的大都市,我只见到了一个威尼斯;即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左近。那里也是充满了闲人,充满了紧压在你身上的燠暖的情趣;街道也是那么狭小,也许要更狭,行人也是那么拥挤,也许要更拥挤,灯光也是那么辉辉煌煌的,也许要更辉煌。有人口口声声地称呼苏州为东方的威尼斯;④别的地方,我看不出,别的时候,我看不出,在黄昏时候的观前街,我却深切地感到了——虽然观前街少了那么宏丽的广场,少了那么轻妙的此奏彼息的乐队。 (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排比修辞,铺陈了那个大都市的荒野况味,但这种况味缺少真正乡村的质朴自然。
B.句子②中一个“扑”字化无形为有形,把香味写活了,突出了野味店山鸡野兔的香味浓郁四溢。
C.句子③中“看不见明月”与上文“在明月之下”相照应,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观前街的灯光辉煌。
D.句子④“别的地方”与“别的时候”单独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此地、此时才“看得出”的意思。
二、郑振铎《黄昏前的观前街》【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
C.“‘看不见明月’与上文‘在明月之下’相照应”错误。原文说“大家都似躲在一个乐园中,在明月之下,绿林之间,悠闲地微步着,忘记了园外的一切”“那么鳞鳞比比的店房,那么密密接接的市招,那么耀耀煌煌的灯光,那么狭狭小小的街道,竟使你抬起头来,看不见明月,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一丝一毫的黑暗的夜天”,这里的“在明月之下”是作者想象之景,而“看不见明月”是实景,强调的是街道灯光的辉煌,二者构不成照应。
故选C。
三、吴融《赋雪》——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雪 吴融 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 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 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 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 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 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 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 炉寒资爇①荻,屋暖赖编茅。 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 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 【注】①爇:烧。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夜”“平明”两句以时间的推进描述一夜寒风之后、清晨洁白明亮的景象。
B.“未知”“唯见”两句指出诗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无法得知雪的“融结”程度。
C.“气应”“险必”两句表现诗人目睹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时的忧虑之情。
D.本诗对仗工整,作者通过远望、仰望、近观等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雪景。
三、吴融《赋雪》【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睹”错误。“应”,应该;“必”,一定。二字表明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应是作者的猜测或想象。
故选C。
四、李桢《六国论》——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六国论》《过秦论》等。《六国论》是一篇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的议论散文。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四、李桢《六国论》【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D.“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说法有误。“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
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