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19:26:49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从材料一第一段“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可知,“一个画家笔墨水
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说法错误。)
2.C (“材料二认为笔墨属于材料和技法层面”说法不严密,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可知“二者均为中
国画最普适的的特质”说法错误。)
3.D (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画“意”这一特质。D项强调的是画法,与“意”无关。)
4.D (从“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看出.本文开头开门见山指出笔
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从“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看出,这一层分析了笔
和墨之间的关系;从“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看出,这一层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
位;从“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看出,最后一层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5.①材料一认为,中国画创新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中国画以笔墨为主的特点,借鉴一切可以借
鉴的艺术形式。②材料二认为.中国画创新要突破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摆脱束缚,立定“意"的
本质,创造出新的面貌。(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6.A(B项“只能从……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错误,原文只说“司机之家”给他们带来温暖;C项“丈
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错误,应该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及其象征的共产党员崇高精
神使她发生思想转变;D项“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错误,无中生有。)
7.D(“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错误,《荷花淀》中并没有“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8.①在初闻小刘低声嘟囔这句话时,不明所以。②在听说惠嫂提及老惠用这句话骂她时,感到疑惑。
③在听惠嫂解释这是最厉害的一句骂人时,感到羞愧。④在听惠嫂讲述这句话的来历后,陷人沉思。
⑤在第二天用这句话来反击小刘时,信念坚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9.①以“讲故事”的方式,叙写建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系列故事,使情节
环环相扣,曲折动人。②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上海女孩李婉丽引出可亲可敬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
扎根高原的老惠,使人物蝉联而出,巧妙自然,相互映衬。③以“讲故事”的方式,形成了较为巧妙的
“嵌套式”叙事结构。④以“我”的视角见证了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增强了故事
的真实性。
(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D F G
11.B.(“应该/掌握/面对”)
12.A ( A.“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错误。由原文“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可知,
是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而不是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何劝说赵文王。)
13.(1)如今先生如果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非常不顺利,请准备剑士的服装。
(“儒服”,穿着儒服;“治”,准备。)
(2)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就”,到;“舍”,旅舍。)
14.“天子之剑”关注的是天下万民;“诸侯之剑”关注的是一方国家百姓;“庶民之剑”于国事毫无
用途。
15.D ( D.“没有描绘自然风光”表述错误,在诗歌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歌中“崎岖历榛曲”写
回家路上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山涧清且浅”写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诗中这两句就是在描写自
然风光。)
16.①与自然相得相洽。诗人路上经过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就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一扫“怅恨”之意
,正是与自然和谐相恰,坦然自适的自然流露。
②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生活。诗人滤好新酒,以“只鸡”为肴,与近邻共饮,室内暗然,就燃起荆草当
明烛,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淳朴农家生活中自得其乐。
③率性自然,超然洒脱。当欢乐意满时,不禁感叹“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索性尽情畅饮,直到天明
,由此可见诗人的率性而为,超然洒脱。
④质朴自然,山涧、熟酒、只鸡、荆薪等平常事物构成了自然的田园生活。
⑤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崎岖历榛曲”曲折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写清澈见底的山泉,描写了清新
自然的图画。
(答出3点即可满分。)
1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8.①别具一格 ②一脉相承 ③附庸风雅
19.作为名片的门联,让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这是北京门联的一种功能、一个特点。
20.①双关。“顶上”既指最上乘的,突出功夫的高深,也指头顶,突出职业的特点,含蓄蕴藉,耐人
寻味,
②对比:“微末”与“顶上”形成对比,突出不起眼的小手艺也需要高深的大功夫表现出自己的敬业态
度,也赢得了顾客的尊敬。
21.C (文中“我们”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谁。A. 特指,特指“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B. 特指,
特指“班主任和全班同学”。C. 泛指,没有具体指向谁。D. 特指,特指“塞尔维亚”。)
22.①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呢
②月相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着
③离地球远时运行速度慢一些
23.立意参考:
1.失误是真实的自我呈现,要正视失误。
2.不必苛责完美,要允许失误。
3.失误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4.坦然面对失误,不文过饰非。
5.包容小失误,避免大失误。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赵
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
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
庄子应该能做。”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
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
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
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
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不过父王
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竟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
如今先生如果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非常不顺利,请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
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
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
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
,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
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
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
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
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
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
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
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
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
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
出、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
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
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
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
2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2023—2024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题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
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
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
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画家因为个
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
者,如倪瓒、沈周、弘仁;亦有墨重于笔者,如吴镇、龚贤、李可染。用笔过程中的顺
逆、顿挫、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变化,全从笔出。因此,从技法的角度来说,用
笔总是首要的。陆俨少曾说:“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
用笔上。"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
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重要的内容。笔是中国
画的骨干、是墨的筋骨。用笔好,“画成方能立得起”(华琳《南宗抉秘》),好的用
笔,能够使画面的神韵、风采自然且有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骨气”,自然是归乎用
笔。要做到好的用笔,黄宾虹讲要在平、留、圆、重、变五字上下功夫。平如锥画沙,
起讫分明,不平就会轻浮柔弱;留则是积点成线,笔意贵留,如书法屋漏衰;圆转如
意,恰如书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折钗股;重不是浊、滞,重如高山坠石、如万岁
枯藤,如金重中而取其柔、铁之重而有其秀;八面出锋,顺逆兼施是变,融合古人之法
而推陈出新也是变。
笔的变化是通过墨的痕迹来记录的,无墨也就不见用笔之妙,墨是为笔服务的。墨
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泼,惜两字。泼墨用得好,画面就淋漓烂漫、见骨见肉;在适当的
地方再间以惜墨法,泼墨惜墨穿插互用,正如古人所说,“汪浛泼墨,李成惜墨,两家
相合,乃成画诀”,笔墨俱妙是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强调画家本人要有创作个性,笔墨则是其艺术
风格的真实流露。其中,“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中国艺术表
现形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画艺术来讲,笔墨等同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强调
笔墨表现,使观者被笔墨营造的视觉形象感染。中国画笔墨没有程式化,它是画家个人
作画的方法手段,是为表现意境,传达情怀。中国人讲阴阳、讲虚实,中国画讲究虚实
变化,意到而笔不到。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
中。中国画是一个笔墨之体,笔墨是其最基本要素。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
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的创新,最有
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中国画固有的长处,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样式,实现中国
画独立、持续地发展,赋予中国画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既体现了“笔墨当随时
1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代”的精神,也是中国画的志向。中国画艺术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将技术升华到精神层
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作为保障,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摘编自王海勇《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
材料二:
比之笔墨,中国画还有更为普适的“意”的特质。
在中国画早期发展阶段,谢赫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
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这一阐述本身就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
的“金标准”。郭若虚评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画传统审美经验的精神内核,“意”是最具东方神采的独到
底色,它的统摄能力较笔墨远甚。与笔墨概念之模糊不同,“意”的概念本身无关中国
画的材料与技法层面,它属于纯粹审美经验的范畴,属于“道”的层面。“知者意之
体,物者意之用”,“意”的身影,无所不在。所谓笔墨,不过是其“用”之一。
具体而言,中国画领域中的“意”,其概念可作“写意精神”解。需要明确的是,
“写意精神”不是专指“写意画”精神,而是指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
径的创作理念。无论写意还是工笔,无论山水还是人物,亦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它是中
国画特异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质言之,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依循传统笔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尚未得见能够开拓中国画新风的佳
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对“意”
的忽视,与在笔墨上的进退维谷相比,更令中国画失去了本体应有的东方神采。中国画
的“意”深系于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画的“意”应该具备何种内涵 这是值得
深思的事情。
深植于中国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中国画,是中国人观察宇宙、表现宇宙的视觉艺术总
和。它原就具备着极为雄健的骨体与辽远无界的发展空间,且早已享誉世界艺术之林。
笔墨,这一从属于中国画的术语名词,伴随着中国画概念的不断变化,有时反而演变为
一条束缚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锁链,仿佛失之有愧于传统,为之中国画将不存。其实,
吐丝自缚、皆源于对概念的模糊虚悬。
我们理当重新厘定特殊历史进程中那些被误解,被挤压的概念,重新构建符合当代
发展的中国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展
现铺砌坦途。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唯先摆正笔墨的位置。立定普遍适用、更具东方神
采的“意”之本质,方能迈开自信从容的步伐,创造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吕少卿《中国画:“意”的特质比笔墨更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笔墨对中国画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画家笔墨水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
B.笔和墨在作画中作用不同,一般来说,笔主要用于勾勒轮廓,而墨则用于渲染明暗。
C.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
中。
D.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是一种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
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笔墨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B.材料一不但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还就如何运用笔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C.材料二认为笔墨属于材料和技法层面,“意”属于审美经验范畴,二者均为中国画最
普适的特质。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理论,目的都是说明自己的观点。
2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方薰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
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
B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作品《寒江独钓》,展示了浩渺大江中有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营造了一种
“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意境。
D.弘仁的《天都峰图轴》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疏密有致。在两块大
石当中画了一些碎石和小树,给人以生动之感。
4.根据材料一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表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一层(第1自然段) ①
第二层(第2~4自然段) 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第5自然段) ②
第四层(第6自然段) ③
A.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分析了笔墨
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B.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③指出当下
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C. 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指出笔
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
D.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③指出当下
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5.就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认识有何不同 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
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
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
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
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
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
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
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
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
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3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
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
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
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
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
“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
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
“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
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
‘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
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
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
“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
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
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
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
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
‘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
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
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
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
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裳换,赶快给
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
“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
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
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4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
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
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
点。
“那么,现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
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
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
么!”
1960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
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
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
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
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
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
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
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
事”的艺术形式。
8.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
括说明。(5分)
9.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
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
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5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
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
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
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治剑
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
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
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
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
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
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
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
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
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铧,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
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相击于
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
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
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节选自《庄子 说剑》,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3分)
使臣上说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当E太子F则身刑而死G周H尚安所事金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指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和“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相同。
B.当,指应该,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和“当仁不让”中的“当”词
义相同。
C.趋,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汉之后“入朝不趋”成为皇帝对臣子的恩
宠。
D.封,指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封”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文王喜欢剑术,众多剑士在他面前日夜搏击。国家日益衰弱,诸侯们就一起商量如
何劝说赵文王。
B.庄子不接受太子派人送给他的千金,和使者一同前去拜见太子,并认为无论劝说是否
成功,都无需千金。
C.面对赵王的询问,庄子说用剑术和赵王交流,向赵王夸赞自己的剑术能十步杀一人,
奔走千里锐不可当。
D.赵王让剑士们较量了七天,死掉了六十多人,从中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宫殿
下,才召见庄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
(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14.庄子以“三剑”喻三种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3分)
6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 15~16 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怅恨”二字领起,结合下文来看,此处除了写独自策杖行走的孤寂,也
反衬了下文归园田后的欢欣。
B.三、四句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清水”濯足,更显示了诗人
的生活情趣和追随本性的品格。
C.诗人以“苦夕短”抱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很快就到了天亮,由此衬托了
“欢”多,更体现诗人超然之情。
D.此诗视角独特新颖,没有描绘自然风光,没有陈述劳动状况,而是通过回家路上
和到家后的活动反映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16.《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
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 , ”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只有和
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
(2)柳永的《望海潮》中抓住“ ”和“ ”两个细节,便把市
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3)《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
句子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
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却又 ① 。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
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一副门联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
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
可以说是 ② 的。
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 ③ ,也得请高手来为自
己增点儿门面。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
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在某些商人汗颜吧?
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
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
7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财聚羔羊”。作为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
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种功能、一个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
上功夫”,是剃头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说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满月居多。__①__?我们
知道,农历的月份主要是依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
部分。在一个月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___②___。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从地球上看月亮是黑的,此时的月相被称作朔,农历
历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必须要在朔所在的那一天,为了满足这个规定,农历的月分为大小
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初一那天月相是朔。从朔到满月大约需要十四五天,
但时长并不完全固定,这是因为月亮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有时离地球近一些,
有时远一些,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___③___。因此,从朔到满月的时间最短不
到14天,最长超过了15天。从统计数据看,出现在十六的满月最多,占总数的近60%,
出现在十五的满月次之,约占40%。因此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在烈日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衣服浸透了汗水,但他们却
说“我们值得”。
B.面对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班会上班主任鼓舞大家:“让我们一同前进,永不停
息,为梦想!”
C.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响而变得脆弱时,应该像受伤的野兽
一般,找个僻静之处舔一舔伤口。
D.武契奇说:“我们没有核武器和石油,这就是西方认为可以对塞尔维亚为所欲为
的原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
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
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
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
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
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QQABTYCQogAoAJBAABhCAwEyCkEQkAACAIoOQAAIsAAACB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