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16:40:05

文档简介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5月17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北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高圈足杯的腹壁在晚期出现了绳纹装饰;缸体在中期出现刻花纹和弦纹;陶罐在中期出现弦纹,在后期甚至出现旋纹或双鱼旋纹彩绘。这反映出该地先民(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水平的改善
C. 审美观念的增强 D. 粮食产量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湖北屈家岭文化中出现了大量装饰性纹饰,而且纹饰趋于多样化,这意味着当时审美观念在增强,C项正确;装饰性纹饰的出现不能反映出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纹饰不能证明生活水平改善,排除B项;纹饰多样并不能反映出粮食产量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2. 相传“七夕”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因牛郎织女传说融入方作为一个纪念性节日而存在;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七夕节民俗的形成( )
A. 折射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B. 反映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许
C. 根源于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 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七夕节的内涵和形式逐渐丰富,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这些内涵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折射出农耕文明的发展,A项正确;七夕节不仅仅体现女性对爱情的期许,排除B项;七夕民俗的形成,在根源上是农业的发展,而非天文历法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 )
A. 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 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 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 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介绍的伊吾军屯田收获以及纳北庭粮米情况可知,伊吾屯田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屯田经验,为唐朝进一步经营西域提供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天山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排除B项;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材料没有体现节度使割据隐患,排除C项;材料只采用了文书史料,没有对比其它史料,不能得出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冬季无雪时,地方官府组织祈雪活动的区域分布。由此可推知( )
A. 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两宋传统种植格局变化
C. 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祈雪活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而南宋祈雪活动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小麦种植区域的扩展,小麦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对降雪的需求较大,因此北方地区祈雪活动较为频繁;随着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小麦种植逐渐扩展到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祈雪活动,B项正确;祈雪活动的区域分布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且北宋没有完成南移,南宋才完成南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农业种植相关的活动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宋代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排除C项;“根本”这种说法太绝对,仅从祈雪活动的区域分布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 宋明乡约注重道德教化,通过定期聚会表彰善行、纠正恶行来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聚会议事注重道德理性原则。乡约在治乡实践中逐渐与保甲、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材料表明( )
A. 乡约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 B. 基层治理的成效更加明显
C. 宋明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官府和民间协同治理基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朝(中国)。据材料“乡约在治多实践中逐渐与保里、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可知,乡约不仅起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备了社会治理的功能,体现乡约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府和民间共同治理基层,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C.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 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都在上升,说明当时江浙一带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排除A项;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受新式交通和新式军队的影响,基本断绝了农民通过传统的起义推翻现存秩序的途径。于是动员农民参政的手段主要是组织农民协会,北京军绅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
A. 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 B. 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
C. 辛亥革命时反封建斗争深入农村 D. 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方政府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材料中农会的作用及南方政府的态度来看,当时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B项正确;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描述,非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8. 在日本空军以九十四架飞机分五批轰炸后,(全城)处于警报之中,部分大学开始做外迁准备,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人心惶惶。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时这场会战,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 为沿海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 B. 获得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 导致大量外国驻华机构撤离 D.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大战的地点在与南京为邻的上海,因此,中国军队正在进行惨烈的淞沪会战,为沿海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A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虽然在题目中提到了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但并没有提到大量外国驻华机构的撤离,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该政策( )
A.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排除了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
C. 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推动科学和文艺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提出了“双百方针”,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该政策体现了人民内部矛盾,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应是依靠行政命令,提倡自由讨论和竞赛,科学和文艺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B项;该政策未借鉴苏联发展模式,是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 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B.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C.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日内瓦会议上,中美之间有了对话通道,中英之间的贸易渠道也得以建立,这说明日内瓦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B项正确;打破新中国外交僵局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亚洲和世界局势并无关联,排除C项;中美对话通道和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公元前8世纪后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与西南部强大的埃及王朝夹缝之间的以色列王国遭到蚕食,大批居民被迫迁往异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亚述帝国的入侵 B.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C. 波斯帝国的扩张 D. 巴比伦王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8世纪后期,以色列王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与西南部强大的埃及王朝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亚述帝国强盛的时期。亚述帝国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其中包括对以色列王国的入侵,A项正确;因为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是在公元7世纪,远晚于公元前8世纪,排除A项;波斯帝国的崛起是在公元前6世纪,也晚于公元前8世纪,排除C项;因为巴比伦王国的统一是在公元前7世纪,同样晚于公元前8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2世纪中期以来,以商人、专业人士、富裕工匠、富农为主体的英国中产阶级的人口不断增长,到15世纪,达到城市人口的30%以上。尽管贵族和乡绅身居上流社会的地位仍然稳固,但他们与中产阶级的收入逐渐接近,部分大商人和律师的收入甚至超过了贵族。上述现象( )
A. 源于海外财富的大量输入 B. 体现出英国经济转型基本实现
C. 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 D. 导致英国王权崛起的进程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2世纪中期以来,以商人、专业人士、富裕工匠、富农为主体的英国中产阶级的人口不断增长,到15世纪,达到城市人口的3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产阶级的增长可能会增加购买力,从而推动消费市场的扩张。这是因为中产阶级通常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们可能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刺激经济活动。此外,中产阶级的增长可能会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多元化,C项正确;海外财富的大量输入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英国经济转型基本实现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项;材料主旨“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而“英国王权崛起的进程受阻”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 )
种类 年份 1918 1922 1928 1937
谷物 180 690 1080 3190
籽棉 12 7 79 258
制糖用甜菜 320 180 940 2140
向日葵 17 20 110 110
亚麻纤维 0.0003 7.4 17.3 27.6
土豆 42 20 110 700
A. 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 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 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 D. 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8-1937年(苏联)。据材料可知,从1918到1937年苏联对主要农产品的收购量都在增加,尤其是从1928到1937年。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领导下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农业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因此从1928年到1937年国家收购量受到了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经济政策不连续,排除A项;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采取利用市场来恢复经济,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但斯大林执政时期,国家收购农产品,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减少,排除B项;材料是国家收购农产品的数量变化,而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是指出农业与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英国,二战后政府部门最高层次的常务次官,由高级的、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用“掺沙子”的做法,适当地改组常务次官的人员结构。如将她的秘书惠特摩直接任命为国防部的常务次官,任命庇特·密特业为财政部首席次官。据此可知( )
A. “政治中立”的传统原则被破坏 B. 传统文官制度出现重构趋势
C. 高级文官一统天下被彻底打破 D. 政务官的专业能力得到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英国,二战后政府部门最高层次的常务次官,由高级的、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用‘掺沙子’的做法”撒切尔夫人在上台后对常务次官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她将自己的秘书惠特摩直接任命为国防部的常务次官,任命庇特·密特业为财政部首席次官。这种做法显然打破了原有的常务次官由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的传统,因此可以推断出,传统的文官制度出现了重构的趋势,B项正确;虽然撒切尔夫人的做法可能影响了政治中立的原则,但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政治中立”这一点,排除A项;“被彻底打破”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传统文官制度的重构趋势”,而“政务官的专业能力得到重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是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支机构,下图反映了DAC成员国1990-2012年对非洲援助情况变化。这表明对非援助( )
A. 旨在解决非洲贫困问题 B. 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C. 体现各国对非洲的争夺 D. 提升了非洲的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在1990-2012年对非洲援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冷战结束,DAC成员国对非洲援助减少;2002年之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AC成员国对非洲的援助明显上升,这说明对非援助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DAC成员国对非援助是为了让非洲摆脱贫困问题,排除A项;DAC成员国并不能代表世界各国的对非洲的立场,排除C项;材料没有列举非洲在DAC成员国援助下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 【运河文化与时代价值】
材料一自吴王夫差开凿邢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从城南江干一带扩展至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开敞的集市取代。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阎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以扬州、苏州和杭州为例》
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间、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客、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援引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学习强国》、人民网等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并简要指出当今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时代价值。
【答案】(1)影响: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迁;促进商业繁荣;促进商业空间变化;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
(2)原因:历史悠久,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大运河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时代价值:遗产种类丰富,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仍然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利用价值;大运河吸引了国际关注,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据材料一“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可知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迁;据材料一“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可知促进商业繁荣;据材料一“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可知促进商业空间变化;据材料一“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可知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悠久,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二“遗产类型包括间、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客、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小问时代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信息可以得出,遗产种类丰富,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等信息可以得出,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仍然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利用价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吸引了国际关注,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17. 【民主革命与政权建立】
材料一
材料二 王稼祥指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民主斗争的目标,将不是普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新的方式的民主共和国,在半殖民地中国为民族解放推翻旧势力的特有方式的民主共和国。”1937年5月,毛泽东也曾指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括的成分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它是这些阶级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联盟。这里的特点是包括了资产阶级。”这主要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
——摘编自张菊香《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时期革命形势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的原因。
【答案】(1)共同点:革命大都在南方进行,南方有革命基础;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都注重武装斗争。
(2)原因:近代中国生产力低下;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的阶级成分复杂,而无产阶级占大多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专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两幅图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共同点是:革命大都在南方进行,南方有革命基础;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都注重武装斗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据材料“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括的成分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它是这些阶级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联盟。”得出中国的阶级成分复杂,而无产阶级占大多数;据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得出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据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专政;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生产力低下;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18. 【美伊关系与经济制裁】
材料一 美伊关系的交恶始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在此后40多年里,美国没有停止对伊朗的制裁,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担心伊朗对其中东霸权带来威胁。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起点是1979年卡特政府下令停止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并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国银行120亿美元的资产,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大多维持或升级对伊制裁。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美国联合部分主要国家对伊朗进行全方位制裁。美国政府对伊朗采取的金融制裁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禁止伊朗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切断SWIFT系统(国际资金支付清算系统),使伊朗无法使用美元、欧元等进行跨境交易。制裁实施后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减,GDP随之下降。二是冻结伊朗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银行资产。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运行,也引起伊朗人民的恐慌,对伊朗货币贬值和高通胀的预期进一步加速伊朗货币的贬值。
——摘编自陈华李鹏飞《美国对他国金融制裁的基础、路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金融制裁明确地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它是针对完全不相干的第三国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了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迫使其断绝与目标国的经贸往来,而贸易自由本身就属于一国内政,不容许他人干涉;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实施次级制裁体现出的对本国管辖权的任意扩张,特别是以各种理由对他国属地管辖的突破也凸显出对他国主权的侵犯。
——摘编自范晓波《美国金融制裁的基石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滥用金融制裁打击伊朗的行为。
【答案】(1)特点:多届政府持续,具有长期性;制裁手段多样化;主要以金融制裁为主,经济影响明显;与伊朗核问题交织。
(2)评述:美国的制裁行为破坏了国际贸易自由的原则,影响了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对国际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制裁明确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挑战;对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包括经济困难和生活水平下降;美国的单边制裁行为可能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损害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在此后40多年里,美国没有停止对伊朗的制裁”与“ 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大多维持或升级对伊制裁”可知,多届政府持续,具有长期性;根据材料一“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美国联合部分主要国家对伊朗进行全方位制裁”可知,制裁手段多样化;根据材料一“美国政府对伊朗采取的金融制裁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可知,主要以金融制裁为主,经济影响明显;根据材料一“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可知,与伊朗核问题交织。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运行,也引起伊朗人民的恐慌,对伊朗货币贬值和高通胀的预期进一步加速伊朗货币的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包括经济困难和生活水平下降;根据材料一“ 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美国联合部分主要国家对伊朗进行全方位制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金融制裁明确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挑战;根据材料二“一方面它是针对完全不相干的第三国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了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迫使其断绝与目标国的经贸往来,而贸易自由本身就属于一国内政”可知,美国的制裁行为破坏了国际贸易自由的原则,影响了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对国际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实施次级制裁体现出的对本国管辖权的任意扩张,特别是以各种理由对他国属地管辖的突破也凸显出对他国主权的侵犯。”可知,美国的单边制裁行为可能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损害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19. 【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
材料 下表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撤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请以“文明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述: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古代时期由于地理、交通工具的限制,文明交流更多表现为区域内部的交流。北非埃及的雕刻出现了西亚地区赫梯战车形象,古希腊出现了西亚腓尼基的字母。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学习借鉴。中东阿拉伯的文学作品使用了古印度的数字。近代全球航路的开辟,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全球联系逐渐紧密,洲际之间文明的交流更加频繁。欧洲人把美洲的动植物带到欧洲,同时欧洲的物种也带到美洲,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面对面对民族危机加深,近代先进中国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西方政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近代国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制和颁布的《临时约法》受到了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总之,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阐述题。首先,阅读问题围绕主题“文明的交流与进步”来拟定论点。仔细阅读材料可知,从古代到近代,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从古代西亚地区与北非埃及的军事武器的交流、古希腊与西亚地区的文字交流、日本与唐朝的制度交流、阿拉伯文学与印度数字交流、近代全球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与美洲的物种交流、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政治思想的交流等不同方面来论述。做到史实正确且充分,逻辑清晰。最后,总结概括归纳。例如: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5月17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北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陶器。高圈足杯的腹壁在晚期出现了绳纹装饰;缸体在中期出现刻花纹和弦纹;陶罐在中期出现弦纹,在后期甚至出现旋纹或双鱼旋纹彩绘。这反映出该地先民(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水平的改善
C. 审美观念的增强 D. 粮食产量的提高
2. 相传“七夕”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因牛郎织女传说融入方作为一个纪念性节日而存在;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七夕节民俗的形成( )
A. 折射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B. 反映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许
C. 根源于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 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
3. 《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 )
A. 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 B. 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 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 D. 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4. 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冬季无雪时,地方官府组织祈雪活动的区域分布。由此可推知( )
A. 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两宋传统种植格局变化
C. 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5. 宋明乡约注重道德教化,通过定期聚会表彰善行、纠正恶行来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聚会议事注重道德理性原则。乡约在治乡实践中逐渐与保甲、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材料表明( )
A. 乡约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 B. 基层治理的成效更加明显
C. 宋明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官府和民间协同治理基层
6. 下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C.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 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7. “受新式交通和新式军队的影响,基本断绝了农民通过传统的起义推翻现存秩序的途径。于是动员农民参政的手段主要是组织农民协会,北京军绅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
A. 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 B. 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
C. 辛亥革命时反封建斗争深入农村 D. 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8. 在日本空军以九十四架飞机分五批轰炸后,(全城)处于警报之中,部分大学开始做外迁准备,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人心惶惶。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时的这场会战,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 为沿海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 B. 获得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 导致大量外国驻华机构撤离 D.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9.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该政策( )
A.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排除了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
C. 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10.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 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B.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C.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
11. 公元前8世纪后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与西南部强大的埃及王朝夹缝之间的以色列王国遭到蚕食,大批居民被迫迁往异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亚述帝国的入侵 B.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C. 波斯帝国的扩张 D. 巴比伦王国的统一
12. 12世纪中期以来,以商人、专业人士、富裕工匠、富农为主体的英国中产阶级的人口不断增长,到15世纪,达到城市人口的30%以上。尽管贵族和乡绅身居上流社会的地位仍然稳固,但他们与中产阶级的收入逐渐接近,部分大商人和律师的收入甚至超过了贵族。上述现象( )
A. 源于海外财富的大量输入 B. 体现出英国经济转型基本实现
C. 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 D. 导致英国王权崛起的进程受阻
13.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 )
种类 年份 1918 1922 1928 1937
谷物 180 690 1080 3190
籽棉 12 7 79 258
制糖用甜菜 320 180 940 2140
向日葵 17 20 110 110
亚麻纤维 0.0003 7.4 173 27.6
土豆 42 20 110 700
A. 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 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 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 D. 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14. 在英国,二战后政府部门最高层次的常务次官,由高级的、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用“掺沙子”的做法,适当地改组常务次官的人员结构。如将她的秘书惠特摩直接任命为国防部的常务次官,任命庇特·密特业为财政部首席次官。据此可知( )
A. “政治中立”的传统原则被破坏 B. 传统文官制度出现重构趋势
C. 高级文官一统天下被彻底打破 D. 政务官的专业能力得到重视
15. 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是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支机构,下图反映了DAC成员国1990-2012年对非洲援助情况变化。这表明对非援助( )
A. 旨在解决非洲贫困问题 B. 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C. 体现各国对非洲的争夺 D. 提升了非洲的发展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 【运河文化与时代价值】
材料一自吴王夫差开凿邢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从城南江干一带扩展至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开敞的集市取代。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阎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以扬州、苏州和杭州为例》
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间、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仓客、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援引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学习强国》、人民网等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并简要指出当今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时代价值。
17. 【民主革命与政权建立】
材料一
材料二 王稼祥指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民主斗争的目标,将不是普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新的方式的民主共和国,在半殖民地中国为民族解放推翻旧势力的特有方式的民主共和国。”1937年5月,毛泽东也曾指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括的成分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它是这些阶级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联盟。这里的特点是包括了资产阶级。”这主要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
——摘编自张菊香《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时期革命形势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的原因。
18. 【美伊关系与经济制裁】
材料一 美伊关系的交恶始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在此后40多年里,美国没有停止对伊朗的制裁,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担心伊朗对其中东霸权带来威胁。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起点是1979年卡特政府下令停止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并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国银行120亿美元的资产,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大多维持或升级对伊制裁。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又借口伊朗研发核武器,美国联合部分主要国家对伊朗进行全方位制裁。美国政府对伊朗采取的金融制裁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禁止伊朗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切断SWIFT系统(国际资金支付清算系统),使伊朗无法使用美元、欧元等进行跨境交易。制裁实施后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减,GDP随之下降。二是冻结伊朗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银行资产。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运行,也引起伊朗人民的恐慌,对伊朗货币贬值和高通胀的预期进一步加速伊朗货币的贬值。
——摘编自陈华李鹏飞《美国对他国金融制裁的基础、路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金融制裁明确地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它是针对完全不相干的第三国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了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迫使其断绝与目标国的经贸往来,而贸易自由本身就属于一国内政,不容许他人干涉;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实施次级制裁体现出的对本国管辖权的任意扩张,特别是以各种理由对他国属地管辖的突破也凸显出对他国主权的侵犯。
——摘编自范晓波《美国金融制裁的基石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滥用金融制裁打击伊朗的行为。
19. 【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
材料 下表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撤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