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16:52:37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 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 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 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2.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周天子经常召开以“诸大夫”为名的贵族会议和以“国人”为名的平民会议,“凡国之大事,致民(召开国人会议);大故(重大事故,如灾害、兵寇、国丧等),致馀子(卿大夫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这可用于证明先秦政治( )
A. 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B. 植根于儒家思想文化
C. 深受传统遗风影响 D. 呈现家国同构的特色
3. 南北朝时期,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帐、学胡坐成为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活动。同时,在吐鲁番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草编粽子;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亦有西域民众在寒食、冬至、腊八等中原传统节日举行庆祝仪式的记载。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中原节日开始传入西域 B. 华夏认同观念成为共识
C. 民族间的隔阂逐步消除 D. 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增多
4. 宋朝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消灭割据政权后,在南方设立钱监大规模铸币,30年内钱监岁铸总额增长高达10倍,达到80万贯,至北宋晚期年均铜钱铸额增长到280万贯,而其间神宗朝成为铸钱高峰,曾达到年均450万贯。这些做法( )
A. 造成财政上的冗费现象 B. 客观上导致劣币的泛滥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5. 明代录取进士虽仅为24586人,但未考中进士“举人”开始成为仅次于进士的终身功名,并具备了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的资格,总数达8万多人。乡试的应试和落第者——监生和生员也成为终身功名。明代的做法( )
A. 完善了科举选拔官员的程序 B. 提高了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
C. 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D. 践行了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
6.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感慨道:“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船购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其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其言论意在说明,清政府( )
A. 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国家主权意识尚未形成
C 部分官员不谙熟近代军事 D. 战前动员力度明显不足
7. 中华民国初期一些方志明确记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普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历法上形成“二元社会”格局。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 B.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 基层社会思想封闭保守 D. 社会生活转型特征明显
8.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通过的相关决议。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时间 内容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颁布《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认为为了达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可以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
A. 力图壮大政党的阶级基础 B. 深化了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
C. 受到了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D. 确定了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
9. 1951年11月,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者会议宣布实行“计划化”“制度化”的工作路线,重点指向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品的系统引介,即“首先是介绍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伟大友邦苏联的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著作”。新中国翻译工作的做法旨在( )
A. 构建新型的社会价值观念 B. 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C. 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10. 据统计,1966—1975年,全国共内迁项目380个、职工14.5万人、设备3.8万余台,11个三线省区共投资1173.41亿元,从而形成了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华中机械工业中心和汉中、天水、银川、西宁工业区等一批新的、各具特点的工业中心。这表明三线建设( )
A. 改善了地区间的经济布局 B. 助推了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
C. 意在优化中西部产业结构 D. 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
11. 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发现了11000多片用于陶片放逐法投票的陶片,陶片上面刻有投票者想要流放的人的名字。在实施陶片放逐法时,陶片上的人的政敌就会把相应的陶片分发给雅典的公民,让他们投票给这些陶片上刻有名字的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B. 民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 司法审判体现公民意志 D. 直接民主存在明显弊端
12. 中世纪晚期,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威尼斯银行家和商人的行为( )
A. 确保了欧亚商贸通道的畅通 B. 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到来
C. 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D. 服务于殖民者之间利益争夺
13. 卢梭在《政治学残篇》中写道:“因为所有的公民权利都建立在财产权之上,所以一旦财产权被废除,任何其他权利都将不复存在。正义也就只会是一个幻想,政府只会是一种暴政,而公共权威也不会有任何合法基础:除非被强力所迫,否则没有人会承认它。”由此可见,卢梭意在( )
A. 揭示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 B. 维护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 强调私有财产权的基础性 D. 规范阶级社会的公共权威
14. 下表为法国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部分条款内容。由此可见,该宪法( )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八条 和约、商约、与国家财政有关之条约以及与外国签订关于法国人在国外应享之人身权及财产权之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A. 传承了善于妥协传统 B. 注重政治力量间利益均衡
C. 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弥合了社会各派间的分歧
15. 1960年,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主办方先是资助了420位亚非学者,后又额外申请了10万卢布,用于邀请来自非洲和亚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时,在苏联学者的坚持下,非洲被正式纳入东方学的范畴。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地位上升 B. 学术研究的政治化倾向明显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 第三世界身份得到国际认可
16. 下图为发表于2024年4月22日《中国日报》漫画。漫画信息意在说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尚需不断完善 B. 世界贸易发展呈现出倒退态势
C. 贸易保护违背经济全球化潮流 D. 贸易自由化政策已被各国抛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土地制度)起于此矣。
——摘编自杜佑《通典·食货门·田制》
(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大臣提出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文化逻辑,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出处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曾子(春秋)《大学》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刘安(西汉)《淮南子·汜论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陈寿(西晋)《三国志》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凿齿(东晋)《襄阳耆旧记》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陆贽(唐)《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刘昫(后晋)《旧唐书·柳亨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任意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对象是各级官吏。谏官虽责在“匡正君主”,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统治者还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以规范监察机关的活动。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气派“威震州县”。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材料二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是仿照苏联模式的,苏联的监察模式为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直接提供了制度样本和制度借鉴。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其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
——摘编自舒绍福、李婷《从党内监察到国家监察:建党以来监察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监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二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就制订了严厉的战后对德索赔计划。为了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和重返西方世界,阿登纳总理决心将战争赔偿上升为一种外交手段,变被动赔偿为主动赔偿,通过赔偿实现“赎罪外交”。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签订《卢森堡条约》,开创了一种“战败国自愿赔偿战争受害者”的全新战争赔偿模式。
两德统一后,德国社民党和绿党不断在联邦议院发起议案,敦促政府对工业界施加影响,赔偿“被遗忘的受害者”——二战期间强制劳工等非犹太受害者。2001—2007年,德国政企共建的“记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向166.5万名二战强制劳工及其遗属支付了44亿欧元赔偿。
《雅尔塔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以实物偿付它在战争中给盟国造成的损失,随后确定了战争赔偿的实物种类。自20世纪50年代《联邦赔偿法》发布之后,赔偿转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货币赔偿”轨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德国政府已向二战战争受害者支付赔偿金共计790亿欧元。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演变的影响。保密★启用前
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 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 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 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半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在葬俗方面不同,半坡彩陶主题图像和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在艺术和信仰方面不同,这表明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未体现社会组织能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敬天观念”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周天子经常召开以“诸大夫”为名的贵族会议和以“国人”为名的平民会议,“凡国之大事,致民(召开国人会议);大故(重大事故,如灾害、兵寇、国丧等),致馀子(卿大夫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这可用于证明先秦政治( )
A. 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B. 植根于儒家思想文化
C. 深受传统遗风影响 D. 呈现家国同构的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材料所示为先秦时期相关信息,贵族会议和平民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尚保留着某些原始民主的传统,传统遗风影响政府施政,C项正确;尽管当时尚存有原始民主传统,但不能说明民众意见得到充分尊重,选项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选项B说法时间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家国同构的相关信息,选项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 南北朝时期,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帐、学胡坐成为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活动。同时,在吐鲁番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草编粽子;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亦有西域民众在寒食、冬至、腊八等中原传统节日举行庆祝仪式的记载。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中原节日开始传入西域 B. 华夏认同观念成为共识
C. 民族间的隔阂逐步消除 D. 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如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帐、学胡坐等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表明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同时,吐鲁番地区的墓葬中出土的草编粽子和文书中的记载显示,西域民众也在庆祝中原的传统节日,这同样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现象,D项正确;“中原节日开始传入西域”在秦汉时期,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为华夏民族与国家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华夏民族和国家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认知和接受,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区域间文化的交流”,而“民族间的隔阂逐步消除”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宋朝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消灭割据政权后,在南方设立钱监大规模铸币,30年内钱监岁铸总额增长高达10倍,达到80万贯,至北宋晚期年均铜钱铸额增长到280万贯,而其间神宗朝成为铸钱高峰,曾达到年均450万贯。这些做法( )
A. 造成财政上的冗费现象 B. 客观上导致劣币的泛滥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所示为宋代金融方面的相关信息,大规模铸币和铜钱的迅速增多,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铜币增多有利于经济发展,材料并没有述及冗费问题,选项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当时所铸钱币优劣信息,选项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宋代并非“大一统”朝代,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代录取进士虽仅为24586人,但未考中进士的“举人”开始成为仅次于进士的终身功名,并具备了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的资格,总数达8万多人。乡试的应试和落第者——监生和生员也成为终身功名。明代的做法( )
A. 完善了科举选拔官员程序 B. 提高了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
C. 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D. 践行了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科举制度中,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进士,但未考中进士的“举人”以及更低一级的监生和生员也获得了终身的功名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在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了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机会和可能进入官僚体系的资格。这种做法扩大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科举考试中来,从而提高了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B项正确;“完善了科举选拔官员的程序”虽然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明代特有的做法,而且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特别强调程序上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主旨“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而“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不是用人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6.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感慨道:“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船购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其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其言论意在说明,清政府( )
A. 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国家主权意识尚未形成
C. 部分官员不谙熟近代军事 D. 战前动员力度明显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一旦有事,明知其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可知,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之前,虽然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但由于部分人的舆论影响,中国还是与日本开战,最终导致战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说明部分官员不谙熟近代军事,导致轻易开战,C项正确;舆论宣传影响了战争进程,而不是“左右”,排除A项;李鸿章论述的使甲午战争开战和战败的缘由,并不是在论述国家主权意识,排除B项;李鸿章明显是在指责不应该轻易开战,而不是认为战前动员力度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中华民国初期一些方志明确记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普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历法上形成“二元社会”格局。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 B.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C. 基层社会思想封闭保守 D. 社会生活转型特征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初期(中国)。材料所示为中华民国历法和纪年的使用情况,既有现代阳历,也包括传统阴历,历法和纪年上的“二元格局”反映了当时转型时期新旧杂糅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所示为当时历法和纪年的使用情况,并非西方节日融入中国符号,选项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辛亥革命彻底与否,选项B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法和纪年并非仅仅是基层社会现象,选项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通过的相关决议。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时间 内容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颁布《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认为为了达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可以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
A. 力图壮大政党的阶级基础 B. 深化了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
C. 受到了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D. 确定了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认为为了达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可以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的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认为可以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民主党派建立合作关系,以达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所深化,意识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实现革命目标是有利的。因此,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二大”没有扩大其阶级基础,排除A项;材料主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的深化”,而“新三民主义的影响”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共确定了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在中共“三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51年11月,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者会议宣布实行“计划化”“制度化”的工作路线,重点指向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品的系统引介,即“首先是介绍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伟大友邦苏联的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著作”。新中国翻译工作的做法旨在( )
A. 构建新型的社会价值观念 B. 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C. 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首先是介绍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伟大友邦苏联的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著作”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翻译领域首先注重翻译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加强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构建新型的社会价值观念,排除A项;仅通过翻译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并不能够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我国是通过加强国防和抗美援朝营造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排除B项;仅通过翻译工作并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据统计,1966—1975年,全国共内迁项目380个、职工14.5万人、设备3.8万余台,11个三线省区共投资1173.41亿元,从而形成了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华中机械工业中心和汉中、天水、银川、西宁工业区等一批新的、各具特点的工业中心。这表明三线建设( )
A. 改善了地区间的经济布局 B. 助推了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
C. 意在优化中西部产业结构 D. 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题干所示为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中,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东西部间的经济布局得到改善,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服务于国防,而并不是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脱贫任务,且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时间与材料所示不符,也不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选排除BC项;“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发现了11000多片用于陶片放逐法投票的陶片,陶片上面刻有投票者想要流放的人的名字。在实施陶片放逐法时,陶片上的人的政敌就会把相应的陶片分发给雅典的公民,让他们投票给这些陶片上刻有名字的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B. 民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 司法审判体现公民意志 D. 直接民主存在明显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材料所示为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相关信息,“发现了11000多片用于陶片放逐法投票的陶片,陶片上面刻有投票者想要流放的人的名字”“实施陶片放逐法时,陶片上的人的政敌就会把相应的陶片分发给雅典的公民,让他们投票给这些陶片上刻有名字的人”,陶片中的名字都已经事先写好,这说明这一时期直接民主存在明显弊端,D项正确;陶片放逐法实行的时候,古雅典处于强盛时期,且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雅典民主政治是否走向衰落,选项A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中的“民众”外延扩大,与史实不符,在古代雅典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描述司法审判,选项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世纪晚期,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威尼斯银行家和商人的行为( )
A. 确保了欧亚商贸通道的畅通 B. 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到来
C. 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D. 服务于殖民者之间利益争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材料所示为中世纪晚期,威尼斯商人和银行家的做法,他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分散商业投资”,这些都促进了商业合作伙伴关系形成,C项正确;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中东到地中海流域的商贸通道,影响了欧亚商贸通道的畅通,故选项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选项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威尼斯银行家和商人的行为服务于商品贸易,并非服务于殖民者之间的利益争夺,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卢梭在《政治学残篇》中写道:“因为所有的公民权利都建立在财产权之上,所以一旦财产权被废除,任何其他权利都将不复存在。正义也就只会是一个幻想,政府只会是一种暴政,而公共权威也不会有任何合法基础:除非被强力所迫,否则没有人会承认它。”由此可见,卢梭意在( )
A. 揭示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 B. 维护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 强调私有财产权基础性 D. 规范阶级社会的公共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这表明卢梭认为所有公民权利都依赖于财产权,并且强调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强调私有财产权的基础性,C项正确;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在于私有制,但是材料没有提及私有制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财产权的基础性”,而“维护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阶级社会的公共权威”与材料“公共权威也不会有任何合法基础:除非被强力所迫,否则没有人会承认它”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为法国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部分条款内容。由此可见,该宪法( )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八条 和约、商约、与国家财政有关之条约以及与外国签订关于法国人在国外应享之人身权及财产权之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A. 传承了善于妥协的传统 B. 注重政治力量间利益均衡
C. 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弥合了社会各派间的分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材料所示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部分条款规定,该宪法一方面对总统权力有所限制,同时也对其权力有诸多强化,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相互制衡,注重政治力量间的利益均衡,B项正确;法国近代以来革命不断,选项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选项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尽管颁布了宪法,但法国社会各派间的分歧仍然很大,选项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60年,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主办方先是资助了420位亚非学者,后又额外申请了10万卢布,用于邀请来自非洲和亚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时,在苏联学者的坚持下,非洲被正式纳入东方学的范畴。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地位上升 B. 学术研究的政治化倾向明显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 第三世界身份得到国际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材料所示为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的相关信息,“会议主办方先是资助了420位亚非学者”“申请了10万卢布,用于邀请来自非洲和亚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苏联学者的坚持下,非洲被正式纳入东方学的范畴”,这都表明该会议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学术研究的政治化倾向明显,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地位上升,选项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当时尚未崩溃,选项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身份得到国际认可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图为发表于2024年4月22日《中国日报》的漫画。漫画信息意在说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尚需不断完善 B. 世界贸易发展呈现出倒退态势
C. 贸易保护违背经济全球化潮流 D. 贸易自由化政策已被各国抛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所示为发表于《中国日报》的漫画,漫画中美国正在倒行逆施,图中文字“贸易保护”,表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的政策,该政策违背了经济全球化潮流,C项正确;材料讽刺的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并不涉及国际经济秩序,且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选项A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了倒退态势,选项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选项D中“各国抛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土地制度)起于此矣。
——摘编自杜佑《通典·食货门·田制》
(1)材料反映了(朝代)(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大臣提出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答案】(1)北魏;均田制。
(2)连年战乱,百姓丧失赖以生存的资源;豪强大族和寺庙广占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土地问题事关政权的稳定;等等。
(3)肯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荒田开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大量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增多,推动了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编户增多,保证了国家赋役来源,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治理;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可知,农民的流亡导致大量土地荒化,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事中李安世上疏说,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稳定小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皇帝接受了李安世的建议,颁布了均田令。所以材料反映都是北魏时期的均田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时民饥流散”可知,连年战乱,百姓丧失赖以生存的资源;据材料“豪右多有占夺”可知,豪强大族和寺庙广占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的背景,还亏从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土地问题事关政权的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增多,推动了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影响还可以从肯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荒田开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编户增多,保证了国家赋役来源,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治理等角度进行说明。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文化逻辑,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出处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曾子(春秋)《大学》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刘安(西汉)《淮南子·汜论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陈寿(西晋)《三国志》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凿齿(东晋)《襄阳耆旧记》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陆贽(唐)《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刘昫(后晋)《旧唐书·柳亨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任意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传统智慧中的治国理念——以“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为例
阐述:在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中,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一条深刻的政治哲学。这一观点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民众力量的高度重视。
首先,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观,即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威来自于民众的支持。在古代中国,虽然君主制是主流政体,但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赢得民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或世袭地位。这种观念在历史上不乏实例,如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希望通过推崇儒家的仁政理念来巩固统治基础。
其次,这一治国理念也体现在古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例如,唐朝初年,李世民(唐太宗)通过实施“贞观之治”,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选拔贤能之士入朝为官,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这正是“得众”的具体表现。而明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重税苛捐,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也因此灭亡,这是“失众”的悲剧后果。
最后,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治理更需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重和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合理诉求,始终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综上所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不仅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指导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与题干“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传统智慧中的治国理念——以“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为例。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根据材料“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中,曾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一条深刻的政治哲学。这一观点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民众力量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曾子(春秋)《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观,即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威来自于民众的支持。在古代中国,虽然君主制是主流政体,但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赢得民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或世袭地位。这种观念在历史上不乏实例,如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希望通过推崇儒家的仁政理念来巩固统治基础;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其实践意义,如这一治国理念也体现在古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例如,唐朝初年,李世民(唐太宗)通过实施“贞观之治”,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选拔贤能之士入朝为官,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这正是“得众”的具体表现。而明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重税苛捐,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也因此灭亡,这是“失众”的悲剧后果;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说明其现代意义,如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治理更需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重和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合理诉求,始终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综上所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不仅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指导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对象是各级官吏。谏官虽责在“匡正君主”,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统治者还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以规范监察机关的活动。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气派“威震州县”。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材料二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是仿照苏联模式的,苏联的监察模式为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直接提供了制度样本和制度借鉴。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其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
——摘编自舒绍福、李婷《从党内监察到国家监察:建党以来监察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监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护皇权的工具;其程序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与行政机关分离,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位低权重;有严格的选拔机制。
(2)不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组织;其目的是服务群众,防止官员腐败;更加注重发挥工农群众的监督作用,体现了较高的民主性。
意义:有助于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动员和团结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和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忠诚与廉洁的干部队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与“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可知,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根据材料二“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可知,其程序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根据材料一“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与行政机关分离,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根据材料一“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可知,有严格的选拔机制;根据材料一“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可知,位低权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组织;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可知,其目的是服务群众,防止官员腐败;根据材料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可知,更加注重发挥工农群众的监督作用,体现了较高的民主性。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可知,有助于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根据材料二“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可知,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培养和锻炼一批忠诚与廉洁的干部队伍;根据材料二“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可知,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动员和团结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和建设。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二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就制订了严厉的战后对德索赔计划。为了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和重返西方世界,阿登纳总理决心将战争赔偿上升为一种外交手段,变被动赔偿为主动赔偿,通过赔偿实现“赎罪外交”。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签订《卢森堡条约》,开创了一种“战败国自愿赔偿战争受害者”的全新战争赔偿模式。
两德统一后,德国社民党和绿党不断在联邦议院发起议案,敦促政府对工业界施加影响,赔偿“被遗忘的受害者”——二战期间强制劳工等非犹太受害者。2001—2007年,德国政企共建的“记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向166.5万名二战强制劳工及其遗属支付了44亿欧元赔偿。
《雅尔塔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以实物偿付它在战争中给盟国造成的损失,随后确定了战争赔偿的实物种类。自20世纪50年代《联邦赔偿法》发布之后,赔偿转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货币赔偿”轨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德国政府已向二战战争受害者支付赔偿金共计790亿欧元。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演变的影响。
【答案】(1)特征: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主动赔偿;主要向受害者赔偿;货币赔偿;立法保障;赔偿数额巨大,持续时间长;公开性 。
(2)影响 :有助于医治战争受害者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受害者的感情;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增强德国民众的责任意识;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德国。特征:根据材料“德国政企共建”可得出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根据材料“变被动赔偿为主动赔偿”可得出主动赔偿;根据材料“二战期间强制劳工等非犹太受害者”可得出主要向受害者赔偿;据材料“基金会向166.5万名二战强制劳工及其遗属支付了44亿欧元赔偿”可知,货币赔偿;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联邦赔偿法》发布”可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德国政府已向二战战争受害者支付赔偿金共计790亿欧元”可得出赔偿数额巨大,持续时间长,公开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德国。影响:根据材料“向166.5万名二战强制劳工及其遗属支付了44亿欧元赔偿”可得出有助于医治战争受害者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受害者的感情;根据材料“为了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和重返西方世界,阿登纳总理决心将战争赔偿上升为一种外交手段”可得出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根据材料“德国政企组建了‘记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可得出增强德国民众的责任意识;结合所学可知,德国该举措体现了对法西斯行为的反思,有利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