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二)文综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将建成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巴铁路投资约4000亿元,预计2030年开工,2040年建成。下图为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及中巴铁路模拟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中巴铁路桥隧占比较多,其建设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A. 高寒冻土 B. 沙漠广布 C. 紫外线强 D. 地质复杂
2. 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新疆向瓜达尔港口运输量最大的货物可能是( )
A. 小麦 B. 橡胶 C. 棉花 D. 石油
3. 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有利于( )
①加速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②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
③加强我国能源出口安全④扩大瓜达尔港的港口腹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活生产及自然环境维持自身进化所需要的水资源用地面积。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指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表征了区域水资源的盈亏状况,前者大于后者表示水资源亏损,而后者大于前者则表示水资源盈余。下图为2010—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 )
A. 水资源亏损量持续增大 B. 2011年前后亏损变率最快
C. 水资源始终为亏损状态 D. 2018年水资源亏损量最小
5. 黄河流域上游水资源利用中最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化 B. 森林减少 C. 风沙灾害 D. 水土流失
6. 未来,黄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上应( )
A. 大幅增大生态用水比重 B. 减小水资源贡献值
C. 提升水资源的产出效能 D. 减少生活用水供应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地球太阳日( )
A 公转弧长小于59′ B. 周期大于24小时
C. 每一单位时刻变短 D. 与恒星日差3分56秒
8. 与实际时刻相比,当地球处于甲位置时( )
A. 12时太阳方位偏东 B. 日出时间偏晚
C. 12时太阳方位偏西 D. 日落时间偏晚
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被称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山体主体为花岗岩,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水平节理及垂直节理发育显著,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等微地貌景观。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三清山野外实习时绘制的素描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山体演变初期,峰峦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板块边界,垂直运动抬升 B. 岩浆喷出,垂直运动抬升
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抬升 D. 岩浆侵入,水平挤压抬升
10. 图中三个素描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墙峰—石柱—石锥 B. 墙峰—石锥—石柱
C. 石锥—石柱—墙峰 D. 石柱—石锥—墙峰
11. 主导图示地貌演化的是( )
A. 褶皱构造发育 B. 流水作用增强 C. 冰川作用显著 D. 化学风化强烈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气团向暖气团快速靠近之前,暖气团一侧有时会出现压缩增温变暖的现象。2023年12月上旬,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各地气温均有大幅下降,但是8日冷空气来临前,北京市最高气温却达到14℃。下面甲图为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乙图为北京2023年12月7日—16日部分时间气温变化示意图。
(1)指出12月7日—16日过境北京的天气系统,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分析12月8日,北京气温升高的原因。
(3)简析12月15日—16日,北京气温快速下降的原因。
(4)北京12月16日最低气温达到-17℃,试做出合理解释
(5)根据北京12月7日—16日的天气状况,请给当地居民生活提出合理建议。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盖提县位于喀什地区东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边缘。麦盖提县域属于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冲积扇形绿洲平原,地形平坦,地势总体上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降水量、气温等气候因素变化和短期的人为因素都会给绿洲植被覆盖带来较大影响,但是短期内社会、农业、经济发展等人类因素对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带来的影响更明显、更直接。下表示意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
土地利用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农田 702.26 8.16 839.66 9.76 1222.39 14.21 1351.83 15.71
林地 238.68 2.77 276.18 3.21 54.05 0.63 53.92 0.63
草地 1690.15 19.65 1500.44 17.45 1744.66 20.28 1614.86 18.77
水域 131.90 1.53 139.03 1.62 109.92 1.28 103.23 1.20
城市建设用地 16.71 0.20 39.74 0.46 37.63 0.44 45.10 0.52
裸地 5823.45 67.69 5806.09 67.50 5432.50 63.16 5435.78 63.1
(1)简述麦盖提绿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描述麦盖提绿洲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3)说明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4)分析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5)从生态安全角度,请为防治麦盖提绿洲进一步退化提出可行性措施。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二)文综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将建成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巴铁路投资约4000亿元,预计2030年开工,2040年建成。下图为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及中巴铁路模拟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中巴铁路桥隧占比较多,其建设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A. 高寒冻土 B. 沙漠广布 C. 紫外线强 D. 地质复杂
2. 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新疆向瓜达尔港口运输量最大的货物可能是( )
A. 小麦 B. 橡胶 C. 棉花 D. 石油
3. 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有利于( )
①加速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②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
③加强我国能源出口安全④扩大瓜达尔港的港口腹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中巴铁路途经山地、高原,桥隧占比较多,其建设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是地质地形条件复杂,D正确;高寒冻土、沙漠广布、紫外线强都不是主要的障碍,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中巴经济走廊“将建成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盛产棉花,可通过中巴铁路运到瓜达尔港,C正确;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大,运出的货物不可能是石油,D错误;小麦属于主粮,国内主粮基本满足自给,难以大量出口,新疆不是橡胶的产区,AB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可以完善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巴基斯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进程,扩大瓜达尔港的港口腹地,加快巴基斯坦经济发展速度,①④正确;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对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作用较小,②错误;我国从波斯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可以通过中巴油气管道输入喀什,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有利于加强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活生产及自然环境维持自身进化所需要的水资源用地面积。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指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表征了区域水资源的盈亏状况,前者大于后者表示水资源亏损,而后者大于前者则表示水资源盈余。下图为2010—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 )
A. 水资源亏损量持续增大 B. 2011年前后亏损变率最快
C. 水资源始终为亏损状态 D. 2018年水资源亏损量最小
5. 黄河流域上游水资源利用中最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化 B. 森林减少 C. 风沙灾害 D. 水土流失
6. 未来,黄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上应( )
A. 大幅增大生态用水比重 B. 减小水资源贡献值
C. 提升水资源的产出效能 D. 减少生活用水供应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表示水资源亏损,反之表示水资源盈余。结合图示可知,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水资源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量呈现波动状态,A错误;2011年前后,曲线斜率变化最大,水资源亏损变率最大,B正确;201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盈余状态,C错误;2011年前后,水资源亏损量最小,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黄河流域水资源整体处于亏损状态,黄河上游流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亏损,生态用水量少,易产生土地沙化问题,A正确;黄河流域上游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资源少,草场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不当,草场资源退化严重,B错误;风沙灾害属于自然灾害,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黄河流域上游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土流失不是最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黄河流域水资源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故黄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上应协调好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大幅增大生态用水的比重会影响生活和生产用水量,A错误;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应提高水资源的贡献值,B错误;黄河流域水资源供应量严重不足,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的产出效能,C正确;减少生活用水供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保障生活水的供应,D错误。故选C。
【点睛】水足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消费产品及服务过程所消耗的所有水资源,包括看不见的水,如市场上所有商品消耗的水。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地球太阳日( )
A. 公转弧长小于59′ B. 周期大于24小时
C. 每一单位时刻变短 D. 与恒星日差3分56秒
8. 与实际时刻相比,当地球处于甲位置时( )
A. 12时太阳方位偏东 B. 日出时间偏晚
C. 12时太阳方位偏西 D. 日落时间偏晚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结合已学可知,地球公转位于甲位置时,地球位于近日点,与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相比较,地球绕日公转至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太阳日转过的弧长大于平均度数59',一个太阳日的时间周期将变长,即太阳日大于24小时,B正确,A错误;太阳日时间周期变长,则单位时刻(时、分、秒)也将变长,C错误;甲位置时太阳日时间周期变长,则与恒星日时长差值大于3分56秒,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地球公转位于甲位置时,太阳日将变长,因此与实际时刻相比,日出、日落时间将偏早,B、D错误;因太阳日时长变长,以日常12时观察太阳,本地已过12时,因此太阳方位应偏西,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公转规律:(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365日6时9分。(4)速度,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时(7月初)速度。
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被称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山体主体为花岗岩,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水平节理及垂直节理发育显著,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等微地貌景观。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三清山野外实习时绘制的素描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山体演变初期,峰峦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板块边界,垂直运动抬升 B. 岩浆喷出,垂直运动抬升
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抬升 D. 岩浆侵入,水平挤压抬升
10. 图中三个素描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墙峰—石柱—石锥 B. 墙峰—石锥—石柱
C. 石锥—石柱—墙峰 D. 石柱—石锥—墙峰
11. 主导图示地貌演化的是( )
A. 褶皱构造发育 B. 流水作用增强 C. 冰川作用显著 D. 化学风化强烈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为侵入岩,岩浆侵入,原有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中部抬升形成峰峦,B错误,D正确;三清山不位于板块边界,A错误;三清山岩浆侵入,花岗岩抬升形成山体,与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抬升形成山体不同,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的花岗岩微地貌主要受流水等外力作用,沿垂直节理风化、侵蚀形成,所以在花岗岩微地貌上,首先是形成面积较大的墙峰;随着风化、侵蚀作用的加剧,墙峰被进一步的切割、分离、孤立,单独的石柱开始出现;石柱顶部因为矿物颗粒的差异风化作用形成石锥。故选A。
【1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峰丛、峰柱等微地貌景观形成主要是受外营力作用,以风化、侵蚀为主,三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冰川作用弱,B正确、C错误;褶皱构造发育属于内力作用,A错误;三清山岩石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形成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属于物理风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两大类:喷出岩和侵入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一地受侵蚀,往往是其地势高于周围,一地接受沉积,往往是其地势低于周围。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气团向暖气团快速靠近之前,暖气团一侧有时会出现压缩增温变暖的现象。2023年12月上旬,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各地气温均有大幅下降,但是8日冷空气来临前,北京市最高气温却达到14℃。下面甲图为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乙图为北京2023年12月7日—16日部分时间气温变化示意图。
(1)指出12月7日—16日过境北京的天气系统,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分析12月8日,北京气温升高的原因。
(3)简析12月15日—16日,北京气温快速下降原因。
(4)北京12月16日最低气温达到-17℃,试做出合理解释。
(5)根据北京12月7日—16日的天气状况,请给当地居民生活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冷锋。过程:冬季,亚欧大陆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亚洲高压)控制,形成冷气团;冷高压势力较强,冷气团(西北风)迅速南移,与暖气团相遇,推动暖气团向东南移动,形成冷锋系统。
(2)强冷空气(西北风)到来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高;北京西北侧为山地,强冷空气(西北风)翻山后,下沉增温;冷空气移动速度快,挤压其前方的暖气团,暖气团受压缩,急剧增温。
(3)冷空气势力强大,降温幅度较大;强冷空气向东南移动,12月15-16日,北京被冷气团完全控制,气温下降速度快;冷空气移动速度快,由地形落差带来的升温幅度相对较小。
(4)天气晴朗,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下降快,最低气温低;冷锋过境后,北京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5)多降温雨雪天气,尽量减少出行;气温变幅大,及时增添衣物,防止感冒;注意用火、用电和用气安全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和北京2023年12月7日—16日部分时间气温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和读天气图可知,12月7—16日北京经历降温天气,为冷锋过境。此时为冬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亚洲高压)爆发,势力较强,高压东侧吹出的冷空气(西北风)迅速南移,与当地的暖气团相遇,推动暖气团向东南移动,形成冷锋系统。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冷锋过境前,即强冷空气(西北风)到来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读图甲可知,北京西北侧为山地,受到焚风效应以及西北风翻山后下沉推动原有暖空气增温;由材料“在冷气团向暖气团快速靠近之前,暖气团一侧有时会出现压缩增温变暖的现象”可知,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快,密度较大,所以能挤压其前方的暖气团,暖气团受压缩急剧增温。
【小问3详解】
读图乙可知12月15日—16日北京气温快速下降,由此可推断出此次冷空气势力强大,气温低,导致途经地区降温幅度较大;北京经历冷锋过境后,强冷空气迅速向东南移动,到12月15—16日,北京已经完全被冷气团控制,受单一冷气团影响,气温下降速度快;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快,由地形落差带来的升温幅度相对较小,所以降温幅度大。
【小问4详解】
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控制当地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热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根据天气预报可知,北京16日天气晴朗,天空无云或者少云,大气保温效果差,夜晚气温下降快,导致最低气温低;冷锋过境后,北京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小问5详解】
读图乙可知,近期天气降温幅度明显,会有降雪天气,民众应尽量减少出行;气温变幅大,需及时增添衣物保暖,防止感冒;冬季取暖用火、用电、用气多,要注意使用安全。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盖提县位于喀什地区东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边缘。麦盖提县域属于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冲积扇形绿洲平原,地形平坦,地势总体上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降水量、气温等气候因素变化和短期的人为因素都会给绿洲植被覆盖带来较大影响,但是短期内社会、农业、经济发展等人类因素对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带来的影响更明显、更直接。下表示意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
土地利用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面积/km2 占比/%
农田 702.26 8.16 839.66 9.76 1222.39 14.21 1351.83 15.71
林地 238.68 2.77 276.18 3.21 54.05 0.63 53.92 0.63
草地 1690.15 19.65 1500.44 17.45 1744.66 20.28 1614.86 18.77
水域 131.90 1.53 139.03 1.62 109.92 1.28 103.23 1.20
城市建设用地 16.71 0.20 39.74 0.46 37.63 0.44 45.10 0.52
裸地 5823.45 67.69 5806.09 67.50 5432.50 63.16 5435.78 63.1
(1)简述麦盖提绿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描述麦盖提绿洲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3)说明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4)分析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5)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请为防治麦盖提绿洲进一步退化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麦盖提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为荒漠(裸地),少部分为草甸草原;土壤多为荒漠土,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降水少,多风,风成地貌广泛发育;河流湖泊发育少,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
(2)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主要以裸地为主(或者裸地的面积占比较大);其次是草地和农田;林地、水域和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较小。
(3)农田的面积及占比不断增加,增幅最大;裸地的面积及占比呈减少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占比呈增加趋势,增幅较小;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及占比呈减少趋势。
(4)加剧水资源紧缺状况;草地林地退化,对绿洲产生破坏,严重影响绿洲的生态修复;加快沙漠化、荒漠化进程,最终威胁绿洲生态安全。
(5)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绿洲边缘设置沙障,营造防护林;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
【解析】
【分析】本题以“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及防治绿洲退化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麦盖提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夏季风受重重山地的阻挡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受水分的影响,自然植被以荒漠为主,少部分靠近水源的地方发育了草甸草原,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作用较强,地貌以风成地貌为主;河流和湖泊发育少,因降水少、蒸发旺盛、距海遥远,河流多为内流可、湖泊多为咸水湖;土壤为荒漠土,发育程度低、因生物量少,所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
【小问2详解】
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织情况。读表格可知,麦盖提绿洲土地利用包括了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及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其中裸地占了60%以上,面积和占比较大;其次是草地(接近20%)和农田(大约在8%-15%之间);林地(小于3%)、水域(小于2%)和城市建设用地(不足1%)的面积和占比较少。
【小问3详解】
读表格可知,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的面积和占比呈增加趋势,增幅最大;裸地的面积和占比呈减少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占比,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幅较小;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和占比呈减少趋势。
【小问4详解】
由已学可知,农田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大,挤占绿洲生态灌水,加剧水资源紧缺状况;草地、林地规模变小及退化,对沙漠绿洲产生破坏,严重影响了沙漠绿洲的生态修复;沙漠植被的退化会引起沙丘活化,会引起沙漠化、荒漠化的加快及加剧,最终威胁绿洲生态安全。
【小问5详解】
由已学可知,防治绿洲退化既要有生态措施也要有经济措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管灌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高效使用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培育耐旱作物、保护生态环境;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看;低产农田宜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增加植被及湿地面积,调节当地气候;绿洲往边缘水分条件变差,因此需在边缘设置沙障,营造防护林,拦截沙漠的入侵;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因此还需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以减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