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
A. 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 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 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2.有学者认为,19世纪80年代的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术明显高于日本的横须贺造船所,上海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初的20年间获利甚丰,湖北织布局转为民办后以各种经营方式不断获利。据此可推知,洋务运动( )
A. 巩固了晚清封建专制统治 B. 满足了晚清财政支出需要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3.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
A. 推动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B. 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 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 1902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 )
A. 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 B. 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
C. 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D. 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
5.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法律法规,如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4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23年《商标法》及《实施细则》、清末的《大清著作权律》、1915年和1928年的《著作权法》等。这一现象( )
A. 为竞争与创新提供一定条件 B. 表明商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C. 说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6.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这些做法( )
A.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B. 表明革命派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
C. 巩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经济基础 D. 反映出中国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
7.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材料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C. 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影响 D.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8.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时间轴梳理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D.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 1937 年 7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宣言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可知,该宣言(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促进全国团结抗日的初步形成 D. 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 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民权”,变成了官权,变成土豪劣绅的权,地痞流氓的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于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据此可知,国民党( )
A. 开始摒弃新三民主义 B. 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
C. 初现专制独裁的面目 D. 所属阶级利益发生改变
11. 1951年5月13日,贵州省通过的《贵州省实施土地改革补充办法》提出:“土地改革中必须遵照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留祭奠山林及舞蹈聚会的公有土地;县级以上的土地改革委员会要按照人口比例吸收各族人民代表参加。”这一措施( )
A. 保证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B. 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 反映了三大改造逐渐开展 D. 体现了我党灵活务实民族政策
12. 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我们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为此,我们实行的方略是( )
A. “不结盟”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
13. 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
A. 实施了“一五”计划 B. 完成了三大改造
C. 实行了改革开放 D. 开展了三线建设
14. 1979年11月,小岗村18个农民签下契约书,将耕种的土地“包干到户”后,凤阳县委以“不制止、不推广、不宣传”的方式,保护并支持小岗村的做法,最终也保住了统一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做法体现出( )
A. 尊重了农民的首创精神 B. 政府包容保障改革成功
C. 拨乱反正总结历史教训 D. 改革开放需要顶层设计
15. 阅读下表,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支出占比表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信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 D.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16.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各项组合均属于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是( )
A. “一五”计划、三线建设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颁布《民法典》
C. 包产到户、两弹一星
D.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神威”计算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6分)
18. 不同时代标语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语口号
①1922年“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②1925年“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们奋斗到底!自由统一的中国万岁!”
③1927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
④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⑤1935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⑥1939年“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⑦1946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⑧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历史口号》
(1)将下列表格空白补充完整。(10分)
分类依据 标语口号编号
国民革命
十四年抗战
(2)结合所学知识,对十四年抗战的具体标语口号分别进行解读。(1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材料二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一共授权53.9万件,同比增长17.1%。其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在过去五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由2016年的0.24万件增长至2020年的1.44万件,年均增长达57.1%。2020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5600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2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和《辉煌70年》等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8分)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10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BDCCA 6—10 ACBAB 11—16 DCDBAB
17.(1) 战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急剧下降。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主权沦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8分)
(2)洋务运动不能救国救民族,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组织者曾国藩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出发点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是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没有能够使中国实现富强。(6分)
18(1)(10分)
分类依据 标语口号编号
①②
工农武装割据(或土地革命、或国共对峙) ③④
⑤⑥
人民解放战争 ⑦⑧
(2)口号⑤解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口号⑥解读: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号召“自己动手”“一面战斗、一面工作、一面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根据地困难,粉碎了敌伪势力的封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0分)
19. (1)特点:既立足国情又借鉴西方;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极速发展,成就辉煌;成就与问题(代价)并存。
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8分)
(2)主题示例:科技创新推动交通通信事业进步;或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人民生活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的有效实施。(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