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B 2. D 3. B 4. B 5. A 6. B 7. D 8. B
9. C 10.D 11. C 12. D 13. B 14. A 15. B16.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7.【答案】(1)影响:成为古代埃及统一的纽带;推动了埃及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古埃及人形成自信乐观的民族性格;影响了古埃及的历法;成为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2)史料类别:材料二文献史料(间接史料或二手史料);材料三是实物史料(直接史料或一手史料)。
价值:对于研究古埃及统一历程和艺术有重要价值。
【解析】【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埃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根据“尼罗河则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自南向北,贯穿其中,在沙漠中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河谷绿洲和入海口三角洲”得出成为古代埃及统一的纽带;根据“每当洪水定期退去,农田总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肥沃淤泥,古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是‘快乐之神’,为其编神话、颂诗歌、献祭礼”得出推动了埃及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古埃及人形成自信乐观的民族性格;影响了古埃及的历法;成为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埃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这些史料都记录或者是反映了古埃及的历史,由“共有八位国王,其中第一位为提斯的美尼斯,统治了62年”“历史学家推测那尔迈可能是完成埃及统一的国王”等信息可知,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古埃及统一历程和艺术有重要价值。
18【答案】(1)主要趋势:欧洲移民主要是向南北美洲和大洋洲迁移。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欧洲人口剧增;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也使得欧洲人口剧增;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压力需要通过向外移民寻找出路;铁路、汽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也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可能。影响:使南北美洲几乎完全欧化,不仅是种族上的欧化,还导致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伴随移民潮的是各种殖民迫害也带到了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被消灭。
(2)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特点:广建殖民地,殖民地主要广布在亚洲和非洲;殖民地成为欧洲列强的商品市场;列强之间以提高关税的方式互相争夺市场;国家为本国制造商提供保护。
19. 【答案】(1)影响: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质、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2)史实:战争促使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引发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通过《和平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及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中“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信息可归纳出影响。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列强之间矛盾和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十月革命的过程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以及十月革命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等史实去论证“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0【答案】示例:
特征:1917 年至二战前苏俄(联)现代化进程具有创新性、探索性、曲折性的特征。
阐述:进步进程: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满足人民的和平要求,列宁提出将从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并领导了武装夺权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社会主义探索: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 年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以计划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顿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但排斥市场经济等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化进程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首先注意设问限定要求“世界近现代某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征”“不少于两个特征”,然后对接相关国家阶段发展的史实,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除材料特征外,现代化特征还可从以下角度归纳:全球进程、长期进程、阶段进程、匀质进程、不可逆进程,进步进程,等。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绝密★启用前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如表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第二时代/时段:_________
(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
核心概念2.1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典律
核心概念2.2早期国家与帝国的形成
核心概念2.3跨区域交流网络的形成与互通有无
A. 技术与环境的变迁 B. 人类社会的组织 C. 地区与跨区域互动 D.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2. 199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2001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反映了
A. 学者们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 B. 学者们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
C. 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D. 对非洲文化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3.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 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4.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
A. 忠君思想在西欧传播 B. 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督教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5.有一位历史人物,在他12岁时,(1492年) ① 到达了美洲;在他17岁时,(1497年) ② 率先在北美的纽芬兰岛登陆,为英国插上了第一面海外殖民的旗帜……③ (他自己)则让人类拥抱了整个地球。横线上依次应填入( )
A. 哥伦布——卡伯特——麦哲伦 B. 迪亚士——卡蒂埃——巴伦支
C. 哥伦布——卡伯特——塔斯曼 D. 德雷克——哈得逊——麦哲伦
6.1869年1月至1908年2月,英国与欧洲各国签订有关非洲的边界协议约100个,其中包括英法协议36个,英德协议26个,英葡协议31个,从而规定了英国的非洲殖民地、保护国的疆域。这些协议()
A. 意在推动非洲大陆开发 B. 加速了非洲殖民地化程度
C. 揭开了瓜分非洲的序幕 D. 缓和了列强对非洲的侵略
7.下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B.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 都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8.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871年德、意统一 实行君主立宪制
A. 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
C. 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
9.如表所示为1811—1871年英国人口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占比职业部门 时间 农业 工商业 其他
1811年 35% 45% 20%
1841年 20% 43% 37%
1871年 14% 55% 31%
A. 重商主义兴起 B. 人们择业观转变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农业经济的衰退
10.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 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11.如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 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 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 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12.有学者指出:印度民主主义和独立运动为其他地区的反殖民运动提供了一个范例。几乎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殖民统治的武器。这一现象说明( )
A. 启蒙思想的首先在印度得到实践 B. 文化认同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C. 欧式教育在印度受到欢迎并得到推广 D. 西欧人的价值观催生了自身的反抗者
13.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4.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B.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15.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理由征收产权,并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
A. 仿效苏联制度 B. 发展民族经济 C. 应对经济危机 D. 铲除封建残余
16.表为195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据此可知此时( )
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 3810 2536
苏联 1260 699
英国 710 1393(1951年)
法国 500 1172
联邦德国 480 1001
日本 320 382
意大利 290 626(1951年)
A. 传统国际格局瓦解 B. 世界步入两极格局 C. 美国霸权主义肆虐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埃及气候炎热,终年少雨,尼罗河则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自南向北,贯穿其中,在沙漠中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河谷绿洲和入海口三角洲。每当洪水定期退去,农田总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肥沃淤泥,古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是“快乐之神”,为其编神话、颂诗歌、献祭礼。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继亡灵、半神之后的第一个王族,共有八位国王,其中第一位为提斯的美尼斯,统治了 62年。
——摘编自【埃及】曼涅托(活动时间: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埃及史》
材料三
注:调色板的浮雕表现了一个头戴上下埃及王冠(正面为红冠,反面为白冠)的王者形象,他率领盟国进行对外战争,视察被斩首的敌人。调色板顶部中央写着这位王者的名字为那尔迈,历史学家推测那尔迈很可能是完成埃及统一的国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6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史料类别,并分析这些史料共同的价值。(6分)
18.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材料一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我们已经看到,生产率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是通过海外移民寻找出路的。铁路和汽船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而种种迫害更是进一步迁移,正如爱尔兰的土豆饥荒所造成的自然灾害那样。这种种因素合在一起,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每过去10年,人口迁移的潮流便有巨大的增长。19世纪20年代,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的观点来看,这种规模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的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完全是针对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西伯利亚、南非除外的英国自治领和南北美洲在种族几乎完全欧化。虽然拉丁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设法活了下来,但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世纪》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763年以来欧洲移民的主要趋势,并简要分析欧洲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8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仅是海外领地被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上的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国。殖民地作为数量日益增多的制成品市场;从攫取殖民地的不断增长的欲望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19世纪期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很快就在互相争夺市场,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各自的关税,以抑制别国的产品。不久,有人主张,每个工业化国家都应当拥有能够为其制造商提供“不受外国竞争影响的市场”的殖民地。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世纪》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新帝国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新帝国主义”的特点(8分)
1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后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
材料二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6分)
(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6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部分学者都承认现代化进程包含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现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因为这一进程明显地反映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包含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急速并且是总体上的变化。第二,现代化是一种复杂进程。它不能被归结到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它所包含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方面。第三,现代化是一种系统进程。因为某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
——摘自钱乘旦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现代化进程特征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征,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特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如选用材料中的特征作答,最多给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