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3+3+3”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文综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逐,宣王未立,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凡十四年,主权不属于一人;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出奔,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此虽有君,实权皆在二相。由此推知,西周和春秋时期( )
A 礼崩乐坏统治危机初显 B. 原始民主传统有所遗存
C. 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D. 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描述了周厉王被逐后的共和行政以及卫献公出奔后的权力状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结构并非完全集中于君主,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的遗存,B 项正确;虽然周朝晚期社会秩序混乱,但题干信息更多体现的是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与题干中的政治权力分配和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虽然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这个选项没有涉及到权力共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汉初年严禁关中地区马匹输往关东地区,“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此举意在( )
A. 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 夺取河西走廊的军备需要
C. 休养生息发展农耕经济 D. 保障国家邮驿系统的运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定都长安,关中地区为京畿所在,西汉初年,关东存在异姓诸侯国,后来又面临王国问题,而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物资,为了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所以西汉政府严禁关中地区马匹输往关东地区,A项正确;西汉政府的措施意在保持对关东地区的军事优势,而不是为了夺取河西走廊,排除B项;发展农耕经济使用的牲畜是牛,而不是用马,排除C项;西汉政府的这一举措并非是为了保障国家邮驿系统的运转,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表为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授田规定的变化情况,据此,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日益严密 B. 唐代均田制不复存在
C. 奴婢耕牛授田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D. 唐政府打压世家大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北魏至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隋代及以前奴婢和耕牛都有受田,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说明政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从而导致世家大族的没落,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日益严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废除均田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 10世纪后期,妈祖被福建莆田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政府认可并接受民间妈祖崇拜 B.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 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 政府废止了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至12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妈祖崇拜原本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信仰,妈祖被赋予佑护渔民和海商航海安全及维护沿海地区安定的特殊社会功能。宋元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东南沿海地位上升,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折射出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妈祖由民间自发崇拜的地方保护神发展为屡受朝廷册封的国家神明,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崇拜的认可,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废止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列强找到了进一步侵华借口
C.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D. 清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题干描述了鸦片战争后一系列社会状况,如清政府转嫁负担、外国商品冲击、地主加紧盘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情况导致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广大民众生活艰难,这就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必然的原因,C 项正确;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虽有体现,但不是主要探讨的,排除A项;列强找到了进一步侵华借口在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表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项。故选 C 项。
6.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权自我操,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 )
A. 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体制 B. 放弃了“海禁政策”
C. 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 中央集权体制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材料“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可知,清政府在自主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允许外国人永久租借土地和过多干预行政管理、税收事务,意在维护国家领土和税收等方面的主权,体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所述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是清朝方面的自主行为,而非被列强逼迫,排除A项;当时清朝政府仍然受旧观念的影响,并未完全摒弃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清政府对外交往方面的政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学说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对“历史条件”的准确理解是( )
A. 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运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学说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二大认识到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B项正确;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的成果,不是对“历史条件”的理解,排除A项;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运是在中共一大上确立的,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在五四运动后,与中共二大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81年,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的做法,《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 )
A.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B. 拉开了广东经济改革的序幕
C. 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D. 促进城市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大量新现象、新问题,如“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肯定农民承包经营的做法,有利于思想解放,A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广东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就已开始,排除B项;个体私营经济包括多方面内容,不仅仅包括农业方面。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传统思想的束缚仍然比较明显,广东肯定农民承包经营,影响是局部的,个体私营经济的明显发展是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以后,排除C项;“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影响农村而非城市就业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9. 11~12世纪,西欧文明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可知,当时西欧( )
A. 开始酝酿宗教改革运动 B. 民族国家逐步兴起
C.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 贵族特权彻底铲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2 世纪(西欧)。据题干“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的变化会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变革,经济的活跃和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想此时还未广泛传播,时间不符,排除C项;“彻底铲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公历(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最早接受现行公历(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推行公历。这说明( )
A 历法具有鲜明民族宗教色彩 B. 世界各国都接受格列高利历
C. 格列高利历是最精确的历法 D. 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日本、中国历法的变化均与国内政治变化有关,这说明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因素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并不是民族宗教色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各国都接受格列高利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格列高利历的精确性问题,而是强调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对历法的选择和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其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有这样的记录:“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据此内容可推知( )
A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粮食进口 B. 斯大林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造成粮食危机
C. 口述历史因为受采访者视野可信度有限 D. 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出现大片饥荒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斯大林时代(苏联)。 根据题干中描述的 1931 年和 1932 年收成糟糕但国家采购量却大幅增加,以及出现大规模饥荒地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来为工业积累资金,这种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导致了对农民的过度索取,从而引发粮食危机,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粮食进口的影响,排除A 项;不能仅因这一处口述历史就全盘否定口述历史的可信度,排除C项;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截至2023年底,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591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292项,占比约为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这说明( )
A. 世界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C. 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 D. 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区域集团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全球)。据题干“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591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292项,占比约为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强,C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逐步建立的说法,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变化,因此无法得出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贸易保护主义是推动区域集团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乡村治理的演变模式和历程
模式 历程
村社合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乡、镇建制逐渐被初级社和高级社所取代,形成以“一村一社”为典型特征的村社合一的体制。党中央还进一步发展了党支部、共青团、妇女会、农会等组织,打破乡村治理族权,重建乡村治理秩序。
政社合一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我国乡村形成了典型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党政合一、政企合一、政事合一,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政治活动、家庭生活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村民自治 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这一举措在1982年被写进《宪法》,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此后,我国基层政府逐渐恢复乡(镇)建制,乡村治理开始由政社合一向村民自治转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标志着我们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
—摘编自李楠《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
(1)根据材料,说明我国乡村治理形成“村社合一”的路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1)路径: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打破乡、镇建制;通过发展党群基层组织,打破乡村治理族权。
(2)原因:政社合一治理体制存在高度集中的弊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借鉴村民自治的历史传统。
特点:地方自发尝试到中央完善推广;法制化、规范化;群众参与度高;坚持党的领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至90年代的中国。由材料“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乡、镇建制逐渐被初级社和高级社所取代,形成以‘一村一社’为典型特征的村社合一的体制。”可得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打破乡、镇建制;由材料“党中央还进一步发展了党支部、共青团、妇女会、农会等组织,打破乡村治理族权,重建乡村治理秩序。”可得出通过发展党群基层组织,打破乡村治理族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我国乡村形成了典型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党政合一、政企合一、政事合一,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政治活动、家庭生活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可得出政社合一治理体制存在高度集中的弊端;由材料“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这一举措在1982年被写进《宪法》,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所学可得出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借鉴村民自治的历史传统;结合所学可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标志着我们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可得出地方自发尝试到中央完善推广;法制化、规范化;结合所学可得出群众参与度高;坚持党的领导。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接管印度统治权,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大力推行英语教育,摧毁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提拉克(1856~1920年)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提拉克的思想主张,并予以阐释。(要求:思想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思想: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印度自治独立。阐释:19世纪,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相对于殖民地的优势突出,殖民者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贬低印度文化,实质上是为殖民主义服务。英国文化侵略冲击了印度社会。但印度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随着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宣传民族独立思想,开展民族独立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
英国在对印度殖民的过程中,试图把西方文化移植到印度,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但印度的有识之士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自身的传统文化来反抗殖民统治,推动了民族独立。
(“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印度。首先,根据材料“提拉克(1856~1920年)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及所学可得出思想: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印度自治独立。其次,由材料“ 19世纪,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接管印度统治权,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及所学可知,19世纪,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材料“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大力推行英语教育,摧毁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及所学可知,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相对于殖民地的优势突出,殖民者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贬低印度文化,实质上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由材料“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及所学可知,英国文化侵略冲击了印度社会。但印度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随着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宣传民族独立思想,开展民族独立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最后,由材料“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及所学可知,英国在对印度殖民的过程中,试图把西方文化移植到印度,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但印度的有识之士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自身的传统文化来反抗殖民统治,推动了民族独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摘编自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意义。
【答案】(1)背景:1949~1952年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展开;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或答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认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及所学可得出1949~1952年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由材料“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及所学可得出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展开;结合所学知可得出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由材料“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由材料“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或答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由材料“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认可。2024届云南省“3+3+3”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文综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逐,宣王未立,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凡十四年,主权不属于一人;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出奔,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此虽有君,实权皆在二相。由此推知,西周和春秋时期( )
A. 礼崩乐坏统治危机初显 B. 原始民主传统有所遗存
C. 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D. 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 西汉初年严禁关中地区马匹输往关东地区,“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此举意在( )
A. 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 夺取河西走廊的军备需要
C. 休养生息发展农耕经济 D. 保障国家邮驿系统的运转
3. 下表为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授田规定的变化情况,据此,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国家对土地与人口控制日益严密 B. 唐代均田制不复存在
C. 奴婢耕牛授田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D. 唐政府打压世家大族
4. 10世纪后期,妈祖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秩序的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政府认可并接受民间妈祖崇拜 B.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 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 政府废止了抑商政策
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列强找到了进一步侵华借口
C.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D. 清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6.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权自我操,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 )
A. 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体制 B. 放弃了“海禁政策”
C. 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 中央集权体制弱化
7.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学说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对“历史条件”的准确理解是( )
A. 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运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8. 1981年,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做法,《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 )
A.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B. 拉开了广东经济改革的序幕
C 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D. 促进城市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9. 11~12世纪,西欧文明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可知,当时西欧( )
A. 开始酝酿宗教改革运动 B. 民族国家逐步兴起
C.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 贵族特权彻底铲除
10. 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公历(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最早接受现行公历(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推行公历。这说明( )
A. 历法具有鲜明民族宗教色彩 B. 世界各国都接受格列高利历
C. 格列高利历是最精确的历法 D. 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11. 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其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有这样的记录:“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据此内容可推知( )
A.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粮食进口 B. 斯大林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造成粮食危机
C. 口述历史因为受采访者视野可信度有限 D. 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出现大片饥荒地区
12. 截至2023年底,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591项,其中跨区域协定共292项,占比约为49%,全球出现众多既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又参与区域贸易规则框架的“双重身份”国家。这说明( )
A. 世界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主权意识
C. 国家间经济依存程度增强 D. 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区域集团化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乡村治理的演变模式和历程
模式 历程
村社合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乡、镇建制逐渐被初级社和高级社所取代,形成以“一村一社”为典型特征的村社合一的体制。党中央还进一步发展了党支部、共青团、妇女会、农会等组织,打破乡村治理族权,重建乡村治理秩序。
政社合一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我国乡村形成了典型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党政合一、政企合一、政事合一,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政治活动、家庭生活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村民自治 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这一举措在1982年被写进《宪法》,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此后,我国基层政府逐渐恢复乡(镇)建制,乡村治理开始由政社合一向村民自治转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标志着我们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
—摘编自李楠《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
(1)根据材料,说明我国乡村治理形成“村社合一”路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接管印度统治权,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大力推行英语教育,摧毁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提拉克(1856~1920年)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提拉克的思想主张,并予以阐释。(要求:思想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摘编自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