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8 23:1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和洛阳,其威胁多来自北方草原;因而,当时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获取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中华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以下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3.文物凝聚历史。读如图,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汉朝鎏金铜马 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玻璃水注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
A.汉代社会经常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尚未发挥作用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古代对外贸易的扩张性
4.两宋时期,福建民间护航神灵圣妃(妈祖)信仰经商人的传播逐步成为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信仰之一,同时圣妃被列入国家祭典并得到多次加封。该现象反映了,两宋( )
A.海洋意识得到了提升 B.儒学地位持续下降
C.闽人以海为田的传统 D.国家赋税仰仗东南
5.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
①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提到的数学概念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中国的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如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 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
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
7.“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阿拉伯文化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8.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下列能作为我国申报丝绸之路条件的是
①开封古城 ②古长安城 ③大同云冈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助推外交发展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推动文化转型
10.马被驯化后,马和马车成为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下列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印欧人制造马拉战车
②蒙古骑兵的西征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③骑士文学是古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西南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12.唐代丝绸纹样种类繁多,其中“宝相花”样式最具影响力,它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纹样的形成反映了( )
A.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B.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C.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D.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3.主营百货及皮毛生意的某山西商号,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该商号不仅运送本家商号货物,还承办别家商号的代运业务。这类山西商号的活动( )
A.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凸显晋商在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
C.推动了西北与国内外和平友好往来 D.构建内地之间物质技术交流平台
14.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吸引了满剧场的人。这件丝绸长袍的料子获取途径是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新航路
D.太平洋丝绸之路
15.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具有浓郁伊斯兰地区风格的式样造型,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等,这些瓷器在阿拉伯地区受到上层社会的普遍欢迎。据此可知( )
A.明朝的朝贡贸易范围扩大 B.市场需求影响产品设计
C.青花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D.瓷器成为外贸主要商品
16.阅读下表:
记载 出处 存疑
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地理学导论》 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
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 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
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 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缗而往。……"——《汉书 地理志》 材料2: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中国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张晓斌、郑君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以上哪两个结论是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推导出来的 同学们所使用的史料中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18.丝绸之路
材料一 德国人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即①阿姆河与②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他认为“在汉朝以后,陆路丝路贸易严重衰落,西方商人很少再与中国人打交道,使得西方世界逐渐淡忘了他们之前所了解的中国,因此两汉以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材料一、二中所描述的丝绸之路的终点有什么不同?运用材料二中的信息判断“两汉以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一观点并进行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 出处 主要观点
苏仲湘 《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 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
伍加伧、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 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
胡绍华 《西南丝绸之路》 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
陈茜 《川滇缅印古道初考》 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
——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中文字大意为:金陵(建康)兴建瓦官寺,僧众向各界善信筹款,在朝官员和当地名士都捐出一笔钱,多少不等,最多也不过十万钱。筹到顾恺之名下时,他在功德簿上写了“一百万”。过了一段时间,和尚到顾恺之府上催要捐款,顾恺之却胸有成竹地说:“请在庙里为我预备一面墙壁。”顾恺之闭门在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豪,家有万贯,奴婢成群,是在家修行大乘佛教的名士)像,并嘱咐僧人说:“从明天起,可以让人来看壁画,第一天看画者每人要求捐资十万,第二天减一半,第三天以后皆随喜功德。”消息传出,看画者络绎不绝,很快就筹集百万钱。
——据启鸿艺术网《藏于英国博物馆的中国瑰宝》等整理
阅读材料,对材料中顾恺之身上所体现的“魏晋风度”加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唐时期,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快,排除A项;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正式形成,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中国各朝代一条非常重要的对外交流渠道,图①中广州、明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在宋朝时期;图②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是明朝时期;图③最远到达拜占庭帝国,是在唐朝时期;图④有大月氏等西域国家,可以确定是西汉时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应是④③①②,C项正确;A项、B项和D项排列错乱,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汉朝、东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汉朝鎏金铜马、玻璃水注”及所学可知,汉代的鎏金铜马和玻璃水注见证和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商品、物种、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代社会经常战乱频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代开通了丝绸之路,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汉王朝对外贸易具有扩张性的特征,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时妈祖成为我国南海沿海地域的民间信仰,并成为被官方所认可的中国海洋之神,反映了海外贸易在宋朝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洋意识得到了提升,A项正确。宋朝时儒学复兴,地位并未下降,排除B项;闽人以海为田的传统只能反映前半段材料,无法体现圣妃被列入国家祭典并得到多次加封,排除C项;材料强调两宋时期的文化信仰,无法说明国家赋税仰仗东南,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几何原本》等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能交流其中的数学概念,①正确;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这对中国的赋役制度产生影响,③正确;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中,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根据图片信息“宜宾、昆明、大理、腾冲、缅甸、印度”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西南商道的信息,该商道涉及西南地区、缅甸(东南亚国家)、印度(南亚地区)等地区,说明改商道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地区的信息,无法得出欧亚间直接交流的结论,排除A项;西南商道属于陆上的商业通道,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分支,排除C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兼容性,没有描述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阿拉伯文化是否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古城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① 错误;古长安城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②正确;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③错误;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一,④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点睛】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派遣使臣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说明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西域葡萄、苜蓿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①正确;古代中国在西南方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交流是经由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它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④正确,A项正确;怛逻斯之战是造纸术西传开始的事件,西传的首站,便是撒马尔罕,传播者,便是罗斯之战的战俘。②说法错误,排除BD项;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骑士的产物,③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宋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议和期间,宋朝通过贸易取得马匹,少数民族通过经济交往获得茶丝,各取所需,缓和双边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经济发展,政府主要财源不是来源于边境贸易,是农业、商业,所以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涉及到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解经济方面的交流也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A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C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表明山西商号的活动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对商帮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做对比,不能得出晋商起引领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晋商与外国商业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商业往来而非技术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由“公元前1世纪”可知当时中国主要处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极大地沟通了东西间的商品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西传播。当时凯撒能穿上丝绸长袍,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丝绸贸易和流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海上丝绸之路是宋元时期,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左右,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清时期,以上三者与材料时间都不符合,排除BCD。
【点睛】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进行解答。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明朝时期的青花瓷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产品,在阿拉伯地区深受欢迎,可知为了迎合阿拉伯地区的需求实行专门的产品设计,B项正确;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材料中看不出是官方还是民间,排除A项;这个时期青花瓷设计的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产品,没涉及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对比,无法看出是不是主要商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推出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知未必一定是使节前来,排除A项;罗马帝国来华人员未必一定是使节,故不能得出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是“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可知,不能得出罗马帝国一定是派遣商人充当使节,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结论:1、2。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认识:根据历史遗迹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②兴衰原因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
【详解】(1)根据“合浦船行”“汉书”可得出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结论1正确;根据“潮州志”“……等处皆为出洋之口……远达南洋日本……”可得出结论2。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
(2)可列举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认识:可从海上绸丝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发展概况:可从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兴衰进行阐述。兴盛原因:可从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阐述。衰落原因:可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等角度分析阐述。影响:可从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总结。
18.不同:材料一中丝绸之路到达河间地区、印 度,材料二中直达地中海岸边。
说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汉代以后,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道路支线数量增加,到达地区更远。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不同: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指从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127 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即①阿姆河与②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可得出,材料一、二中所描述的丝绸之路的终点有什么不同:材料一中丝绸之路到达河间地区、印 度,材料二中直达地中海岸边。
说明: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汉代以后,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道路支线数量增加,到达地区更远。
19.(1)条件:农耕文明的发达;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开放包容的心态;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与治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加强。
(2)历史价值: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内接中原,外联南亚,东南亚等地。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加强了中印之间的联系;西南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推动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西南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
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是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经济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且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与治理;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加强。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内接中原,外联南亚,东南亚等地;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加强了中印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推动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可知,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
20.示例阐释:“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人学士所体现出的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魏晋风度”表现在文人学士重名轻利、恃才傲物、放浪形骸、远离政治等诸多方面。顾恺之的捐赠金额超过达官贵人十倍,体现了其重名轻利;顾恺之靠着自己绘画的才能,给寺院创造了远超承诺捐款额的收入。画像中的顾恺之宽袍大袖,头上没有过多的坠饰,体现了当时文人尚无为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魏晋风度”的产生是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崛起,阶层流动阻滞,社会贫富悬殊,玄学思潮兴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魏晋风度”虽然反映了文人学士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张扬的个性,但无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阐释:由所学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所以本题应首先解释“魏晋风度”的内涵,并分析顾恺之身上体现“魏晋风度”的表现,接着联系时代背景,分析“魏晋风度”的成因,最后对“魏晋风度”展开辩证评价。具体而言,“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人学士所体现出的一种共同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魏晋风度”表现在文人学士重名轻利、恃才傲物、放浪形骸、远离政治等诸多方面。顾恺之的捐赠金额超过达官贵人十倍,体现了其重名轻利;顾恺之靠着自己绘画的才能,给寺院创造了远超承诺捐款额的收入,体现了顾恺之的才华过人;画像中的顾恺之宽袍大袖,脚着常鞋,头上没有过多的坠饰,体现了当时文人尚无为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魏晋风度”的产生是魏晋时期,门政治崛起,阶层流动阻滞,社会贫富悬殊,玄学思潮兴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魏晋风度”虽然反映了文人学士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张扬的个性,但无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