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发现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并在多数探坑中发现稻谷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锛、骨耜、木耜等工具。这说明( )
A. 江南先民仍处于渔猎采集的时期 B. 该地区当时已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 该遗址的居民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D. 该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的是( )
A. 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 B. 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C.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3. 吕思勉评价科举制:“凡有举子皆可应,不复责之于人。往者以族姓相号召,今则五服之外,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作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是维护士族特权的政治工具 B. 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 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D. 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4. 宋朝在泉州、福州、广州、明州等港口市舶司推行了“饶税”制度,这是一种以航船的限期回港作为征税标准的制度,在规定期限内回港的船只,可以获得税收减免优惠。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宋朝向海外贸易征收重税 B. 政府严格限制商人出海经商
C. 外贸税收是宋朝主要财源 D. 该制度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5. 有学者说,晚清时期中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败局中开始觉醒的,而1895年的危机造成的伤害和触动是最大的。下列对“伤害”或“触动”理解正确的是( )
A. 伤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伤害: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触动: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D. 触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6.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这使得( )
A. 中国顺利收回了山东主权 B. 协约国胜利有了根本保障
C. 中国的国际声誉有所提高 D. 北洋军阀消除了派系斗争
7.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实行军垦屯田等活动,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材料表明( )
A. 革命根据地形势大好 B. 大生产运动效果显著
C. 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D.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推行
8. 有这样一个地方,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堪称世界战争史上奇观的战略大决战。在这里( )
A. 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路
B.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作出了转移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
D. 毛泽东提出“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
9. 197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队到广东指导省委起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有关报告。7月,中央下发文件原则上同意试行广东提出的“财政大包干”方案。该方案为后来的“先走一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成本。“先走一步”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包产到户
C. 国企改革 D. 设立经济特区
10.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的序言写道:“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这旨在( )
A. 强调君权源于神授 B. 宣示公平正义观念
C. 标榜帝国军事成就 D. 反映法典系统完备
11.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农奴通过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来取得少量份地作为生活来源,同时还需要使用领主的某些用具并交使用费,过节要给领主送礼,给教会交什一税,向庄园外面嫁女儿要交婚姻捐,继承份地要交继承捐。材料旨在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是独立自治的基层组织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12. 在13世纪,拜占庭帝国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动荡。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衰落,财政困难严重,而且对外交的依赖性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罗马帝国的分裂 B. 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激化
C. 奥斯曼人的冲击 D. 罗马帝国连年的征服战争
13. 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时期,经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中国
14. 下图反映了1973-1982年美国实际GDP、物价(CPI)、失业率变化情况。基于这些变化,美国政府( )
A.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 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
C.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 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15. 目前,全球出口的废弃物中约75%流向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东盟地区的塑料垃圾进口量从83.7万吨增加到226.6万吨,增幅达到惊人的171%。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国际贸易多样化发展
B. 发达国家注重全球环境治理
C.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下图是汉、唐、宋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数据图。对该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源于美洲物种的传入
B. 推动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 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 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
17. 有学者指出,人文主义就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1500年前后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哥伦布是热那亚人,卡波特也是热那亚人,他们都出生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这绝非巧合。该学者旨在( )
A. 阐明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 表明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间的联系
C. 赞扬热那亚人的冒险精神
D. 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
18. 列宁在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讲话中强调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如:承认私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放宽对私人企业和农民的限制,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强调保护农民利益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指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 )
A. 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
C. 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
D. 致使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进行福利改革,主要措施: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这些措施意在( )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废除“福利国家”制度
C.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D. 取消国家对经济干预
20. 下列最符合下图形势的主题是( )
A.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B.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 欧洲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D.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1.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中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故《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据此可知( )
A. 官修史书的记载具有最高的可信度 B. 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
C. 二重证据法是解开历史疑案的关键 D. 史料互证有利于发现历史的真相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17分,第23题23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摘编自[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治理理念上,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异,“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摘自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进入所谓“罗马的和平”时期。在此时期内,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当时,在希腊和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带轮的犁,在高卢出现了割谷器。水磨也在公元前1世纪由小亚细亚传入西方,得到推广。各行省的农业却发展起来……呈现经济繁荣景象。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换……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在政治层面推行的“新制度”,并概括其“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并以元朝为例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推动罗马帝国空前繁荣的有利因素。
23. 15-20世纪人类历史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葡萄牙王室倡议和鼓励到大西洋探险已经有些时候了,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做了许多工作,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根据1494年的一项条约,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对地球进行了瓜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等
材料二: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1841年 1877年
农业 20% 14%
工业 43% 55%
服务业 37% 3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原因,并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地球的依据。任选两国中的一位航海家写出其航行路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当时西欧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概述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这一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摘编自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并在多数探坑中发现稻谷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锛、骨耜、木耜等工具。这说明( )
A. 江南先民仍处于渔猎采集的时期 B. 该地区当时已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 该遗址的居民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D. 该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中河姆渡遗址遗迹、稻谷堆积层以及各种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河姆渡遗址的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成为了食物的生产者,C项正确;发现稻谷堆积层说明已经不是单纯处于渔猎采集时期,排除A项;仅从这些信息不能直接得出已实现农业和手工业分工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表明该遗址所处时代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故选 C 项。
2. 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的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的是( )
A. 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 B. 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C.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要求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表面上是宣扬仁孝之道,实际上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诸侯的封地和势力,B项正确;宣扬仁孝之道只是表面说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扩大统治基础不是此举的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 吕思勉评价科举制:“凡有举子皆可应,不复责之于人。往者以族姓相号召,今则五服之外,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作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是维护士族特权的政治工具 B. 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 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D. 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也即材料所述“族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到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A项;科举制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应试者的才学,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科举制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更加公正公开。“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说法宽泛,与材料内容结合不紧,排除D项。故选B项。
4. 宋朝在泉州、福州、广州、明州等港口市舶司推行了“饶税”制度,这是一种以航船的限期回港作为征税标准的制度,在规定期限内回港的船只,可以获得税收减免优惠。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宋朝向海外贸易征收重税 B. 政府严格限制商人出海经商
C. 外贸税收是宋朝主要财源 D. 该制度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中国。“饶税”制度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回港的船只,可以获得税收减免优惠,调动了各国商船加快货物周转的积极性,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D项正确;“饶税”制度规定了税收减免优惠,而非征收重税,排除A项;宋朝推行“饶税”制度,体现利用税收减免优惠推动海外贸易,而非限制商人出海经商,排除B项;从推行“饶税”制度可以推断宋朝从海外贸易中征税,“饶税”制度有利于加快远洋船舶周转率,增加外贸税收,但增加外贸税收不等于“外贸税收是主要财源”,排除C项。故选D项。
5. 有学者说,晚清时期中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败局中开始觉醒的,而1895年的危机造成的伤害和触动是最大的。下列对“伤害”或“触动”理解正确的是( )
A. 伤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伤害: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触动: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D. 触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1895年甲午战败,受到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的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排除C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这使得( )
A. 中国顺利收回了山东主权 B. 协约国胜利有了根本保障
C. 中国的国际声誉有所提高 D. 北洋军阀消除了派系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1917年 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 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 利作出了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C项正确;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 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 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但英、美等 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 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排除A项;协约国胜利主要原因是其实力胜过同盟国,中国劳工为协约国胜 利作出了贡献,但没有到“根本保障”的程度,排除B项;北洋军阀不同派系对于是否参加一战有着不同的主张,派系斗争激烈而非被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7.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实行军垦屯田等活动,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材料表明( )
A. 革命根据地形势大好 B. 大生产运动效果显著
C. 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D.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实 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1941 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强 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据地掀起 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41 年 3 月,中共中央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 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部队发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B项正确;开展大生产运动是为了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而非形势大好,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而非民主政权建设,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暂停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 有这样一个地方,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堪称世界战争史上奇观的战略大决战。在这里( )
A. 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路
B.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作出了转移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
D.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在进驻北平前的最后一个所在地,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 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C项正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 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 命新道路,排除A项;1945年4 至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 隆重举行,确立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重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7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队到广东指导省委起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有关报告。7月,中央下发文件原则上同意试行广东提出的“财政大包干”方案。该方案为后来的“先走一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成本。“先走一步”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包产到户
C. 国企改革 D. 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获得“财政大包干”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后,为设立经济特区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经济特区的设立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走一步”,D项正确;土地改革主要是在建国初期进行的,排除A项;包产到户主要是在农村推行的改革举措,排除B项;国企改革是后来逐步推进的改革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的序言写道:“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这旨在( )
A. 强调君权源于神授 B. 宣示公平正义观念
C. 标榜帝国军事成就 D. 反映法典系统完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信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汉谟拉比”可知材料所述为古代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据材料“安努与恩利尔(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神灵)……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神授命国王制定法律、统御百姓,强调君权源于神授,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提及注重证据,不能体现公平正义观念,排除B项;据“君主……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可知材料宣扬国王的权力,而非军事成就,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内容,不能得出法典系统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农奴通过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来取得少量份地作为生活来源,同时还需要使用领主的某些用具并交使用费,过节要给领主送礼,给教会交什一税,向庄园外面嫁女儿要交婚姻捐,继承份地要交继承捐。材料旨在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是独立自治的基层组织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使用领主的某些用具并交使用费”“给教会交什一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需要承担劳役和各种捐税,被各种封建义务束缚,被领主严格控制,说明中古西欧庄园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庄园生产生活所需主要由庄园自己生产,不能得出自给自足,排除A项;严格的人身束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农奴承担的封建义务,而非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组织生产和裁决纠纷,不能得出独立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在13世纪,拜占庭帝国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动荡。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衰落,财政困难严重,而且对外交的依赖性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罗马帝国的分裂 B. 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激化
C. 奥斯曼人的冲击 D. 罗马帝国连年的征服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东欧。据材料“13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衰落,财政困难严重”可知13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日趋衰落。结合所学,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在公元4世纪末,这是拜占庭帝国建立的背景,而非13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日趋衰落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内部矛盾的激化使得拜占庭 帝国陷入混乱,是拜占庭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是拜占庭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是拜占庭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时期,经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 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B项正确;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 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排除A项;荷兰在亚洲的贸易据点主要是马六甲、锡兰、印度尼西亚等,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发展。且新航路开辟后,马尼拉成为西班牙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图反映了1973-1982年美国实际GDP、物价(CPI)、失业率变化情况。基于这些变化,美国政府( )
A.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 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
C.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 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73-1982年美国。根据材料统计图可知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低,物价指数(CPI)高涨。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实行政策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是在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而非重建,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并未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目前,全球出口的废弃物中约75%流向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东盟地区的塑料垃圾进口量从83.7万吨增加到226.6万吨,增幅达到惊人的171%。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国际贸易多样化发展
B. 发达国家注重全球环境治理
C.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世界。东南亚各国大都是发展中国家,据材料“全球出口的废弃物中约75%流向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可知东南亚地区成为发达国家输出洋垃圾的重要目的地。发展中国家成西方富国“垃圾倾倒场”,给国家的生态环境、民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反映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表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挑战,D项正确;废弃物并非正常的国际贸易商品,不能体现贸易多样化,排除A项;发达国家将废弃物运往他国,而非将废物在国内实现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现的是推卸责任、损人利己,而非积极承担责任、注重环境治理,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废弃物,而非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不能得出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下图是汉、唐、宋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数据图。对该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源于美洲物种的传入
B. 推动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 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 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时期(中国)。根据图表,北方户数在逐渐减少,南方户数在逐渐增加,到宋代南方户数超过北方户数,这一历史现象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D项正确;宋朝时美洲物种还未传入,排除A项;南北户数增减变化与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人口的南迁并不能直接促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有学者指出,人文主义就是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1500年前后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哥伦布是热那亚人,卡波特也是热那亚人,他们都出生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这绝非巧合。该学者旨在( )
A. 阐明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B. 表明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间的联系
C. 赞扬热那亚人的冒险精神
D. 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前后(欧洲)。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人文主义是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的代表人物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来自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这并非巧合,其目的在于表明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地理大发现起到了推动作用,B项正确;A项只是部分内容,没有突出与地理大发现的联系,排除A项;热那亚人的冒险精神只是表象,重点是其背后与文艺复兴的关联,排除C项;强调意大利人才辈出不是主要意图,重点是说明二者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列宁在关于新经济政策讲话中强调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如:承认私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放宽对私人企业和农民的限制,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强调保护农民利益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指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 )
A. 使苏联迅速成世界工业强国
B.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
C. 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
D. 致使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据题干中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承认私人经济的必要性、保护农民利益、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等,这些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和尝试,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的政策,并没有使苏联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9.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进行福利改革,主要措施: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这些措施意在( )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废除“福利国家”制度
C.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D. 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英国采取出售社会福利有关资产、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等举措,目的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A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 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等国家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适当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但不会废除“福利国家”制度,排除B项;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不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排除C项;二战后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 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 宏观调控。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交给私人组织,体现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非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列最符合下图形势的主题是( )
A.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B.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 欧洲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D.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欧洲)。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体现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社会信息化主要强调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图中内容不符,排除A项;图中主要强调欧盟的发展,欧洲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在图中不能看出,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过于宽泛,不能准确体现图中主要表达的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中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故《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据此可知( )
A. 官修史书的记载具有最高的可信度 B. 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
C. 二重证据法是解开历史疑案的关键 D. 史料互证有利于发现历史的真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不同史料对薛仁果的名字记载不同,而唐太宗陵墓前石马铭文是距离隋末时间近、可信度高的实物史料,《考异》因此认为铭文内容最可信,体现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不同史料互证来探究历史真相,D项正确;《旧唐书》《新唐书》都是官修史书,但对薛仁果的名字写法很可能有误,不能得出官修史书最可信,排除A项;传统历史观点有很多是经得起推敲的,并非都存在问题和都会被推翻,排除B项;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发现的出土文物与古籍记载相互验证。解开历史疑案有多种方法,并非全部依赖二重证据法,且唐太宗陵墓前石马是地上文物,并非出土文物,排除C项。故选D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17分,第23题23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摘编自[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治理理念上,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异,“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摘自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进入所谓“罗马的和平”时期。在此时期内,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当时,在希腊和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带轮的犁,在高卢出现了割谷器。水磨也在公元前1世纪由小亚细亚传入西方,得到推广。各行省的农业却发展起来……呈现经济繁荣景象。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换……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在政治层面推行的“新制度”,并概括其“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并以元朝为例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推动罗马帝国空前繁荣的有利因素。
【答案】(1)新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结构与特征:中央集权。
(2)特点: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因俗而治。
说明: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吐蕃地区由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3)有利因素:帝国保持长久的和平(帝国统一,疆域辽阔);生产力的发展;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罗马法的发展;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秦朝(中国)。分析如下: 据材料一“ 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 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结合所学,秦朝在政治层面推行的“新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皇帝制度;三公卿制度;郡县制度。结构与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秦朝的“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二“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与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国家治理,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中央集权),重视天下统一,强调中央对全国的控制,确保政令的统一与执行;据材料二“强调因俗而异,‘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国家治理还注重因俗而治,尊重各地风俗习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实施适宜的管理和教化政令,体现灵活性。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元朝为例,强调大统(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达的驿站道,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传递与军事调动,巩固了中央集权; 因俗而治:元朝对边疆域辽阔,实施了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管理,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域的特殊治理;北庭都护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反映了对当地特色的行政安排;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体现了对海岛地区的特殊治理,均体现了对不同风俗的尊重与适应。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1至2世纪的罗马帝国。据材料三“罗马的和平”时期可得出,帝国保持长久的和平(帝国统一,疆域辽阔);根据材料三“在希腊和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带轮的犁,在高卢出现了割谷器;“水磨也在公元前1世纪由小亚细亚传入西方,得到推广”可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工具的创新与普及,对经济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三“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可得出,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关键因素;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发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法律框架; 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为罗马帝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23. 15-20世纪人类历史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葡萄牙王室倡议和鼓励到大西洋探险已经有些时候了,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做了许多工作,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根据1494年的一项条约,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对地球进行了瓜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等
材料二: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1841年 1877年
农业 20% 14%
工业 43% 55%
服务业 37% 3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原因,并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地球的依据。任选两国中的一位航海家写出其航行路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当时西欧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概述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这一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答案】(1)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国王室的支持(建立高效行政机器);丰富的航海经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依据:教皇子午线
航线:迪亚士: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经太平洋、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西班牙。
(2)新变化:贸易的范围扩大(市场的扩大);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品流通的品种增多或商品流通的数量增多);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中心转移或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的形成)。
影响: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3)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原因: 据材料一“两国都在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向海外发展”可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据材料“葡萄牙王室倡议和鼓励到西洋探险已经有些时候了”与“西班牙王室的赞助”可得出王室支持。据材料“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相结合”与“改进船舶的性能”可得出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进步。据材料“长期受穆斯林统治”与“收地运动结合“感情”可得出宗教信仰驱动力,反抗伊斯兰教与传播基督教情感激发了探险热情。依据:据所学,依据是教皇子午线,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订《托德萨里亚条约》,划分势力范围,以西经线为界,线西属西班牙,以东属葡萄牙。航线:据所学,任选航线迪亚士:1487-1488年,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海岸南下,到达好望角,最终到达非洲最南端。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经太平洋、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西班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新变化:据材料二“世界上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可得出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据“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与“美洲许多农产品”可得出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品流通的品种增多或商品流通的数量增多);据“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与“代之而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可得出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中心转移或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据“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的形成)。影响:据所学,结合材料二“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可得出,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变化: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雇主与工厂主)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两大主体,同时,伴随工业与服务业的扩张,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亦开始发展,社会结构更为复杂多元。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影响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层面: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更多政治权利,推动了议会改革,如1832年英国的改革法案,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社会层面:工人阶级壮大,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与低薪金,开始觉醒,形成工会,为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而斗争,如宪章运动,推动了劳工权益的逐步改善。经济与文化层面:教育普及,为适应工业化需求,英国加大对教育投入,推动公共教育普及,如初等教育法案,为工业提供更多技术与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摘编自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论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签订和约形成的体系,这个国际体系和秩序隐藏着极大的矛盾。该体系并不稳固,如同建立在火山上随时可能爆发危机。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包括领土割让、巨额赔款等,这使得德国民众心中充满了不满和复仇情绪,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它过分削弱德国,导致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纳粹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同时,这一体系也未能有效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因为分赃不均等问题也存在诸多矛盾,例如英美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意图的担忧等。此外,对于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也引发了诸多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新的国际秩序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且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存在严重缺陷,无法有效维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种缺陷最终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中公平、合理原则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一个稳定、可持续国际秩序的艰难与必要。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并结合所学可以确定论题,如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然后论述,据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和材料二中的漫画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德国的不满、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国际联盟的问题来分别论述这种矛盾和祸根,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签订和约形成的体系,这个国际体系和秩序隐藏着极大的矛盾。该体系并不稳固,如同建立在火山上随时可能爆发危机。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包括领土割让、巨额赔款等,这使得德国民众心中充满了不满和复仇情绪,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它过分削弱德国,导致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纳粹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同时,这一体系也未能有效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因为分赃不均等问题也存在诸多矛盾,例如英美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意图的担忧等。此外,对于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也引发了诸多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新的国际秩序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且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经验教训,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存在严重缺陷,无法有效维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种缺陷最终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中公平、合理原则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一个稳定、可持续国际秩序的艰难与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