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溜索》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磕碰 (kē) 溜索 (liū) 旋了半圈 (xuàn) 连踹带骂 (chuài)
B. 盘桓 (huán) 蓦地 (mò dì) 锱铢之力 (zī zū) 瞟了一眼 (piǎo)
C. 鬃毛 (zōng) 弹出 (tán) 心中一颤 (càn) 一缕黑烟 (lǚ)
D. 拽起 (zhuài) 绑缚 (fù) 战战兢兢 (jīng) 跨上角框 (kuàng)
▲词语达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C. 学校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也变得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 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文学常识达标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 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 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主要作品
有《棋王》《 _》《遍地风流》等。
▲文体知识达标
4.小说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修辞达标
5.下面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掬,或如猛禽展翅欲飞,或
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标点达标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 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 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 “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 “是他站出
来抓住了机会。”
D.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病句达标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B. 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 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
采。
▲语法达标
8.下列关于表现手法和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此句使用对比手法,突出闻一多先
生的形象。
B.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这个句子在抒情方式上属于间
接抒情。
C. 从结构上说,“改革开放”“一泓清泉”“放松下来”三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补充
短语。
D. “春天最是美好,微风吹拂着柳枝,细雨染红了桃花,人们在河边散步。”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
别是副词、助词、形容词、介词。
▲文化常识达标
9.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 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
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
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
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C.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 “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
三宝殿”等,其中,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 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
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溜索》,完成各题
溜索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 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 马帮如极稠的粥,
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
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 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
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 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
荡回来。
⑦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⑧牛铃如击在心上, 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⑨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
索崩。
⑩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
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 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
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
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④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
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 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
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
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⑧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 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 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 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
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⑩ 猛地耳边有人笑: “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2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 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 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
不着那鹰。
1. 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 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 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 “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5.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
中所起的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冰湖
①“爹,遛网吧 ”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 “大鱼!爹,上了一条
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
起抄到船上。 “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 “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
“我和你一起打鱼。” “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 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 把渔网拽到船上, 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 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
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 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
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 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
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 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 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 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 一
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 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 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
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 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 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 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
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 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 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
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爹,你怎么啦 ”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 一下抓住他的手, 哭喊着往上拽, “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 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 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
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溜网打鱼→① →② →③ →看到希望
2. 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4. 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概括作答。
5. 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想对爹说些什么
参链接中考
(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溜索(有删改)
阿城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 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②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
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探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
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 一步一响,马帮向横
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③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
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
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 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 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 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 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
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④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 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 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 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 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
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
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 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
下 。
⑤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⑥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
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 概括本文段内容。
2. 请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妙处。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
①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以“声”为例,民间音乐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发掘民间音乐传统,盘活民俗活 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变得“可听”。四川达州大竹县的“竹唢呐”,乐音清脆嘹亮、清新动听,为 节日营造喜庆气氛。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闹年锣”,桶鼓、大锣、班锣和铙钹等竞相赛乐,把
年味儿烘托得更加热烈,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彩、篝火、塔火的使用点亮了节日民俗的“光”芒。重庆 的秀山花灯、安徽的嬉鱼灯、江苏的放水灯,盛大的灯彩活动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让正月十五元宵节
的气氛分外浓烈。
④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过 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的
红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感受文化赓续绵延的魅力。特别是在传统节
日期间,旧民俗有旧味道,新民俗有新样貌,新旧民俗精彩纷呈,丰富和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这其
中就包括挖掘并激发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让节日民俗更“响”
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⑥节日期间漫步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秀引人驻足,它将音乐、灯光与喷泉造型的变化自然融合,
一些具有节日氛围和地方特色的音乐更是让人们跟着载歌载舞。冰灯被喻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
的音乐”,赏冰灯是东北地区独特的节日民俗。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冰灯
艺术,许多冰灯作品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
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让节日的夜空绚烂多彩。
⑦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 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 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
滋养今天的生活。
(取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 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 简述本文作者的论证思路。
3.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第④段的论据更恰当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
材料二:春节档电影《深海》,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创作出了绝美的
画面。
4. 同学们就“如何发展国风音乐”交流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基于上文的主要观点,选出下列理解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 )
如今,国风音乐渐成引人注目的文艺潮流。国风音乐是一种古风歌曲流行的音乐现象。在内容上,既 包括民族器乐,也包括流行歌曲;在音乐风格上,除了传统的五声音阶之外,亦可包含说唱、摇滚、民谣、
电音等元素。
A. 要发展国风音乐就要将古风古韵和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
B. 要借助媒介优势与科技力量,创新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走近国风音乐,感受国风音乐的无穷魅力。
C. 要大胆创新,将传统乐器附加于现代音乐作品中,要在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第07 课《溜索》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磕碰 (kē) 溜索 (liū) 旋了半圈 (xuàn) 连踹带骂 (chuài)
B. 盘桓 (huán) 蓦地 (mò dì) 锱铢之力 (zī zū) 瞟了一眼 (piǎo)
C. 鬃毛 (zōng) 弹出 (tán) 心中一颤 (càn) 一缕黑烟 (lǚ)
D. 拽起 (zhuài) 绑缚 (fù) 战战兢兢 (jīng) 跨上角框 (kuàng)
【答案】D
【解析】A.旋了半圈 (xuán);B. 锱铢之力 (zī zhū);C.心中一颤(chàn); 故选D。
▲词语达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C. 学校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也变得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 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答案】D
【解析】A. 揠苗助长: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正确; B. 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 之大,正确; C.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正确; D. 不耻下
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明显不符合该句的语境,错误;故选D。
▲文学常识达标
3.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 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 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主要作
品有《棋王》《 》《遍地风流》等。
【答案】
作 孩子王
▲文体知识达标
4.小说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
1.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或时令、场所。
2. 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 烘托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4.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 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 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修辞达标
5.下面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掬,或如猛禽展翅欲飞,或
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答案】
排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排比”的特点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
或句子并排。文段四个“或”字句符合这一特点。 “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文段中四个“如”字句,将千姿百态的石林比拟成“走兽、猛禽、仙女、
农夫”,存在相似性,构成比喻的修辞手法。
▲标点达标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 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 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 “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 “是他站出
来抓住了机会。”
D.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答案】D
【解析】A.选择性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本句中第一个问号要改为逗号; B. “最炫民族风”是歌曲名,
引号要改为书名号; C.说话者在中间时,因前后都是引用的此人的话,所以“主教练说”后边的冒号要改
为逗号;故选D。
▲病句达标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B. 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 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
采。
【答案】B
【解析】A 关联词搭配不当; B 正确; C 缺少主语; D 词语搭配不当,把“宣传”改为“展示”。
▲语法达标
8.下列关于表现手法和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此句使用对比手法,突出闻一多先
生的形象。
B.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这个句子在抒情方式上属于间
接抒情。
C. 从结构上说,“改革开放”“一泓清泉”“放松下来”三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补充
短语。
D. “春天最是美好,微风吹拂着柳枝,细雨染红了桃花,人们在河边散步。”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
别是副词、助词、形容词、介词。
【答案】B
【解析】B.这个句子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故选 B。
▲文化常识达标
9.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 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
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
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
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C.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
三宝殿”等,其中,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 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
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答案】D
【解析】D选项《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溜索》,完成各题
溜索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 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 马帮如极稠的粥,
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
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
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
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
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
荡回来。
⑦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⑧牛铃如击在心上, 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⑨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
索崩。
⑩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 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 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
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
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
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 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
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
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⑧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 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 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 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
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⑩ 猛地耳边有人笑: “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2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 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 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
不着那鹰。
1. 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 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 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 “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5.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
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
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2. 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整个的牛群马帮极不愿
向前行进的状态。
3.(1)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2)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 这几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5.(1) “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2)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 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3) “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
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本题作答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经验方面的不同。
结合第③段“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可知,“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这 个“懒懒”是写“我”,因为“我”不知道前面的“雷声”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所
以这里“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懒懒”,写的是领队的神情,因为领队了解前面将要发生的
情况,用这个词语写出了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心理。
2. 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
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特点、特征)等。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把“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流动,是比喻的修 辞手法。这个新颖别致的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马帮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行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形
象。
3. 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根据语段写作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的关系,对主题表达的
作用等加以综合分析。
由第②段“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可知,文章开头“一只大鹰旋了半圈,
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用鹰来衬托出怒江溜索的凶险,为下文描绘怒江溜索的万分危险蓄势。 文章的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
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怒江溜索的凶险; “寻不着那鹰”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4. 第⑩段“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 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④段“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⑦段“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 接一个飞身小过去”,三句子中的“小”字以近大远小的写法,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划得越来 越远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形,摹画出溜索汉子从这一端迅捷地滑到峡谷对面的样子,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滑溜
索时速度之快,以及溜索汉子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5.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叙写了怒江溜索的相关内容,“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结全第④段“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第 段“慎慎地下来, 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可知,“我”是过溜索的 参与者,以“我”的反应烘托怒江环境的凶险;结合“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
们跟前”可知,以“我”的表现反衬了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虽然在文章中没有出现,但却让人感到叙写的故事更加的真实。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冰湖
①“爹,遛网吧 ”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 “大鱼!爹,上了一条
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
起抄到船上。 “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
“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 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 把渔网拽到船上, 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 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
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 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
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 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
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 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 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 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 一
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 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 “扑通”一声倒 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
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 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 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 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
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 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 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
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爹,你怎么啦 ”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 一下抓住他的手,
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
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 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
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溜网打鱼→① →② →③ →看到希望
2. 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4. 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概括作答。
5. 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想对爹说些什么
【答案】
1. ①遭遇风雨 ②砸冰行动 ③扒冰拖船(语言简洁,意思对即可)
2.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3.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封湖,进而父亲砸冰、扒冰作铺垫。
4.技艺娴熟,经验丰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关心孩子成长;爱孩子,为了孩子而自我牺牲。
5.爹,您快上来啊!我们一起回家,明天我就去上学,好好读书,以后再也不会让您操心了。(围绕“要上
学”等相关词语叙述,语言通畅即可)
【解析】
1.从“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 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 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可归纳出①遭遇风雨;从“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 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 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 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可归纳
出②砸冰行动;从“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
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可归纳出③扒冰拖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用词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做答。本句 ““打完这次 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使用了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通过质朴、简单的语 言,写出了父亲关心儿子的成长,他不想让儿子成为像他一样的打鱼人,希望儿子有出息,表现出父亲对
儿子的爱。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个性、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 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因为要是遇上大风雪,很可能就会丢掉性命;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封湖、砸冰自
救作铺垫,即“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这句话可知, 父亲关心儿子成长;从““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 舷边。”可知,父亲捕鱼技术娴熟、技艺高超;从“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 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 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
力地点了点头。”可知,父亲为了儿子的生命,甘愿牺牲自己。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本题难度不大,需要根据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进行做答,在遇到大雪之前, 父亲让儿子去上学,儿子不肯去,并因此和父亲发生了争吵,所以在经历了风雪之后,儿子受到父亲行为
的感动,可能会改变想法,会答应父亲去上学。据此做答即可。
叁链接中考
(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溜索(有删改)
阿城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 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②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 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探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 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 一步一响,马帮向横
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③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 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 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
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
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 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 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
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④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 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 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 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 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
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
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 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
下。
⑤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⑥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
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 概括本文段内容。
2. 请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妙处。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
1. 领队带领驮队和我过溜索(我和驮队飞度怒江峡谷)。
2. 语言描写极为简洁,写出了马帮汉子的木讷,也写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歇”“不消”等方言的运用,
写出了特定的人物和环境,有乡野气息,又经过锤炼,充满诗意。
3.(1) “懒懒”地说话、 “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 溜索, “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
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
1. 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采用人物+事件的模式概括即可。根据第③段“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 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
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第④段“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
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可知,人物有:领队、他的驮队队员(汉
子们)、我。
事件:根据第①段“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可
知,在滇西的怒江通过溜索度过峡谷。
据此概括为:领队带领驮队和我通过溜索过峡谷。
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分析,这 是领队和驮队成员的对话。 “可还歇”、 “不消”五个字极为简洁,写出了驮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也表现了
他们不善言辞的性格。同时“歇” “不消”等方言的运用,符合他们的身份,具有乡野气息。
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①段“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第②段“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分析可知,领队在怒江天险
前的从容不迫,表现了他胸有成竹;
根据第③段“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第④段“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
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分析,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了领队认真负责,关爱部下;根据第③段“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
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分析,领队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了领队受人尊敬,与
手下配合默契;
根据第⑤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
跟前”分析,领队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
①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以“声”为例,民间音乐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发掘民间音乐传统,盘活民俗活 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变得“可听”。四川达州大竹县的“竹唢呐”,乐音清脆嘹亮、清新动听,为 节日营造喜庆气氛。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闹年锣”,桶鼓、大锣、班锣和铙钹等竞相赛乐,把
年味儿烘托得更加热烈,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彩、篝火、塔火的使用点亮了节日民俗的“光”芒。重庆
的秀山花灯、安徽的嬉鱼灯、江苏的放水灯,盛大的灯彩活动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让正月十五元宵节
的气氛分外浓烈。
④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 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过 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的
红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感受文化赓续绵延的魅力。特别是在传统节
日期间,旧民俗有旧味道,新民俗有新样貌,新旧民俗精彩纷呈,丰富和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这其
中就包括挖掘并激发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让节日民俗更“响”
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⑥节日期间漫步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秀引人驻足,它将音乐、灯光与喷泉造型的变化自然融合,
一些具有节日氛围和地方特色的音乐更是让人们跟着载歌载舞。冰灯被喻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
的音乐”,赏冰灯是东北地区独特的节日民俗。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冰灯
艺术,许多冰灯作品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
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让节日的夜空绚烂多彩。
⑦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 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 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
滋养今天的生活。
(取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 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 简述本文作者的论证思路。
3.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第④段的论据更恰当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
材料二:春节档电影《深海》,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创作出了绝美的
画面。
4. 同学们就“如何发展国风音乐”交流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基于上文的主要观点,选出下列理解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 )
如今,国风音乐渐成引人注目的文艺潮流。国风音乐是一种古风歌曲流行的音乐现象。在内容上,既 包括民族器乐,也包括流行歌曲;在音乐风格上,除了传统的五声音阶之外,亦可包含说唱、摇滚、民谣、
电音等元素。
A. 要发展国风音乐就要将古风古韵和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
B. 要借助媒介优势与科技力量,创新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走近国风音乐,感受国风音乐的无穷魅力。
C. 要大胆创新,将传统乐器附加于现代音乐作品中,要在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答案】
1. 作者观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2. 第①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民俗文化。第②至⑥段对第①段作了具体的论述;②③④段分别从声、 光、色三方面展开阐释,第⑤⑥段写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与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的融合让节
日民俗更加绚烂多彩,第⑦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观点。
3.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写了河南民间年画运用传统色调,为节日增添色彩,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与第④
段的观点“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
一致。材料二主要强调的是“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与现代科技有关,与“传统色彩”无关,所以不
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4.B
【解析】
1.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①段“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 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总领全文,这是个一般陈述句,不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因此不能作 为中心论点;第②至⑥段对第①段作了具体的论述;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 ‘ 可 看 ‘可感’,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 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即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
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2.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读文可知,首段提出论题:民俗文化,引出后文的论述,总领全文。
第②段从声的方面,第③段从光的方面,第④段从色的方面对论题进行论述。
根据第⑤段中的“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让节日民俗更‘响’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 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和第⑥段中列举的实例可知,这两段写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与现代声光
电技术手段的融合让节日民俗更加绚烂多彩。
末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3.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第④段的观点是“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
加亮眼”。
材料一“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写了
河南民间年画运用传统色调,为节日增添色彩,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此例与第④段的观点一致。
材料二“电影《深海》,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创作出了绝美的画面”主要 强调的是“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与现代科技有关,与“传统色彩”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第④段的
论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 有误,文章论述的是从“声、光、色”的角度,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材料从“内容
的丰富” “音乐风格的多样”来发展国风音乐。而此句主要从“创新传播手段”的角度来发展国风音乐,
与文意不符;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