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22: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选出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A.①段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秋风的威力。
B.①段句句押韵,给人一种急促的压迫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秋风怒号,萧瑟满耳。
C.②段要重读“欺”与“忍”,“公然”要读得轻柔舒缓,读出“我”的焦灼与无奈。
D.杜诗“写实”,文中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群童抱茅,追讨叹息,均为实景再现。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长短句交错,体现了“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床湿”等情节,委婉影射了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3.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写秋风的威力,写出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表现了痛惜之情。
B.“床头屋漏”是侧面描写,“雨脚如麻”是正面描写,突出了雨的猛烈和诗人的窘困。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广阔无私的济世情怀。
D.最后一段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人民,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 ”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5.参照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示例:李白推荐词——他酒中著诗,著出盛唐经典,他用手中之笔,织出心中高昂的理想锦绣,他作诗成仙,饮酒成乐,用诗抒发他高扬亢奋的精神,用诗实现他自身的价值。一身傲骨,让人们看到一位青莲居士,秀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我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朗读画线句时,你会做怎样的朗读设计?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诗人还要“歌诗一首”?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小组同学在赏读这首诗,小语同学读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时,重读了“俱”字,大家都觉得这样读很妙。请你简要分析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文认为本诗对恶劣天气的描述很精彩,他为画线句画了一幅画,请你说说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3.请对下面的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其是怎样体现他的这一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5.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 _________
(2)矜、寡、孤、独、_________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知鱼之乐
B.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C.天下为公 化而为鸟
D.故外户而不闭 低绮户
1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
18.两篇诗文一个描写现实,另一个寄寓理想,都反映出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请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之行也
创作特点 先描述个人遭遇,结尾借议论和抒情,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运用① ,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主旨情感 表达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② 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构筑了③ 、④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乙】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贪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改动)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_______
(3)李邕奇其材 ______________ (4)数上赋颂______________
20.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甫 旷 放 不 自 检 好 论 天 下 大 事 高 而 不 切。
22.翻译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C.杜甫为了交情,仗义执言,杜甫和房琯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D.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行为放诞,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当场训斥;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
2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杜甫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追随诗圣人生足迹
班级开展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①。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②,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兵曹参军:官名。后文“右拾遗”“司功参军”“功曹”均为官名。②高适:唐代诗人。
(1)下列对材料一的诗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开篇寥寥五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交代了整个事件的缘起。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既描述了诗人之所见,又暗含着他强烈的爱憎情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描写,同时也点明了时令。
(2)阅读材料二,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①后徙河南巩县 关联教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1)徙:
②请自帅师讨贼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帅:军队的主将。 (2)帅:
③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出:①由内向外走;②付出;③出发;④脱离,离开;⑤离京为官,外放。 (3)出:
(3)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D.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三首诗共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杰出的艺术成就,也在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杜甫的人格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选出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A.①段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秋风的威力。
B.①段句句押韵,给人一种急促的压迫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秋风怒号,萧瑟满耳。
C.②段要重读“欺”与“忍”,“公然”要读得轻柔舒缓,读出“我”的焦灼与无奈。
D.杜诗“写实”,文中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群童抱茅,追讨叹息,均为实景再现。
【答案】C
【详解】C.有误,“公然”要重读,读出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一群孩童公然欺侮的愤懑和无奈。故选C。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长短句交错,体现了“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床湿”等情节,委婉影射了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委婉影射了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表述错误,“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床湿”等情节表现了作者此时生活的困顿与穷苦,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3.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写秋风的威力,写出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表现了痛惜之情。
B.“床头屋漏”是侧面描写,“雨脚如麻”是正面描写,突出了雨的猛烈和诗人的窘困。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广阔无私的济世情怀。
D.最后一段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人民,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答案】D
【详解】D.“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误,应是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 ”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易错字:厦、庇、俱、俄、顷。
5.参照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示例:李白推荐词——他酒中著诗,著出盛唐经典,他用手中之笔,织出心中高昂的理想锦绣,他作诗成仙,饮酒成乐,用诗抒发他高扬亢奋的精神,用诗实现他自身的价值。一身傲骨,让人们看到一位青莲居士,秀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详解】本题考查推荐词的拟写。拟写推荐词时,可围绕杜甫的诗歌风格,人生经历,精神品质来拟写。语言要富于文采与气势,能让人感受到被推荐人的独特之处。
示例:他,走过安史之乱,见证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 他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他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也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失意,他一直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他的《三吏》《三别》道出了多少戎马年代布衣百姓之苦,亦道出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杜甫,一代诗圣,一生壮志未酬,仕途抑郁,却始终胸怀国家与人民!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D.“叙述、抒情”有误。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此句的意思是: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苦闷之情,也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阅读下面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我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朗读画线句时,你会做怎样的朗读设计?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诗人还要“歌诗一首”?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示例一:重读“挂罥”“飘转”等词,这两个词写出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突出狂风威力之。
示例二:语调逐渐减缓,读出诗人目睹因风之狂,屋上茅草被吹走的痛惜和焦急的语气。(朗读设计合理即可) 8.示例一:诗人由自己的茅屋残破,推己及人,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由此抒发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示例二:虽然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但诗人“歌诗一首”并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目前的凄惨处境,而是纵向延伸至安史之乱以来自己一连串的痛苦经历,自然地表达自己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愿望,体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能落脚到诗人的博大胸襟上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句意: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挂罥”“飘转”等词可以重读。因为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狂风吹起作者屋顶的茅草乱飞的情景。重读这两个词语,可以突出狂风的威力之大,作者的无奈之感。
朗读时,语调逐渐减缓。分析作者感情可知,狂风如此之大,把屋顶的茅草都吹走了,而作者因为年老体衰,无力寻回,心中既有痛惜,又有焦虑。语调逐渐减缓,可以表现了作者对内心的这种感情。
8.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作者“歌诗一首”并不是为自己而歌。联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作者由自己的生活境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从而抒发了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联系“自经丧我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作者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延伸到安史之乱以来自己一连串的痛苦经历。联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自然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从而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小组同学在赏读这首诗,小语同学读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时,重读了“俱”字,大家都觉得这样读很妙。请你简要分析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文认为本诗对恶劣天气的描述很精彩,他为画线句画了一幅画,请你说说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俱”在此处是“全、都”的意思。重读“俱”字,有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能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0.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一团一团、一层一层叠压着,像墨一样黑。远远望去,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地黑了下来。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为: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俱”意为全、都。重读“俱”,可以突出诗人渴望全天下所有贫寒之人都能有所庇护、都能喜笑颜开的强烈愿望,进而表现出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赞美杜甫无私伟大的精神。
10.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画面。
句意: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示例:一会儿狂风止住, 大片的乌云笼罩天空,天空阴沉如同墨色。时令已是深秋,又近傍晚,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3.请对下面的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其是怎样体现他的这一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示例) ①布衾冷裂 雨脚如麻 ②愤懑、无奈 12.D 13.该句运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 14.(示例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示例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的意思是贵族人家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却冻死在街头。杜甫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和老百姓的悲惨命运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悲惨现状,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对老百姓的同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和情感。
第一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通过描绘诗人多年使用的破旧布被,冷硬如铁,连孩子都因不舒适而将其踏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困苦与愁苦。“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愁苦与忧思。屋漏无干处,暗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恶劣;雨脚如麻,连绵不绝,不仅指自然界的雨水,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样的环境使得诗人愁苦满怀,忧思不断。由此可以概括场景:布衾冷裂 雨脚如麻。
第二空:“群童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描绘了诗人面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的情景,虽然焦急地呼喊,却无能为力。这里,“呼不得”三字,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呼天天不应,叱童童更喧的处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归来倚杖自叹息”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无奈。倚杖叹息的动作,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衰老与无力,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现状的深深忧虑和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由此可以概括情感:愤懑、无奈。
12.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和赏析。
D.有误,诗人在此段中直接表达了他的愿望,即希望有千万间广厦,能够庇护天下所有的贫寒之士,使他们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愿望的陈述,更符合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记叙。
故选D。
1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诗人运用“飞”“渡”“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茅草被风吹得四散纷飞的情景。茅草如同被狂风席卷的纸片,飞渡江面,洒落在江郊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风势的猛烈,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简陋与破败。接着,“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茅草的命运。有的茅草被风卷得高高的,挂在树梢上;有的则飘转至池塘的凹陷处,沉入水底。这样的描绘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象征意义。挂在树梢的茅草象征着诗人生活的艰难与挣扎,而沉入塘坳的茅草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绝望。通过这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诗人不仅精准地描绘了自然现象的动态过程,更深入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他对茅草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困顿的无奈与哀叹。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句诗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更富含深刻的人文内涵。
14.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题干要求结合杜甫的诗句,谈论其如何体现胸怀国家、心系苍生的情感。这需要对杜甫的诗歌有深入了解,能够从中挑选出反映他关心国家兴衰、同情民生疾苦的典型诗句,并结合这些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示例:杜甫的诗篇中,常常洋溢着对国家和民生的深深关切。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对国家沦亡的沉痛之情。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展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杜甫的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与关爱,真正做到了胸怀国家,心系苍生。
(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5.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 _________
(2)矜、寡、孤、独、_________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知鱼之乐
B.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C.天下为公 化而为鸟
D.故外户而不闭 低绮户
1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
18.两篇诗文一个描写现实,另一个寄寓理想,都反映出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请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之行也
创作特点 先描述个人遭遇,结尾借议论和抒情,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运用① ,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主旨情感 表达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② 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构筑了③ 、④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答案】15.(1)háo (2)guān 16.A 17.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18. 对偶和排比句 忧国忧民 人人能受到关爱 安居乐业
【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句意: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号”读作“háo”,怒号。
(2)“矜、寡、孤、独”句意: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矜”读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怎么/怎么;
B.同“举”/和;
C.是/成为;
D.门/窗户;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贤: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才干出众;讲信:讲求诚信;修:培养。
(2)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处:《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等语句运用了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的手法;“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连续运用三个相同句式“……有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联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推己及人,由自身经历联想到天下苍生,诗人愿意为了让天下人都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屋,宁愿牺牲自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广济苍生的崇高思想境界。
③处:根据《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理想社会是人人能受到关爱的。
④处:根据《大道之行也》“男有分,女有归”可知,理想社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
【点睛】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乙】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贪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改动)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_______
(3)李邕奇其材 ______________ (4)数上赋颂______________
20.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甫 旷 放 不 自 检 好 论 天 下 大 事 高 而 不 切。
22.翻译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C.杜甫为了交情,仗义执言,杜甫和房琯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D.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行为放诞,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当场训斥;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
2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杜甫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1)接近 (2)高耸的样子 (3)意动用法,以……为奇 (4)屡次,多次 20.直抒胸臆。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发出了“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愿望。 21.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22.(1)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2)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小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 23.D 24.生活贫苦;忧国爱民;舍己为人;自恃才高;仗义执言;不拘小节。(写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向,接近。
(2)句意: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突兀,高耸的样子。
(3)句意: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奇,对……感到惊奇。
(4)句意:(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数,多次。
20.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呢 使得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高高兴兴地住在里面,任凭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这句话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句话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用一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表现出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愿望。
2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
故停顿为: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2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2)重点词有:家,指家眷;寓,居住;弥年,终年;艰窭,艰难贫穷;孺弱,小孩子。
2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乙文“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可知,杜甫行为放诞,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的坐床当场训斥严武;“被严武当场训斥”理解错误;
故选D。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杜甫一家居住在草屋中,下雨天还会漏雨,生活十分贫苦;
根据甲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杜甫宁愿自己一人受冻,也希望天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忧国爱民、舍己为人的人;
根据乙文“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可知,杜甫直接给皇帝上奏请求重用,并自表诗才可比扬雄、枚皋,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自恃才高的人;
根据乙文“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可知,在宰相房琯落难时,杜甫直言谏进,替房琯求情,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仗义执言的人;
根据乙文“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可知,杜甫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乙】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参加进士没考上,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在祖庙祭祀祖宗,到郊外祭祀天地。杜甫进献了三篇赋。(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但含蕴极为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造反,唐肃宗跑到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第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又因为窝藏董延兰被罢黜了宰相的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亲自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琯,是宰相的儿子,从小就树立了成为纯儒的理想,有大臣的气度,时人评论时承认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然而性情有失简素谦逊。酷爱奏琴,廷兰寄托在房琯门下,贫困又年老,以房琯为依靠,房琯爱惜人情,直到被辱没。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我多次,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可是唐肃宗从此不怎么省察并登记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被饿死。于是唐肃宗允许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的性格也暴躁刚烈,表面上若无其事,而内心却恨杜甫。有一天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召集官吏在门前。严武将要出门,而冠三次钩在簾上,左右的人乘机报告给他的母亲,他母亲赶来救助才被制止,只杀掉了章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李白齐名,时人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守节操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同情他的忠心。
(五)追随诗圣人生足迹
班级开展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①。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②,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兵曹参军:官名。后文“右拾遗”“司功参军”“功曹”均为官名。②高适:唐代诗人。
(1)下列对材料一的诗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开篇寥寥五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交代了整个事件的缘起。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既描述了诗人之所见,又暗含着他强烈的爱憎情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描写,同时也点明了时令。
(2)阅读材料二,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①后徙河南巩县 关联教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1)徙:
②请自帅师讨贼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帅:军队的主将。 (2)帅:
③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出:①由内向外走;②付出;③出发;④脱离,离开;⑤离京为官,外放。 (3)出:
(3)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D.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三首诗共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杰出的艺术成就,也在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杜甫的人格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 迁移,迁徙 带领,率领 ⑤
(3)C
(4)①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很好),就召见他来写文章,并授予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②(杜甫)于是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5)安史之乱,国家动荡(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腐朽等);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等)。
(6)示例:杜甫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不畏强权,直言劝谏,在友人房琯被贬时,杜甫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敢于劝谏肃宗皇帝,说房琯有才,不宜罢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自己身处逆境,生活困窘,仍盼牺牲自我,大庇天下。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月是故乡明”,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运用“关联教材法”,“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意为: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据此可知,徙:迁移,迁徙;
②句意为: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结合“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可知,“帅”意为:军队的主将;由此可知,此句中的“帅”名词作动词,意为“带领,率领”。
③句意为:将杜甫从京城外放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结合“使用词典选择义项”法可知,“出”意为离京为官,外放。故选⑤。
(3)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句意: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可据此断句为: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奇,以……为奇;授,授予。
②重点词:乃,于是;游,游历;依,依附;既,已经;卒,去世。
(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的主旨。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作者流离到成都所作,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首诗共同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动荡不安,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从《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可以看出杜甫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物同情;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从材料二“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中可以看出杜甫的不畏强权,直言劝谏等。
可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很好),就召见他来写文章,并授予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馆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将杜甫从京城外放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一段时间之后,(杜甫)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于是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扃舟下三峡,但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