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8 21:2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观沧海
01
02
03
体会诗歌宏伟壮丽的景象。
写实与想象的写作特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作者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背景补充: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创作,时值曹操打败了袁绍大军,在北方奠定了基础,然而乌桓却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因此曹操在公元207年决定出征乌桓,这首诗便是在出征归来的途中所作。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创作,时值曹操打败了袁绍大军,在北方奠定了基础,然而乌桓却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因此曹操在公元207年决定出征乌桓,这首诗便是在出征归来的途中所作。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莺 、树、燕、泥
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
莺:(早);树:(暖);燕(新);泥(春)
找全景物
01
02
03
04
加修饰语
展开联想、想象
语言流畅生动
画 面 描 写 方 法 总 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01
二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0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03
将下面句子进行画面描述: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水波荡漾,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的很茂盛。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 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向吧。
诗文翻译
诗文翻译
01
02
03
04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05
06
海水水波荡漾,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的很茂盛。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 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三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四层(13-14):是为和乐而加,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01
03
02
04
05
整体感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临:到达,登上。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想象之景,扣住大海的磅礴气势虚写,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运用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志愿。
乐府诗每章结尾的句子,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如何赏析诗歌“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将静的山岛、树木、百草,和动的海水、秋风、洪波相映衬,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具画面感,显示出大海辽阔、宏伟的气象。
解题思路:艺术手法+解析+效果+作用
0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02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03
解题思路:艺术手法+解析+效果+作用
主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运用想象,以虚写之景表达博大的胸襟和浪漫主义情怀。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