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8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8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0: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中国近代史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外交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你知道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吗?
中美对话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
敌视
外交孤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敌视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
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人捣乱。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无产阶级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9.12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0.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一边倒
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结束百年屈辱外交;
(1)国内:
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美国等帝国主义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禁运。
(2)国际:
美国对华孤立、包围、封锁示意图
材料2:“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美国总统)发出同样的警告,说只要不伤及平民,他认为美国没有理由(对中国)不使用核武器……”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1:“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中国等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
——《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
思考:材料一的数据变化及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 是什么外交政策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局面:
中国外交出现困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少)。
材料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形势图
政策:一边倒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对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2、提出概况: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发展: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以其指导两国关系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交谈
周恩来会晤缅甸总理吴努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核心和基础
保证
目标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意义:
①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日内瓦会议是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日内瓦会议
苏联人将外交变成科学,而中国人使外交变成艺术。
——朝鲜代表
我一生搞外交工作,还没有遇到一个像周恩来这样杰出的外交家。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1)国际: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
(2)国内:
相关史事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视频:万隆会议
伊拉克代表:
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
泰国代表:
锡兰代表:
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台湾应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VS
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求同)……那就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在经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材料二:
(存异)……大家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
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思想意识不同
2、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
1955年 印尼万隆
(2)地位: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外来破坏:
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攻击共产主义
(4)中国智慧:
求同存异
3、影响: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人民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维护民族独立与和平共处、加深各国间友谊的精神。
“万隆精神”
2015年4月24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
1955年4月18日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思考: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哪些重大事件有关
合作探究
局面:
中国外交出现新突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事件: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思考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对比,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有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变化: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原因:国力弱、主权不独立→综合国力强、民族独立
启示:弱国无外交;提高综合国力;灵活政策;外交家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独立自主;
1
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
2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新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4
我国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
5
海棠花开忆总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在周恩来26年的外交生涯中,到他逝世前,总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还包括美国和日本。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
鉴赏诗歌《这个人》—纪念敬爱的周总理: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夯实基础
1.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
A.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B.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C.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拒绝向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等学习,决不“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突出表现是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B项;“一边倒”是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2.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家庭”“集团政治”等国际关系准则会带来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排除B项;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夯实基础
3.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一些媒体用“世纪和解”“中东巨变”来形容其意义。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又一次灵活运用,该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国际会议提出来的(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开罗会议在1943年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后期召开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4.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 “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D【详解】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这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项正确;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不是当时中国 “必须走出去”的主要战略意义,排除A项;当时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没有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中国近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