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个乘客。这五六个乘客都规规矩矩站着就算安了,可是,现在有一个乘客突然变得特别胖,胖了以后原来各自占有的空间会发生变化。这样会不会引起冲突?是接受大家各安其位的原有空间,还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就要对自我重新界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认同这个国家,凭什么要认同,在什么共识上认同?如果大家看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就可以知道,“认同”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因此,这就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因此,学术界会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何为中国”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葛兆光《为什么中国人要讨论“何为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 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 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 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 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 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 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 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 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 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 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
【答案】1. C 2. B
3. D 4. B
5. ①商朝时期:“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国,殷商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超他国,所以被称为中国。②周朝时期: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是周天子所在首都的专名,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③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实际地位下降,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较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把自己统治的国家当做中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错误,原文为“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只是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不是所有都比不上。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错误,原文中说“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句子意思是: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中国”指在齐国都城里面。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处于同一地位”错误,周朝的首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中国”一词内涵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可知,商朝时期:“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国,殷商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超他国,所以被称为中国。
结合“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可知,周朝时期: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是周天子所在首都的专名,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
结合“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战国时……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实际地位下降,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较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把自己统治的国家当做中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 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 “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 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 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 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 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9.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答案】6. B 7. A
8. ①我认为五个饽饽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而且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十分珍贵;②“我”曾经对穷苦的“财神”充满同情,甚至为此祈求母亲再多给他两个饺子,一番好意错付;③我感觉“财神”心口不一,口头不嫌给的饺子少,背后却是另一副嘴脸,令“我”十分失望。④本来送财、送祝福“财神”,竟然会偷东西,让“我”十分愤怒。
9. ①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无论是替“财神”多讨两个饺子还是后面如小狼般的愤怒,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②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从供饽饽、丢饽饽到我重新发现饽饽,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③深化小说的主旨。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错误,母亲的叹气,更多表现的是面对匮乏贫苦生活的无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错误,祭神的饽饽不一定是被“财神”偷走的,而且被偷也不仅仅是因为“不能通宵挂灯”,根源上物质匮乏,还可能有其他原因。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依据“我像一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的表现,要求学生分析出“我”表现得如此愤怒的心理原因。可结合时代背景、前后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具体分析。
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1961年,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在吃不饱的年代,用来祭拜的五个饽饽,是家里人从牙缝里挤出的,极其的珍贵,这是我愤怒的一个心理原因。
联系上文,“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我对“财神”同情,祈求母亲多给他两个饺子,甚至觉得对不起他,没想到好意错付。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此刻“财神”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虚伪狡诈的,他表面上不嫌饺子少,实际确是另一副嘴脸要偷人家的东西,让我内心对其失望至极。
从物象的寓意角度。“财神”本来是来送财、送祝福的,竟然偷“财”,而这“财”——五个饽饽,在贫穷的年代里寄托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因此我的心里,极其愤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儿童视角因为主体的特殊性有独特的表达作用。儿童纯真,思维简单,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都有特别效果。
“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儿童的世界简单,情感爱憎分明,前面同情“财神”,替他多讨两个饺子,后面则如小狼般愤怒,两处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
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儿童在很多事情上看不透彻,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反而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故事简单呈现供饽饽、丢饽饽的过程,最后我重新发现饽饽,没有深入挖掘相关原因,尤其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
从小说主旨看,儿童眼光单纯而且逻辑思维简单,“我”憎恶“财神”后直接要抢回饽饽,找不到也不能理解母亲为和要让我“跪”“财神”,最后饽饽又回来了,“我”只是惊喜,没有思考原因。以此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 幸,指侥幸,与《苏武传》中“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同。
C. 顾,指看,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D. 意,指料想,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 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 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 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 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 CEH
11. C 12. D
13. (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
(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
14. 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浮躁。
B.正确。“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是希望。句意: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C.错误。“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回头看。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
D.正确。“恐不任我意”的“意”心意。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灭”,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
(2)“因”,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桓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使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所以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山阳(其一)
赵嘏①
家在枚皋②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注】①赵嘏:楚州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留寓长安多年。会昌末年或大中初年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②枚皋:西汉淮阴人,枚乘之子,善辞赋,诗人比之东方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家在古人旧宅边,屋外水竹相接,一片空碧互映,隐隐有清高不俗之意。
B. 荷香绕袖,清风拂柳,诗人横船弄笛,写景层次分明,动静交织,气韵流动。
C. “城碍”“寺临”如隔登仙之路,“花落猿啼”代指春尽肠断,道尽了羁旅乡愁。
D. 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描绘出了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
16. 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家乡之美。
【答案】15. D 16. ①家与西汉才子枚皋旧宅毗邻,人文环境优越;
②四周柳风拂袖,水竹相连,自然环境美好;
③荷香绕鞭柳,乘船风弄笛,生活游乐雅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错误,诗写的是回忆里的故乡,并非眼前景物,也不是触景生情;“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错误,应为“想象中的家乡景色,风格清新,色彩明丽”。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首联交代了家的位置一枚皋旧宅边,这里的枚皋是枚乘之子,父子两人都是有名的汉赋大家,家与西汉才子枚皋旧宅毗邻,人文环境优越。
同时还概述了家乡的优美环境,当门是“竹轩”,前与“楚波”相连。四周水竹相接,一片空碧互映,确是美不胜收。二三联,运用错综互写法,把美景具体化并加以拓展,以写出轩前波下的无限乐趣,自然环境美好。
“芰荷香绕垂鞭袖”,写诗人在荷塘边悠哉乐哉。他垂手踱步,绕荷塘赏美景。“杨柳风横弄笛船”,则写塘边杨柳,丝丝垂翠,随风轻摇。诗人坐在塘内小船中,任船自横,在船中弄笛,悠扬的笛声荡漾于红荷、绿叶、碧水、柳丝之间。这两句诗,一句塘边,一句水中,一静一动,无不清幽、恬静,令人陶醉,在家乡的生活游乐雅致。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3)杜甫《客至》“______,______”两句,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答案】 ①.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细分茶 ⑤.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 樽酒家贫只旧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捷、襟、飧、樽、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 A 的群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
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 B ,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
延安的城墙也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遍布山川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头。当地人 C ,将一块块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延安城的朴拙和诗意。
18. 请在材料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世界”与文中加点的“世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
B. 陶渊明生活在自己田园世界里,“善万物之得时”。
C. 现在这样和平、安宁的世界,我们怎能不珍惜?
D.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伟大的母亲。
20. 材料中①②处都是并列的短语,而①处用逗号,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
【答案】18. A连绵不断;
B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神来之笔);
C就地取材 19. B
20. ①处“载土、载水、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
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表现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呼应前文“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指山的连续不断。可填“连绵不断”。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B:前文说“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此处指画作境界极高,可填“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神来之笔”。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出神入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神来之笔:指文学、艺术创作时似受到神灵的启示而灵感顿生,从而创作出极佳的作品。也形容作品很精彩。
C:此处指当地人用本地石头作为材料雕刻,可填“就地取材”。就地取材: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B.与文中“世界”都指人某种活动范围;
C.指社会形式、风气;
D.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处,“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中,“石头”是主语,“载土、载水、载云”都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并列谓语之间停顿用逗号,所以此处用逗号;
②处,“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中,“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修饰“线条”,表现对石头的不同感受,多个并列定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所以此处用顿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①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21. 文中第①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很多的数量词,请分析其作用。
22. 请指出并赏析“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一句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21. ①数量短语连用简洁明快,富有生气,展现了当地的婚俗,以及迎亲场面的热闹喜庆;
②数量词大量、准确使用,说明翠翠对迎亲队伍看得很仔细;
③以翠翠的视角使用这些数量词,暗示了她也在思索、重视自己婚事的心理。
22. ①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将祖父和翠翠的感情人格化,赋予感情以人的动作和意志;
③生动表现了祖父和翠翠听到迎亲唢呐之后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波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都是数量短语,都是短句,数量短语连用,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气,展现了当地的婚俗,以及迎亲场面的热闹喜庆。
然后语段连续使用大量的数量词,“两个”“四个”“一顶”“一个”……准确细致地描写翠翠眼中迎亲队伍的情况,表明翠翠看得仔细,用心。
使用了大量的数量词,表明翠翠用心的观察迎亲队伍的盛况,也暗示翠翠内心对自己婚事的渴望与重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感情人格化,形象的表现祖孙二人的心理。祖孙二人怅然若失,各怀心事,但又无法说破。祖父想到孙女到了出嫁的年龄,既高兴又伤感。翠翠看到迎亲的花轿,引发了对自己的爱情美好憧憬。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姚月法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别让“学雷锋”停在镜头里
漫画中,一位老人身体不适,性命攸关,命悬一线;好心女子,出手相助,大声呼救,无人理会;而三名男子,把镜头怼在跟前,啧啧称赞。镜头中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镜头外的场景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
为何只关注“点赞”“正能量”,而不出手相助?是“真救助”还是“假宣传”?“学雷锋活动日”的横幅仍在头顶悬挂,可谓是无声的辛辣的嘲讽。对此,我欲疾呼:别让“学雷锋”停在镜头里!
用镜头记录、传播正能量,用视频宣传点赞善举,本是好事一件,但若罔顾“雷锋精神”之真谛,便是本末倒置。
镜头中记录善举不胜枚举,多如繁星,为社会注入一股股暖流,为“雷锋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光辉。有外卖小哥舍身跳江救下轻生女子,全身多处骨折仍无悔,被网友纷纷点赞为“当代活雷锋”。在繁忙的生命中,有人愿意以“雷锋”的暖与善意润泽他人,兢兢业业付出,这难道不令人动容吗?而这份感动之源若是掺杂了虚假,利益与流量之争,真相揭露以后,不是让人如鲠在喉吗?什么时候起,人性之美也是可以消费的了?那三名男子探身拍照越过桌子的“热忱”,为何没有运用到帮助他人、展现雷锋精神上呢?只以镜头传播正能量,不若实际践行“雷锋精神”!
其实,“雷锋精神”更重要在于践行,我们需要更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者,脚踏实地把“学雷锋”贯彻到位,这是比宣传、喊口号更要紧的。
“学雷锋”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部分,每年有无数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向这位伟大的共产党员致敬,学习他可贵的精神品质。君可见,有拾荒老人供养学生读大学,穷困孩子感激流泪;君可见,有“燃灯校长”张桂梅以身作则,肩起大山女孩的“大学梦”,这些,都是如漫画中那名女子般对“雷锋精神”的落实,而不是镜头面前的流量和点赞。我们需要更多,接过雷锋火炬去做的人!
诚然,践行雷锋精神与拍照宣传并不冲突,传播美德也可更好地在全社会“激扬”学雷锋之风。但切不可弄虚作假,切不可为了形式为了流量,一如漫画上人物般,消费着人们的善意,如若这样,就是玷污了“雷锋精神”,这样做只会引起人们的不信任,消费社会的公信力,还谈什么正能量!
所以,我强烈呼吁,别让“学雷锋”只停留在镜头里!雷锋精神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真正践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本漫画中的横幅上写着“学雷锋活动日”,点明了漫画内容发生的具体情境:一位老人身体不适,性命攸关,命悬一线,一位女子,大声呼救“快来帮忙,救救大爷”;而三个笑容满面的男人拿着手机把镜头怼在跟前,啧啧称赞道“这是正能量,快点赞”。漫画内容对比助人行善过程中两类人的不同表现,一是见义而为,身体力行:一是袖手旁观,围观点赞。我们可进一步结合现实,把握漫画的寓意:流量时代,学雷锋固然需要宣传,但更需要落实为行动;漫画讽刺了社会中一些人只看光说,却无实际行动帮助别人的现象。
写作时,首先概述漫画内容,进而联系现实,揭示露漫画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围观者众,行善者寡;“学雷锋”固然需要宣传,但更需要落实为行动。分析时,要注重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本质或者危害,还要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真正把“雷锋精神”落实到行动(比如政府的法规制定、舆论宣传,学校的教育,学生的自我观念改变等等)。
立意:
1.身体力行,做时代榜样。
2.学做时代真雷锋。
3.莫让正能量止于指尖,要以真善美造福人间。
4.勿做旁观者,应学真雷锋。
5.流量不等于正能量。
6.形式主义不可取,躬身实践方为真。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个乘客。这五六个乘客都规规矩矩站着就算安了,可是,现在有一个乘客突然变得特别胖,胖了以后原来各自占有的空间会发生变化。这样会不会引起冲突?是接受大家各安其位的原有空间,还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就要对自我重新界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认同这个国家,凭什么要认同,在什么共识上认同?如果大家看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就可以知道,“认同”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因此,这就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因此,学术界会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何为中国”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葛兆光《为什么中国人要讨论“何为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 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 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 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 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 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 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 (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4.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 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 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 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 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 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 “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 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 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 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 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9.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 幸,指侥幸,与《苏武传》中“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同。
C. 顾,指看,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D. 意,指料想,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 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 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 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 齐桓公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山阳(其一)
赵嘏①
家在枚皋②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注】①赵嘏:楚州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留寓长安多年。会昌末年或大中初年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②枚皋:西汉淮阴人,枚乘之子,善辞赋,诗人比之东方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家在古人旧宅边,屋外水竹相接,一片空碧互映,隐隐有清高不俗之意。
B. 荷香绕袖,清风拂柳,诗人横船弄笛,写景层次分明,动静交织,气韵流动。
C. “城碍”“寺临”如隔登仙之路,“花落猿啼”代指春尽肠断,道尽了羁旅乡愁。
D. 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描绘出了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
16. 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家乡之美。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3)杜甫《客至》“______,______”两句,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 A 的群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
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 B ,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
延安的城墙也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遍布山川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头。当地人 C ,将一块块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延安城的朴拙和诗意。
18. 请在材料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世界”与文中加点的“世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
B. 陶渊明生活在自己田园世界里,“善万物之得时”。
C. 现在这样和平、安宁的世界,我们怎能不珍惜?
D.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伟大的母亲。
20. 材料中①②处都是并列的短语,而①处用逗号,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①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21. 文中第①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很多的数量词,请分析其作用。
22. 请指出并赏析“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一句中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姚月法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