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蒲柳人家(节选)(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 蒲柳人家(节选)(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09:20:54

文档简介

第08课《蒲柳人家(节选)》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剜肉 (wān) 名讳 (huì) 呱呱坠地 (guā guā)
B. 隐匿 (nì) 烟囱 (tóng) 断壁残垣 (yuán)
C. 荆棘 (jí) 荣膺 (yīng) 如坐针毡 (zhān)
D. 捌气 (dáo) 烙饼 (lào) 咬文嚼字 (jué)
▲词语达标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属于“有事您说话”型,待人非常热情,热心肠,朋友有难,两胁插刀,朋友没难,不分
彼此。
B. 他用心揣摩着,玩味着,惦量着,把握着,他要给这至短的台词注入无比丰沛的情感啊! C. 许多加盟中超的外援都望眼欲穿地等待国家队的召唤,但遗憾的是大多都没有得到眷顾。
D. 假如它的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的话,它的思想则让某些人如座针毡了。
▲文学常识达标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 家,中国著名 文学作家,“ 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
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
▲阅读知识达标
4.文章的语言如果长短句结合,押韵对仗,会使文章 O
▲修辞达标
5.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 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何满子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C.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
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勇猛无比的特点)
D.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运用排比的修
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的百般疼爱)
▲标点达标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著名节目《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
的传承。
B.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 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
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病句达标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广州打造“零换乘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将构建区域1小时生活圈。
B. 为了防止风沙不进入封闭区,神舟十六号的每一层平台都加装了密封设备。
C. “广彩”是西关五宝之一,以色彩绚丽、工艺繁复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
D.2023 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再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提升了科学考察任务。
▲语法达标
8.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②也正是这种寻常而又略带寂寞和神秘的 生活,让我们不辞劳苦、乐此不疲地奔赴它,探索它,记录它。③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
同故事。④这些故事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
A. “生活”是名词, “散发”是形容词, “多姿多彩”是并列短语。
B.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这个句子中, “上演”作谓语。
C. “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
▲文化常识达标
9.下列文化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
A.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B.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C. 张养浩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 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 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
黑。
③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 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 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 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
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④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 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 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
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
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 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
好气地说: 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
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 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 子说:不能叫你们腌瓒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 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
上,紧一口慢一口捌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 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 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
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 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⑤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一来, 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
了尖锐的矛盾。
⑥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
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⑦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⑧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 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 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 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
们看,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
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 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
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 一烧番,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1. 选文是《蒲柳人家》整部小说的开头部分,请在选文中找出能够串起小说情节的一句话,把它抄写在横
线上。
2.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选文第④段拟小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
3. 何大学问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
4. 请赏析下列句子。(可从词语的选用和句式、修辞、描写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 “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
“啪”丢案板上, 一搓一拉,成蛇样长条; 一捏一见, “啪”拍在面案上; 一抻一合,扭成大间女辫儿,
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 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了,撇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
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 说法不一。但都只是听说,
没人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 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 肚, 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
伙儿。
寒来署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 ”“师父,我 …… ”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 ”“嗯 …… ”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 就一年。”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 “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 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仁响头,
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
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竞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
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堪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
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 “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 “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
捧个场。”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 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
准、狠;胳膊抡得圈、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
线。哪是线 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
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 根据小说情节填空。
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①_ ,仗义散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②
第三幕:红子③ ,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究,老梅献演绝活;
尾声:红子④_ ,老梅飘然备开。
2.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住,可别丢我的脸”一句为下文老梅出现在红字面馆并且表演绝技埋下伏笔。
B. 对师徒表演绝活的描写详略分明,突出师父技高一筹,也暗含作者赞美之情。
C. 在红子心中,绝活是招徕顾客提升人气的工具,而老梅认为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
D. 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
3.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
4. 结合语境,比较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不同心理。
①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②红子羞红了脸, “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5. 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 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 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
来放在桌上一般。
(《泥人张》)
只听咔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
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蒲柳人家》)
叁链接中考
(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 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 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 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 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 喊疼,断骨就已接上。 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
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
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
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
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 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
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
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
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 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
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 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
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 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
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
一通猛砸。
④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
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 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 一筹莫展时,赵三
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
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⑧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 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
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 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 故
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20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 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 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 说说第⑨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阅读说明文《古代的快递小哥怎么工作》,回答问题。
古代的快递小哥怎么工作
①年关将至,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即将接踵而至。剁手也停不下来的买买买,除了让钱包君日益消 瘦外,也让负责把网购商品送到千家万户的快递小哥累个够呛。面对现代飞速发展的快递业和马不停蹄的 快递小哥,不禁让人想起古代,那时候的快递公司到底什么样,物品怎么快递,快递小哥又是怎么工作的

②实际上,快递业在中国算是老行当了,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
证实。而到了周朝,快递制度日益成形。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
驿、物流的官员“行夫”: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嫩恶、而无礼者。”当时“行夫”们传递的主要是政令
和军情。《周礼》还记载了“行夫”的职责要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即便道路崎岖艰难,也一定
要送达。看来从古至今,快递小哥都是那么靠谱。
③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 用称呼之一。《资治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 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据《隋 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快递小哥“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暴走” 了。后来,麦铁杖因为天生神力、健步如飞而成为隋朝大将,38岁时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光禄大夫,谥号“武
烈侯”,这也算是快递小哥的逆袭了。
④春秋时期,快递开始用奔马运输,近距离传递物品用“单骑”,长距离传递用“接力”。秦统一全国
后,对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旦批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每天必须走150公里;若批注了“十万火
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而古时传送快递是马歇人不歇,小哥来到一个驿站休息片刻,接着换匹快马继
续赶路。通宵达旦,风餐露宿,可以说是相当辛苦了。
⑤到了隋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的优势更加明显,很多时候省去了翻山越岭的时间,顺水 行舟,路途更短。 唐玄宗时,全国大约有1600个驿站,其中水驿200多个,陆驿约1300个,水陆相兼驿
近百个,快递小哥约两万人。
⑥古代最负盛名的一次快递业务非杨贵妃的荔枝莫属。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 “长安 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网上下一单外地的荔枝送到家在 今天看来司空见惯,可放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这简直是皇室待遇啊。不由得感慨,果然是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造福吃货。
1.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古代的快递 请简要概括。
2.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08课《蒲柳人家(节选)》分层作业
壹基础达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剜 肉 (wān) 名 讳 (huì) 呱呱坠地 (guā guā)
B. 隐 匿 (nì) 烟 囱 (tóng) 断壁残垣 (yuán
C. 荆 棘 (jí) 荣膺 (yīng) 如坐针毡 (zhān)
D. 捌 气 (dáo) 烙 饼 (lào) 咬文嚼字 (jué)
【答案】C
【解析】A. 呱呱坠地 (guā guā)- -—gū gū;B. 烟 囱(tóng)——cōng;D. 咬文嚼字 (jué)——jiáo。
▲词语达标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属于“有事您说话”型,待人非常热情,热心肠,朋友有难,两胁插刀,朋友没难,不分
彼此。
B. 他用心揣摩着,玩味着,惦量着,把握着,他要给这至短的台词注入无比丰沛的情感啊! C. 许多加盟中超的外援都望眼欲穿地等待国家队的召唤,但遗憾的是大多都没有得到眷顾。
D. 假如它的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的话,它的思想则让某些人如座针毡了。
【答案】C
【解析】A. 两胁插刀——两肋插刀; B. 惦量——掂量; D. 如座针毡——如坐针毡。故选C。
▲文学常识达标
刘绍棠(1936— 1997)北京人,当代 家,中国著名 文学作家,“ 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
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
【答案】
作 乡土 荷花淀
▲阅读知识达标
4.文章的语言如果长短句结合,押韵对仗,会使文章
【答案】
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修辞达标
5.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 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何满子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C.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
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勇猛无比的特点)
D.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运用排比的修
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的百般疼爱)
【答案】C
【解析】C. 本句并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而是比喻(把纤夫比作元宵)和夸张。故选C。
▲标点达标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著名节目《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的深层含义其实是精神价值
的传承。
B.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C. 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广大学生
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
D.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
【答案】D
【解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独立引用,引号外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内;故选D。
▲病句达标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广州打造“零换乘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将构建区域1小时生活圈。
B. 为了防止风沙不进入封闭区,神舟十六号的每一层平台都加装了密封设备。
C. “广彩”是西关五宝之一,以色彩绚丽、工艺繁复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
D.2023 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再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提升了科学考察任务。
【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删去“随着”; B.否定不当,应删去“不”;D.词语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完
成”;故选C。
▲语法达标
8.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②也正是这种寻常而又略带寂寞和神秘的 生活,让我们不辞劳苦、乐此不疲地奔赴它,探索它,记录它。③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
同故事。④这些故事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
A. “生活”是名词, “散发”是形容词, “多姿多彩”是并列短语。
B.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这个句子中, “上演”作谓语。
C. “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A. “散发”是动词,所以选项中“‘散发’是形容词”表述不正确; B.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
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中,主语为:这,谓语为:是,宾语为:故事。所以提取的主干是:这是故事。
故选项中“‘上演’作谓语”表述不正确; D.该选文主要围绕“生活”展开叙述,①句首先总的交代“一 日三餐的生活”的特点——平平淡淡却又奇异;②句中“也正是这种寻常而又略带寂寞和神秘的生活”紧 承着①句,是对“一日三餐的生活”进一步叙述,所以②句排在①句后面;③句“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 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中“这”是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并且③句解释了②句中“奔赴它,探索它”的 原因,正是这生活是我们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所以我们奔赴它,探索它,所以③句在②句后面;最后,④
句进行总结,这些故事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故排序为:①②③④;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文化常识达标
9.下列文化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
A.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B.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C.张养浩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答案】C
【解析】《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的。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 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
黑。
③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 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 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 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
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④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 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 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 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 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 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
好气地说: 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
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 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 子说:不能叫你们腌瓒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 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
上,紧一口慢一口捌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 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 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
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 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⑤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 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
了尖锐的矛盾。
⑥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
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⑦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⑧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 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 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 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
们看,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
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 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
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 一烧番,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1. 选文是《蒲柳人家》整部小说的开头部分,请在选文中找出能够串起小说情节的一句话,把它抄写在横
线上。
2.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选文第④段拟小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
3. 何大学问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 请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
4. 请赏析下列句子。(可从词语的选用和句式、修辞、描写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答案】
1.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2. 例: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一丈青大娘威震运河滩。 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
3.(1)读书勤奋,虚心求教。如腰里揣个唱本,有空就念;遇到生字儿,不耻下问;等等。穿长衫,打扮
斯文,说话咬文嚼字。(3)路遇文庙,作揖烧香。
4.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丈青大娘骂人时用词贴切、有张有弛、语气连贯的特
点,突出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特点。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答出两点就得满分)
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中的地位之重要,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或运用简洁活泼的民间口语和俗语,突出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
息。)
【解析】
1.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结构。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这句话在节选的文字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第
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第二部分的结尾;
全文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的: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写一个中伏天“大晌午”发生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
被拴,设下悬念;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何满子的奶奶、爷爷、父母)、突出重点。如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 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文章后半部分在 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时,插叙外号的来历,交代人物的“关公相貌”、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乐善好施、
侠肝义胆、好讲排场、摆阔气的性格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串起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2.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理清文段内容,抓住人物的活动,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语言简洁通顺。
由第④段“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 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
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
声: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 一阵风冲下 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 圆了扇过去……”“只听咯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 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可 知,第④段主要写了一丈青大娘在北运河岸上与纤夫发生矛盾,怒打纤夫的故事。根据字数要求,以“一
丈青大娘”为主语描述即可。
示例: 一丈青大娘力敌纤夫。
3.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由第⑧段“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 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可 知,他读书勤奋,虚心求教;由“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可知, 他穿长衫,打扮斯文,说话咬文嚼字;由“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可知,他路
遇文庙,作揖烧香。
4.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句中“像雨打芭蕉”“鼓点似的骂一天”把“一丈青大娘骂人”比作“雨打芭蕉”“鼓点”是比喻修辞 手法; “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③段“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 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可知,此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 出了一丈青大娘骂人时用词贴切、有张有弛、语气连贯的特点,突出了她泼辣爽朗、豪放率直的性格特点。 ②“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把何满子比作“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 命根子”是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属于民间口语、俗语,用词活泼、
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了乡土气息,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
象。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 “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
“啪”丢案板上, 一搓一拉,成蛇样长条; 一捏一见,“啪”拍在面案上; 一抻一合,扭成大间女辫儿,
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 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了,撇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
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 说法不一。但都只是听说,
没人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 “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 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 肚 ,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
伙儿:
寒来署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 ”“师父,我 …… ”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 ”“嗯 …… ”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 就一年。”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 “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 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仁响头,
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
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竞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
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堪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
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 “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 “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 “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
捧个场。”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 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
准、狠;胳膊抡得圈、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 线。哪是线 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
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 根据小说情节填空。
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① ,仗义散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②_ ;
第三幕:红子③ ,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究,老梅献演绝活;
尾声:红子④ ,老梅飘然备开。
2.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住,可别丢我的脸”一句为下文老梅出现在红字面馆并且表演绝技埋下伏笔。
B. 对师徒表演绝活的描写详略分明,突出师父技高一筹,也暗含作者赞美之情。
C. 在红子心中,绝活是招徕顾客提升人气的工具,而老梅认为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
D. 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
3.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
4. 结合语境,比较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不同心理。
①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②红子羞红了脸, “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5. 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 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 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
来放在桌上一般。
(《泥人张》)
只听咔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
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蒲柳人家》)
【答案】
1.①落魄求助 ②赠钱赠言(告诫) ③生意清淡(被妻嫌弃) ④痛改前非
2.D
3.(示例)①老梅崇尚诚信。听说红子面馆的大海碗变成了平底碗之后,出现在面馆表演绝技,以此劝诫
红子。②他谦逊稳重,深藏不露。老梅不愿纯粹为了炫耀手艺而表演绝活。③老梅善解人意,豁达大度。
红子学艺未成就要另立门户,老梅劝说不成后还是尊重红子的决定;红子挂出“拉面王”招牌后,老梅并 没有出面阻止。④老梅心地善良,仗义。 一碗热汤面救了红子,赠钱帮红子开店。⑤老梅技艺高超。文中 详细描写了老梅日常拉面和最后展示绝技。⑥老梅教徒有方。红学三年就学到了不少真功夫,又在徒弟有 违手艺人的诚信之德时用表演绝活的方式委婉劝诫。⑦不贪名利(正直、纯朴)。当红子面馆生意不好的时
候自己歇业,展示绝活获得喝彩后飘然离去。(写出三条即可)
4.①第一次下跪表达了红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②第二次下跪表达了红子对自己行为的悔悟之情和对
师父一片教诲之心的感激之情。
5.(示例)①作者都重视通过场面(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风貌。②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现人 物的高超技能。③都善于把多种感官相结合,写得有声有色。④都善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方法。⑤善用口语俗语等,使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⑥长短句结合,使文章语言极富节奏感。(写出四
条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于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事件的概括,难度较低。答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命题者提供的内
容划分情节的起止点,然后再依据已有的格式,分别以“红子”和“老梅”为主语进行填空。从“雪天,
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可概括出“落魄求助”; “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记住,
可别丢我的脸”可概括出“赠钱赠言”; “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可概括出“被妻嫌弃”; “红
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豌又换回了大海碗”可以提炼出“痛改前非”。
2.D. “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有误。结合原文内容,根据“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
碗”,可知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为了教育红子要诚信经营。故选 D。
3.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提取要点。要从文章中寻找根据。可从诚信经营、善解人意、技艺高超、正直淳
朴、教徒有方等角度作答。例如从文中“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
捞出一碗面端给他”可见老梅心地善良;从“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 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 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圈、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可见老梅技艺高超;从老梅用表演绝活的方式委婉劝诫红子可以看出他教徒有方。
4. 人物的心理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第一次下跪出现在红 子落魄求助被救后,表达了红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第二次下跪发生在老梅表演绝技后,表达的是红
子对自己行为的悔悟之情和对师父的感激之情。
5. 本题考查学生审读文本,鉴赏文本的能力,考查人物描写对于人物塑造、展开情节、深化主旨等方面的 分析和鉴赏。除了对于人物的正面描写,还有侧面的烘托,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 写手法、感官、语言特色、句式特点等角度去回答。例如,①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高 超技能。“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梅技艺的精巧。② 都善于把多种感官相结合。 “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是视觉,“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是听 觉,写出了泥人张的绝活,写得有声有色。③都善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老梅技艺的 表演属于正面描写;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 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是侧面描写,通过写大伙的表现,侧面烘托了老梅技艺 的精巧。“只听咯吧一声,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是正面描 写,写出一丈青大娘的力气大,“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是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她的本领高超。④善用口语俗语等,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 “红是红,白是白,绿是 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中“麻溜儿”是方言,富有地方特色; “把这几个纤夫扫
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语言通俗易懂。
参 链 接 中 考
(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 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 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 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 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 喊疼,断骨就已接上。 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 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
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 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
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 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
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
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
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 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
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 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
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 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
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
一通猛砸。
④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
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 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 一筹莫展时,赵三
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⑩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
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⑧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 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
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⑩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 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
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20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 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 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 说说第⑨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
1.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 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
孙接骨治伤。
2. 比喻,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3. 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4. 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
尊重。
【解析】
1.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 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第三段写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
杨镖头赠匾;第五至十二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第十六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2.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 题。 “双手如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一推一送一按一揉”运用了动作描写,同时此句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
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3. 分析人物性格,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终 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 可知赵三贴是一个乐观随和 的人;由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赵三贴仍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可知他是一个宽宏大度、自信淡
定、正直善良的人。
4.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 旨来回答。根据“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可知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
在的形式,要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阅读说明文《古代的快递小哥怎么工作》,回答问题。
古代的快递小哥怎么工作
①年关将至,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即将接踵而至。剁手也停不下来的买买买,除了让钱包君日益消 瘦外,也让负责把网购商品送到千家万户的快递小哥累个够呛。面对现代飞速发展的快递业和马不停蹄的
快递小哥,不禁让人想起古代,那时候的快递公司到底什么样,物品怎么快递,快递小哥又是怎么工作的

②实际上,快递业在中国算是老行当了,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 证实。而到了周朝,快递制度日益成形。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 驿、物流的官员“行夫”: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嫩恶、而无礼者。”当时“行夫”们传递的主要是政令 和军情。《周礼》还记载了“行夫”的职责要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即便道路崎岖艰难,也一定
要送达。看来从古至今,快递小哥都是那么靠谱。
③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
用称呼之一。《资治通鉴》注称, “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
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据《隋
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快递小哥“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暴走”
了。后来,麦铁杖因为天生神力、健步如飞而成为隋朝大将,38岁时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光禄大夫,谥号“武
烈侯”,这也算是快递小哥的逆袭了。
④春秋时期,快递开始用奔马运输,近距离传递物品用“单骑”,长距离传递用“接力”。秦统一全国
后,对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旦批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每天必须走150公里;若批注了“十万火
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而古时传送快递是马歇人不歇,小哥来到一个驿站休息片刻,接着换匹快马继
续赶路。通宵达旦,风餐露宿,可以说是相当辛苦了。
⑤到了隋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的优势更加明显,很多时候省去了翻山越岭的时间,顺水 行舟,路途更短。 唐玄宗时,全国大约有1600个驿站,其中水驿200多个,陆驿约1300个,水陆相兼驿
近百个,快递小哥约两万人。
⑥古代最负盛名的一次快递业务非杨贵妃的荔枝莫属。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长安 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网上下一单外地的荔枝送到家在 今天看来司空见惯,可放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这简直是皇室待遇啊。不由得感慨,果然是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造福吃货。
1.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古代的快递 请简要概括。
2.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①古代快递的起源。②古代快递员的称谓。③古代快递的运输方式。④古代快递鼎盛时期的规模。
2. 列数字,准确翔实地说明了驿站在鼎盛时期数量很多,极具说服力。
3.①用生活中购物节的现象引出现代快递小哥的工作,进而引出说明对象“古代的快递”。②引发读者的
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根据第②段中的“实际上,快递业在中国算是老行当了,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制度,并已在殷墟甲
骨文中得到证实。而到了周朝,快递制度日益成形”可得:古代快递的起源。
根据第③段中的“‘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 ‘驿
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可得:古代快递员的称谓。
根据第④段中的“春秋时期,快递开始用奔马运输”,第⑤段中的“到了隋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
递的优势更加明显”可得:古代快递的运输方式。
根据第⑤段中的“唐玄宗时,全国大约有1600个驿站,其中水驿200多个,陆驿约1300个,水陆相兼驿
近百个,快递小哥约两万人”可得:古代快递鼎盛时期的规模。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中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这些数字当中可以看出古代快
递鼎盛时期的规模庞大。驿站数量多,快递小哥数量多。列举数字,更具说服力。
3. 本题考查语段作用。说明文首段常有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首段中的“年关将至,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即将接踵而至。剁手也停不下来的买买买,除了让钱包君日 益消瘦外,也让负责把网购商品送到千家万户的快递小哥累个够呛”用生活中购物节的现象引出现代快递 小哥的工作。 “不禁让人想起古代,那时候的快递公司到底什么样,物品怎么快递,快递小哥又是怎么工
作的呢”引出说明对象“古代的快递”。
列举生活中购物节的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