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
壹 基 础 达 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敲 (qiāo) 藻饰 (zǎo) 诘难 (jié) 咬文嚼字 (jué)
B. 矫揉造作 (jiāo) 睾肾 (gāo) 阐证 (chǎn) 狂妄自大 (wàng)
C. 统筹 (chóu) 狡黠 (xiá) 提倡 (chàng) 吹毛求疵 (zī)
D.滞碍 (zhì) 要诀 (jué) 伦理 (lún) 豁然贯通 (huò)
2.请改正下面句中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到括号里
(1)其饴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 )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 )
▲词语达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读史使人_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
人_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 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 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 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 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
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
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文学常识达标
5 . (1)培根, 国哲学家、 家,著有《 》《 》等。
(2)马南邮,原名 ,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_》。
▲文体知识达标
6. (1)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 为主而又具有 意味的一种文体”。
(2)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
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 文。
(3)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驳 、驳 、驳 。
▲修辞达标
7.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 比喻 (2)排比 (3)比喻(4)引用
B.(1) 比拟 (2)反复 (3)夸张(4)比喻
C.(1) 对比 (2)排比 (3)比喻 (4)拟人
D.(1) 比喻 (2)反复 (3)夸张 (4)引用
▲标点达标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尊崇一个整天吟唱“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怀才
不遇者,而对每个早晨在肉市操刀解牛的庖丁置之度外。
B.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对毛遂自荐的嘲笑,是对自作多情的反感,是对敢为天下先的恐惧。
C.一个人一旦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往往被人看不起,因为如此得来的兔子与待遇无关。
D. “君子远庖厨”,“怀才不遇”确实使中国一代又一代指望“三顾茅庐”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操作能力。
▲病句达标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语法达标
10.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冰河时期”“张灯结彩”这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复句。
C. “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这个句子的谓语是“遇到”。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文化常识达标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B.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C.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D.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大风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 读 书
弗朗西斯·培根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 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
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②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 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
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美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
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 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
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 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 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
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 选文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2. 下列词语书写、读音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神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B. 孜 (zì) 孜不倦:勤勤恳恳,不知疲倦。
C. 味同嚼 (jué) 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
D. 吹毛求疵 (cī):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错误。
3. 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不求甚解》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 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
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 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 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书 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 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 )。所以,他每每遇
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
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
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
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 多(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 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 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
须( )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
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
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西。
4. 依次填入选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解了解 曲解 理解
B. 见解了解 理解 曲解
C. 了解见解 理解 曲解
D. 了解见解 曲解 理解
5. 对选文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C.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D. 能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6. 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1段中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C. 选文第5段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告诉我们不能死读经典著作,必须活读,就是说,不用记住经
典著作中的一些字句。
D. 选文举诸葛亮的例子,说明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犀利,富于气势。
B. 平易亲切,逻辑缜密。
C. 叙述条理,层次清晰。
D. 正面举例,反面说理。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
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
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 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 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 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 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
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
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 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 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
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
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 “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
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 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 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丐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 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 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
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
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
链 。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
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 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9.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10. 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11. 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 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4)读书动笔
叁链接中考
(海南·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廣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 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帶来的好处。读书 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
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 “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 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
贤 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
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蘊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
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
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
刺秦王, 一番悲壮, 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
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
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 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
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 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
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3. 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阅读兴趣
14. 文章第③段说: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
答。
15.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6.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 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
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
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中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 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
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 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是很有名的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
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 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B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 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C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 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 来的也很少。E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
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 “无声润物三春雨, 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 “皓
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 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 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
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 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
直接拿来使用,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 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
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
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7.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来划分,文中出现的下列几组对联依次应该归属的类型正确的一项是( )
(1)“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2)“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A. 自勉联 题赠联 节日喜庆联 婚丧嫁娶联
B. 题赠联 节日喜庆联 自勉联 名胜古迹联
C. 题赠联 名胜古迹联 自勉联 节日喜庆联
D. 自勉联 名胜古迹联 题赠联 婚丧嫁娶联
18.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定
义 )
B.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举例子)
C. 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
逋《山园小梅·其一》。(打比方)
D.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
等。(分类别)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关于对联知识的说明文小品文,从整体上来说,采用了逻辑顺序。从部分上来说,本文
的第④段运用的是时间顺序。
B. 第⑤段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联的内容与历史,又开启了下文撰写对联的方
法。
C.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一句是从第④段中抽出来的,放在D处最合适。
D. “漫话”即“不拘形式随意地说”。本文大量引用各种类型的对联,语言生动灵活,让读者易于理
解和接受,印证了“漫话”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
壹 基 础 达 标
▲字音字形达标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 (qiāo) 藻饰 (zǎo) 诘难 (jié) 咬文嚼字 (jué)
B.矫揉造作 (jiāo) 睾肾 (gāo) 阐证 (chǎn) 狂妄自大 (wàng)
C.统筹 (chóu) 狡黠 (xiá) 提倡 (chàng) 吹毛求疵 (zī)
D. 滞碍 (zhì) 要诀 (jué) 伦理 (lún) 豁然贯通 (huò)
【答案】D
【解析】A项,“咬文嚼字”中“嚼”的读音应为jiáo;B 项,“矫揉造作”中“矫”的读音应为jiǎo;C 项,
“吹毛求疵”中“疵”的读音应为cī。
2.请改正下面句中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到括号里
(1)其饴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 )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 )
【答案】(1)逸一怡 悠一幽 (2)烂 — 滥 意一议
▲词语达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3 分 )
读史使人_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
人_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 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 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 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
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
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 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
解的学习态度。
▲文学常识达标
5 . (1)培根, 国哲学家、 家,著有《 》《 _》等。
(2)马南邮,原名 ,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
【答案】
( 1 ) 英 作 随笔 新工具论 (2)邓拓 燕山夜话
▲文体知识达标
6.(1)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 为主而又具有 意味的一种文体”。
(2)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
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 文。
(3)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驳 、驳 、驳 。
【答案】
(1)议论文学(2)驳论 论点论据论证
▲修辞达标
7.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 比喻 (2)排比 (3)比喻(4)引用
B.(1) 比拟 (2)反复 (3)夸张(4)比喻
C.(1) 对比 (2)排比 (3)比喻 (4)拟人
D.(1) 比喻 (2)反复 (3)夸张 (4)引用
【答案】 A
【解析】(3)句不是排比是比喻。
▲标点达标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尊崇一个整天吟唱“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怀才
不遇者,而对每个早晨在肉市操刀解牛的庖丁置之度外。
B.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对毛遂自荐的嘲笑,是对自作多情的反感,是对敢为天下先的恐惧。
C.一个人一旦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往往被人看不起,因为如此得来的兔子与待遇无关。
D. “君子远庖厨”, “怀才不遇”确实使中国一代又一代指望“三顾茅庐”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操作能力。
【答案】C
【解析】“一个人一旦主动出击、毛遂自荐”中分使用错误,此处的分应改为逗号,此处“主动出击”和
“毛遂自荐”是两个谓语,故应使用逗号。
▲病句达标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B项,主语残缺,在“也遇到”前加“自贡彩灯产业”; C项, 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 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 D 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
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语法达标
10.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冰河时期”“张灯结彩”这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复句。
C. “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这个句子的谓语是“遇到”。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答案】B
【解析】B.只要……就……,这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故选B。
▲文化常识达标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B. 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C.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D.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大风
【答案】D
【解析】“大风”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贰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 读 书
弗朗西斯·培根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 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
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②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 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
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
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 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
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 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
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
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 选文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2. 下列词语书写、读音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神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B. 孜 (zì) 孜不倦:勤勤恳恳,不知疲倦。
C. 味同嚼 (jué) 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
D. 吹毛求疵 (cī):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错误。
3. 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2.D
3. 设喻、类比论证,以“运动可以祛除百病”为喻,类比读书可以医治精神层面的诸多“疾病”。
【解析】
1. 首段首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中心句,直接点明了读书的意义,接下来“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点明 何时能体现读书的意义;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
学深思者莫属”, “好学深思”的重要性,亦是对“读书”作用的延展。
2.A. 全神惯注——全神贯注; B.孜 (zì) 孜不倦——zī;C. 味同嚼 (jué) 蜡——jiáo; 故选D。
3. 第④段“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 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 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中把“人之才智但有滞 碍”比作“一如身体百病”,把“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比作“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类比读书
可以医治精神层面的诸多“疾病”,运用了类比(设喻)论证法。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不求甚解》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 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
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 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 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书 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 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 )。所以,他每每遇
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 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誡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 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
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 多(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 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 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
须( )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
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
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西。
4. 依次填入选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解了解 曲解 理解
B. 见解了解 理解 曲解
C. 了解见解 理解 曲解
D. 了解见解 曲解 理解
5. 对选文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C.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D. 能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6. 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1段中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C. 选文第5段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告诉我们不能死读经典著作,必须活读,就是说,不用记住经
典著作中的一些字句。
D. 选文举诸葛亮的例子,说明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犀利,富于气势。
B. 平易亲切,逻辑缜密。
C. 叙述条理,层次清晰。
D. 正面举例,反面说理。
【答案】4.D 5.A 6.C 7.B
【解析】
4. 见解:意思是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了解:知道,明白。曲解:指不顾客观事实或歪曲原意,作错误
的解释。理解:意思是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第一空:根据语境,对于一本书,从
“越读越有兴趣”到“完全读懂”,中间必须要经历“了解书中的道理”的过程。故第一空填“了解”;第 二空:根据语境,对于“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陶渊明做到了“会意”,有了自己的“见解”。故 第二空填“见解”;第三空:根据“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可知,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 多“曲解”。故第三空填“曲解”;第四空:根据语境可知,经典必须“活读”,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
一些字句”,必须对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进行“理解”。故第四空填“理解”;故选D。
5.A. 结合“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可知, “对任何问题不
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是作者要批驳的观点,并不是作者要立论的观点;故选A。
6.C. 结合“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
(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知,选项中“不用记住经典著作中的一些字句”理解有误;故选C。
7.A. 本文是杂文,主旨是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而不是“犀利,富于气势”;
C.《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叙述条理”错误;
D. 选文既有正面举例,也有反面举例,所举普列汉诺夫的事例就是反面事例;举例之后的说理都是正面
说理。选项分析有误;故选 B。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 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
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 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 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 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 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
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 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 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 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
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
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 “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
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 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 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丐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 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 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
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
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
链 。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
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 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9.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10. 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11. 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 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4)读书动笔
【答案】
8.①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②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③读书
有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9.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董仲舒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
凝聚”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0. 不能调换,这两个短语分别对应下文内容,因为下文先论述了读书“由厚到薄”,后论述了读书“由
薄到厚”的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11.(示例1)我认为“比较与辨微”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比较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让思
维得到提升。
(示例2)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与疑惑,有助于系
统性思考,可以让思维得到完整的训练。
【解析】
8.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仔细审题后,用心研读选文,根据第②段可确定答案在后文,即 在③④⑤段中;找到这三段各自的中心句,即第③段的第一句“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第④ 段的第一句“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第⑤段的最后一句“在反复读书的
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摘取各
段的中心句,分条回答即可。
9.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 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 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 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画线句可确定采用的是 举例论证的方法,简述了董仲舒专心读书学习一事。具体有力地证明本段的观点“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
思维凝聚。”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0. 本题考查对内容与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调换。然后细读第⑤段,从加点词 语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性方面具体分析,阐明理由。 “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
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对应的词语是“由厚到薄”;“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
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 ……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对应
的词语是“由薄到厚”。所以两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
11.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与拓展延伸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即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读书方法;然后联系选 文内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 相对应的笔记,这样随学随记,简单方便,再复习时也容易查找。勤于动笔,除了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
思维,记忆自然深刻,所学、所听、所看的重点内容便于消化,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叁链接中考
((海南·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 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 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
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 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
贤 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
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
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 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
刺秦王, 一番悲壮, 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
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
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
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
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 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
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3. 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阅读兴趣
14. 文章第③段说: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
答。
15.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6.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 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
12.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13.A
14.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15.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
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16.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的能力。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 义。首先要通篇阅读,整体把握,理解好文章内容,抓住分论点进行整理合并。通读全文,由首段中“品 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即可得出“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的结论,而此结论就可用于
标题。
13. 试题分析:考查开头引用名言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首要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林语堂的
话是论据,但不是事实论据,而是道理论据。所以A 选项错误。
1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中的“可以沐 浴思想的光华”一句,是谈品读经典的意义,即“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
加高远”。
15.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史记》中荆轲刺秦王, 一番悲壮, 一幕惊
险……”明显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
论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
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
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16. 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 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
就不能证明论点。如所给材料中的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的内容,可作为典型的论据,恰好能够论证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所以放入A 处最合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 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 “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
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中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 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
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
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是很有名的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
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 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B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 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C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 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D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 来的也很少。E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
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 “无声润物三春雨, 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 “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 “皓
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 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 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
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 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
直接拿来使用,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 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
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
宁”。 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7.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来划分,文中出现的下列几组对联依次应该归属的类型正确的一项是( )
(1)“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2)“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A. 自勉联 B. 题赠联 C. 题赠联
D. 自勉联
题赠联 节日喜庆联 婚丧嫁娶联
节日喜庆联 自勉联 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 自勉联 节日喜庆联
名胜古迹联 题赠联 婚丧嫁娶联
18.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定
义 )
B.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举例子)
C. 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
逋《山园小梅·其一》。(打比方)
D.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
等。(分类别)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关于对联知识的说明文小品文,从整体上来说,采用了逻辑顺序。从部分上来说,本文
的第④段运用的是时间顺序。
B. 第⑤段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联的内容与历史,又开启了下文撰写对联的方
法。
C.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一句是从第④段中抽出来的,放在D处最合适。
D. “漫话”即“不拘形式随意地说”。本文大量引用各种类型的对联,语言生动灵活,让读者易于理
解和接受,印证了“漫话”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
【答案】
17.D 18.C 19.C
【解析】
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意 思是凡事贵在坚持,属于坚持不懈努力的自勉联;(2)“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镌刻 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属于名胜古迹联;(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意思是:人的一 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如亲同手足兄弟,今生今世都应当像一母所生的同胞那样对他。这是鲁迅先生
写给瞿秋白的对联,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4)“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据历史记载,这是光绪皇帝结婚时,
英国女王送的自鸣钟上刻的对联,属于婚丧嫁娶联;故选D。
18.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C.有误,这个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
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这里的说明方法应该是举例子,举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个
对联的例子。
19.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C.有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第④段介绍的是对联的发展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安
排材料,根据“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可知“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这句话应放在
E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