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09:37: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马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呜呼(wū)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c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D.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能
D.才美不外见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5.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语句: , 。
6.本文中有五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请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
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 (2)其真不知马也(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策之不以其道 (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
8.观察下面名为《千里马的遭遇》的漫画,写出漫画的寓意,并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执策而临之( )
(3)君遣之( ) (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①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③、豺狼、麇、鹿然。然则虽有鳞,不可知其为鳞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麇、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
【注释】①昭昭:明白显著。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③豕(shǐ):猪。④鬣(liè):兽颈上的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麟也,不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 然 麟 之 出 必 有 圣 人 在 乎 位
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古典诗文,品鉴艺术韵味。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读准字音是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宵衣旰食 B.钟鸣鼎食 C.箪食瓢饮 D.因噎废食
20.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句子中与“是马也”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木兰是女郎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理解文意是古文学习的必备能力。请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 ,不以千里马著称。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2.鉴赏文学作品时,分析表现手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文 表现手法 原文印证
《赤壁》 诗人一反传统,抒发奇想,将赤壁之战的成功归结为自然因素,实是借古讽今,表达了① 的思想感情。 ②
《马说》 韩愈以③ 的手法在文中感慨自身④ 的处境,最后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凝练在一起,归纳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 至:_____________(4)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同为说理名篇,乙文在说“学习”时言及“嘉肴”“至道”,意在通过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请简要分析甲文在说“马”时提到“伯乐”和“食马者”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③毕张④。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⑤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②圣贤:圣君和贤臣。③治具:法令。④张:建立。⑤有司:指官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呜呼(wū)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cè)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 一石(shí)——dàn;
C.不以千里称也(chèn)——chēng;
D.才美不外见(jiàn)——xiàn;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D.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A.而:均是连词,表转折;
B.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指千里马;
C.以:因为,凭借/按照;
D.其: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代词,代“千里马”;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能
D.才美不外见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
A.“祗”同“祇(只)”,只、仅;
B.“食”同“饲”,喂;
D.“见”同“现”,显露,表现;
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节奏划分错误。“之”是音节助词,其后断开;“不能”表示否定,不可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韩愈是唐代人;
C.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因此这个传说发生在春秋时期;
故选D。
5.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语句: , 。
【答案】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食、策、鸣、伯。
6.本文中有五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请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会。解答时,首先应通读文章,通过翻译知晓文章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一个“也”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第二个“也”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第三个“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第四个“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第五个“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点睛】本题在体会作者情感时,一定要结合创作背景去分析。要特别注意④句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7.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
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 (2)其真不知马也(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策之不以其道 (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
【答案】 (1)B (2)A (3)A (4)A (5)A (6)A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用法。“其”的用法有:①作代词;②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③用作连词。根据“其”字的用法,结合语境判断字的意思。“其真无马邪”是“难道”的意思。其他句子都是作代词。
8.观察下面名为《千里马的遭遇》的漫画,写出漫画的寓意,并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寓意: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是大材小用,讽刺了社会上浪费人才的现象,批判了对人才存有种种偏见、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建议: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为人才安排合适的岗位,使其发挥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漫画,漫画中的人所说的话是分析的重点。他们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千里马,没有让千里马做它应该做的事情。作者是借千里马不被重用的现象来讽刺社会上人才浪费的现象,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识人才现象的一种批判。对策:可根据对寓意的分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根据漫画的寓意,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会识别人才,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二是要人尽其才。据此作答即可。
9.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详解】(1)开放性语言表述试题,同意哪种观点也可以,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示例1:我认为伯乐起决定作用,如果你有能力,但没人赏识你,一切都是空的,如孔明,他有才华,若不是刘备发现了他,请他出山,他也只会一辈子在山中老死罢了。
示例2:我觉得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不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只有发展自己,自己具备千里马的特征,才能够被伯乐所识别提拔,如果你自己是一匹劣马,机会摆在你面前也会错过。
(2)此题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审清题意要求想要成为“千里马”,那么就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宽广博大的胸怀,要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有一些高贵的品质,能够让别人欣赏,比如说拥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的与各种各样的人友好的相处,等等。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人格降人才”的意思是我奉劝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受陈规旧俗的束缚降生各种人才。诗人对清朝末年那种扼杀生机、窒息思想,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十分痛惜;提倡社会改革并大声疾呼:要振兴国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现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认为选择千里马的关键在于识人才的伯乐。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说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人才是否被重用取决于挖掘人才的人。所以,两种方法不一致。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根据对联的知识和《马说》一文的内容来拟写,上联“怀才不遇”主语短语,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动宾短语,可对“作马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执策而临之( )
(3)君遣之( ) (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有时 马鞭 派遣 花费 11.(1)示例: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示例: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着的千里马呢?
12.示例:从“其真不知马也”的“不”字可以感知,全文主要表现一种否定语气;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悲愤之情。 13.示例:甲文: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或,有时。
(2)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策,马鞭。
(3)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遣,派遣。
(4)句意: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捐,花费。
1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策,鞭打。之,它。以,按照。道,方法。食,喂养。尽,竭尽。
(2)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马。
1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更不能重用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统治者不能识别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常识与重用,结果被埋没,“不以千里称也”。
根据乙文中的“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可知,君主渴望得到千里马。根据“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君主采纳了涓人的正确建议,最终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即千里马能从众多的马里脱颖而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大王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①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③、豺狼、麇、鹿然。然则虽有鳞,不可知其为鳞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麇、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
【注释】①昭昭:明白显著。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③豕(shǐ):猪。④鬣(liè):兽颈上的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麟也,不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 然 麟 之 出 必 有 圣 人 在 乎 位
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同“祇(只)”,只、仅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只,只有 应该 15.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16.(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麒麟出现,(人们)不能知道它是麒麟。 17.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对封建统治者昏庸愚昧的讽刺与批判。(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8.托物寓意(以物喻人)。甲文语言辛辣(犀利、尖锐),乙文语言相对委婉。(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祇(只)”,只、仅。
(2)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3)句意为:只有麟没法认得。惟:只,只有。
(4)句意为:那么说它不吉祥也应该是合适的。宜:应该。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
从语法结构上看,“虽然”作为连词引导一个转折句,“麟之出”作为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必有圣人在乎位”则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故划分为: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然则:既然这样。虽:即使。不可知:不能知道。为:是。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结合【甲】“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和【乙】“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等内容可知,两文中的千里马和麒麟都不被人赏识,他们的才能都没能被发现,都遭到了埋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怀才不遇的境遇的愤懑与无奈之情,同时也侧面揭露除了封建社会之下,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以马为喻,托物寓意,第一段描述伯乐和千里马的遭遇,表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在不利于其施展所长的客观条件下,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而“不知”就是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三段语言生动辛辣,剖析了“食马者”的浅薄和愚妄,表达了对不能识别、重用人才者的愤慨之情,批判讽刺效果极强。
乙文中作者引用了《诗经》《春秋》和历史传记等多种文献,探讨了麒麟的特殊性和神秘性。他认为,麒麟虽被视为祥瑞之物,但实际上它不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也不容易被人们所见到。因此,人们对麒麟的认知和理解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作者与麒麟的类比,表达了自己的特殊与神秘,以及需要被明智而善良的人所认知。就像麒麟一样,作者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具有高贵品质和道德的人。这是因为,作者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德行才是人们应该注重的核心,而非外在的形象和物质。因此,只有那些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圣人才能够认识和理解作者的价值与意义,否则也许会把他错认为不祥之物。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马和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理想的表达。
在语言风格上,甲文(韩愈的《马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练而有力,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和对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缺乏人才识别的机制。
而乙文(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则显得更为典雅庄重,用词考究,句式多变,表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作者通过对麒麟这一神秘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吉祥、圣人的崇敬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探寻之情。
甲文语言直接明快,富有感染力;乙文则更显庄重典雅,充满神秘和思辨色彩。两文虽然写法相同,但语言风格各有特色,共同展现了古代散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三)欣赏古典诗文,品鉴艺术韵味。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读准字音是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宵衣旰食 B.钟鸣鼎食 C.箪食瓢饮 D.因噎废食
20.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句子中与“是马也”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木兰是女郎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1.理解文意是古文学习的必备能力。请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 ,不以千里马著称。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2.鉴赏文学作品时,分析表现手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文 表现手法 原文印证
《赤壁》 诗人一反传统,抒发奇想,将赤壁之战的成功归结为自然因素,实是借古讽今,表达了① 的思想感情。 ②
《马说》 韩愈以③ 的手法在文中感慨自身④ 的处境,最后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凝练在一起,归纳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C 20.B 21. 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 (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22. 怀才不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托物寓意 大材小用(或屈居人下、怀才不遇等等)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前后两个“食”都是“同‘饲’,喂养”之意。
A.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食:shí,吃饭;
B.钟鸣鼎食:zhōng míng dǐng shí,形容吃饭时钟声和鼎声都响着,意味着吃饭的场合非常盛大,饭菜丰盛。食:shí,吃饭;
C.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食:sì 意思是喂养,提供食物;
D.因噎废食:yīn yē fèi shí,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食:shí,吃饭。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例句:是马也:这样的马。是:这、这样。
A.句意: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是:表示判断动词。
B.句意: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是:代词,这、这样。
C.句意: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是:表示判断动词。
D.句意:因此,学过后才知道不足。是:连词,因此。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祗: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2)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2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
前两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是想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感。
后两空:“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本文用“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 至:_____________(4)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同为说理名篇,乙文在说“学习”时言及“嘉肴”“至道”,意在通过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请简要分析甲文在说“马”时提到“伯乐”和“食马者”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③毕张④。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⑤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②圣贤:圣君和贤臣。③治具:法令。④张:建立。⑤有司:指官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 犹,尚且。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最好的。 反思。 24.(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困惑)的地方。 25.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表现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提到“食马者”的用意在于批判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摧残,揭示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并借对食马者的描写表达了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 26.①要善于学习,发现不足要及时反思,遇到不懂的要学习查证,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②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教”的方法,通过给他人讲解知识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困惑,然后不断反思提高。③要想学业有成、修养德行,就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④无论是精通学业还是修养德行,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尚且。
(2)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
(3)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4)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
(1)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2)是故:因此;困:困惑。
2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根据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甲文中提到伯乐,是为了强调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伯乐对于千里马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发现,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
结合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食马者喻指不善于利用发现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作者批判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摧残,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乙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教”的方法,通过给他人讲解知识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困惑,然后不断反思提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结合材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可知:要想学业有成、修养德行,就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由“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可知:无论是精通学业还是修养德行,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