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09:3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虽有嘉肴》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yáo) 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C.选贤与能(jǔ) D.讲信修睦(mù)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故人/不独亲其亲
3.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选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课文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吃饭引申到学习,使论证浅显易懂。
C.课文最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课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
4.《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学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B.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阅读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如何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链接材料】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节”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⑤说:同“脱”,解脱,脱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善:不知其善 兼善天下 从善如流 循循善诱
B.困:然后知困 困心衡虑 扶危救困 上下交困
C.相:教学相长 奔走相告 唇齿相依 以利相倾
D.道:虽有至道 坐而论道 怨声载道 安贫乐道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2.语段论证“教”与“学”关系时,使用了一些关键词语来“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一处,并分析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上面语段认为“教”和“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提到了“教”和“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
故君子之教……道①而弗牵则和②,强③而弗抑则易,开④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链接材料二】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⑤,不知然否⑥,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节选自《论衡》)
【注释】①道:同“导”,诱导。②和:融洽。③强:劝勉,勉励。④开:指示门径。⑤类:事物。⑥然否:对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作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不如丘之好学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乙]文认为,为学者要做到哪几点才能化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文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回答问题。
文段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篇》)
文段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选自《礼记 大学篇》)
①有定:确定志向。
1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止于至善
B.教然后知困/困兽犹斗
C.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
D.静而后能安/静以修身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断句是对的。
C.《礼记》中提及的“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D.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相关的道理,文段一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文段二则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确定志向,进而心无杂念地学习。
22.请结合“学习金字塔”的图例谈谈为什么“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近年西学诸书,沪上①刊行甚多,分门别类,大段已详。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学堂矣。两年之后,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大学堂初设之年,所造②亦浅,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三年之后,新书大出,师范愈多,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
(节选自张之洞《劝学篇》)
【注释】①沪上:上海的别名。②造:造诣,成就。
2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虽有至道( )(2)教然后知困( )
(3)研求三月( )(4)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 )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甲】文以“嘉肴”与“至道”进行 ,指出了 的重要性;
【乙】文张之洞认为创立大学堂所必需的“ ”是可以培养的。
26.请你结合【甲】文的观点,给【乙】文教小学堂的“高明之士”提建议,让他快速成长为可教中学堂的“秀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者的风范。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黯然而黑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孔子在学琴的过程中是怎样“知不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yáo) 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C.选贤与能(jǔ) D.讲信修睦(mù)
【答案】B
【详解】B.长——zhǎng,意为:促进,推动。故选B。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故人/不独亲其亲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A.“恶其”是动宾结构短语,其后应断开;“弃于地”做补语,“弃”的后面不能断开;句意: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货/恶其/弃于地也;
C.“学”作主语,“然后知不足”是学后的影响,因此“学”的后面要断开;句意:所以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故”是句首连词,引出后面的结论“人不独亲其亲”,因此“故”的后面要断开;句意: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据此可划分节奏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选B。
3.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选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课文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吃饭引申到学习,使论证浅显易懂。
C.课文最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课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
4.《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5.“教学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3.B 4.(示例) 教学相长。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例,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5.(示例)一个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教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分析】3.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述的分析。
B.文章开头从“嘉肴”写起,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不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 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可以看出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以看出论证了“学”与“教”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学学半”印证观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只要紧扣“教学相长”去谈启示即可。
示例:学过教过的人才明白自己无知,而明白自己无知本身就是学问。所以当别人向自己请教时,一定要耐心讲解。学中教,教中学,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味美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B.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
9.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阅读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如何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链接材料】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节”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⑤说:同“脱”,解脱,脱落。
【答案】6.A 7.《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8.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说理,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9.学习和教别人相结合;学习中要善于提问。
【解析】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代词,它;
B.道路/准则;
C.欠缺/不值得;
D.反思/同“返”,返回;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曰:说;其:大概。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可据此作答。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学习和教别人相结合;结合【链接材料】“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可知,学习中要善于提问。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善:不知其善 兼善天下 从善如流 循循善诱
B.困:然后知困 困心衡虑 扶危救困 上下交困
C.相:教学相长 奔走相告 唇齿相依 以利相倾
D.道:虽有至道 坐而论道 怨声载道 安贫乐道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2.语段论证“教”与“学”关系时,使用了一些关键词语来“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一处,并分析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上面语段认为“教”和“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提到了“教”和“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
故君子之教……道①而弗牵则和②,强③而弗抑则易,开④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链接材料二】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⑤,不知然否⑥,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节选自《论衡》)
【注释】①道:同“导”,诱导。②和:融洽。③强:劝勉,勉励。④开:指示门径。⑤类:事物。⑥然否:对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C 1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2.①“是故”一词,把话题由上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论述转换到“教”和“学”的论题。②四个“然后”一步步推进论证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③“故曰”一词,由上文“教”和“学”关系的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答出任意一处即可) 13.①链接材料一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②链接材料二强调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永不停止,精益求精。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好处/使……有好处/好的,正确的/善于;
B.困惑/忧困/困难的人/困境;
C.互相;
D.道理/道理/道路/主张,思想;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
自反:反省自己。困:困惑。强:勉励。
12.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根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作者以美味的菜肴类比最好的道理,用不品尝美味的菜,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来类比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这两句引出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是故”一词,把话题由上文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转换到“教”和“学”的论题上。 结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阐明了“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以及“知不足”和“知困”最后的结果,通过四个“然后”层层推进论证,论证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根据“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这是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这一结论是从上文对“教”和“学”关系的论述之后得出的,由“故曰”一词起到了转换的作用。
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知,此句话是在强调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循循善诱、注重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指导学习的门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材料二“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可知,此句是在强调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而要博览群书,畅通古今,懂得是非,精益求精。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链接材料一】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链接材料二】人的眼睛看不见颜色叫盲,耳朵听不到声音叫聋,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痈。有痈、聋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作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不如丘之好学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乙]文认为,为学者要做到哪几点才能化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文阐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不如/丘之好学也。 15.①甘美;②相互促进;③地方;④即使。 16.①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②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17.在作者看来“为学者”做到注重积累,相互学习,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求其是非之所在(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方可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18.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可知,甲文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习要自我反省等观点。由“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乙文强调学习要开阔眼界,多交流,还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不如”动词,作谓语,之后可停顿;因此断句为:不如/丘之好学也。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甘美;
(2)句意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长:相互促进;
(3)句意为:不幸住在穷乡僻壤。域:地方;
(4)句意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虽:即使。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是故:因此,所以。然后:这样以后。困:困惑。
(2)重点词语:处:处在。方:地方。习染:沾染某种不良习气。
1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可概括为:学贵有恒(或学习贵在坚持);
根据乙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可概括为:相互学习;
根据乙文“犹当博学审问”(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可概括为:广泛涉猎,详细考究。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学习有关。。
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句子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由“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可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作者强调的是学习还要自我反省。
根据乙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可知,作者强调要对于人交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根据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可知,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作者强调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三)阅读回答问题。
文段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篇》)
文段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选自《礼记 大学篇》)
①有定:确定志向。
1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止于至善
B.教然后知困/困兽犹斗
C.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
D.静而后能安/静以修身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断句是对的。
C.《礼记》中提及的“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D.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相关的道理,文段一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文段二则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确定志向,进而心无杂念地学习。
22.请结合“学习金字塔”的图例谈谈为什么“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B 20.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21.C 22.“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根据“学习金字塔”的图例可知,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之后的知识留存率达到了90%,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是主动且高效的。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都是“极”的意思;
B.不同,困惑/陷入困境;
C.相同,都是“考虑”的意思;
D.相同,都是“宁静”的意思;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故,所以;长,促进。
②重点词:本,根本;末,枝末。
2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C.有误,“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无法做到的;
故选C。
2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从“学习金字塔”的图例中可以看出,“教授给别人”即“学学半”的学习方法,属于主动学习,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教授给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75%至90%,在各种方法中是最高的,可见“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文段一: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文段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四)阅读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近年西学诸书,沪上①刊行甚多,分门别类,大段已详。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学堂矣。两年之后,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大学堂初设之年,所造②亦浅,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三年之后,新书大出,师范愈多,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
(节选自张之洞《劝学篇》)
【注释】①沪上:上海的别名。②造:造诣,成就。
2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虽有至道( )(2)教然后知困( )
(3)研求三月( )(4)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 )
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甲】文以“嘉肴”与“至道”进行 ,指出了 的重要性;
【乙】文张之洞认为创立大学堂所必需的“ ”是可以培养的。
26.请你结合【甲】文的观点,给【乙】文教小学堂的“高明之士”提建议,让他快速成长为可教中学堂的“秀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 最好的 困惑 研究 难道,哪里 24.(1)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每个省拜访寻求几个人(来做老师),也还是可以得到的。 25. 类比 学习 千万明师 26.示例:正如甲文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高明之士”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困惑和不足,继续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自我反思,自我勉励,从而更快地成为“秀出者”。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2)句意: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研究探索三个月。研,研究。
(4)句意:大学学堂难道还担心没有老师吗?岂,难道,哪里。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相长,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2)访,拜访。数,几。亦,也。得,得到。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中“是故”是“所以”的意思,前文与后文属于因果关系。用“佳肴”只有通过品尝才能知道其美味的事实,类比推理出只有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才能知道学习好处的结论,并以“佳肴”喻学习,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首先提出“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的观点,然后通过“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学堂矣”“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来说明小学和中学老师可以层层培养;最后以“大学堂初设之年,所造亦浅,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三年之后,新书大出,师范愈多,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来说明经过多年培养,有了更多学习的模范,大学学堂也就不会缺少老师的,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的原因,是因为明师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观点表达。答题时分两步,首先梳理【甲】文的核心观点,然后结合【乙】文内容进行观点表达。
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学学半”可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结合【乙】文“两年之后,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要想成为“秀出者”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困惑和不足,再通过学习,弥补不足,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最终实现快速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更好的反省;知道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篇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大学堂)初次设立的时候,定然是没有很多高明的老师,近些年来向西方学习了众多书籍,上海发刊盛行很多,分门别类,大部分都已经很详尽了。高明的读书人,研究探索三个月,可以教授小学学堂了。两年以后,省会学堂中表现优秀的人,可以教授中学学堂了。大学学堂初设的时候,造诣也很浅薄,每个省份拜访寻求几个人(来做老师),也还是可以得到的。三年之后,新的书籍大量出现,学习的榜样越来越多,大学学堂难道还担心没有老师吗?
2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者的风范。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黯然而黑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孔子在学琴的过程中是怎样“知不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奠定基础。
(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弹琴,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推测语气/代词;
B.学习/学习;
C.反思/同“返”,往返;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善:美好。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开篇运用类比论证,举出佳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可知,孔子跟从师襄学琴,开始“十日不进”,后来他有自己的学习程序(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其为人),并未完全照师襄的进度来,最后孔子悟出曲中的志向(“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令师襄折服(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也。”),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这首曲子确实是《文王操》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