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国
记事阅读类
学习目标
1.复习所学过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通过训练内化,全面提升。
国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
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 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或思想的教育。
记事类阅读
记叙文是我们现代文阅读里面最复杂的,考
试题型比较繁多,例如:
1.这篇文章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2.文章某一段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
3.这篇文章是一个什么样的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考试题型
为了更好地答题,我们先来熟
悉一些概念,看看你知不知道噢~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
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 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
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
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事文章常常是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
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
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
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
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
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
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
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贯穿
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
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
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
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叙事的线索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
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
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不依时
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
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
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倒叙在从故
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
发生和发展。
叙述顺序
一起来练练手吧!
亲情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
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
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 ”
②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
了: “知道了,知道了。”擱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顫: “天气预报说,北
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
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
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
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 ”
②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
了 : “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
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
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
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
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
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⑦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问题: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答案: 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
人物:老王。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记叙文的六要素。
在文中寻找人物“老王”,时间可知是9点,老王在北京家里给儿子打电话。
问题: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
答案: 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上文的理解。
第四段中,老母亲给老王打电话关心,而老母亲那里已经下起了大雪,老王却只关心自己的儿子。
问题: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答案: 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
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所谓的“亲情”是父母关心子女,儿女却对父母关心不够。
问题: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答案: 对比。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或者表达技巧。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问题: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答案: 我们要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开放题型。
开放题型作答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题,学会关爱父母。
半吨煤
①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biàn pián)宜的1987年,也做不
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
②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③亲戚用车送来半吨煤,卸在一块空地上,为了把煤运上30多级台阶,再把它倒进坡顶上的
煤棚,父亲让我守着煤堆,自己去找民工。我问一旁的母亲□搬运需要多少钱口母亲说是15元钱
□我立刻说□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④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 一听母亲的转述,他喜笑颜开地拍拍我,答应(yìng yīng)
我们两人一块儿干,15元钱全归我。 “这桩生意全归我了!”当时我十分高兴,马上和父亲拉了 钩,生怕他反悔。
⑤半吨重的煤大约高一米,呈圆锥状,对比一下父亲找来的筐子,估计满满的五六筐就能搬
完,当我满怀信心往筐里添煤时,父亲笑了,他要我试着提提。天哪,我用了吃奶的气力,才八成满的筐子居然只轻微颤了颤,在我倒吸一口冷气时,父亲边卸煤边说:“慢慢来,儿子。”
/xlnT
⑥我从没用过扁担,以前住郊区时,见农民日日地担着,轻描淡写一般,可真把百十斤的煤
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
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 言。
⑦三趟过后,父亲看出我有些不济,把我换到前面的搬运位,并一个劲将吊绳往他那边挪,
我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力了,原先我想多担些,让年迈的父亲轻松点,现在看来,我能咬牙完成已 属幸运。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⑧最后的两担,是母亲换了我,才和父亲共同完成的。那时,我的肩头已经磨血泡,大大咧
咧的父亲兴奋地拍我的肩头,疼得我能牙咧嘴。母亲把15元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
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⑨从此以后,每一张钞票我都很珍惜。我学会了节约。更关键的不是这些,当我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搬煤,一次运送一里才挣一块钱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咸味,不只是汗,还有血的气息。学会爱他人,体验贫困,就是那半吨煤教会我的。
问题:给第三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答 案 :我问一旁的母亲,搬运需要多少钱 母亲说是15元钱。我立刻说: “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
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A 便(biàn) 宜
B 便(pián) 宜
C 答应(yìng)
D 答应(yīng)
(多选)问题:给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中标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案: B、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正确读音。 便读biàn 的有词语:方便。
应读yīng 的有词语:应该。
问题: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我”挣钱是因为“我” 。 “我”和父亲、母亲一起运送了 ,挣了 元
钱。
答案: 买球鞋
半吨煤
15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标题和第一、四段标红句子,就是关键信息。
问题:解释标红词语的含义。
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答案: 本义是指阳光很猛烈,在这里指很辛苦,作者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词的含义。
字词的含义要结合它的本义、引申义、作者情感。
问题:文中的作者通过运半吨煤挣了钱后都有哪些收获
答案: 不仅学会了节约,更学会了爱他人,体验贫困,热爱劳动,懂得其中的艰辛。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蕴含的道理。
文章蕴含的道理就在文章的结尾处——学会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