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生物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意)
1.一片森林、一个湖泊、一片草原、一块农田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组成该生态系统的所有食物链和食物网
2.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应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
B.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
C.人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就越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这三种传统发酵产物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B.发酵过程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C.发酵过程都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D.发酵后形成的溶液都呈酸性
4.下列有关啤酒工业化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化啤酒生产中,焙烤的目的是使淀粉酶失活
B.糖的分解及代谢物的生成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C.在啤酒的酿造过程中,适时打开发酵装置有利于提高啤酒产量
D.啤酒的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
5.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去除细胞壁,而不损伤细胞的其他结构
B.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可提高单个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
C.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D.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克隆动物,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C.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值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时期内,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计数时,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酵母菌的K值不会发生变化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过多,难以计数,应进一步稀释
8.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9.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10.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和存活,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阈值时,物种种群趋于灭绝,这就是阿利氏效应。科学家调查某陆生肉食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的数量时,绘制了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密度过低时,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种群增长
B.该种群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为100个,其环境容纳量为600个
C.当该动物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的数量会下降并趋于灭绝
D.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种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应的影响
11.下图所示实验方法的应用或原理,不恰当的是( )
实验方法 应用 原理
A.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B.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细菌计数 D.逐步稀释
A.A B.B C.C D.D
12.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贴壁生长至接触抑制时,需分装培养,实验操作过程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加消化液的目的是使细胞与瓶壁分离 B.②加培养液的目的是促进细胞增殖
C.③分装时需调整到合适的细胞密度 D.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无毒条件下进行
13.基因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下列科学研究体现了基因工程正式问世的是( )
A.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转移
B.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自我复制假说
C.科学家利用质粒构建重组DNA载体并导入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
D.科学家发现了多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和逆转录酶
14.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研究人员发现青霉素生产菌的发酵过程是高耗氧的,并且发酵过程中总有头孢霉素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青霉素发酵过程中需要对温度、pH、溶解氧、通气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和控制
B.青霉素属于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杂菌污染
C.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血红蛋白基因转入青霉素生产菌来提高菌体对氧的吸收
D.可以通过对某种基因进行改造或敲除,实现使青霉素生产菌只生产头孢霉素
15.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6.A、B两个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两岛均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绘制了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
B.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
C.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
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
17.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18.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发酵技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发酵工程实现了发酵食品、药物等工业化生产,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腐乳的鲜味来源于毛霉等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对豆腐中蛋白质的分解
B.利用酵母菌等菌种的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C.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
D.发酵是指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代谢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19.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 DNA 降解
B.DNA 既溶于 2mol/L NaCl 溶液也溶于蒸馏水
C.粗提取的DNA 中含有核蛋白、多糖等杂质
D.将粗提取的 DNA 溶于2mol/L NaCl溶液中, 加入二苯胺试剂 DNA 被染成蓝色
20.科研人员为研究江苏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按公式计算获得了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下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生生物的分层与阳光、溶氧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也不能组成完整食物网
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说明其拥有的能量比夏季少
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
第II卷 非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此曲线 (填“有”或“无”)K值;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 。(写两个即可)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如果年龄组成为稳定型,那么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
(4)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
22.(12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依据是 。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 。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
23.(12分)黄酒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发酵酒。发酵酒的酿造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外,也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氨基甲酸乙酯(EC)。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各国对酒中的EC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某黄酒酿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图中加入的菌种a是 ,工艺b是 (填“消毒”或“灭菌”),采用工艺b的目的是 。
(2)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初步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可用于降解黄酒中的尿素,脲酶固定化后稳定性和利用效率提高,固定化方法有 (答出两种即可)。
(3)研究人员利用脲酶基因构建基因工程菌L,在不同条件下分批发酵生产脲酶,结果如图所示。推测 是决定工程菌L高脲酶活力的关键因素,理由是 。
(4)某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黄酒产品,发现EC含量超标。简要写出利用微生物降低该黄酒中EC含量的思路 。
24.(12分)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 。
(2)该研究人员以细胞为材料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 。
(3)为了使片段甲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染色体样品中的W基因结合,需要通过某种处理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 。
(4)该研究人员在完成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这种酶是 。
25.(12分)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某环保公司从淤泥中分离到一种高效降解富营养化污水污染物的细菌菌株,制备了固定化菌株。
(1)从淤泥中分离细菌时常用划线分离法或 法,两种方法均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诱变、 和鉴定,从而获得能高效降解富营养化污水污染物的菌株。该菌株只能在添加了特定成分X的培养基上繁殖。
(2)固定化菌株的制备流程如下;①将菌株与该公司研制的特定介质结合;②用蒸馏水去除 ;③检验固定化菌株的 。菌株与特定介质的结合不宜直接采用交联法和共价偶联法,可以采用的2种方法是 。
(3)对外,只提供固定化菌株有利于保护该公司的知识产权,推测其原因是 。
(二)三叶青为蔓生的藤本植物,以根入药。由于野生三叶青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过度的采挖,目前我国野生三叶青已十分珍稀。
(1)为保护三叶青的 多样性和保证药材的品质,科技工作者依据生态工程原理,利
用 技术,实现了三叶青的林下种植。
(2)依据基因工程原理,利用发根农杆菌侵染三叶青带伤口的叶片,叶片产生酚类化合物,诱导发根农杆菌质粒上vir系列基因表达形成 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等,进而从质粒上复制并切割出一段可转移的DNA片段(T-DNA)。T-DNA进入叶片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T-DNA上rol系列基因表达,产生相应的植物激素,促使叶片细胞持续不断地分裂形成 ,再分化形成毛状根。
(3)剪取毛状根,转入含头孢类抗生素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多次 培养,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 。最后取毛状根转入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上进行悬浮培养,通过控制摇床的 和温度,调节培养基成分中的 ,获得大量毛状根,用于提取药用成分。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B 7.C 8.C 9.B 10.C
11.C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18.D 19.D 20.C
21.(1) J 无 食物、天敌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4) 480 大
22.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23.(1) 酵母菌 消毒 杀死啤酒的中大多数微生物,并延长其保存期
(2) 酚红 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
(3) pH 两图中脲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基本一致,而维持pH在6.5不变与pH从6.5降为4.5相比较而言,酶活力值始终要高
(4)方案一: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EC降解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EC降解酶,纯化的EC降解酶进行固定化操作后,加入该黄酒中。方案二:配置一种选择培养基,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从细菌中分离得到脲酶,纯化的脲酶进行固定化操作后,在黄酒工艺流程的发酵环节中加入。
24. (1)dATP脱去β、γ位上的两个磷酸基团后,则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2) 避免RNA分子与DNA探针的结合
(3)解旋 (4) DNA酶
25.(一)(1)涂布分离 单菌落 筛选 (2)未固定的细菌 降解富营养化污水污染物的能力 包埋法和吸附法 (3)特定介质能为菌株繁殖提供X (二)(1)遗传 间种 (2) DNA聚合酶 愈伤组织 (3)继代 杀灭发根农杆菌 转速 营养元素以及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