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5: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阿拉斯加和西欧地区秘密部署战术核武器,并支持西德联邦国防军扩充至49.5万人;同时苏联也多次派遣战略核潜艇在北极加强活动,还将最精锐的部队驻扎于东德地区。这种情况
A.扩大了苏联国际影响力 B.使美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反映了美苏间对峙的加强
2.(本题3分)据下图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A.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 B.促使苏联经济始终快速健康发展
C.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D.都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苏联解体
3.(本题3分)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一电报
A.使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盟友转变为对手
B.形成了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C.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D.是美国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前奏
4.(本题3分)联邦德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1993年为重新统一前的联邦德国各州数据)。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0年 5.5% 53.5% 40.9%
1975年 2.9% 47.7% 49.4%
1980年 2.2% 44.8% 53%
1933年 1.1% 36.4% 62.5%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B.福利国家制度的实施
C.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D.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
5.(本题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的重要国际背景是
A.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B.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C.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D.帝国主义积极主动放弃殖民统治
6.(本题3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并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态势,有学者因此认为“理智地运用核武器”的战略无法实现。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核力量的均势 B.美苏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缺乏理智
C.核武器的毁灭性意味着核战争无赢家 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7.(本题3分)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8.(本题3分)下图节选自某招标公告,据此判断该招标的资金来源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银行
9.(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阵营有意淡化苏联在打败纳粹中的作用,把联邦德国打造为对抗苏联阵营的盟友,鼓励联邦德国压制和回避对过去的记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战后初期欧美学术界对纳粹大屠杀问题保持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这影射出( )
A.多元视角下的历史叙述 B.历史评价下的辩证统一
C.历史解释反映时代特征 D.历史价值体系的再建构
10.(本题3分)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在整个东欧地区进行自由选举,对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示“在任何一个东欧国家,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都会是反苏的”。这表明
A.美国支持欧洲联合 B.苏联丧失对东欧的控制
C.两大阵营已形成 D.反法西斯同盟出现分歧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冷战主要表现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成立 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4月,成立“ ” 1955年,成立“华约”
12.(本题3分)“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
②影响:在缓和 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③调整:20世纪70年代, 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
①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
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①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
②表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13.(本题3分)阶级关系: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14.(本题3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非洲
国家(地区) 时间 事件
埃及 1952年 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 埃及总统 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利亚 1954年 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法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力、物力代价,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政局不稳,戴高乐政府不得不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
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 1960年 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
到20世纪 60年代末 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
15.(本题3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作用:使社会发展进入 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
17.(本题2分)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
18.(本题2分)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从而实现了世界的多极化局面。
19.(本题2分)19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0.(本题2分)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因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其经济潜力的欧洲,现在终于有机会弥补过去的不足了。欧洲大陆(无论东欧和西欧)普遍存在着重建新欧洲的决心和从20世纪30年代的愚蠢行径中吸取教训的心愿。1950年后的大约30年里,欧洲人(主要是西欧)年均收入的增长额相当于以前一个半世纪增长额的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吃惊。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战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与日本迅速崛起的共同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欧与日本崛起对国际社会造成的影响。并谈一谈促使一个国家崛起的主要因素。
22.(本题15分)有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特别是在危机中将此置于最优先地位。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索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摘编自时股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2)材料二提了一则关于美苏冷战思考的案例,其中蕴含了诸多的观点,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B
6.C
7.B
8.D
9.C
10.D
11. 共产党和工人党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
12. 公共福利 收入分配 减少福利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3.服务业
14. 纳赛尔 1962 非洲年 彻底崩溃
15. 信息 社会生产力
16.正确
17.错误
18.错误
19.错误
20.正确
21.(1)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的援助和扶持;
(2)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因素: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22.(1)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2)观点一∶美苏冷战客观上保持了"世界和平"。
说明∶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力相对均衡,尤其是苏联也成为超级大国后,两国都拥有了毁灭对方的实力;美苏间的势力均衡、尤其是核实力的"恐怖平衡"性,客观上遏制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冷战期间世界局势呈现出和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这说明美苏冷战客观上保持了"世界和平"。
观点二∶美苏冷战基于两国共同的利益需要。
说明∶二战后,由于美苏两国处于相对均势状态,为了维护住各自的势力范围,并遏制对方对自己势力范围的渗透,采取了非军事性的冷战对抗;美苏这种非军事性对抗的共同利益要求,使冷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上,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以冷战优先的非军事对抗性,因而冷战是美苏共同利益要求的结果。
23.(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