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16:00:23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下)联合体高二期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促使李白政治理想得
以实现的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唐朝寒族地主得到广泛擢拔,科考也由重德重经转向重才重文辞…所
有这些都为个人意志实现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使个体可能成为个体行为的主宰者”可知,“寒族得到更
多机会,才华在科考中更受重视”是唐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原因,同时,文中并没有提到“李白
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原因”的相关内容。故选C。
2.(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脱离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发
展现状”分析有误。文中“结合盛唐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李白的这些政治理想很不适宜”,可见,
作者认为李白的个人政治思想不适宜盛唐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不是“脱离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发展现状”。故
选C。
3.(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论题是“古典文学与素
质教育”,主要围绕古典文学的意义来谈,只有B项提及的是古典文学的意义。故选B。
4.(6分)①对个体而言,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更好地熟读深思、审美涵泳,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载体。②对古典文学而言,其价值和功用必须经过读者的研读、领悟,方
可实现和发挥。③对社会、国家而言,意在提高国民素质,影响社会生活,形成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使国
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至五段的内容来看,文章主要从古典文学对个人、对古典文学本身、对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三个
层面展开讨论,能围绕这三个层面作答即可,每点2分,共6分。
5.(4分)①才学方面:我们能了解李白的理想和文化人格,拓宽视野,丰厚文化积累。②情感思想方面:
情绪受到感染,激发我们昂扬振奋的精神,坚定我们追求理想的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
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由原文““观',从诗歌中观察人生、社会、政教等,是讲诗歌的智育作用。
三千多年的中华诗歌,既是三千多年的诗史,又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史、文化史、心灵史。系统研读其中的精
品,有助于认识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可知,阅读李白诗歌,有助于了解李白的理想和文化
人格,拓宽读者的视野,丰厚文化积累。由原文“熟读历代诗歌名篇,可以使人感发兴起,昂扬奋进:敬业
乐群,团结互助:褒善抑恶,弘扬正气”可知,李白诗歌中诸如“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这
些诗句表达了李白昂扬振奋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所以阅读李白诗歌中的这些诗句能够使我们的情
绪受到感染,激发我们昂扬振奋的精神,坚定我们追求理想的意志。
(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陈述的内容实际上是儿子幻想
中的,“并且带走了日本人车上的洋酒、食子肉,作为义勇军的食物补给”并不是陈公公的儿子做的。
7.(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实则‘西方’象征西方国家,隐喻
了作者对西方文明解救民族危亡的期盼”属于过度解读。联系全文可知作者没有这种用意。故选B。
8.(4分)示例:①“风”象征日寇对中国人民的摧残。在第二段中,“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文章的结
尾,日寇抓走了陈公公的儿子,两者对人民的摧残类以。②推动情节的发展。陈公公的儿子出门两天没回,
第三天刮大风就回来了;“风”“吹来”了卖豆腐的老李,带来了儿子被抓的消息,陈公公因此踏上找儿子的
征程。③“风”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的一条明线,表现出独特的坏境,营造了小说悲壮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前文描写了“风”产生的破坏力,这与日本兵对中国、
中国人民的侵略、践踏、摧残类似,同样的凶猛、惨烈、可怕,文中具体表现为陈公公的儿子等300多人被
日寇抓走,因而“风”有象征作用,表现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大风刮起的时候,陈公公担忧儿子;给日本修
铁路的儿子因大风而回家:“风”“吹来”了卖豆腐的老李,带来了儿子被抓的消息,这些关于“风”的描写
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文章关于“风”的描写贯穿始终,成为一条明线,串联起小说前后,营造出小说悲
壮的氛围。学生能从任意两个角度作答即可给满分。
第1页共4页2023一2024学年度(下)联合体高二期中检测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文学诸体咸备,斗丽争妍,其中有无数精品。我们所说的古典文学,就指这些优秀的
古代文学作品。那么,这些精品对于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究竞有何意义呢?
显然,杰出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但这一切只是一
种“潜能”,必须通过读者的热读深思、审美涵泳,进而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才能实现。历代杰
出作家多是民族精英,以经邦济世为已任,其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近
代以来我国许多杰出人文学者乃至自然科学家,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好书,许多古典名篇都能熟读
成诵,伴随而来的首先是识解的高远和德操的默化,其次是对各种文体的娴熟和运用。因此,他们
在不同程度上就是中华先进文化的载体。古典文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于此可见。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倡“诗教”,即以诗歌为教材来教育人。《论语》言:“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确,“兴观群怨”说对诗歌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
括。“观”,从诗歌中观察人生、社会、政教等,是讲诗歌的智育作用。三千多年的中华诗歌,既
是三千多年的诗史,又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史、文化史、心灵史。系统研读其中的精品,有助于认
识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从而继往开来。“兴”“群”“怨”,是讲诗歌的美育、德育
作用。熟读历代诗歌名篇,可以使人感发兴起,昂扬奋进;敬业乐群,团结互助;袭善抑恶,弘扬
正气。
文学活动系统由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组成。从文学表现社会生活并反作用于社
会生活的全过程来看,表现生活是通过作家的艺术创造完成的,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读者
的阅读、理解、鉴赏从而受其感染获其教益完成的。因此,古典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必须通过读者
的研读、领悟,方可实现和发挥。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没有坚不可摧的民
族精神,不打自垮。可见在综合国力中,国民素质起决定作用。素质教育需从多方面进行,而通
过研读古典文学提高国民素质,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