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5:40:31

文档简介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1-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初的文明出现于大河流域的中下游,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
A. 多元性 B. 融合性 C. 包容性 D. 互动性
2. 古代印度人发明0到9的十个计数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据此可知,以上历史现象体现的主题是( )
A 民族交融 B. 文明交流 C. 风俗差异 D. 文化冲突
3. 基督教创立之初就对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它最初来自( )
A. 巴勒斯坦 B. 两河流域 C. 希腊半岛 D. 阿拉伯半岛
4.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由此可见封君封臣制度( )
A. 具有血缘关系 B. 凸显平等地位 C. 存在契约关系 D. 奉行自由民主
5. 12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大学在城市中建立。成立初期学校由校长领导,不受任何上级管辖,师生平等,并共同选举大学校长。以上材料反映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 )
A. 神学中心 B. 服务贵族 C. 抨击教会 D. 民主自治
6. 《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集结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故事,如《阿拉丁和神灯》和《辛巴达船长》。《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文学瑰宝。据此可知,阿拉伯人( )
A. 以发展多元文化为旨归 B. 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C. 积极推广伊斯兰教文化 D. 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7. 印加帝国修筑了两条主干道: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这可用于印证印加帝国( )
A. 中央权力分散 B. 道路网络发达 C. 工业技术高超 D. 统治疆域广阔
8. 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在世期间,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聘请各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
A. 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B. 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 推动葡萄牙出现商业革命 D. 改变了与东方贸易的困境
9. 某学者说:“地理上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 人类的贪婪推动地理大发现 B. 导致了传统商路的危机
C. 封建经济发展需要对外扩张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0. 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发现了丰富的金银资源,建立了利马和墨西哥城等殖民地。这些殖民地( )
A. 成为西班牙发展的源泉 B. 改变了当地人生存状态
C. 决定了西班牙国际地位 D. 加剧了美洲财富的外流
11.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翻译古希腊哲学家的作品,将其从拉丁文翻译成了民族语言,这些作品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体现了( )
A. 人文主义兴起 B. 科学技术探索 C. 宗教信仰改变 D. 理性思考传承
12. 近代一位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这位天文学家是( )
A. 哥白尼 B. 牛顿 C. 瓦特 D. 爱迪生
13. 法国大革命期间,议会颁布一部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一文件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宅地法》
14. 1700年,只有不到2%的英国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了1851年,50%的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5. 假如你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位驻外地的记者,要发回新闻报道,你选择( )
A. 手机 B. 因特网 C. 有线电报 D. 电话
16.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D. 俄国十月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建立帝国的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继而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20. 以下是不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1-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初的文明出现于大河流域的中下游,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
A. 多元性 B. 融合性 C. 包容性 D. 互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最初的文明出现于大河流域的中下游,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可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文明之间联系较少,相互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点,A项正确;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相互联系较少,融合性趋势不明显,排除B项;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相互联系较少,不能体现包容性,排除C项;各个文明之间基本独立发展,相互联系较少,互动性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A项。
2. 古代印度人发明0到9的十个计数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据此可知,以上历史现象体现的主题是( )
A. 民族交融 B. 文明交流 C. 风俗差异 D. 文化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古代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十个计数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可知,古代印度的数字,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体现出文明之间的交流,B项正确;民族交融体现的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交流、融合,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文化的交流,并不是风俗差异,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文明交流,并不是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3. 基督教创立之初就对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它最初来自( )
A. 巴勒斯坦 B. 两河流域 C. 希腊半岛 D. 阿拉伯半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巴勒斯坦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A项正确;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两河流域、希腊半岛、阿拉伯半岛”都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由此可见封君封臣制度( )
A. 具有血缘关系 B. 凸显平等地位 C. 存在契约关系 D. 奉行自由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威性,有一个严格的仪式,反映出封君封臣之间具有一定契约关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把土地授予亲族和亲兵等,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封君和封臣之间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封臣需要向封君服兵役,并且要效忠封君,并非自由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 12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大学在城市中建立。成立初期学校由校长领导,不受任何上级管辖,师生平等,并共同选举大学校长。以上材料反映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 )
A. 神学中心 B. 服务贵族 C. 抨击教会 D. 民主自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上半叶。根据“不受任何上级管辖,师生平等,并共同选举大学校长”可知材料反映中世纪城市大学内部进行民主自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民主自治,而非神学中心、服务贵族和抨击教会,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集结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故事,如《阿拉丁和神灯》和《辛巴达船长》。《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文学瑰宝。据此可知,阿拉伯人( )
A. 以发展多元文化为旨归 B. 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C. 积极推广伊斯兰教文化 D. 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集结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故事”可知,《一千零一夜》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千零一夜》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没有强调其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伊斯兰教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 印加帝国修筑了两条主干道: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这可用于印证印加帝国( )
A. 中央权力分散 B. 道路网络发达 C. 工业技术高超 D. 统治疆域广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据材料“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内部的道路较长,侧面反映了印加帝国的疆域辽阔,因为只有辽阔的疆域才能修建较长的道路,D项正确;印加帝国道路的修建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项是材料内容的直接概括,不是可以印证的印加帝国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印加帝国道路较长,但没有涉及道路修建的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8. 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在世期间,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聘请各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
A. 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B. 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 推动葡萄牙出现商业革命 D. 改变了与东方贸易的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葡萄牙)。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中叶西欧国家试图探索前往东方的新航路,亨利王子培养航海人才,研究航海技术,组织人对西非等地沿海探航,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为远洋航行所做的准备,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亨利王子在1460年去世,此时期还没有开始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商业革命尚未发生,也没有改变与东方贸易的困境,排除CD项。故选A项。
9. 某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 人类的贪婪推动地理大发现 B. 导致了传统商路的危机
C. 封建经济发展需要对外扩张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据材料“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为了盈利,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D项正确;据材料“地理上的发现……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人类的贪婪,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发现了丰富的金银资源,建立了利马和墨西哥城等殖民地。这些殖民地( )
A. 成为西班牙发展的源泉 B. 改变了当地人生存状态
C. 决定了西班牙国际地位 D. 加剧了美洲财富的外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美洲。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在南美建立殖民地,掠夺美洲财富,奴役和剥削美洲人民,美洲金银资源的发现和殖民城市的建立,会更方便当地财富的外流,D项正确;“成为西班牙发展的源泉”“决定了西班牙国际地位”都夸大了殖民地的作用,排除 A、C项;材料主要强调西班牙殖民者对于美洲财富的掠夺,没有涉及改变当地人的生存状态,排除B项。故选D项。
11.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翻译古希腊哲学家的作品,将其从拉丁文翻译成了民族语言,这些作品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体现了( )
A. 人文主义兴起 B. 科学技术探索 C. 宗教信仰改变 D. 理性思考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翻译古希腊哲学家的作品,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A项正确;科学技术探索是科学革命的表现,排除B项;宗教信仰改变与宗教改革相关,排除C项;理性思考传承与启蒙运动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近代一位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这位天文学家是( )
A 哥白尼 B. 牛顿 C. 瓦特 D. 爱迪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哥白尼,A项正确;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排除B项;瓦特改良蒸汽机,排除C项;爱迪生发明电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法国大革命期间,议会颁布一部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一文件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宅地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C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颁布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A项;《独立宣言》颁布时间是在1776年,而且是美国颁布的,排除B项;《宅地法》颁布时间是在186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700年,只有不到2%的英国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了1851年,50%的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世界)。据材料的表述,体现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程度加深,城市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C项正确;殖民扩张开始于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列强是为了掠夺,排除A项;奴隶贸易主要是把奴隶有非洲卖到美洲,不会促进英国城市人口的增长,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假如你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位驻外地的记者,要发回新闻报道,你选择( )
A. 手机 B. 因特网 C. 有线电报 D. 电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5年有线电报获得了在实验室内架设的成功,1866年有线电报通过海底电缆成为通信上的一种正规的通信工具,据此可知,这位记者使用使用的应该是有线电报,C项正确;手机、因特网是20世纪出现的通信工具,排除AB项;1876 年 3 月 10 日,贝尔在贝尔实验室对电话进行了通话实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的诞生,其在19世纪70年代尚未实现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法国巴黎市民发动的巴黎公社起义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项正确;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并未建立政权,排除A、B项;俄国十月革命并非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建立帝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特征:城邦体制;公民政治;城邦独立自主;城邦整体多样化。
(2)亚历山大东征过程: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
历史意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以全新的、更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征服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促进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也给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破坏和损失,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世界)。据材料“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成分就是城邦。”可得出城邦体制;据材料“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可得出公民政治;据材料“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可得出城邦独立自主;据材料“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可得出城邦整体多样化。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过程:据材料“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可得出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据材料“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可得出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波利斯的宫殿;据材料“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可得出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多角度归纳其积极的历史意义:据材料“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可得出文化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思想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以全新的、更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结合所学东方推行君主专制制度,故希腊出现了民主的整体,亚历山大帝国在政治上出现了一种结合;征服的过程要有彼此的商业往来,可以促进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据所学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可得出科学上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分析其消极意义也给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破坏和损失,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困局:邦联政府财政困难;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
(2)变化: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简评:实践了启蒙思想;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专制出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的美国。困局:根据材料“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了420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可知,邦联政府财政困难;根据材料“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可知,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的美国。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1787年美国在费域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可知,美国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简评:根据材料“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对宪法负责。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可知,宪法实现了启蒙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维护了国家统一;宪法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了专制出现;根据材料“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可知,宪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继而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答案】(1)历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2)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一“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形成;据材料一“继而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可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可以从阶级、思想、个人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20. 以下是不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贝海姆在1492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中,非洲西海岸绘制相对准确,但非洲东部、美洲、亚洲东部不完整,无大洋洲。
随着新航路进一步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舍纳对美洲东部、非洲描绘大致正确,但仍无大洋洲。
18世纪后随着欧洲对外殖民不断深入各大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霍曼和丹维尔的地图中各大洲轮廓日益清晰。
因此,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欧洲殖民扩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492年图,1523年图,1716年图,1761年图”,得出论题: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阐述时主要从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再从新航跌开辟后的影响进行概括,从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