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塘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分,每小题3分)
1. 如图为民国38年5月30日的《解放日报》,上有“一亿余斤粮食正运沪”“第二批煤千吨己运抵上海”等报道。上述行动
A. 引发了银元之战 B. 有利于掌握市场主动权
C. 忽视了市场规律 D. 推动了上海物价的回升
2. 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B. 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C. 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3. 1951~1955年,美国先后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澳新美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等条约。这反映出美国意在( )
A. 保持亚洲各国均势 B. 维护东亚地区持久和平
C. 转移美苏争夺重点 D. 构建亚太地区反共体系
4. 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
A. 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D. 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5.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6.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材料中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应该为:( )
A. 壮大的民族国家 B. 封君封臣制君主
C. 争取自治的城市 D. 文化传承的大学
7. 下面是唐代税法及其相关特征描述。可见,唐代税法的调整,反映出
开始时间 税法 特征描述
唐初期 租庸调法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中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 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官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 国家赋税征收形式改变 D. 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8.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A.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9. 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的首选解决方案。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据图可知( )
A.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现正比关系
B. 二战后次数增加反映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 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
D. 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
10.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11. 《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 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 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 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 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12. 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巾,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 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 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 坚持权力制约平衡 D. 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
13.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 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14. 《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 《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 《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 “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 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 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16. 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2%
1929年 27554万元 52%
A. 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 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从15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算起,到现在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是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立的时期。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些西方大国严重削弱、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的时期。
未来要实现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
——摘编自滕文生《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上述某一历史阶段,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命运”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特征。
(3)据材料三,概括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考虑到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开始赋予执事官一些特殊的权利。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执事官的权力日益坐大,逐渐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官员。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执事官制度是4一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徐家玲《早期拜占庭执事官职能探析》等
材料二 宋朝磨勘制度作为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考绩之法,一以岁月为劳,而不以亲辣为异尔”;把官员在差遗期间的课绩减否,即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以官员的各类文状为依据对官员进行磨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宋朝磨勘法还规定高级官僚无磨勘,“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摘编自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拜占庭执事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东西方执政者在官员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沭阳塘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分,每小题3分)
1. 如图为民国38年5月30日《解放日报》,上有“一亿余斤粮食正运沪”“第二批煤千吨己运抵上海”等报道。上述行动
A 引发了银元之战 B. 有利于掌握市场主动权
C. 忽视了市场规律 D. 推动了上海物价的回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民国38年5月30日”“一亿余斤粮食正运沪”“第二批煤千吨己运抵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这一行动有利于中共掌握市场主动权,B项正确,排除D项;民国38年是1949年,还未建国,银元之战是建国后,排除A项;这些行为是有利于掌握市场主动权,并不是忽视市场规律,排除C项。故选B项。
2. 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B. 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C. 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增长率总体上略高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出口贸易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率高于GDP表明国际贸易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体系化的标志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排除A项;“直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世界贸易的发展,无法反映出逆全球化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3. 1951~1955年,美国先后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澳新美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等条约。这反映出美国意在( )
A. 保持亚洲各国均势 B. 维护东亚地区持久和平
C. 转移美苏争夺重点 D. 构建亚太地区反共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55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与表格中涉及的亚洲地区签订了安保条约,而这些地区都分布在中国周边,这表明美国此举无疑是针对中国的,以遏制中国为中心,构建亚太地区反共体系,D项正确;保持亚洲“各国均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美国与表格中涉及的亚洲地区签订安保条约,不能维护东亚地区的持久和平,排除B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
A. 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D. 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所述,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中国(华夏)自居,着力建构本朝的中华王朝形象;南方政权也通过礼制改革,修订“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很明显南北双方都认同“中国”,这种共同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意识的形成,为南北重归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不会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5.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红军”,据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建国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全面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材料中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应该为:( )
A. 壮大的民族国家 B. 封君封臣制君主
C. 争取自治的城市 D. 文化传承的大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随着工商业经济复兴和繁荣,各地兴起了众多的城市,它们通过谈判、赎买和武装暴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这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还兴办大学、支持王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所以中古西欧自治的城市孕育了新的生产方式,并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C项正确;中古西欧还未出现民族国家,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君主属于“体制内”的,排除B项;大学是在自治的城市中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面是唐代税法及其相关特征描述。可见,唐代税法的调整,反映出
开始时间 税法 特征描述
唐初期 租庸调法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中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 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官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 国家赋税征收形式改变 D. 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租庸调法纳银代役,两税法开始以资产为标志征收赋税,这使得政府对人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租庸调法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由于均田制瓦解,租庸调法无法实施,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两种税法的征收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表格中的两种税法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B项。
8.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
A.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据材料“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可以看出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下午茶等东方特色,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不能得出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英国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变化,排除C项;仅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9. 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的首选解决方案。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据图可知( )
A.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现正比关系
B. 二战后次数增加反映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 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
D. 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知,1914至1979年,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总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70年至1979年,制裁总数增加迅速,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滞涨”及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希望通过经济制裁来维护其地位,D项正确;美国经济制裁成功率自20世纪6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70年代又迅速增加,两者之间并不呈现正比关系,排除A项;随着日本、西欧的逐渐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经济制裁总量的增加,说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美国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未体现是“单边制裁”还是“多边制裁”,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含义是虽然科举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拔了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世卿世禄制度,故D项错误。
11. 《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 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 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 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 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C项正确;周朝时“援礼入法”原则并未确立,排除A项;题干是讲当时的法律,不能看出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未完善,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巾,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 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 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 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 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推动了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其中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都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A项正确;材料中的原则旨在保护个人的权利,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平衡,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至上,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 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B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A项;这一变化并没有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这一变化也不是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 《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 《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路易十六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且后来拿破仑也称帝了,故A项错误。《民法典》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人权宣言》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获得发展。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 “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 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 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说明新中国外交一直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B正确;A是万隆会议;C属于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D项奠定说法绝对。
16. 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2%
1929年 27554万元 52%
A 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 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反映的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可以看出,关税自主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终结”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摆脱”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保护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关税税率的提高,使关税收入激增,因而提高了关税收支在国家财政总收支中所占的比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从15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算起,到现在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是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立的时期。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些西方大国严重削弱、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的时期。
未来要实现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
——摘编自滕文生《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上述某一历史阶段,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命运”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论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始于1750年前后。1840年鸦片战争一巴掌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地!此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之梦就开始了。由此激发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接一浪,直到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败。
综上所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虽然让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示例二
论题: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站起来了。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中断了。与此同时,战争引起革命。先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由此,中国获得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综上所述,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虽然还是让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示例三
论题: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富起来了。
论述:二战后,美越战争失败和苏阿战争失败,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先后遭受重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起来了。这期间,搞大国争霸和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苏联垮台了,而中国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综上所述,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下面对美苏二个超级大国的打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富起来了。
示例四
论题:第四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要飞起来了。
论述: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仅共同参与同时也共同主导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继续坚持和维护实践已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参与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全球化之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综上所述,未来的第四次经济全球化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世纪以来(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根据要求拟定题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任选某一历史阶段,由此可确定论题为第一次全球化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其次,结合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如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的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接一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势继续衰弱。
最后,综上所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虽然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国先进志士的救亡图存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3)据材料三,概括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考虑到的因素。
【答案】(1)态度:反对。
理由:破坏教育发展;败坏社会风气;妨碍吏治改善。
(2)特征:制度化;融合中西;设立专门机构;法制化。
(3)因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借鉴苏联经验;苏区斗争的实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态度: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可知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是反对。
理由: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可知夏曾佑对废科举持反对态度的理由是,废除科举制会破坏教育发展。根据材料一“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可知夏曾佑认为废除科举制会败坏社会风气;妨碍吏治改善。
小问2详解】
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9年至1933年(中国)。根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是制度化。根据材料二“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可知融合中西。根据材料二“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可知设立专门机构。根据材料二“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可知法制化。
【小问3详解】
因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考虑到的因素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根据材料三“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可知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根据材料三“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可知借鉴苏联经验;苏区斗争的实际。根据材料三“在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开始赋予执事官一些特殊的权利。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执事官的权力日益坐大,逐渐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官员。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执事官制度是4一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徐家玲《早期拜占庭执事官职能探析》等
材料二 宋朝磨勘制度作为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考绩之法,一以岁月为劳,而不以亲辣为异尔”;把官员在差遗期间的课绩减否,即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以官员的各类文状为依据对官员进行磨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宋朝磨勘法还规定高级官僚无磨勘,“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摘编自曾小华《略论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拜占庭执事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实施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东西方执政者在官员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1)背景:罗马帝国分裂;帝国早期社会动荡;欧洲处于社会转型期。
目的: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官员;维护社会稳定。
(2)特点:官员考核制度的组成部分;考核规定具体而详细;考核标准全面;考核方式依据文书;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考核对象为中下级官员。
(3)相似之处:重视制度管理;考核与监察并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
背景:据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可得出罗马帝国分裂以及帝国早期社会动荡;据材料一“执事官制度是4一6世纪罗马国家形态向拜占庭国家形态转变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西欧于公元476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可得出,欧洲处于社会转型期。
目的:据材料一“ 早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可得出巩固皇权;据材料一“ 执事官拥有庞大的下属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监察官员;据材料一“ 不论各省区发生任何情况,只要他们认为重要,需要汇报,就立刻上报给皇帝和执事官”可得出维护社会稳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二“专门用于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可得出,磨勘制度是官员考核制度的组成部分;据材料二“宋朝在磨勘年资方面有十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可得出,考核规定具体而详细;据材料二“在任时的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各方面表现作为磨勘的主要标准”可得出,考核标准全面;据材料二“磨勘制度就是以审核各类文状为主要形式的考核制度”可得出,考核方式依据文书;据材料二“各级官员非经有司审核放行,就不能转改官阶”可得出,考核结果运用严格;据材料二“宋高级官僚无磨勘”可得出,考核对象为中下级官员。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西欧。据材料一“执事官制度”、材料二“磨勘制度”可得出,都重视制度管理;结合所学可得出,古代东西方执政者在官员管理方面既重视对官员的考核,也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其余任意两点)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任意2点)
(2)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任意3点)
历史影响: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有利西欧社会经济繁荣;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近代社会因素,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任意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可知,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根据材料“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可知,组织机构众多;根据材料“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可知,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根据材料“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可知,城市人口较少。主要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可知,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根据材料“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可知,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小问2详解】
新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根据材料“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可知,人口恢复增长;根据材料“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可知,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可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根据材料“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可知,君主统治加强;根据材料“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可知,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历史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根据材料“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可知,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有利西欧社会经济繁荣;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根据材料“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可知,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近代社会因素,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