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huán)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o) D.鲦鱼出游从容(tiáo)
2.下列对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B.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C.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D.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4.复习阶段,小文在整理庄子专题时,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图中A、B两人,究竟哪一个是庄子,哪一个是惠子呢?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小文分析一下。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错题)对“安”字的理解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选文开头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什么意思?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结尾处,庄子对“汝安知鱼乐”里的“安”是怎么理解的?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这一标题交代了人物、地点以及故事的开端与由来。
B.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
C.文中惠子说的话“我非子……全矣!”,运用对比推理,论证严密,思路清晰,很有逻辑性。
D.本文除了第一句用陈述句略做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朗读时要重点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7.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言文和古诗提供的材料,探究古人喜爱观鱼的原因,写一段100字以上的探究感悟。
附:文言文和古诗提供的材料
材料一: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材料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选自《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材料三:
观鱼潭
唐·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①去,兹焉可濯缨②。
【注释】①沧浪:指汉水。②濯缨:典出《楚辞·渔父》,后常用来指代志向和操守。缨,帽带。
材料四:
朱砂鱼谱
(明)张谦德①
赏鉴朱砂鱼,宜早起,阳谷初生,霞锦未散,荡漾于清泉碧藻之间,若武陵落英点点,扑人眉睫;宜月夜,圆魄当天,倒影插波,时时尺鳞拨刺,自觉目境为醒;宜微风,为披为拂,琮琮成韵,游鱼出听,致极可人;宜细雨,蒙蒙霏霏,縠波成纹,且飞且跃,竞吸天浆,观者逗弗肯去。
鱼相忘于江湖,是鱼乐也。
(选自《金鱼典籍十则》)
【注释】①张谦德:江苏昆山人。《朱砂鱼谱》是他较早的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 (2)全矣( ) (3)请循其本(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停顿
目 不 瞬 神 不 变 鱼 忘 其 为 我 故 易 取 也。
14.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15.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① 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② 。
(二)走近道家,一起品读《庄子》,感悟人生大智慧,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16.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庄子和惠子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乐’”的话题展开了辩论,在文中庄子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B.文章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说绕口令,其中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却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C.“濠梁之辩”的绝妙除了雄辩之外,还具有无穷的韵味,其中的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 (2)请循其本 。
(3)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4)庄子持竿不顾 。
18.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简而藏之庙堂之上。
20.“鱼”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篇文言文当中,而且都有不同的作用。请你回答(甲)文与链接材料里的“鱼”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短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八(3)班想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庄子钓于濮水》两则短文,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项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钓于濮水》
画面地点 濠梁之上 濮水之上
画面内容 庄子、惠子、濠梁、鲦鱼 庄子、二大夫、濮水、鱼竿
人物主要交流形式 ① 交流对话
主要人物(庄子)形象 超然物外、敏锐机智 向往自由,淡泊名利
中心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与外界契合无间的志趣。 ②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
《庄子》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魏国当宰相。②鹓鶵(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③鸱(chī):猫头鹰。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固不可彻
B.子之不知鱼之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夫鹓鶵发于南海 有时朝发白帝
D.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3.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B.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惠子则否定了庄子的说法。
C.惠子从认知的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D.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把人的主观感受“迁移”到鱼的身上,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2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甲文结尾看,庄子在辩论中偷换了概念。请简要分析庄子是如何偷换概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释义
【课内迁移】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知鱼之乐 (1)
【借助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固:①结实;牢固。 ②坚硬。③本来,原来。④固然。 固不知子矣 (2)
27.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28.翻译下列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30.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庄子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回击了惠子,其回击的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中国神话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huán)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o) D.鲦鱼出游从容(tiáo)
【答案】A
【详解】【分析】A抟(tuán);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睛】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辨析文言文中的字音,除了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方言误读字外,还要注意通假字,通假字的应读它所通的那个字的读音。
2.下列对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B.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C.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D.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答案】C
【详解】C.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故选C。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D项不正确,应改为: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
4.复习阶段,小文在整理庄子专题时,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图中A、B两人,究竟哪一个是庄子,哪一个是惠子呢?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小文分析一下。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A是庄子,B是惠子。从动作神情看,A侧身俯视桥下游鱼,关注自然;神情专注,对鱼充满兴趣。而B面向A,对鱼毫无兴趣,同时,目不斜视、一脸严肃,仿佛正在跟A辩论。据我了解,庄子是个充满情趣的浪漫之人,而惠子是个严谨好辩之人,所以,A是庄子,B是惠子。
示例二:我认为A是惠子,B是庄子。从外貌和衣着看,A腰有环佩,以冠束发(领口端正、衣着整洁),据此判断社会地位较高。而B衣着随意,领口敞开(布巾束发、手持竹杖),显然是平民样貌。据我了解,惠子身有官职,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庄子最是厌恶功名束缚,生活清贫,这些都与图中信息吻合。所以,A是惠子,B是庄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理解。
对图中两个人物各是谁,没有固定答案。首先要准确地摆明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可以就人物服饰和神态的角度对二人身份的确定进行阐述。
例如,可认为拄着竹杖的B是庄子。他站在那里,左手拄着竹杖,右手拈着胡子,衣衫随意无修饰,双眼目视前方,神态淡然,一派悠然洒脱,符合他率性而为的特点;而他前面那位A,头戴峨冠,身佩玉环,华服绕身,更像是有官职地位的惠子,只见他一脸肃穆威严,双眼圆睁,死死盯住水中的游鱼,一心只想发现鱼不快乐,好与庄子争个高低输赢的模样。他怎知鱼之乐实乃人之乐啊!
也可认为低头看鱼的A是庄子。他好像在和鱼互动,手还指着鱼,似乎在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而拄着竹杖的人,右手摸着胡子,似乎在讲什么大道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面容严肃地看着左边的人,有种老师训斥学生的感觉,处于辩论的上风。低头看鱼的人便是一心看鱼,弯着腰,神情愉悦。
5.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错题)对“安”字的理解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选文开头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什么意思?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结尾处,庄子对“汝安知鱼乐”里的“安”是怎么理解的?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不是你,固然不了解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了解鱼儿是否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①此句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是反问语气,因为惠子不同意庄子的看法,所以用反问语气。
②此句中的“安”是“哪里”的意思,是一般疑问语气,庄子在此偷换了概念,后面句子中的“濠上”就是说明地点(或者方式)的。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非:不是。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这里翻译为“你”。第一处的“固”:固然。第二处的“固”:本来。第一处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处的“之”:助词,的。全:完全,完备。
(2)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安:怎么,这是反问语气。因为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而惠子不同意庄子的看法,认为庄子又不是鱼,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所以说了这个表反问语气的句子。
②“汝安知鱼乐”意思是:你哪里知道鱼快乐呢?安:哪里,一般疑问语气。庄子在此偷换了概念, 故意曲解“安知”的意思,用“我知之濠上也”的“濠上”这个地点来回答惠子,这也体现了庄子 的聪明、风趣幽默。
阅读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这一标题交代了人物、地点以及故事的开端与由来。
B.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
C.文中惠子说的话“我非子……全矣!”,运用对比推理,论证严密,思路清晰,很有逻辑性。
D.本文除了第一句用陈述句略做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朗读时要重点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7.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C 7.示例:争论的焦点: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8.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9.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惠子在这里先假定庄子的论点“子知鱼之乐”是正确的,然后根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逐步推理,最终得出荒谬的结论“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从而否定了庄子的论点。这种推理方法并不是对比推理,而是归谬法;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根据辩论内容“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和“我知之濠上也”等可知,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他自身愉悦心境的投射,反映了他的心境是自由、无拘无束的,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推崇。庄子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言论中都有所体现,如在《逍遥游》中,庄子描述了鲲鹏展翅高飞的壮观景象,并借此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在《齐物论》中,庄子主张“齐物我”,即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庄子常常通过寓言、比喻等手法,借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这一观点表现了他自身愉悦的心境。庄子通过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认为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状态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愉悦感受的外化。这种心境的表现,与庄子推崇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评价。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立场,选择欣赏庄子还是惠子。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自己所选人物的特点和优点。最后,可以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阐述自己选择欣赏该人物的原因或意义。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在他的眼中,世界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通过“知鱼之乐”的辩论,传达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心灵自由的追求。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他通过逻辑推理,指出庄子“知鱼之乐”的论断存在逻辑上的漏洞。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尊重令人敬佩。
【点睛】参考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0.根据文言文和古诗提供的材料,探究古人喜爱观鱼的原因,写一段100字以上的探究感悟。
附:文言文和古诗提供的材料
材料一: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材料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选自《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材料三:
观鱼潭
唐·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①去,兹焉可濯缨②。
【注释】①沧浪:指汉水。②濯缨:典出《楚辞·渔父》,后常用来指代志向和操守。缨,帽带。
材料四:
朱砂鱼谱
(明)张谦德①
赏鉴朱砂鱼,宜早起,阳谷初生,霞锦未散,荡漾于清泉碧藻之间,若武陵落英点点,扑人眉睫;宜月夜,圆魄当天,倒影插波,时时尺鳞拨刺,自觉目境为醒;宜微风,为披为拂,琮琮成韵,游鱼出听,致极可人;宜细雨,蒙蒙霏霏,縠波成纹,且飞且跃,竞吸天浆,观者逗弗肯去。
鱼相忘于江湖,是鱼乐也。
(选自《金鱼典籍十则》)
【注释】①张谦德:江苏昆山人。《朱砂鱼谱》是他较早的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一提到了鲦鱼在水中从容游泳,无拘无束,非常快乐;材料二儿童在岸边静静坐着垂钓,怕鱼儿受惊不敢应答来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和童心童趣。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观赏鱼跃,以及鱼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心境豁然开朗,鱼儿自由自在,欢游快乐,观者也为之感染,心情愉悦。古人爱观鱼,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详解】此题考查探究感悟。
材料一中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提到了鲦鱼在水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非常愉悦,是鱼之乐,更是人之乐。观鱼成为追求自在生命境界的象征以及作者物我为一的思想;
材料二中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岸边静静坐着学钓鱼,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让人感受到的是纯真、专注、和无限童趣,表现出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情趣;
材料三“观鱼碧潭上”“日暮紫鳞跃”,以闲适的笔调描写观鱼清潭的乐趣,极写观群鱼自由无碍戏游于碧波中的乐趣,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材料四“荡漾于清泉碧藻之间”“时时尺鳞拨刺,自觉目境为醒”“游鱼出听”“且飞且跃”提到观赏鱼跃,以及鱼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心境豁然开朗,鱼儿自由自在,欢游快乐,观者也为之感染,心情愉悦。表现作者天地与我为一的的思想。
由此可知,古人爱观鱼,体现了古人追求无拘无束、自由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
材料四:鉴赏朱砂鱼,适宜早上起来,旭日刚刚升起,如锦缎般的彩霞还没有消散,朱砂鱼游荡在清清的泉水和碧绿的水藻之间,好像武陵桃花源的点点飘落的桃花瓣,扑向观赏者的眉眼间;适宜有月亮的夜晚,圆圆的月亮当空,把倒影映在水波之上,不时地看到有一尺来上的朱砂鱼摆动鱼鳍游动,自然觉得眼睛心境为之一醒;适宜有微风的天气,风儿忽而吹开水面,忽而吹拂水面,发出琮琮的音乐声形成音韵,水中游动的朱砂鱼游上来聆听,非常有趣惹人喜欢;适宜下着小雨的天气,细雨迷蒙,水面形成细细的波纹,朱砂鱼在水中忽而如飞腾一样游动,忽而跃出水面,竞相吸食这天上降临的琼浆,观赏的人逗弄它都不肯离去。
鱼儿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这是鱼儿的快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 (2)全矣( ) (3)请循其本(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停顿
目 不 瞬 神 不 变 鱼 忘 其 为 我 故 易 取 也。
14.语段(甲)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15.两个语段中都提到了“鱼”,语段(甲)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实际上这是庄子① 的外化;语段(乙)中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② 。
【答案】11. 本来 完全,完备 追溯 12.(1)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2)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13.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14.示例一:我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我最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善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15. 内心愉悦、 做事全神贯注、不急于求成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本来;
(2)句意为: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
(3)句意为: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
(2)如:按照,遵照。数:几。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意思是: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目不瞬”主谓结构,应在“瞬”后停顿;“神不变”主谓结构,应在“变”后停顿;“鱼忘其为我”主谓结构,应在“我”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14.本题考查对文中人形象的分析。庄子与惠子,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解答时扣住人物各自的优点,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对于庄子,他犹如一位艺术家,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从“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机智善辩。如果回答欣赏庄子,可据此解答。
对于惠子,他犹如一位逻辑家,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求真务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如果回答欣赏惠子,可据此解答。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认为鱼很“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说明他的心境很悠然自得的,他因此感到快乐,当他看见鱼儿也是如此悠闲自得,所以他才认为鱼儿也是快乐的。
(2)根据乙文“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可知,老人甲之所以能顺利钓上“鱼',是因为他全神贯注、沉着冷静、不急于求成;老人乙之所以一整天无收获,是因为他的目标在鱼的身上,太注重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乙】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整天都没有收获,(乙)便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得失的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
(二)走近道家,一起品读《庄子》,感悟人生大智慧,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16.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庄子和惠子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乐’”的话题展开了辩论,在文中庄子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B.文章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说绕口令,其中的论辩逻辑和机智巧妙却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C.“濠梁之辩”的绝妙除了雄辩之外,还具有无穷的韵味,其中的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D.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 (2)请循其本 。
(3)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4)庄子持竿不顾 。
18.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简而藏之庙堂之上。
20.“鱼”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篇文言文当中,而且都有不同的作用。请你回答(甲)文与链接材料里的“鱼”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短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八(3)班想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庄子钓于濮水》两则短文,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项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钓于濮水》
画面地点 濠梁之上 濮水之上
画面内容 庄子、惠子、濠梁、鲦鱼 庄子、二大夫、濮水、鱼竿
人物主要交流形式 ① 交流对话
主要人物(庄子)形象 超然物外、敏锐机智 向往自由,淡泊名利
中心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与外界契合无间的志趣。 ②
【答案】16.D 17. 怎么 追溯 派遣 回头看 18.(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2)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19.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奥/王巾筠而藏之庙堂之上。 20.(甲)文中的“鱼”是辩论之源;《小石潭记》中的“鱼”是作者的情感投射。 21. 辩论式对话 庄子以乌龟自喻,拒绝楚王让他出任官职的邀请(态度),表现了庄子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精神)。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有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故选D。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安,怎么。
②句意: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③句意: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使,派遣。
④句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顾,回头看。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子,你,对人的尊称。固,本来。非,不是。第一个“之”,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助词,的。全,完备。
(2)往,回去。曳,拖。于,在。涂,泥巴。
1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故可断为: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2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所以“鱼”是辩论之源。
《小石潭记》中的“鱼”约有“百许头”“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所以是作者的情感投射。
21.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甲文中庄子和惠子两人的对话可知,两人围绕着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了辩论。故可填:辩论式对话。
②根据乙文中的“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以神龟自喻,“吾将曳尾于涂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静逍遥于自然之间,也不会出任官职的意思,拒绝了楚王的邀请。从他的这种行为里,可以看出他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链接材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惠子相梁
《庄子》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②,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魏国当宰相。②鹓鶵(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③鸱(chī):猫头鹰。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固不知子矣 固不可彻
B.子之不知鱼之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夫鹓鶵发于南海 有时朝发白帝
D.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3.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B.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惠子则否定了庄子的说法。
C.惠子从认知的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D.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把人的主观感受“迁移”到鱼的身上,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2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甲文结尾看,庄子在辩论中偷换了概念。请简要分析庄子是如何偷换概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A 23.B 24.(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25.庄子把惠子的问题“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故意曲解为“你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然后回答“我知之濠上也”(我在濠上知道的),由此看出庄子偷换了概念。 26.甲文中的庄子:悠闲自在,追求自由快乐;乙文中的庄子:志向高洁,鄙视功名利禄。甲文中的惠子:严肃较真、喜欢寻根问底;乙文中的惠子:以己度人,执着于功名利禄。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C.动词,出发;
D.介词,在;
故选A。
2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应为:庄子认为鱼儿非常快乐,惠子反驳庄子的这种看法。“庄子肯定自己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成为;
故选B。
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安(怎么)”“止(栖息)”“练实(竹子的果实)”等。
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即把惠子的“安知”(怎么知道)诡辨为“在哪里知道”,意指惠子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之乐”,由此看出庄子偷换了概念。
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结合“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认为人乐鱼亦乐。表明他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结合“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结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严肃较真、喜欢寻根问底;《惠子相梁》中,结合“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惠子以己度人,执着于功名利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前去见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释义
【课内迁移】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知鱼之乐 (1)
【借助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固:①结实;牢固。 ②坚硬。③本来,原来。④固然。 固不知子矣 (2)
27.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28.翻译下列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30.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庄子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回击了惠子,其回击的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中国神话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7. 怎么,如何 固然 28.(1)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2)你本来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9.D 30.前者庄子主要是循本,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惠子的观点不攻自破;后者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以浅显的比喻论述深刻的道理,委婉含蓄,不伤和气地批评对方。
【解析】2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①空,依据“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可知,句中的“安”是怎么、如何的意思。依据“安知鱼之乐”的意思可知,其句意为: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据此,“安”是怎么、如何的意思。
②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所给“固”的四种解释推测可知,“固不知子矣”中的应是“固然”的意思。依据“固不知子矣”句意可知,本句句意为固然不了解你。所以,“固”是本来,固然的意思。
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从容:悠闲自得的样子;是:这。
(2)固:固然;非:不是;全:完全确定。
29.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
D.依据文中二人的对话可知,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论辩中,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而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的情景。
故选D。
3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的“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和“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惠子针对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观点,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庄子。所以不知道庄子,然后又照此观点维续推理:庄子你也不是鱼,你当然不知道“鱼之乐”,直抵问题核心。惠子是用庄子的逻辑来反驳庄子的观点。这是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反驳的,使惠子的观点不攻自破。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链接材料中,依据“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鹈鹪比喻不慕名利的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从而说明,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批评的语言委婉含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链接材料:惠子在大梁辅佐君王,庄子前往大梁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十分担心,在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于北海;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实就不食用,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饮用。在这时,鸱获得了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从它头顶经过,鸱仰起头来看着它,发出‘吓’的恐吓声。如今你想要用你的大梁的相位来吓唬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