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00:0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试着说说。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
“冷战”后
“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美国空袭南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认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2.知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时代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局势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学习目标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习近平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
1.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阅读以上材料,指出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当今时代主题。
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材料 冷战消失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但天下并不太平,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经常以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多次发动战争。只是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阅读以上图片,想一想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巴以冲突
伊拉克战争
“9.11”事件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当今世界局部冲突的重要根源
——科素沃战争
被北约导弹炸毁的中国驻南大使馆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2.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①美国轰炸南联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78天的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
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轰炸,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2003年3月20日10:35,美国总统布什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是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控制中东石油和意在暗算欧洲的一场不义之战。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2.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②发动伊拉克战争
  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军队未经联合国授权,悍然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战争后,伊拉克暴力事件和自杀式袭击不断。伊拉克战争导致数十万人员伤亡,造成440万伊拉克人流离失所。
战火中的伊拉克人逃离家园
2018年4月13日晚,美国借口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与安理会成员国英法一道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已造成多名平民伤亡。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美英法空袭叙利亚,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反了国际法,这就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
美国借口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
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军事干涉利比亚内战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2.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③袭击叙利亚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3架飞机,分別撞向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恐怖分子胁持的第四架飞机坠落在宾少法尼亚州。这一事件导致世贸双塔倒塌和五角大楼严重受损,3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达数干亿美元。
911事件(恐怖主义)
世贸中心双塔大楼
911事件场景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3.恐怖主义
乌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界警察
  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背景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美国实现“单极世界”了吗?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欧盟
欧盟成立后,欧洲实力增强、地位提高。
②日本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多极化趋势表现
日本“出云”号准航母
日本汽车工业
③中国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多极化趋势表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④俄罗斯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多极化趋势表现
阅兵式上的俄罗斯战略导弹
⑤发展中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多极化趋势表现
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
初等发达
欠发达
金砖五国
材料一: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阅读材料,归纳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1)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多极化趋势影响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不结盟运动会徽
不结盟运动大会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冷战期间
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
1961年
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
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的控制
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①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
②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
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他国内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全球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2.中国的主张——冷战结束后
③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
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如何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④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合作探究:面对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该如何应对,才能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两极格局
多级化发展





课堂小结
注意:是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还没有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发展中国家
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不结盟运动
中国主张与贡献
霸权主义和
地区冲突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曾经说过,“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这段话说明
A.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
C.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课堂练习
2.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指的是
A.两极格局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3.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随之结束,这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A.和平与发展 B.改革与开放 C.战争与和平 D.革命与竞争
课堂练习
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5. 关于当前世界局势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 大国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
  D.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进入多极化格局的时代
课堂练习
6.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出现了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反映了: ( )
A.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B.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欧美强国传统优势完全丧失 D.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7.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 )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欧盟、俄罗斯 D.法国、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