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六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X 月
辅助备课 新课标、教材、练习题
课题 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内容 教科书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到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看到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借助画图、操作等,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过程 (教与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相信每位同学都非常熟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能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吗? 学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背得很好!想一想:诗人在登楼赏景时,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 学生:因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观察的范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小猴观察的范围。 教师: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学生:点C。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小猴子爬到了点A处,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测小猴能看见多少个桃子? 课堂预设:学生说的数量不一。 教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小猴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呢?在A处将小猴的眼睛与墙的顶点连接成一条虚线,并延长这条虚线与墙内地面的交点为点A ,这条虚线为小猴的视线,其中点A和墙乙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出看不到的范围;点A 的右边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到的范围。 教师:同学们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 和C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说说你的画法呢? 学生:在B处将小猴的眼睛与墙的顶点连接成一条虚线,并延长这条虚线与墙内地面的交点为长这条虚线与墙内地面的B 点。同样在C处将小猴的眼睛与墙的顶点连接成一条虚线,并延交点为C 点。 教师:说得真好!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1:视线不会拐弯,都是直直的。 学生2:小猴爬得越高,看见的桃子越多,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探究司机观察的范围。 教师:观察的范围除了随着观察点高低的变化而变化外,还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我们到公路上看一看吧。一辆客车在路上行驶,前面有A、B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位置①的时候,他能看到建筑物B吗? 学生:能看见一部分。 教师: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画法? 学生:在位置②与建筑物A之间画一条虚线,并延长这条虚线,这条虚线就好像是司机的视线。发现:改虚线与建筑物B没有相交。 教师:回答得真棒!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堂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站在楼层高的地方比站在楼层低的地方向外看到的区域大;夜晚路灯下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越短,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越长;一个人在太阳下形成的影子,早上的比中午的要长;从窗户向外看景色,离窗边越远看到的窗外的景色越少,站在窗边看到窗外的景色就越多…… 课堂小结: 教师: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1)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广(大);观察点的位置越低,观察到的范围越窄(小)。(2)观察点的位置越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广(大);观察点的位置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窄(小)。 三、当堂训练 1.出示教科书P35“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上台指一指。 2.出示教科书P35“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上台画一画。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观察的范围,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学科融合,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 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车继续向A行驶时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作业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5页“练一练”3题、4题。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1)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广(大);观察点的位置越低,观察到的范围越窄(小)。(2)观察点的位置越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广(大);观察点的位置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窄(小)。
教后反思 我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引入新课,充分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的范围,让学生画一画、试一试。学生在研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整个环节学习主动,学习气氛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