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
A.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D. 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西亚的古巴比伦与西方的欧洲及东方的中国,西亚的阿拉伯与中国,均有科技或者文学方面的交流,可以体现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交流不一定是通过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 随着大城市的出现,各种姓之间的混血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印度法律又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所谓“顺婚”,即高种姓之男娶低种姓之女;所谓“逆婚”,即低种姓之男娶高种姓之女。“顺婚”是允许的,而“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这表明古代印度( )
A. 经济发展突破种姓制度 B. 阶层流通完全固化
C. 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 D. 血缘关系决定等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法律制定“顺婚”和“逆婚”原则,“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可知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C项正确;法律绝对禁止“逆婚”,说明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没有突破种姓制度,排除A项;“顺婚”是允许的,可见阶层流通并未完全固化,排除B项;“血缘关系决定等级”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 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城邦公民没有人身自由 B. 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C. 外邦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D. 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范围狭小,仅局限于除妇女、奴隶、儿童和外邦人之外的本邦全体成年男子,因此材料“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虽然“‘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公民是有自由的,排除A项;材料与法律至上原则无关,排除B项;外邦人不可以参与民主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元368——369年不列颠发生了纳税人暴动;公元372年毛里塔尼亚爆发费尔姆领导的奴隶、隶农大起义;公元4世纪末在西班牙发生农民起义。据此可知,加速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 阶级矛盾激化 B. 宗教斗争
C. 公民道德沦丧 D. 蛮族入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不列颠发生了纳税人暴动;......毛里塔尼亚爆发费尔姆领导的奴隶、隶农大起义;......西班牙发生农民起义。”可知,在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爆发多次暴动和起义,说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阶级矛盾异常激化,这也是加速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阶级矛盾异常激化,没有体现宗教斗争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阶级矛盾异常激化,没有体现公民道德沦丧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阶级矛盾异常激化,没有体现蛮族入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 在中世纪城市存在的五六个世纪中,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都没有公开张扬要建立等级制度,在法理上规定社会等级。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理论上,人人都可通过发家致富而进入城市上层。这一现象( )
A. 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 体现了社会契约理念的普及
C. 反映了阶级结构的改变 D. 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和原因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据材料“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可以看出在中世纪城市当中,并没有公开建立等级制度。城市以财富为基础,呈现出等级分层,充分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使得中世纪城市发展中呈现出上述特点,D项正确;“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社会契约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欧洲仍是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 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 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 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 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可得出中国的儒学影响到高丽的文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典章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方面,没有体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7.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讲到,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去。造成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 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
C. 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 D. 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后,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体现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的信息,排除A项;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与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导致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没有提及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 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与葡萄牙人建立起的太平洋西部航线在南中国海交汇时,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实现了哥伦布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初衷
B. 扩大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范围
C. 建立了以菲律宾为主的东西贸易通道
D. 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不仅维系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而且使美洲与亚洲在太平洋上维持了长久的贸易往来,结合材料中的“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B项正确;“实现寻找黄金初衷”是在美洲,而不是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A项;东西方贸易通道不是以菲律宾为主,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确立了在世界范围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9. 在伽利略一笛卡尔一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这表明( )
A. 科学进步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B. 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相互作用
C. 经典力学促进了近代科学兴起 D. 启蒙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在伽利略一笛卡尔一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而这些理性法则,尤其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理论都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了科学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没有相互作用的信息,选项B欠妥,排除B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表来克星顿枪声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据此推知( )
记述 出处
“在正规军向我们射击之前,我们队伍中没有任何人发射一枪一弹,正规军继续射击,直到我们全部逃逸。” 现场民兵们的证词,1775年
“一旦我们接近他们,他们开了一或两枪,我们的人在没有命令之下匆忙射击,造成他们逃跑。” 英军中尉约翰·巴克日记,1775年
“(统率英军少校说)他骑马上前,命令他们解散,他们没有立刻照做……当他转身时,他听到了两或三声枪响……民兵们逃命去了。”
耶鲁学院校长斯泰尔斯日记,1775年
A. 英国士兵首先向北美民兵开枪 B. 英国士兵遵照命令开火
C. 北美民兵首先向英国士兵开枪 D. 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5年(美洲)。据材料可知,从证词中,可以获得一个相同的信息,即北美的民兵在略加抵抗后,撤退逃命去了,也就是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D项正确;民兵认为英军先开的枪,而英军认为民兵先开的枪,所以,无判定谁先开的枪,排除AC项;英军中尉认为,英军是在没有命令之下的匆忙射击,而非遵照命令,排除B项。故选D项。
11. 日本明治维新中能够体现“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
A. 富国强兵 B. 殖产兴业 C. 四民平等 D. 文明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根据材料“大凡国之强弱……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强调的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为此,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工业,B项正确;“富国强兵”属于军事方面的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四民平等”指的是明治维新改革重新建立身分制的政策,实际上是创立皇族、华族、士族、平民等新的身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文明开化是指在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革命造成了劳动力匮竭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 D. 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30%;在坊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坊织业工人总数的80%”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逐渐增多,说明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了就业,即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故选D项;材料内容是妇女身份变化,不能显现出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推动就业,不是工业革命造成劳动力短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C错误。
13. 恩格斯曾说:“1848年的革命, 和它以前的许多次革命一样, 有着奇特的命运。正是那些把这次革命镇压下去的人,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路易·拿破仑不得不建立独立而统一的意大利, 俾斯麦不得不在德国实行某种根本的变革,而英国的工厂主们也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只有赋予人民宪章以法律效力”。 在恩格斯看来,1848年革命( )
A. 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完善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 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推动了英国宪章运动的顺利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革命造成了欧洲多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迫使法德英统治者进行民主化变革,并间接导致了德意志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说明其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完善,A项正确;1848年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排除B项;1848年革命后工厂主们“赋予人民宪章以法律效力”,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无产阶级和资产积极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及了1848年革命对宪章运动的影响,但也只是片面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对于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认为“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立即向凡尔赛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材料主要强调了巴黎公社失败的( )
A. 政党领导因素 B. 理论指导因素
C. 战略措施因素 D. 经济水平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据“失去了大好的时机”、“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等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时机,是策略和组织方面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强调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浪费了追击敌人的时间,说明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策略和组织不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论指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水平,排除D项。 故选C项。
15. 在抢夺殖民地的过程中,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订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如下框内容所示。这一条款的制定( )
本议定书签字国承认有义务在他们占领的非洲大陆沿岸地领区的领土上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力,又在必要时根据为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而订立的条件保护贸易和过境运输自由的政权。
A. 解决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间的冲突
B. 结束了列强在非洲的贸易争端
C. 利于缓和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矛盾
D.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主要重点考查西方列强殖民地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1884年,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激烈,签订的条约保护了贸易与过境运输,有利于缓和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矛盾,C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西方列强处理殖民地争端的措施, 没有体现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且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贸易争端问题,主要是殖民地问 题,且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西方列强处理殖民地争端的措施,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6. 下图漫画描述了1904—1907年美国在多米尼加(位于西印度群岛)的侵略活动。据此可知,美国( )
A. 主导世界政治格局 B. 积极推行大棒政策
C. 实行人道主义政策 D. 成为拉美新宗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190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04—1907年美国在多米尼加(位于西印度群岛)的侵略活动,主导者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实行门罗主义,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由此可知,这是美国在北美洲实行的大棒政策,B项正确;1904—1907年,世界政治格局中,欧洲占有优势地位,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在多米尼加的侵略活动,没有涉及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排除A项;进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违背人道主义政策,排除C项;美国加强了在北美的侵略,但双方不具有宗藩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明出现之后,它既要向外传播,也要输入借鉴,不可能拒绝、排斥其他文明而独立存在、独自发展。它要么吸收外来文明使自己得以演化,要么融入其他文明使自己得以延续。实际上,一种文明都是在不断向外传播和吸收外来文明基础上新生的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任何文明都不是最初的文明形态,而是融入了大量其他文明因素的新生文明。
—一摘编自聂珍钊《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
论证: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推动世界进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总之,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可以得出论题是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然后结合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与中华文化交融以及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思想主张:①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④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②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③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④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⑤思想原因基督教神学禁锢人们思想。
(2)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①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②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③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小问,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并结合所学可知,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据材料“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视科学,研究自然。
第二小问,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对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艺复兴打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而西欧文化一直重视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封建斗争,它兴起的阶级基础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此外文艺复兴的兴起还和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基督教神学禁锢人们思想有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第一小问,关于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据材料“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可知,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据材料“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可知,康德认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据材料“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可知,康德认为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第二小问,关于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属于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封建斗争,它追究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启蒙思想还传播到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摘编自陈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君主立宪制结局的不同原因》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总意志帝国是普鲁士首相伴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是普鲁士强叔政治的结果在意态帝国中,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贵族居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则从“参与”的意又上加人了统沿阶烦的行列,帝国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立完为虚,君主是实。1871年修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拂和,与外国缔结同盟和签订条约委派驻外使节。帝国宰相是全帝国唯一的大臣,其领导下的内网主持着帝国政府的运转。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而由宰相任命的国家各部门的负责人则对宰相负责。从立法机构有关权力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色彩。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不同点:权力中心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君主。君主权限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拥有实权,有专制主义色彩。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德意志长期的分裂割据,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德国)。
相同点:根据所学,从性质角度分析,可得出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根据两国在确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颁布的法律可得出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从政体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不同点:权力中心不同:据材料一“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据材料二“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得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君主。君主权限不同:据材料一“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得出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据材料二“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贵族居于领导地位”得出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拥有实权,有专制主义色彩。从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角度分析,可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据材料二“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得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
历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经济、阶级、国家统一方式等方面概括,具体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德意志长期的分裂割据,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一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速增长
1811一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玛丽·巴顿》(1855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的代表作。以下为小说片段
约输·巴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最后又总是盖造一所比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来得体面的住宅,在乡村中建上一大片庄园,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道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工人们用尽一切粗野的言辞向议会请愿,诉说他们身受的痛苦和要求。
——摘自《玛丽·巴顿》)
(1)选择并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两种历史现象,并说明该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材料二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答案】(1)历史现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上升;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社会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内在联系: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工人运动出现,无产阶级壮大,奠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生产力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行商品输出,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增强。(任答一种联系,注意论述逻辑合理,结合史实,照抄史料现象不给分,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可以用于研究: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悬殊的贫富差距,剧烈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诞生(任答一点);史料价值:是当时人记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社会风貌;小说具有文学色彩,有一定主观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现象:根据“1800一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速增长”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可得出英国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上升;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社会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内在联系: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工人运动出现,无产阶级壮大,奠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生产力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行商品输出,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增强。
【小问2详解】
可以用于研究:根据“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可得出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根据“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可得出悬殊的贫富差距,剧烈的社会矛盾;根据所学可得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任答一点);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当时人记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社会风貌;小说具有文学色彩,有一定主观性;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
A.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D. 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2. 随着大城市的出现,各种姓之间的混血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印度法律又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所谓“顺婚”,即高种姓之男娶低种姓之女;所谓“逆婚”,即低种姓之男娶高种姓之女。“顺婚”是允许的,而“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这表明古代印度( )
A. 经济发展突破种姓制度 B. 阶层流通完全固化
C. 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 D. 血缘关系决定等级
3. 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城邦公民没有人身自由 B. 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C. 外邦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D. 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4.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元368——369年不列颠发生了纳税人暴动;公元372年毛里塔尼亚爆发费尔姆领导的奴隶、隶农大起义;公元4世纪末在西班牙发生农民起义。据此可知,加速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 阶级矛盾激化 B. 宗教斗争
C. 公民道德沦丧 D. 蛮族入侵
5. 在中世纪城市存在的五六个世纪中,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都没有公开张扬要建立等级制度,在法理上规定社会等级。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理论上,人人都可通过发家致富而进入城市上层。这一现象( )
A. 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 体现了社会契约理念的普及
C. 反映了阶级结构的改变 D. 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6. 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 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 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 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7.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讲到,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去。造成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 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
C 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 D. 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
8. 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与葡萄牙人建立起的太平洋西部航线在南中国海交汇时,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实现了哥伦布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初衷
B. 扩大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范围
C. 建立了以菲律宾为主的东西贸易通道
D. 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
9. 在伽利略一笛卡尔一牛顿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这表明( )
A. 科学进步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B. 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相互作用
C. 经典力学促进了近代科学兴起 D. 启蒙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
10. 下表来克星顿枪声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据此推知( )
记述 出处
“在正规军向我们射击之前,我们队伍中没有任何人发射一枪一弹,正规军继续射击,直到我们全部逃逸。” 现场民兵们的证词,1775年
“一旦我们接近他们,他们开了一或两枪,我们的人在没有命令之下匆忙射击,造成他们逃跑。” 英军中尉约翰·巴克日记,1775年
“(统率英军的少校说)他骑马上前,命令他们解散,他们没有立刻照做……当他转身时,他听到了两或三声枪响……民兵们逃命去了。”
耶鲁学院校长斯泰尔斯日记,1775年
A. 英国士兵首先向北美民兵开枪 B. 英国士兵遵照命令开火
C. 北美民兵首先向英国士兵开枪 D. 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
11. 日本明治维新中能够体现“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
A. 富国强兵 B. 殖产兴业 C. 四民平等 D. 文明开化
12. 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革命造成了劳动力匮竭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 D. 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
13. 恩格斯曾说:“1848年的革命, 和它以前的许多次革命一样, 有着奇特的命运。正是那些把这次革命镇压下去的人,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路易·拿破仑不得不建立独立而统一的意大利, 俾斯麦不得不在德国实行某种根本的变革,而英国的工厂主们也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只有赋予人民宪章以法律效力”。 在恩格斯看来,1848年革命( )
A. 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完善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 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推动了英国宪章运动的顺利发展
14. 对于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认为“为了避免篡夺政权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立即向凡尔赛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材料主要强调了巴黎公社失败的( )
A. 政党领导因素 B. 理论指导因素
C. 战略措施因素 D. 经济水平因素
15. 在抢夺殖民地的过程中,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订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如下框内容所示。这一条款的制定( )
本议定书签字国承认有义务在他们占领非洲大陆沿岸地领区的领土上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力,又在必要时根据为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而订立的条件保护贸易和过境运输自由的政权。
A. 解决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间的冲突
B. 结束了列强在非洲的贸易争端
C. 利于缓和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矛盾
D.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16. 下图漫画描述了1904—1907年美国在多米尼加(位于西印度群岛)的侵略活动。据此可知,美国( )
A. 主导世界政治格局 B. 积极推行大棒政策
C. 实行人道主义政策 D. 成为拉美新宗主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明出现之后,它既要向外传播,也要输入借鉴,不可能拒绝、排斥其他文明而独立存在、独自发展。它要么吸收外来文明使自己得以演化,要么融入其他文明使自己得以延续。实际上,一种文明都是在不断向外传播和吸收外来文明基础上新生的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任何文明都不是最初的文明形态,而是融入了大量其他文明因素的新生文明。
—一摘编自聂珍钊《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摘编自陈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君主立宪制结局的不同原因》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总意志帝国是普鲁士首相伴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是普鲁士强叔政治的结果在意态帝国中,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贵族居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则从“参与”的意又上加人了统沿阶烦的行列,帝国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立完为虚,君主是实。1871年修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拂和,与外国缔结同盟和签订条约委派驻外使节。帝国宰相是全帝国唯一的大臣,其领导下的内网主持着帝国政府的运转。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而由宰相任命的国家各部门的负责人则对宰相负责。从立法机构有关权力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色彩。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一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速增长
1811一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玛丽·巴顿》(1855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的代表作。以下为小说片段
约输·巴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最后又总是盖造一所比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来得体面的住宅,在乡村中建上一大片庄园,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道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工人们用尽一切粗野的言辞向议会请愿,诉说他们身受的痛苦和要求。
——摘自《玛丽·巴顿》)
(1)选择并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两种历史现象,并说明该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材料二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