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6:27:45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单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
B.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C.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
D. 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潮流
2.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 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 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新加坡法院的调解最早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引入,他将西方的调解方式与亚洲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此后,新加坡的调解经历了从法院鼓励到社会广泛接受的过程,新加坡也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纠纷解决中心。新加坡的调解机制体现的儒家精神是( )
A. 社会为先 B. 经世济民 C. 勤奋节俭 D. 以和为贵
4. 《管子·形势解》中说“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 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 本质上维护君主的中央集权
5. 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一些诗人会把民间作品收集起来,连缀成长篇的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这表明( )
A. 古代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 B. 古代文明重视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
C.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形式 D. 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
6. 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最初是由苏美尔人创造,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据此可知,该史诗( )
A. 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 B. 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
C. 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社会风貌 D. 折射出西亚神权力量至高无上
7. 日耳曼人南下与罗马帝国接触的过程中,军事首领号召青年跟随他参加战斗,组成亲兵队。官兵之间不仅有宗法、伦理上的主从关系,还有“战利品共同分配”。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初,国王按照“战利品共同分配”的传统将土地分赠给他的亲兵们,强化了二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说明( )
A. 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 B. 封君封臣制度渗透了契约理念
C. 民族交融决定欧洲的历史走向 D. 日耳曼移民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8. 《摩奴法论》是印度教的一部法论,大约制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甚至战争中也有“不准用暗器杀敌人”之礼。这些礼仪( )
A. 说明印度注重伦理规范 B.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C. 宣扬了众生平等的理念 D. 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
9. 1854年,荷属东印度通过法律,将土生华人定位为“外国东方人”。使其地位与本土印尼人类似。1899年,荷兰当局出台规定,将日本人提升到与欧洲人同等的地位。这一系列做法( )
A. 团结华人强化族群意识 B. 刺激华人支持清廷变革
C. 加速华人融入当地社会 D. 迫使华人联合印尼土著
10. 如图为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据美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改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移民增多导致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B. 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C. 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带来的必然影响
D. 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扩大
11. 对如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B. 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 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D. 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12. 1874年,李鸿章与秘鲁外交代表葛尔西耶谈判,签订条约,迫使秘鲁政府保证,此后将“实力保护”华工。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就《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签字,规定废除契约劳工制,禁止使用诱骗和强制的方式拐卖华工出国,对华工在古巴生活权益、中国派遣领事官员予以保护等问题亦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清政府严格限制华工出国规模 B. 华工在海外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权利
C.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 D. 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
13. 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 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 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 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14. 读《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可以得出造纸术西传欧洲过程中( )
A. 阿拉伯人起了重要作用 B. 君士坦丁堡成为主要通道
C. 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阻碍 D. 中欧之间实现了直接往来
15. 据史料记载,5到6世纪时,尽管拜占庭官方禁止金属出口,但是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帝国的黄金等货币储备也在逐渐耗尽。这反映出拜占庭( )
A. 区域间贸易对财政产生影响 B. 帝国财政正面临崩溃
C 世界市场形成加速黄金外流 D. 开启白银货币化进程
16. 近代中国,西式钟楼、标准时与标准钟最初多是在由西人主导市政、海关、教会、铁路、邮政、学校等机构中采用。但民国建立后,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 统一时钟利于彰显政治权威 B. 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
C. 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D. 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上众多的远古文明中,玛猴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却在500年前像这一样消失了,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
——摘编自赵刘阳、程垫丰、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遗产——玛雅文明》
材料二 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东半球各文明的。早在文明诞生初,西亚、北非、南欧诸文明便有了较多的交往,这些文明后来又与印度文明乃至于东亚文号发生交往……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印第安文明消失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决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修路资金。为早日开通铁路,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规定无论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其开发利用。由于公司所获得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1849—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从事筑路。这条铁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工了。自此,……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狂飙突进时期。
——高连奎《为何美国是老大》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清政府的内部有人开始提出了建筑铁路的要求,与此同时,激烈争论也开始了。曾国藩认为,在内地一旦建设铁路,将会造成“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当时任通政司参议的刘锡鸿认为,“铁路之利于行兵,……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任;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内阁大学士张家骧提出,“从中岂无田亩、屋庐、坟墓、桥梁阻隔不通之处?……此令一下,民必不乐从。势迫形趋,徒滋扰攘。”由于形势所迫,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1880年,为了适应开平煤矿煤炭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我国自筹资金修建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同时,这条铁路采用的标准规矩1.435米,也为今后的铁路延伸、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后,铁路的修筑真正成为清朝的一项国策,至1894年底,中国共建成铁路415.4公里。
——摘编自邵攻南《1862—1937年中国物流方式的变革》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
——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得以完成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兴办铁路时反对派所持的理由;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胥铁路与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对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典籍)。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摘编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梁漱溟等人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中西文化有机调和,批判性吸收借鉴西洋文明,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
——摘编自李世坤《试析近代文化复兴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党提出的政治文化里面,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个变化我称之为“再中国化”。“再中国化”的意思是说更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我觉得这个转变很重要。
——摘编陈来《陈来讲谈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单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
B.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C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
D. 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中华文化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今(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排除B项;两宋时期,新学派理学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 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 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内涵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为今用,而非辩证审视西方文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排除D项。故选C项。
3. 新加坡法院的调解最早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引入,他将西方的调解方式与亚洲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此后,新加坡的调解经历了从法院鼓励到社会广泛接受的过程,新加坡也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纠纷解决中心。新加坡的调解机制体现的儒家精神是( )
A. 社会为先 B. 经世济民 C. 勤奋节俭 D. 以和为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涉及的是新加坡的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这种调解制度是西方与亚洲文化的结合体,体现的儒家精神是以和为贵的思想理念,D项正确;调解是个体双方,而非社会优先,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和解制度而非解决民生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和解制度而非生活习惯,排除C项。故选D项。
4. 《管子·形势解》中说“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 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 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 本质上维护君主的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可知,管仲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令行禁止,是令能得到民之所好,古往今来的圣王,都是得到人们拥护的,才能“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说明民心民意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严刑峻法信息,排除A项;管仲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早期,远早于孔子时代,“继承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心民意的重要性,没有描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 古代很多文明都有史诗。一些诗人会把民间作品收集起来,连缀成长篇的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这表明( )
A. 古代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 B. 古代文明重视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
C.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形式 D. 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很多民族在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转变中,会创作出相当规模的史诗。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战争相当频繁,会出现许多英雄故事,因此产生史诗,这说明古代文明重视对英雄传说或重大事件的叙事,B项正确;A项各地区文明的相似性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决定文学形式的并非地理环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最初是由苏美尔人创造,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不光彩的心思。据此可知,该史诗( )
A. 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 B. 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
C. 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 D. 折射出西亚神权力量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吉尔伽美什》是“史诗”,以历史为题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据材料“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可知《吉尔伽美什》作为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综上可知,《吉尔伽美什》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B项正确;《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重要的文明成就,但同时期其他文明也创造了重要的文明成果,并非《吉尔伽美什》成就最高,排除A项;仅凭史诗《吉尔伽美什》写英雄经历,不能断定人们崇尚英雄,排除C项;《吉尔伽美什》中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体现肯定人的价值,而非推崇神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
7. 日耳曼人南下与罗马帝国接触的过程中,军事首领号召青年跟随他参加战斗,组成亲兵队。官兵之间不仅有宗法、伦理上的主从关系,还有“战利品共同分配”。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初,国王按照“战利品共同分配”的传统将土地分赠给他的亲兵们,强化了二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说明( )
A. 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 B. 封君封臣制度渗透了契约理念
C. 民族交融决定欧洲的历史走向 D. 日耳曼移民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的亲兵制度影响了后来的封君封臣制度,说明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亲兵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的渊源关系,而不是强调封君封臣制度体现的契约精神,排除B项;民族交融决定历史走向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而非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 《摩奴法论》是印度教的一部法论,大约制定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甚至战争中也有“不准用暗器杀敌人”之礼。这些礼仪( )
A. 说明印度注重伦理规范 B.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C. 宣扬了众生平等的理念 D. 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印度)。据本题材料“法论中有大量篇幅规了各种礼仪,包括家庭人伦之礼、宗教之礼、王室之礼”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教重视礼仪,说明印度教重视伦理规范,A项正确;材料中未明确说明印度教的礼仪来自于中国,无法说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强调平等,众生平等属于佛教的理念,而不是印度教的理念,排除C项;印度教根据种姓制度发展而来,并非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9. 1854年,荷属东印度通过法律,将土生华人定位为“外国东方人”。使其地位与本土印尼人类似。1899年,荷兰当局出台规定,将日本人提升到与欧洲人同等的地位。这一系列做法( )
A. 团结华人强化族群意识 B. 刺激华人支持清廷变革
C. 加速华人融入当地社会 D. 迫使华人联合印尼土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54至1899年的荷兰。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殖民者东来前,华人在南洋拥有较高地位,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华人也遭到歧视,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华人的族群意识,A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与清政府无能相关,华人群体并非支持清廷,许多华人站在了清廷对立面,排除B项;这些政策带有华人歧视,不利于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排除C项;华人与印尼土著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华人没有同印尼土著结成联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图为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据美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改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移民增多导致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B. 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C. 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带来的必然影响
D. 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93年美国。据材料可知,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公民对移民持排斥态度,D项正确;题干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扩大,未涉及人口增长与社会两极分化之间的关系,也未涉及人口增长与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排除AB项;C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对如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B. 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 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D. 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1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2010年务工迁移量急剧上升,2010-2015年出现迁移返乡现象;1980-2015年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超越了第一、二产业。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务工迁移量出现较快增长,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农民进城务工,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务工迁移量大大高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曲线的斜率),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速度放缓(曲线平缓),但没有停滞(曲线呈向上趋势),排除B项;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有利于城镇化发展(务工迁移量下降但城镇人口比例没有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874年,李鸿章与秘鲁外交代表葛尔西耶谈判,签订条约,迫使秘鲁政府保证,此后将“实力保护”华工。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就《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签字,规定废除契约劳工制,禁止使用诱骗和强制的方式拐卖华工出国,对华工在古巴生活权益、中国派遣领事官员予以保护等问题亦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清政府严格限制华工出国规模 B. 华工在海外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权利
C.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 D. 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与秘鲁、西班牙签订条约维护华工,体现了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对华工出国数量的限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华工在海外的地位并不高,排除B项;清政府的举措有利于改善在秘鲁和古巴的华工境遇,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 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 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 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从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茶叶消费仅在英国上层社会流行;至18~19世纪,茶叶消费日趋平民化,并形成符合平民阶层的更具“随意性”的茶文化习惯,结合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贸易发展等相关知识可知,英国茶叶消费和文化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当时茶叶贸易规模扩大,推动茶叶售价的降低,使其能够走进平常百姓家,A项正确。材料与“物种交流”和“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扩大,使茶叶价格下降推动其普及,这并不代表民众消费能力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4. 读《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可以得出造纸术西传欧洲过程中( )
A. 阿拉伯人起了重要作用 B. 君士坦丁堡成为主要通道
C. 受到奥斯曼帝国阻碍 D. 中欧之间实现了直接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中国)。中国造纸术主要经由中亚一西亚一北非直到12、13世纪时传入西南欧地区,阿拉伯人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B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造纸术西传并没有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阻碍,排除C项;中欧之间实现了直接往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史料记载,5到6世纪时,尽管拜占庭官方禁止金属出口,但是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帝国的黄金等货币储备也在逐渐耗尽。这反映出拜占庭( )
A. 区域间贸易对财政产生影响 B. 帝国财政正面临崩溃
C. 世界市场形成加速黄金外流 D. 开启白银货币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材料“由于不断地向蛮族缴纳贡物,同时大量购买外国商品,如通过波斯获取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等”可知,拜占庭帝国黄金储备减少主要受区域贸易影响,A项正确;黄金储备减少并不必然导致财政崩溃,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中世纪,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白银货币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近代中国,西式钟楼、标准时与标准钟最初多是在由西人主导的市政、海关、教会、铁路、邮政、学校等机构中采用。但民国建立后,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 统一时钟利于彰显政治权威 B. 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
C. 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D. 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西式钟及标准时最初是在西人主导的机构使用到民国建立后,一些城市主动使用,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C项正确;材料讲述中国的一些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并非为了彰显政治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的论断,排除B项;北平并不是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上众多的远古文明中,玛猴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却在500年前像这一样消失了,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
——摘编自赵刘阳、程垫丰、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遗产——玛雅文明》
材料二 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东半球各文明的。早在文明诞生初,西亚、北非、南欧诸文明便有了较多的交往,这些文明后来又与印度文明乃至于东亚文号发生交往……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印第安文明消失的原因。
【答案】(1)成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建造了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
(2)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自然环境不利于对外经济交流;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与征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成就:由材料一“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可得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建造了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原因:由材料二“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东半球各文明的。”“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可得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由材料二“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可得出自然环境不利于对外经济交流;结合所学可得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与征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决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修路资金。为早日开通铁路,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规定无论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其开发利用。由于公司所获得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1849—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从事筑路。这条铁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工了。自此,……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狂飙突进时期。
——高连奎《为何美国是老大》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清政府的内部有人开始提出了建筑铁路的要求,与此同时,激烈争论也开始了。曾国藩认为,在内地一旦建设铁路,将会造成“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当时任通政司参议的刘锡鸿认为,“铁路之利于行兵,……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任;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内阁大学士张家骧提出,“从中岂无田亩、屋庐、坟墓、桥梁阻隔不通之处?……此令一下,民必不乐从。势迫形趋,徒滋扰攘。”由于形势所迫,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1880年,为了适应开平煤矿煤炭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我国自筹资金修建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同时,这条铁路采用的标准规矩1.435米,也为今后的铁路延伸、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后,铁路的修筑真正成为清朝的一项国策,至1894年底,中国共建成铁路415.4公里。
——摘编自邵攻南《1862—1937年中国物流方式的变革》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
——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得以完成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兴办铁路时反对派所持的理由;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胥铁路与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对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原因:政府立法通过;政府给予修路诸多优惠政策;铁路公司的成功操作;大批修路华工的辛苦劳动。
(2)理由:造成技术性失业;更加便利列强入侵;因“扰民”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原因:维护统治的需要;保障洋务运动的开展;铁路交通的趋势与优势显现;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西方工业技术的传入。
(3)意义:奠定了铁路事业的基础;促进了近代交通的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社会近代化。
(4)表现: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迅速;全国铁路客货换算周转量得到极大提高;铁路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国高速铁路网由规划到逐渐成为现实;中国铁路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
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适应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2-1882年(美国)。根据材料一“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决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修路资金”可得,政府立法通过;根据材料一 “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且“规定无论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其开发利用”可得,政府给予修路诸多优惠政策;根据材料一“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建设速度”可得,铁路公司的成功操作;根据材料一“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从事筑路”可得,大批修路华工的辛苦劳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二“在内地一旦建设铁路,将会造成‘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可得,造成技术性失业;根据材料二“铁路之利于行兵,……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任;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可得,更加便利列强入侵;根据材料二“此令一下,民必不乐从。势迫形趋,徒滋扰攘”可得,因“扰民”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原因:根据材料“铁路之利于行兵,……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任;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可知,维护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由于形势所迫,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可知,铁路交通的趋势与优势显现;根据材料“1880年,为了适应开平煤矿煤炭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我国自筹资金修建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可知,保障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西方工业技术的传入。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美)根据材料“自此,……美国经济以展开始进入狂飙突进时期”“1880年,为了适应开平煤矿煤炭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我国自筹资金修建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同时,这条铁路采用的标准规矩1.435米,也为今后的铁路延伸、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奠定了铁路事业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交通可以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便利民众的出行,因此可得,带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社会近代化。
【小问4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至2022年的中国。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可得出,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迅速;国铁路客货换算周转量得到极大提高;由材料三“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可得出,铁路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由材料三“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可得出,中国高速铁路网由规划到逐渐成为现实;由材料三“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可得出,中国铁路的科技含量不断突破。
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三“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及所学可得出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由材料三“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及所学可得出适应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在动力;由材料三“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及所学可得出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深受礼乐文化影响;饮食器具丰富多样;火食并善于用火(喜食熟食);重视饮食经验的总结。
成因:农耕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浸润;追求现世的价值观;对饮食的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2)变化趋势:参与传播的人员越来越多;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
影响: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礼之初,始诸饮食”可得出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由材料“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可得出饮食器具丰富多样;由材料“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可得出火食并善于用火(喜食熟食);由材料“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可得出重视饮食经验的总结。第二小问成因:由材料“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及所学可得出农耕经济的发展;由材料“礼之初,始诸饮食”可得出传统文化的浸润;由材料“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及所学可得出追求现世的价值观;对饮食的重视;由材料“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及所学可得出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至元明时期。第一小问变化趋势:由材料“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可得出参与传播的人员越来越多;由材料“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可得出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由材料“《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可得出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可得出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由材料“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由材料“《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和发展。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典籍)。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摘编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梁漱溟等人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中西文化有机调和,批判性吸收借鉴西洋文明,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
——摘编自李世坤《试析近代文化复兴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党提出的政治文化里面,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个变化我称之为“再中国化”。“再中国化”的意思是说更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我觉得这个转变很重要。
——摘编陈来《陈来讲谈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答案】论题: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孔子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儒家“五经”,复兴文化想要回归周朝制度。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隋文帝设立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时期,知识分子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有机调和。新时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更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一是孔子整理文化典籍,材料二描述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材料三描述了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如结合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结合孔子的思想、秦朝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举制度、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孔子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儒家“五经”,复兴文化想要回归周朝的制度。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隋文帝设立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时期,知识分子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有机调和。新时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更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