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6:28:41

文档简介

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 )
A 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 B. 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C. 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D. 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明末清初时期,受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农业、军事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说明明清之际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未实现全面融合,排除A项;传统外交观念并未改变,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这一时期文化的继承,排除C项。故选D项。
2. 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A. 连续性 B. 创新性 C. 统一性 D. 包容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古至今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和发展,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不间断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一体性、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 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信奉的人极少;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僧人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之间都有交往,说明佛教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且受到当时中国玄学思潮的影响,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因此,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这反映出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学与佛学的斗争,排除A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僧人参与的“清谈”主要涉及纯粹的哲学命题,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 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 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 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 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 “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体现注重实用, “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体现发展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A项正确;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尚不能达到“全面觉醒”,排除B项; “空前发展”说法夸大,排除C项;柏拉图学园教育影响而非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的不断盐碱化致使农业逐渐衰败,A项正确;材料为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没有对法律内容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材料未展示古巴比伦的具体经济状况,不能得出“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古巴比伦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于“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的信息不足,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 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 )
吉备真备 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
膳大丘 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
大和长冈 在唐学习了十七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
A. 顺利完成“明治维新” B. 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 D. 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根据材料“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在唐学习了十七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可知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推动日本律令、儒学、礼制等政治文化改革,这说明当时日本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日本的改革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此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日本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 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 D. 源于少数民族先进制度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B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没有长期四分五裂,北方也在民族交融基础上,孕育着统一趋势,前秦短暂统一,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导致了南北方政权都长期四分五裂”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等北方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科技文化等都落后于中原地区,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 欧洲人和非洲人 B. 亚洲人和非洲人 C. 亚洲人和欧洲人 D. 欧洲人和拉美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6—18世纪美国。结合所学,16世纪到18世纪后期美国独立前,欧洲国家对北美进行殖民入侵,很多欧洲人因此来到北美。同时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因此16—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主要是欧洲人和非洲人,A项正确;亚洲人开始大量移民美国是在19世纪后期,排除B项、C项;拉美人大量移民美洲是在20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9. 近年来,有数名美国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而罔顾过去一百年来多元文化对美国的贡献。他们利用宗教上的道德优越感哄骗、裹挟底层的白人民众,用种族问题掩盖贫富差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 霸权地位的丧失 B. 种族平等的骗局
C. 社会矛盾的激化 D. 多元文化的湮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世界现代史美国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财阀通过制造焦虑,来麻痹作为美国公民主体的底层白人民众,诱导并转移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的视线,以掩盖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等问题,借以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升级,C项正确;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改变,其国际影响力仍是世界第一,排除A项;种族平等问题属于表面现象,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文化多元性问题属于表面现象,多元文化的湮灭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 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 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 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 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10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荟萃之地,材料中的三条商路除南路外,均连通亚欧两洲,D项正确;公元7一10世纪,中华文化圈的范围并未沿这些商路向西扩展,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且这些商路并未因西征而中断,反而因西征变得更加畅通,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路”与汉代中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 )
A. 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B.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C. 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D.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据材料“中国茶叶......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可得出茶叶贸易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即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材料只涉及了“亚欧大陆”,不涉及“全球”,故A项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排除A项;丝绸之路重要性有所下降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不是因为“万里茶道”,排除B项;茶叶在17世纪之前就已进入欧洲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 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 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 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为了更好的巩固帝国,在其疆域范围内推广希腊文化,并同时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统治,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C项正确;据材料“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可知,材料并非强调武力征服,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主要任用希腊人为官,并非波斯人,排除B项;亚历山大在其疆域内推广希腊文化,所以材料中的“精神的力量”主要以希腊文化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 B. 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C. 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 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可知,拿破仑战争不仅将具有数百年中央集权制传统的法国统治模式带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还激发了德、意两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尤其是政治精英对维也纳会议后重回封建割据局面严重不满,迫切希望实现国家统一,D项正确;德、意当时都处于分裂状态,无法被视为两个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法治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统一”并不是指实现欧洲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战争和文化是有矛盾的,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 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 以军事手段推动文化交流
C. 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目的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信息“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等可知,该学者既指出了战争给文化造成的破坏,又强调“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这说明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D项正确;材料还体现了战火对人类文化的净化和升华,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文化交流,排除B项;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成熟 B. 书法艺术的进步 C. 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国家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书手”是专职的抄写书籍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的私人书籍或国家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的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这一职业走向衰落,A项正确;书法艺术与“书手”职业衰落无关,排除B项;商业经济发展本应使“书手”职业更兴盛,但其迅速衰落,说明与此无关,排除C项;封建时代,国家教育并没有普及,且教育发展并不能导致“书手”职业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世界遗产公约》……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强调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项正确;“摆脱了”表达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遗产公约》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答案】(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2)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知为学习西方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根据思想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并结合所学可知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三“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可知,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根据材料“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可知,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根据材料“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可知,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 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两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答案】(1)途径:著书立说。
(2)局面:百家争鸣。
思想家及主张:
儒家:孔子:①“仁”;②“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③“有教无类”。
孟子:①人性善;②提倡“仁政”
荀子:①人性恶;②隆礼重法。
道家:老子:①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朴素辩证法;③“无为而治”。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墨子:①提倡节俭;②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子:①主张以法管理国家;②体现集权
(任答两个流派各一位思想家及其主张即可)
(3)科技发明及影响:①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③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任写两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得出是著书立说。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局面根据材料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得出是百家争鸣。第二小问思想家及主张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做答即可。如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管理国家;体现集权。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唐宋时期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要求,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2)特点:根据材料“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可知,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发展、高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发生转移;此外,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吸引着各国技术人才。
20. [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各项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处于领先地位。唐朝时期,中国采取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各国派遣使节来华,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儒家文化,回国后推动本民族变革与发展。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逐渐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力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奉行殖民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断深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明。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
观点:据问题“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依据材料“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可得出观点为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阐述:审问题和材料,本题对时空没有要求,故可选取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一般选取三个史实展开阐述,可做到论述充分。选取典型事例展开阐述比较好。结合所学,古代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发展也很好的体现了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近代以来,中国向欧美、俄国学习以救亡图存也是很好的史实论据。 阐述时需要突出文明间交流的背景、交流的表现、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阐述如,“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各项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处于领先地位。唐朝时期,中国采取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是背景,“各国派遣使节来华,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儒家文化”是交流的表现,“回国后推动本民族变革与发展”是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逐渐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背景,“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是交流的表现,“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是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力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奉行殖民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背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断深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是表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明”是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 )
A. 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 B. 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C. 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D. 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 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A. 连续性 B. 创新性 C. 统一性 D. 包容性
3. 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 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4.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 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 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 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 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5. 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 面临着一定生态环境问题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6. 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下表所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 )
吉备真备 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
膳大丘 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
大和长冈 在唐学习了十七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
A. 顺利完成“明治维新” B. 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 D. 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7.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 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 D. 源于少数民族先进制度扩张
8.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 欧洲人和非洲人 B. 亚洲人和非洲人 C. 亚洲人和欧洲人 D. 欧洲人和拉美人
9. 近年来,有数名美国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而罔顾过去一百年来多元文化对美国的贡献。他们利用宗教上的道德优越感哄骗、裹挟底层的白人民众,用种族问题掩盖贫富差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 霸权地位丧失 B. 种族平等的骗局
C. 社会矛盾的激化 D. 多元文化的湮灭
10. 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 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 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 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 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11. 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 )
A. 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B.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C. 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D.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
12. 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 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 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 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13. 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侵犯了德意两国主权 B. 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C. 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 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14.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战争和文化是有矛盾的,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 )
A. 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 以军事手段推动文化交流
C. 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15. “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成熟 B. 书法艺术的进步 C. 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国家教育的普及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 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两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 [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