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请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4分,共64分)
1. 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 采集和渔猎的出现 B.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C. 土地私有制兴起与发展 D. 粮食作物的培植和传播
2. 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
A.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 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 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3. 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包括一个或几个村庄,有的则只是一个村庄的部分。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这反映了( )
A. 庄园内出现新生产关系 B.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 庄园内农民有富足生活 D. 庄园是资本家财富象征
4. 基辅罗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其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与改造,而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据此可知,基辅罗斯( )
A. 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 B. 控制了连接亚欧商路
C. 深受东罗马帝国影响 D.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5.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6. 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都有近代特征 D. 宗教信仰相同
7. 马可·波罗对东南亚财富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南海)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爪哇岛)甚富,出产种种香料……黄金之多,无人能信。”这些描述( )
A. 刺激了欧洲对东方的探险活动 B. 开启了东西方建立联系的时代
C. 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增强了冒险家传播宗教的热情
8. 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 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 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 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9. 18世纪后期,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 )
A. 三角贸易 B. 工业革命 C. 太平洋贸易 D. 新航路开辟
10. 14世纪,文艺复兴的开拓者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这说明他的作品具有( )
A. 人文主义色彩 B. 古典主义精神 C. 现代主义风格 D. 荒诞主义倾向
11. 启蒙思想家卢梭反对将政府看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他认为政府仅仅是主权者为了方便管理事务所建立的组织,君主作为政府的首脑,由人民选举产生,也会因人民反对而下野。这说明卢梭主张( )
A. 君主立宪 B. 主权在民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12. 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规定,无论是联邦还是各州政府均不得因为种族的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这反映出美国( )
A. 仍未废除黑奴制度 B. 联邦体制遭到破坏
C.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 依然存在种族歧视
13. 1800~1860年美国和欧洲的棉花贸易量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棉花出口量增长了近14倍;法国最重要的港口,棉花进口盘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 贸易中心的转移
C. 殖民掠夺范围的扩大 D. 生产方式的变革
14. 下表反映的是1801~1841年英国各行业产值情况(单位:万英镑)。这些变化表明英国( )
年份 类别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农林渔 7550 10750 7600 7950 9990
工矿建筑 5430 6250 9300 11710 15550
国民总收入 23200 30110 29100 34000 54230
A.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局部调整
C. 寻求海外市场迫在眉睫 D. 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15. 下图为1828年漫画。一名妇女为了显示伦敦饮用水中的杂质而放大了一滴泰晤士河水,看到水滴中令人吃惊的成分后,惊恐地将茶杯跌落到了地上。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环境污染严重 B. 社会矛盾尖锐
C. 人与自然和谐 D. 生活方式改善
16. 下表所示为《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至1889年的主要版本情况。这反映了( )
德文版 法文版 俄文版 英文版 西班牙文版 丹麦文版
21个 11个 12个 8个 4个 3个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德国思想主流 B. 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
C.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 世界工人运动走向了高潮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3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印度以人体各部分来比喻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嘴巴,刹帝利是双上肢,吠舍是双腿,首陀罗是双脚,贱民则不属于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婆罗门阶层的后代必然是婆罗门阶层,他们即使犯了严重的罪行,也不可以被判处死刑。基本上只能是刹帝利阶层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人员,婆罗门阶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而其他等级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够染指政坛的。不同阶层的人士只能从事该阶层相应的工作职位,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阶层。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材料二 封君封臣制是欧洲封建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当时,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将成为社会的纽带。“以采邑为中介,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效忠领主并进行出征;在庄园内鄙,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土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政治领域”有学者说“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因此,散洲封建主义虽然压迫穷人,但它确实给我们的西欧文明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
——摘编自郭佳丽《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相比,中古时期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早期殖民侵略的突出特点。
(2)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
19.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适宜的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曾说:“……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这一成就的国家。”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政治家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观点
时间 政治家 观点
19世纪中后期 威廉·格莱斯顿(英国)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世纪60年代 马丁·路德·金(美国)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最终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写出为这一政治体制提供保障的法律文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在美国是如何得到具体贯彻的?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一位政治家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请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4分,共64分)
1. 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 采集和渔猎的出现 B.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C. 土地私有制兴起与发展 D. 粮食作物的培植和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人类文明产生时期(世界)。据材料“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可知,材料主要展现的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影响和结果,即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B项正确;材料现象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影响,采集和渔猎发生在原始农业产生之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培植和传播属于社会分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 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
A.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 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 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罗马)。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实行公民兵制,由自备给养到政府提供给养,提升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C项正确;公民兵制扩大了国家支出,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排除B项;公民兵制与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包括一个或几个村庄,有的则只是一个村庄的部分。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这反映了( )
A. 庄园内出现新生产关系 B.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 庄园内农民有富足生活 D. 庄园是资本家财富的象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从规模上看很大,从所包含的经济成分上看很多,这些经济成分共同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B项正确;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出现新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庄园的状况,没有体现农民的生活状况,排除C项;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封建主建立,而非资本家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 基辅罗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其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与改造,而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据此可知,基辅罗斯( )
A. 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 B.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C. 深受东罗马帝国影响 D.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据材料“基辅罗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其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与改造,而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可知,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之间在贸易、文字以及宗教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基辅罗斯深受东罗马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基辅罗斯受到希腊字母的影响,不能说明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其主要受到东罗马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基辅罗斯并不位于亚欧商路连接的地区,并没有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罗马文化对基辅罗斯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东西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推动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向外传播文化,排除B项。河流文明被阿拉伯吸收,不会导致文明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6. 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都有近代特征 D. 宗教信仰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是中古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西非和中南美洲地区均诞生了较为成熟的人类文明,而且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在制度、经济、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A项正确;除了美洲文明外,其他旧大陆的文明之间通过商业贸易、战争和人口迁徙的方式存在联系,排除B项;中古时期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尚未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主要信仰东正教,突厥人和德里苏丹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西非和中南美洲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 马可·波罗对东南亚的财富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南海)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爪哇岛)甚富,出产种种香料……黄金之多,无人能信。”这些描述( )
A. 刺激了欧洲对东方探险活动 B. 开启了东西方建立联系的时代
C. 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增强了冒险家传播宗教的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西方。根据材料“(南海)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爪哇岛)甚富,出产种种香料……黄金之多,无人能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非常富有,这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发财致富,A项正确;秦汉时期,东西方就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建立起联系,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描写了东方的富有,与传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 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 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 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并不代表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印度洋贸易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下,拉丁美洲提供白银,这并不会加速拉丁美洲生产方式的革新,排除B项;此时西班牙并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9. 18世纪后期,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 )
A. 三角贸易 B. 工业革命 C. 太平洋贸易 D. 新航路开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三角贸易航程的描述,所以这段话描述的是三角贸易,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主要是工业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与贩运奴隶不符,排除B项;太平洋贸易航程主要在太平洋,材料描述的贸易航程主要是在大西洋,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末,是在三角贸易出现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4世纪,文艺复兴开拓者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这说明他的作品具有( )
A. 人文主义色彩 B. 古典主义精神 C. 现代主义风格 D. 荒诞主义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A项正确;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现代主义体现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荒诞主义的作品通常以非逻辑、超现实、荒谬和无厘头的手法来表现,以此来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启蒙思想家卢梭反对将政府看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他认为政府仅仅是主权者为了方便管理事务所建立的组织,君主作为政府的首脑,由人民选举产生,也会因人民反对而下野。这说明卢梭主张( )
A. 君主立宪 B. 主权在民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的法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人民是国家主人,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学说,因此材料说明了主权在民学说,B项正确;君主立宪中君主是世袭的,而不是人民选举的,排除A项;材料表明了主权在民思想,而不是自由平等的思想、分权制衡的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12. 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规定,无论是联邦还是各州政府均不得因为种族的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这反映出美国( )
A. 仍未废除黑奴制度 B. 联邦体制遭到破坏
C.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 依然存在种族歧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0年(美国)。据材料“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可知宪法修正案规定不得因种族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后,然而南方各州却修改地方法律来规避宪法修正案,使黑人选举活动受阻,这说明依然存在种族歧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排除A项;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制得到了巩固,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800~1860年美国和欧洲的棉花贸易量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棉花出口量增长了近14倍;法国最重要的港口,棉花进口盘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 贸易中心的转移
C. 殖民掠夺范围的扩大 D. 生产方式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0年至1860年(世界)。根据材料“美国和欧洲的棉花贸易量增长了138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导致了棉花需求量的激增,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棉花贸易增加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贸易中心的转移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范围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是贸易增长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表反映的是1801~1841年英国各行业产值情况(单位:万英镑)。这些变化表明英国( )
年份 类别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农林渔 7550 10750 7600 7950 9990
工矿建筑 5430 6250 9300 11710 15550
国民总收入 23200 30110 29100 34000 54230
A.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局部调整
C. 寻求海外市场迫在眉睫 D. 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01年至1841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21年至1841年英国的工矿建筑产值超过了农林渔业的产值,说明此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改变。由此可知,英国逐渐由农业国转向了工业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亟需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扩大了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为1828年的漫画。一名妇女为了显示伦敦饮用水中的杂质而放大了一滴泰晤士河水,看到水滴中令人吃惊的成分后,惊恐地将茶杯跌落到了地上。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环境污染严重 B. 社会矛盾尖锐
C. 人与自然和谐 D. 生活方式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8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28年的漫画中,描绘了一名妇女放大一滴饮用水之后,看到了水中充满杂质,令人震惊。结合所学,1828年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A项正确。据所学,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阶级分化、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但材料反映的是污染问题,非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水中污染杂质另该名妇女惊恐,体现人类对自然造成了破坏,非和谐相处,排除C项;据所学,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进步,材料与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表所示为《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至1889年的主要版本情况。这反映了( )
德文版 法文版 俄文版 英文版 西班牙文版 丹麦文版
21个 11个 12个 8个 4个 3个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德国思想主流 B. 无产阶级政党的普遍建立
C.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 世界工人运动走向了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1889年(欧洲)。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至1889年的主要版本情况”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其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了不同的文字版本,从侧面反映了《共产党宣言》在欧洲的广泛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德国其他思想的传播情况,无法判定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德国思想主流,排除A 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共产党宣言》不同的版本,没有说明政党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世界工人运动是否走向了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3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印度以人体各部分来比喻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嘴巴,刹帝利是双上肢,吠舍是双腿,首陀罗是双脚,贱民则不属于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婆罗门阶层的后代必然是婆罗门阶层,他们即使犯了严重的罪行,也不可以被判处死刑。基本上只能是刹帝利阶层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人员,婆罗门阶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而其他等级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够染指政坛的。不同阶层的人士只能从事该阶层相应的工作职位,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阶层。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材料二 封君封臣制是欧洲封建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当时,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将成为社会的纽带。“以采邑为中介,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效忠领主并进行出征;在庄园内鄙,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土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政治领域”有学者说“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因此,散洲封建主义虽然压迫穷人,但它确实给我们的西欧文明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
——摘编自郭佳丽《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相比,中古时期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征: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种姓和职业世袭;种姓之间界限森严。
(2)不同: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封君与封臣之间有一定的依附关系(或契约关系)。
影响:协调了封建贵族内部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契约观念为后来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古印度以人体各部分来比喻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嘴巴,刹帝利是双上肢,吠舍是双腿,首陀罗是双脚,贱民则不属于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可知,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根据材料“婆罗门阶层的后代必然是婆罗门阶层,他们即使犯了严重的罪行,也不可以被判处死刑”可知,种姓和职业世袭;根据材料“基本上只能是刹帝利阶层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人员,婆罗门阶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而其他等级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够染指政坛的。不同阶层的人士只能从事该阶层相应的工作职位,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阶层”可知,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种姓之间界限森严。
(2)不同:根据材料“以采邑为中介,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效忠领主并进行出征;在庄园内鄙,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土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政治领域”可知,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根据材料“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有一定的依附关系(或契约关系)。影响:根据材料“以采邑为中介,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效忠领主并进行出征;在庄园内鄙,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可知,协调了封建贵族内部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根据材料“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土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政治领域”可知,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根据材料“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因此,散洲封建主义虽然压迫穷人,但它确实给我们的西欧文明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可知,契约观念为后来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早期殖民侵略的突出特点。
(2)材料一中,马克思揭露了殖民主义的哪些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
【答案】(1)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赤裸裸的劫掠。
(2)屠杀印第安人,对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贩卖黑人奴隶。
欧洲国家将掠夺来财富转化为资本,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及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体制,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所具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的使命”的论述是客观的和辩证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根据材料一“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西欧早期殖民的特点是:采用极其原始野蛮的手段,进行劫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第一小问殖民主义的罪恶,根据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可得,殖民者对于印第安人的屠杀;根据材料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可知,殖民者对于美洲和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根据材料一“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殖民者进行进行黑奴贸易;综上可知,殖民主义的罪恶。
第二小问,对于“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必要手段,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
根据材料二“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殖民掠夺具有两面性;再结合“殖民扩张”相关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一方面破坏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而另一方面,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引起了殖民地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综上可知,马克思对于殖民扩张的看法是客观的与辩证的。
19.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适宜的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曾说:“……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这一成就的国家。”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政治家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观点
时间 政治家 观点
19世纪中后期 威廉·格莱斯顿(英国)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世纪60年代 马丁·路德·金(美国)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最终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写出为这一政治体制提供保障的法律文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在美国是如何得到具体贯彻?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一位政治家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
(2)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3)观点一:我同意威廉·格莱斯顿的观点。
理由: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后来许多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点二:我同意马丁·路德·金的观点。
理由:美国1787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解析】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
根据材料一“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是指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美国。
根据材料二“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原则,体现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3)本题是开放性论述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美国。
任选两个观点中其一,结合史实论证理由即可,如:
观点一:我同意威廉·格莱斯顿的观点。理由: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后来许多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点二:我同意马丁·路德·金的观点。理由:美国1787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人权受到侵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进步,它的扩展。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
【详解】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