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 家国情怀 B. 民本思想 C. 革故鼎新 D. 天人合一
3. 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 D. 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4.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 读下图。下列选项中,对①、②、③、④区域的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①区域广泛使用
B.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村落和文字出现于②区域
C. 位于③区域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
D. 出现于④区域的某部历法经修订后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7. 希腊化时代各个王国的希腊城市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自治传统,有些城市中甚至依然存在着诸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以及公民的各种公共活动场所,但作为希腊城邦本质特征的公民团体的集体自治权已不复存在.封闭和狭隘的城邦观念逐渐消失。这反映出希腊化时代( )
A. 政治上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B. 基本上沿袭了城邦时代的传统
C. 城邦仍保持原有的自治状态 D. 城邦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明确
8. 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 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 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 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9. 在9世纪的君士坦丁堡,《荷马史诗》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作家在引用时即使不加说明,也不至于产生误解;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照此前多种版本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这可用以说明( )
A. “希腊化时代”文化繁荣 B. 基督教的影响力衰微
C. 亚历山大东征影响深远 D. 拜占庭文化开放包容
10. 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而西班牙人则认为“法国人的皇帝”是“我们的幸福的敌人”。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
①促成西班牙统一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③传播了启蒙思想 ④激发了民族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据统计,1941年至1945年间,美国共有超过6万支志愿兵团队伍活跃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其中很多都是由年轻的非裔美国人组建的。这一现象( )
A. 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 B. 促使美国废除种族歧视条例
C. 为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提供条件 D. 引发政府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12. 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13.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 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 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14. 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 B. 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 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15. 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 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 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 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16. 观察如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朝贡贸易的需要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航海技术的发展 D. 政治局势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特点的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中国文化延续论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说:“(中国文明)一旦在远东出现,它就延续——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像其他古代文明中断了?这不仅是作为“他者”的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
——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持续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文明持续性的原因并予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了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
——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怀宁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 家国情怀 B. 民本思想 C. 革故鼎新 D. 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侧重“立君为民”,“天下”指的是“民心”,得民心谓王,失去民心谓亡,桀纣暴虐丧失民心所以汤武取而代之是顺民心,不是弑君,这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民为本,与家国情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故鼎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3. 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 D. 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与国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至今仍然流传,这表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明清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经世致用观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东渐,未体现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
4.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石器时代的玉龙,一直发展到清代的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这一历程体现了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①正确;龙的形象只有在封建社会代表着皇权,石器时代并未有皇帝,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龙文化的载体有玉、青铜器、瓷器、漆器,从而可以看出是多样广泛的,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进程中,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后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政策转变,从而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B项正确;侨民不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对待侨民政策的变化,但不能得出晚晴政府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重侨、护侨的各种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因此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读下图。下列选项中,对①、②、③、④区域的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①区域广泛使用
B.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村落和文字出现于②区域
C. 位于③区域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
D. 出现于④区域的某部历法经修订后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④区域为希腊地区,而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历是古罗马的儒略历在经过修订后,形成了格里高利历,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D项正确;①为古埃及,契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广泛使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②为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村落,B项不合题意,排除B项;③为古罗马,古罗马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C项不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希腊化时代各个王国希腊城市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自治传统,有些城市中甚至依然存在着诸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以及公民的各种公共活动场所,但作为希腊城邦本质特征的公民团体的集体自治权已不复存在.封闭和狭隘的城邦观念逐渐消失。这反映出希腊化时代( )
A. 政治上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B. 基本上沿袭了城邦时代的传统
C. 城邦仍保持原有的自治状态 D. 城邦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明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马其顿帝国)。据材料“但作为希腊城邦本质特征的公民团体的集体自治权已不复存在.封闭和狭隘的城邦观念逐渐消失”,可知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城邦观念逐渐消失,在政治上逐步走向统一,A项正确;“基本上沿袭了城邦时代的传统”,与材料“各个王国的希腊城市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自治传统”相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希腊化时代各个王国的希腊城市政治上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而不是城邦仍保持原有的自治状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城邦在政治上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而不是界限逐步清晰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
8. 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 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 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 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据材料“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及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之所以发明马拉战车,是为了满足其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生活时间推动技术革新,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马拉战车的发明,不能说明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果,排除C项;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是游牧生活的需要,与农业居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9世纪的君士坦丁堡,《荷马史诗》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作家在引用时即使不加说明,也不至于产生误解;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照此前多种版本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这可用以说明( )
A. “希腊化时代”文化繁荣 B. 基督教的影响力衰微
C. 亚历山大东征影响深远 D. 拜占庭文化开放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9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材料表明,古希腊文明的成果《荷马史诗》在基层影响广泛,学者也热衷于研究《荷马史诗》,这说明东罗马人对古希腊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继承,从侧面反映出拜占庭文化开放包容,D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是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的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强大,拜占庭成为东部基督教的信仰中心,排除B项;《荷马史诗》不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产物,其在东征之前就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而西班牙人则认为“法国人的皇帝”是“我们的幸福的敌人”。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
①促成西班牙统一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③传播了启蒙思想 ④激发了民族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08年(西班牙)。根据题干,拿破仑进入马德里,“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可以得出首先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传播了启蒙思想,但由于是侵略战争,也激发了欧洲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班牙在拿破仑之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拿破仑进入马德里并没有使西班牙统一,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据统计,1941年至1945年间,美国共有超过6万支志愿兵团队伍活跃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其中很多都是由年轻的非裔美国人组建的。这一现象( )
A. 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 B. 促使美国废除种族歧视条例
C. 为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提供条件 D. 引发政府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至1945年(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期间,黑人参与战争为美国赢得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黑人的贡献与美国政府对外扩张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尚未废除种族歧视条例,1964年,黑人民权运动促使美国签署废除种族歧视法案,排除B项;意识形态的强化是在二战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2月14日由联合国大会创建联合国难民署;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大会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并且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同意国际难民日与6月20日非洲难民日可在同一天举行。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1951年7月28日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上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11月18日联合国发布的文件。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BCD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 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 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殖民收缩时期是在19世纪前期,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拿破仑对外战争,大大削弱了美洲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力量,引发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殖民收缩期是在20世纪前期,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持续高涨。因此共同原因是战争削弱了宗主国的力量,D项正确;工业革命发展没有导致殖民地的收缩,而是导致殖民地扩张,排除A项;民族自决原则在二战后才得到普遍的认可,与第一个殖民地收缩时期不相符,排除B项;第二个殖民地收缩时期,并不是因为启蒙思想对各殖民地的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 B. 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 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世界)。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非殖民化宣言”、殖民地人民的自决权等信息可推知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看不出两极格局对联合国的影响大小,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主要表现为少数大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力量左右国际事务,这种旧秩序在当时的两极格局中表现明显,排除C项;民族自决原则早在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时就提出来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 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 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 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面临威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观察如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朝贡贸易的需要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航海技术的发展 D. 政治局势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主要原因受到政治局势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如魏晋时期、两宋时期,社会环境动荡,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较快,明清时期,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D项正确;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无法解释宋以后的发展,排除B项;航海技术发展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特点的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中国文化延续论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说:“(中国文明)一旦在远东出现,它就延续——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像其他古代文明中断了?这不仅是作为“他者”的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
——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持续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文明持续性原因并予以说明。
【答案】(1)政治原因:长期统一。
说明:首先,政治上的统一局面使得中国具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扰,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如汉武帝集合了全国的财力与物力,才打败匈奴人,巩固了边疆的安全。大运河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对黄河等水害频发地区的治理,也都依赖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其次,政治上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成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汉字的统一,集中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2)补充:中国文明持续性得益于其自身的适时重构和更新。
说明:中华文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制度文化看,由夏商周三代,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国家政治体制从无到有,从祖先崇拜信仰和血缘组织为社会基础的宗法制政权,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家天下的集权专制政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思想观念文化看,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政治哲学。后人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考据、诠释等来发展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同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明显的,如汉代的独尊儒术、唐宋新儒学的更新以及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使儒学对中国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总之,中华文明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发展,使其得以长期保存和延续。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治原因:据材料“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可知长期统一。
说明: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统一,文明延续的原因,在政治上得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具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扰,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如汉武帝集合了全国的财力与物力,才打败匈奴人,巩固了边疆的安全。大运河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对黄河等水害频发地区的治理,也都依赖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其次,政治上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成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汉字的统一,集中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巩固了中国统一,对后世国家统一、文化延续做出重大贡献。
【小问2详解】
补充:据材料“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明持续性得益于其自身的适时重构和更新。
说明: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中华文明具有具有良好适应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从政治,思想方面结合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儒家学说的发展来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从制度文化看,由夏商周三代,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国家政治体制从无到有,从祖先崇拜信仰和血缘组织为社会基础的宗法制政权,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家天下的集权专制政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思想观念文化看,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政治哲学。后人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考据、诠释等来发展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同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明显的,如汉代的独尊儒术、唐宋新儒学的更新以及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使儒学对中国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总之,中华文明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发展,使其得以长期保存和延续。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破坏了地中海原有文明;为地中海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构建了新的地中海文明。(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持续时间较长;移民人口众多;迁移范围更为广泛;以西欧国家为主导。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运动的兴起;人文精神和探险精神的传播;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的加剧;黑奴贸易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12、13世纪的地中海地区。据材料一“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可得出破坏了地中海原有文明,为地中海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构建了新的地中海文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末——18世纪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5世纪末”、“17世纪”、“18世纪”可得出持续时间较长;据材料二“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可得出移民人口众多;据材料二“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可得出迁移范围更为广泛;据材料二“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西欧国家为主导。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二“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并结合所学英国宗教改革的知识可得出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的加剧;据材料二“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运动的兴起;据材料二,前往美洲的移民“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可知,黑奴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和探险精神的传播提供了精神动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1)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对彼此的了解不甚明确;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过程互动;文明传播中介的作用明显。(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中国封建盛世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欧洲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为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形成提供启示和理论根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的题目。根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得出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是v让你“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得出对彼此的了解不甚明确;根据“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得出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过程互动;根据“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得出文明传播中介的作用明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的题目。背景:根据“ 18世纪”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根据“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得出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根据所学可得出此时是清朝时期,是清朝的康乾时期,因此可得出中国封建盛世的出现;根据“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根据“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可得出推动了欧洲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根据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可得出为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形成提供启示和理论根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了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
——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战争在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阐述: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大军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在亚欧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19世纪初,拿破仑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与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但是,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到广大欧洲地区,使这些地区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思想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综上所述,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认为,和平的外交和战争都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了物质交往的目的”可得出战争在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其次,结合成吉思汗西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以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