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2《旋转》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2、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学习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教材首先由“物体的转动”初步感受物体旋转时的形状、大小、旋转方向与旋转距离的特点;接着抽象到“平面上图形的旋转”,从而概括出旋转的有关概念;最后通过“一起探究”得出旋转的性质.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物体的旋转抽象到平面上图形的旋转,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体会的感受知识的过程.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应将观察、操作、探索和交流等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2、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
教学难点:
在具体旋转现象中,找出旋转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物体或图形绕一个定点由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旋转及其性质.
二、探究新知
(一)旋转的定义
1、出示问题(课本9页“观察与思考”)
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中正在(或能够)转动的物体,由一个位置转动到另一个位置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上述物体的转动中,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如风车的两个不同的风叶)转动时是绕着同一个点?转动的方向和角度是否相同?
(3)请你再说出一个类似于上面物体转动的实例.
2、小组合作完成.
3、师生交流.
4、深入探究
当钟表的分针由图1的位置经过15min转到图2的位置时,分针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分针是绕着哪个定点转动的?转动的方向和转动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5、总结定义
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过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旋转中心:图形旋转时所绕的定点.
对应点:图3中的点A与点A′.
对应线段: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图3中的线段OA与O A′.
旋转角: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如图(3)中的∠AO A′.
6、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1页“习题”2题.
(二)旋转的性质
1、出示问题(课本10页“一起探究”)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图4中,那些是对应点,对应点在哪里?对应点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及关系?旋转角之间的关系?
2、小组探究
3、师生总结
旋转性质: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经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旋转角相等.
4、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1页“习题”3(1)题.
三、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课本11页“练习”2题,课本11页“习题”1、3(2)题.
能力测试:课本12页“习题”4题.
四、回顾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强调.
A
A′
O
图3
图1
图2
图4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