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册 别:必修2
学 科:高中生物学(人教版)
本课时主要学习目标: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发现马蛔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其精子和卵细胞各自只有2条,受精卵又恢复了4条(2对)染色体。
1887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
精子形成的场所: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精原细胞
(原始雄性生殖细胞)
体细胞
有丝分裂
细胞分化
精原细胞
有丝分裂
精细胞
减数分裂
精子
变形
1个
精原细胞
1个
初级
精母细胞
2个
次级
精母细胞
4个
精细胞
4个精子
减数分裂前的
间期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变形
长大
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_____,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_____,最后形成____________。这两次分裂分别叫作减数分裂I(也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II(也叫减数第二次分裂)。
一次
两次
四个精细胞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DNA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前的间期)
有关蛋白质合成
间期
结束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前期I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时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特点: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
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A和B、 C和D称为:
1和2、3和4称为:
一个四分体
另一个四分体
A
B
C
D
1
2
3
4
减Ⅰ前
同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
非同源染色体
A和C、D, B和C、D称为:
1和3、1和4、2和3、2和4称为:
减数分裂Ⅰ时,四分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若姐妹染色单体相应片段互换,不叫交叉互换;
②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常有)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前期I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期I
中期I
前期I
特点: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每两个未分开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只有一侧)分别与从细胞相对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期I
中期I
后期I
特点: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2
1
4
3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末期I
后期I
末期I
特点:形成2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形成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具有2条染色单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但( )要复制。
中心体
末期I
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仍具有2条染色单体
时间很短
前期II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前期II
前期II
中期II
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与纺锤丝相连,排列在子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期II
中期II
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
后期II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期II
后期II
染色体到达两极,两个子细胞各自分裂,最终形成4个子细胞
末期II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末期II
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
精原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
精细胞
复制
变形
精子呈______状,分_____和_____;
头部含有________,尾长,能够______。
蝌蚪
细胞核
摆动
精细胞不是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才是。
头部
尾部
精细胞
精子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变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精子形成的顺序依次是:
4
→5
→7
→2
→9
→6
→8
→10
→1
→3
1个精原细胞
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4个精细胞
4个精子
变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染色体数减半
无同源染色体
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染色体复制、细胞体积增大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