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17:32:43

文档简介

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60分钟 满分100分
1. 近代以来的中国
(1)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2)根据第(1)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
(3)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的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 事件 意义
上海 ① ②
井冈山 ③ ④
遵义 ⑤ ⑥
(4)根据(3)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答案】(1)①南京条约 ②英法联军 ③甲午战争 ④辛丑条约 ⑤海国图志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洋务运动 ⑧戊戌变法 ⑨辛亥革命 ⑩民主科学
(2)屈辱与抗争并存,在灾难中砥砺前行
(3)①中共一大 ②建党 ③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中国式革命道路 ⑤遵义会议 ⑥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感悟: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领着中国人民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析】
【分析】本题是综合题。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①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②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发动③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④辛丑条约》。魏源在《⑤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51年,洪秀全发起⑥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李鸿章等发起⑦洋务运动,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⑧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发动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宣扬⑩民主科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第(1)题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9年的中国,屈辱与抗争并存,在灾难中砥砺前行。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上海的事件是①中共一大,意义是②建党,发生在井冈山的事件是建立③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开创④中国式革命道路,发生在遵义的事件是⑤遵义会议,意义是⑥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根据(3)题的提示,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井冈山、遵义等地区奋斗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答出积极意义。如,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最后总结得出感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领着中国人民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 时空的记忆
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在下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填入正确的位置。
历史事件 位置(字母)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
②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⑤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①F②C③A④E⑤D⑥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和表格信息可知,A是北京,B是西安,C是南京,D是上海,E是武昌,F是虎门。因此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发生在虎门,对应F;②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是在南京,对应C;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是在北京,对应A;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于武昌,对应E;⑤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是在上海,对应D;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生在西安,对应B。
3. “脸谱化”的李鸿章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
A 白莲教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 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答案】(1)C (2)D
(3)材料一高度赞扬李鸿章,认为其为匡扶社稷的忠诚楷模;材料二严厉批判李鸿章,认为其是维护封建王朝的“民贼”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评价差异,受到二者的身份立场以及其所带有的主观目的影响;材料1是以清政府立场所颁布的碑文,希望将李鸿章塑造为忠臣的形象,以此激励其他官僚效仿,从而维系王朝统治;材料2 则是同时期革命党报刊中的报道,冀图以自下而上革命形式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党人,对于李鸿章维护清王朝的举动自然是严加斥责,进而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
(5)价值最高的史料:李鸿章奏折书信影印件
理由:作为研究李鸿章相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奏章和书信能够直接反映李鸿章当时的思想与参与的相关事件。
(6)评价: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为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能够看到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并认真学习研究还是很有发展眼光的。他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筹建北洋海军,客观上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签订《马关条约》时,也敢于同日本据理力争的,但最终还是背负了一个千古骂名。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解析】
【分析】本题是综合题。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的“190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去年京师之变”指的是1900年,“发捻诸匪”是指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白莲教起义发生在清朝嘉庆年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李鸿章在1901年7月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的“190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去年京师之变”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辛丑条约》,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这一个国家签订的,不是“各国”,排除A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签定的,“去年京师之变”指的是1900年,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定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厥功甚伟”“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可得出材料一高度赞扬李鸿章,认为其为匡扶社稷的忠诚楷模;据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可得出材料二严厉批判李鸿章,认为其是维护封建王朝的“民贼”。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的内容可知,材料1是以清政府立场所颁布的碑文,希望将李鸿章塑造为忠臣的形象,以此激励其他官僚效仿,从而维系王朝统治;据材料二“革命党”可得出,材料2则是同时期革命党报刊中的报道,冀图以自下而上革命形式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党人,对于李鸿章维护清王朝的举动自然是严加斥责,进而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所以,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评价的差异,受到二者的身份立场以及其所带有的主观目的影响。
【小问5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奏折书信影印件作为研究李鸿章相关史实第一手资料,奏章和书信能够直接反映李鸿章当时的思想与参与的相关事件,所以,史料价值最高。
【小问6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李鸿章的相关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即可。如,积极方面,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能够看到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并认真学习研究还是很有发展眼光的。他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筹建北洋海军,客观上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签订《马关条约》时,也敢于同日本据理力争的。消极方面,李鸿章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为维护清朝统治。 总结得出结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4. 从“觉醒”到“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艰辛的探索。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1)鸦片战争后,先行者逐渐觉醒,探索国家出路。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时间轴。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2)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双选)
A. 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 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 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 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3)归纳以下三幅图片,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从空间上归纳三幅图的特征。
【答案】(1)①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也可以,不是条约0分);②魏源;③洋务新政或洋务运动(洋务派0分);④中日甲午战争;⑤辛亥革命。 (2)AC
(3)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的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三幅图片反映的史事均发在上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签订①《南京条约》;编纂《海国图志》的②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统治阶级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③洋务运动;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签订《马关条约》;孙中山为领导的⑤辛亥革命建立新的共和政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中国近代。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近代先行者的探索,从最开始的少数个体发展到群体的斗争,从最初的追求器物到追求制度的变革,AC项正确;材料中的近代先行者的探索并没有能够广泛的发动群众参与,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真正解决了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材料中的先行者没有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排除D项。故选AC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中国)。新气象:据材料“图片一:1919.6上海工人罢工”可知,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开始觉醒;据材料“图片二:陈塑道《共产党宣言》翻译(在上海出版)”可知,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据材料“图片三:1920《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可知,新的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特征:据材料“1919.6上海工人罢工”“在上海出版”“1920《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史事均发在上海。
5 走向共和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主张?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1)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
(2)理由: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3)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政治主张: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主权在民;据材料“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可知,自由平等;据材料“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可知,三权分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理由: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可知,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据材料“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可知,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60分钟 满分100分
1. 近代以来的中国
(1)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2)根据第(1)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
(3)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 事件 意义
上海 ① ②
井冈山 ③ ④
遵义 ⑤ ⑥
(4)根据(3)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2. 时空的记忆
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在下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填入正确的位置。
历史事件 位置(字母)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
②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⑤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 “脸谱化”李鸿章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
A. 白莲教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 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4. 从“觉醒”到“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艰辛的探索。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1)鸦片战争后,先行者逐渐觉醒,探索国家出路。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时间轴。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2)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双选)
A. 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过程 B. 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 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 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3)归纳以下三幅图片,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从空间上归纳三幅图的特征。
5 走向共和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主张?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