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17: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

力量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为什么呢?
清晨,村长发现村口有一男一女围着一堆西瓜在争吵。男的说:“这瓜是你从我的地里偷出来的。”妇女说:“你诬赖好人,瓜是我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村长经过仔细观察后对妇女说:“你把这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两堆,数数各堆有多少。” 妇女有一丝慌乱,但也只好照办,分好后说:“成熟的 12 个,未成熟的 10 个。”村长冷冷一笑,指着妇女说:“你就是偷瓜的贼!”妇女无言地低下了头。
任务一:初识逻辑
1.逻辑是什么?
《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我们称之为逻辑学。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2.何为“概念”
①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②概念的组成(内涵+外延)
概念的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
是什么
有什么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的组成:内涵、外延
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钢性的,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
那么,“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如:“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意思)
又如:
小赵在地摊上看到一本讲(讲述)逻辑的通俗读物,他高兴得连话都讲(说)不出来,急忙同摊主讲(商量)价钱。摊主说:“这本书从封面讲(就某方面而论),是旧了点,但所讲(论述)的内容很精彩。价钱少不了!”小赵说:“什么表面旧了点,是你不讲(讲究)卫生,弄脏了,还能要什么高价?”
在汉语中,不同的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意思)
③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四种情况。
(一)相容关系
①全同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 ③真包含于关系 ④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
【新教材】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件—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件—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矛盾关系 ②反对关系
a、b 全异
a+b对立有中
a、b 全异
a+b=C
对立无中
互为反义词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
说说下列句子的毛病,并修改
1.他的家乡是江苏南京人。
2.公园里的松柏、桃花等树木枝繁叶茂。
3.图书角里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
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
5.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心脏、肺、内脏等器官。
6.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答:1.“家乡”和“人”是不相容关系,删去“的家乡”或删去“人”。
2. “桃花”是花,与“树木”不相容,应改为“桃树”。
3. 《中国少年报》属于报纸,不能算是课外书,应删去。
4.“黄瓜”是蔬菜,与“水果”不相容,应删去或改“水果”为“果蔬”。
5. “心脏、肺”和“内脏”存在包含关系,删去“内脏”。
6. “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这些不同概念中存在着交叉关系。
可改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中等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概念混乱
反馈练习
2.判断
① 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同一律
事物只能是事物本身
排中律
充分理由律
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
逻辑学基本原理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同一律
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公式:A是A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议题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
例1:这幅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人,
而人是会动的,
所以这幅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会动的。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行为。
偷换概念是有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行为。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这样 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2: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转移论题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论证偏离论题。表现为文不对题。
偷换论题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另一个论题代替原本的论题。
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2)矛盾律
eg:
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
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例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
【例2】小宝宝睡在妈妈的身边,妈妈轻轻地拍着为他催眠,小宝宝忽然说:“妈妈,不用拍,我已经睡着了。”
【例3】1919年英国数学家罗素讲了一个趣事:有一个理发师,他规定,自己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请问: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刮胡子?(罗素悖论)
古代有位国王,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准备处死,但又装出仁慈说:“允许你讲一句话,讲对了,我就放了你,讲错了,你受极刑。”国王的如意算盘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说讲错了,还是可以处决对方。最终的结果是,犯人说出了一句话,国王无可奈何,只好放了犯人。
试问这个犯人说了什么?
“你不会放了我”
国王要么放了犯人,要么不放。
如果不放,犯人就讲对了,那么按约定,国王只能放了他。也就是说不放会导致国王的自相矛盾,如果他信守承诺的话,就必须放人。
例如: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鲁迅写过一篇小杂文叫《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3)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 。
排中律的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A和非A )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具有明确性,即一个思想,或者真实,或者虚假。
①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
②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意思含糊不清,态度模棱两可
示例:
【例1】某地在该不该修水库问题上有两种意见,水利局长说:“认为该修的意见不现实,我不同意;认为不该修的意见脱离实际,我也不同意。”
【例2】①说世上有鬼,我同意;说世上无鬼,我也同意:毕竟我没见过鬼。
②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
逻辑错误:模棱两可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
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
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
(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
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注意
(4)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
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公式表述: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常见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主要作用:在于保证论证的充分性和严密性。
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例1】蝙蝠属于鸟类,因为蝙蝠有翅膀,而有翅膀的都属于鸟类。
小结:
逻辑规律
《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巩固练习
逻辑分析:因为金盒子上的话和铅盒子上的话是矛盾的,所以两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话中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上的是假话。所以,画像在银盒里。
1、网友评论:这位流量明星的演技是真的不行,眼睛无神,表情僵硬 。
粉丝:你行你上啊,不行就不要说。
2、某明星在演唱会上被曝出假唱,招致网友的负面评价。
他的粉丝:为什么要这么黑他,你知道他有多不容易吗?你知道他一路走来多努力吗?
谬误: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谬误:诉诸情感,违反充分理由律
巩固练习
请你结合语境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3、以我国撤侨为背景的电影《万里归途》在国庆上映了,有的人说电影非常好看,拍得真实又感人,有的人说这就是一部烂片,情节缺陷明显。我觉得你既可以说它好看,也可以说它不好看。
谬误:模棱两可, 违反排中律
4、甲:你在提意见的时候容易情绪激动,希望今后注意。
乙:难道我连给别人提意见的权利也没有了?
5、爸爸:怎么这么迟回家?
儿子:你怎么老是挑我的毛病呀。
6、一位男孩发微信给女朋友:我爱你爱得如此之深,以致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7、历史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8、某电影台词: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谬误:歪曲观点,违反同一律
谬误: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谬误: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谬误: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谬误:诉诸情感,违反充足理由律
巩固练习
请你结合语境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任务三: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逻辑学的这些逻辑规律,能让我们辨析信息,理性的发表看法。但是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为了情意表达的特殊需要,故意违反思维规律的例子不少,虽违反逻辑,但表达的情意准确清晰,这不仅没有造成思维混乱,反而能够获得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违反逻辑:违背了不矛盾律,
情意表达需要:表达诗人内心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敬仰。
任务三: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总理的话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堪称语言艺术,有力地还击了对方的挑衅。
违反了逻辑学上的几条原理,就会犯常见的逻辑错误,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留心注意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错误的原因。
总结:
当然,逻辑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无意为之,后者为有意为之。后者虽然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却让人体会到高妙的语言艺术,让人会心一笑。